佛说:今生种种皆是前生因果。 佛说:一切有为法,尽是因缘合和,缘起时起,缘尽还无,不外如是。 佛说:万发缘生,皆系缘分!偶然的相遇,蓦然回首,注定了彼此的一生,只为了眼光交会的刹那。 佛
如幻居士讲述●摘录明伦杂志 在早晚两堂功课,或念佛、诵经等佛事后,将所有功德回向出去,所念的回向文有——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
打坐之初主要在于一个环境三个调理。 首先选择有利于入静的环境,如果在房间里打坐,室内光线明暗适度,空气通畅,温度也要适中。室外坐禅要选择幽静的地方,避免受到意外的惊挠。我们这里说的是煅练初级的打坐功夫,因此和禅宗提倡的身居闹市里,心无车马喧不是一
在我们现实生活当中,必须把因果的事搞好,因为你懂了因果,自己的烦恼就会降低,自己只会做好事,不会做坏事,因为这个身口意一动就是一个种子。 先举个例子,首先一个种子是什么,果就是什么,一模一样,大家想想看,你种一粒麦子,等你收果子的时候,是不是种子和果
发现自我是马祖教人的目标,也是整个禅的主旨。这点我们可以从马祖和他的另一位高足大珠慧海的故事中看出。 当大珠第一次见马祖时,马祖问他:你从哪里来? 大珠回答:从越州大云寺来。 马祖又问:
问:禅修打坐时是睁开眼睛好,还是闭着眼睛好? 宽容法师:坐禅的目的是为了把心定下来,明确坐禅的目标,把心定下来,专业术语叫三昧,叫念佛三昧坐禅三昧。三昧叫做正定,把心定下来。坐禅的时候三个步骤要
1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神秀示法诗) 2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六祖示法诗) 3 处处逢归路,头头达故乡。本来成现事,何必待思量。(神照
很多朋友问,那么如何摆脱心魔呢?个人经过强烈的思想斗争,觉得以下方法可以有效。1、当心魔出现在脑海中时候,可以找一些让你感动的好片子看看,或者充满人情味,善良味的书籍,以忘记心魔的影响。2、当心魔无意间跑进你的意识时,找一二好友进行户外运动,
依《金刚般若经旨赞》开示:略显此经有十威力,犹如金刚,故得此名。何等为十? (一)【最胜威力】。最上第一希有之法,所在之处皆应敬故,如彼金刚胜诸宝物,故《涅槃经》云:如诸宝中金刚最胜,随彼宝膜,成彼宝故。 (二)【难见威力】。经义果报,皆不思议,乐小法者
中国佛教禅宗史书。30卷。宋景德元年(1004)东吴道原撰。灯能照暗,禅宗祖祖相授,以法传人,犹如传灯,故名。先是有唐金陵沙门慧炬(或作智炬)、天竺三藏胜持,于贞元十七年(801)编次禅宗诸祖传记偈谶及宗师机缘为《宝林传》。
“即心是佛”是马祖学禅的心得。马祖俗姓马,四川什邡人,法号为“道一”。称“马祖”是中唐后弟子们出于对道一法师的敬重。他曾在福州大弘禅宗,普渡众生。各地出家人都仰慕马祖。有一次,有位名叫法常的和尚从大梅山来见他。
禅宗二祖慧可大师立雪断臂求法是真的。据《景德传灯录》记载:其年十二月九日夜,天大雨雪,光坚立不动,迟明,积雪过膝。师悯而问曰:汝久立雪中,当求何事?光悲泪曰:惟愿和尚慈悲,开甘露门,广度羣品。师曰: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非忍而忍
惠能大师俗姓卢氏,也叫六祖慧能大师,唐代岭南新州人。得黄梅五祖弘忍传授衣钵,继承东山法门,为禅宗第六祖,世称禅宗六祖。唐中宗追谥大鉴禅师。著有六祖《坛经》流传于世。是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佛教
临济宗为禅宗南宗五家之一,由希运禅师住持宜丰黄檗寺时暂露端倪。从曹溪的六祖惠能,历南岳、马祖、百丈、黄檗,一直到临济的义玄,于临济禅院举扬一家,后世称为临济宗。义玄是惠能的六世法孙。又临济六世
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修养不够。 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学习完善自我的过程,但是总有领悟不透的真理,总有一些有意或无意的烦心事闯到心里来。总之,人生如梦,人生顺少逆多,一辈子不容易,千万不要总是跟别
二卷。收在《禅宗全书》第九十七册。原作者及刊行年代均不详。系收录清代禅门日常讽诵之经、律、偈、仪文、咒等,以及禅门诸师之法语、警策、问对、训诲文等。版本有清道光十四年(1834)刊本、光绪十二年(1886)鼓山(福建省)涌泉寺能成募刊本、光绪二十六年序刊
很有名的一休禅师,有人问他:“禅师!什么法号不好叫,为什么您要叫‘一休’呢?”一休:“一休万事休,有什么不好?”信徒听了认为不错,一休万事休,很好,很好。一休:“其实一休不好,二休才好。”
禅定的层次恰好与三界层次一样,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中的定有欲界定,未到地定两种但不能算是真正的入定,只是初步的轻安而已;色界的禅定有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四种;无色界禅定有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四种。
开善道谦禅师在大慧宗呆禅师门下参禅多年,始终不能契悟入道。有一天,老师派他去拜访一位远方的大德,道谦担心这样的远行,会荒废了参禅,想推辞不去。同参宗元禅师呵斥他:“哪有在路途中就不能参禅的道理?我和你一起去吧!”
