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禅宗 > 禅宗典藏 >

禅宗第一部经典《信心铭》的地位、内容、影响

明鉴法师:禅宗第一部经典《信心铭》的地位、内容、影响

  《信心铭》是隋代禅宗三祖僧璨大师重要的代表作,是禅宗第一部经典,在佛教史上被称作禅宗法典、中国禅宗修学指导原则、禅宗不传之旨。该文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册《景德传灯录》卷三十、《禅宗全书》第九十四册,与《六祖坛经》并称为最中国化的佛门典籍。禅法初传时,有“不立文字”之说,主张静坐安心渐悟,《信心铭》为禅宗以文字总结其修习经验开创了先河,是禅宗很重要的文献。

《信心铭》的独特地位

  《信心铭》从历史与现实、祖师与信徒、教义与修持的结合上阐明义理,都是实修功夫语,教禅修者怎样树立信心和用功,是关于心地法门的开示。其中心思想是要求修行者在禅修中排除一切是非、有无、得失等等差别观念,放弃一切追逐外物的好恶、取舍之心。

  《信心铭》为学修者大开方便,应机施教。虽然文字不多,但字字珠玑,言简意赅,意义深远,对禅修者极富指导意义。

  同时,僧璨大师对禅宗汉化改造也有着重要的贡献:变禅宗面向达官显贵为下层群众;变在都市城廓建寺院为在深山僻壤建道场;变居住无常的“头陀行”为公开设坛传法;变“不立文字”为著经传教。因此,在禅宗发展史上,三祖僧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坐标:初祖达摩将禅法带到中国,当时人们是遇而未信,至二祖慧可时,人们是信而未修,在三祖僧璨时才是有信有修。

《信心铭》的内容概要

  僧璨大师的《信心铭》以诗体写成,全文始自“至道无难,唯嫌拣择”,终于“言语道断,非去来今。”共146句,四字一句,共584字。主要内容是论述如何建立禅修的信心,要求禅修者应该“超越一切对立与差别”,住于“平等一味之绝对世界”,超越一切妄念,具有“信心不二”的禅门思想,才能更好地树立禅修的信心。

  《信心铭》的“信”:是指对诸佛菩萨、历代祖师所说之法要真信;对自己的修行要有信心;对所修法门要有信心。三者缺一不可。

  《信心铭》的“心”:是指心作佛,离开此心,就无佛可言。因为自心是佛,必然成佛。《观经》曾云:“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若肯如理修行,精进不断,必然成就。

  《信心铭》的“铭”:指的是将佛所说的法义、祖师所传的心要“铭”记于心,其正见方能建立。念念不离自心,时时常生智慧。大乘经典说,通过读诵、书写、受持、为人解说,就可以将法义和心要深植八识田中,永远铭记不忘。

  因此,“信”自“心”是佛,心外无别佛,依此教法,必将成佛。《信心铭》超越一切二元相对的偏见,独标不二法门,将此知见“铭”记于心,这便是大师《信心铭》之本怀。

信心铭

〔隋〕僧璨禅师

至道无难,惟嫌拣择。

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毫厘有差,天地悬隔。

欲得现前,莫存顺逆。

违顺相争,是为心病。

不识玄旨,徒劳念静。

圆同太虚,无欠无余。

良由取舍,所以不如。

莫逐有缘,勿住空忍。

一种平怀,泯然自尽。

止动归止,止更弥动。

惟滞两边,宁知一种。

一种不通,两处失功。

遣有没有,从空背空。

多言多虑,转不相应。

绝言绝虑,无处不通。

归根得旨,随照失宗。

须臾返照,胜却前空。

前空转变,皆由妄见。

不用求真,惟须息见。

二见不住,慎莫追寻。

才有是非,纷然失心。

二由一有,一亦莫守。

一心不生,万法无咎。

无咎无法,不生不心。

能随境灭,境逐能沉。

境由能境,能由境能。

欲知两段,原是一空。

一空同两,齐含万象。

不见精粗,宁有偏党。

大道体宽,无易无难。

小见狐疑,转急转迟。

执之失度,必入邪路。

放之自然,体无去住。

任性合道,逍遥绝恼。

系念乖真,昏沉不好。

不好劳神,何用疏亲。

欲取一乘,勿恶六尘。

六尘不恶,还同正觉。

智者无为,愚人自缚。

法无异法,妄自爱著。

将心用心,岂非大错。

迷生寂乱,悟无好恶。

一切二边,良由斟酌。

梦幻空花,何劳把捉。

得失是非,一时放却。

眼若不睡,诸梦自除。

心若不异,万法一如。

一如体元,兀尔忘缘。

万法齐观,归复自然。

泯其所以,不可方比。

止动无动,动止无止。

两既不成,一何有尔。

究竟穷极,不存轨则。

契心平等,所作俱息。

狐疑净尽,正信调直。

一切不留,无可记忆。

虚明自照,不劳心力。

非