有一位年轻的学僧,向兴善惟宽禅师提出一个问题:“狗子有没有佛性?”惟宽禅师回答:“有。”学僧又进一步问说:“禅师您有没有佛性?”惟宽禅师回答说:“我没有。”“为什么一切众生都有佛性,而禅师您反而没有佛性呢?”惟宽禅师答说:“因为我不是你所说的众生
佛光禅师有一次见到克契禅僧的时候,问道:“你来此学禅,已有十二个秋冬,怎么从来不向我问道呢?”克契回答道:“老禅师每日忙碌,学僧实在不敢打扰。”一过又是三年。有一天,佛光禅师在路上又遇到克契,再问道:“你参禅修道上有没有什么问题?怎么不来问我呢?”
有一天,洞山晓聪禅师让云居晓舜禅师出外化缘,云居晓舜禅师首先向一位饱参的刘居士化缘。居士说:“老汉有个问题,您若答得相契,我便布施;若不相契,就请回吧。”接着居士就问,“古镜未磨时如何?”云居晓舜禅师很快地回答:“黑如漆。”
杨歧派也是中国禅宗“五家七宗”之一,也是临济宗的一个支派,由临济宗第七世石霜楚圆的弟子杨歧方会禅师创立。因为方会住江西袁州杨歧山,所以被称为“杨歧派”。方会禅师大力提倡临济、云门两家的宗风,接化学人,门庭繁茂,蔚成一派。人称他的宗风如虎,与同门
云岩昙晟禅师与长沙的道吾圆智禅师,同是药山惟俨禅师的弟子,两人非常要好。道吾禅师四十六岁才出家,比云岩禅师大了十一岁。有一天,云岩禅师生病,道吾禅师去探望时问他:“离却这个壳漏子①,向什么处再得相见?”意思是:往生以后,我们在哪里相见?
唐朝南阳慧忠国师①感念侍者②为他服务了三十年,想有所报答,助他开悟,于是有一天,他喊道:“侍者!”侍者一听国师呼唤他,立刻回答道:“国师,有何指示?”国师无可奈何地说道:“没有什么。”过了一会儿,国师又叫道:“侍者!”侍者立刻又回答道:“国师,
佛陀住世时,有一位名叫黑指的婆罗门①,来到佛陀的座前,双手拿着两个花瓶,想献给佛陀,并请佛陀开示佛法。佛陀见到黑指婆罗门就说:“放下!”黑指婆罗门一听,以为佛陀叫他把花瓶放下,所以立刻将左手拿的那个花瓶放下来。佛陀又说:“放下!”
南阳慧忠国师是唐朝有名的禅师。有一天,有个学僧向他请示:“古德云: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①。不信的人认为是邪说,有信仰者认为是不可思议,但不知如何才是正确?”慧忠国师听了就回答说:“此是文殊、普贤等之境界,非诸凡夫小乘们所能信
宋代时期,禅僧走向士大夫化,从而也使禅宗思想不断与儒家思想相结合,圆悟克勤开悟的著名公案,说明克勤的思想与儒家的结合。尤其克勤《碧岩录》在体例上,不仅创造了中国传统经学阐释学传统中所没有的一些方法,而且充分结合儒家思想来解释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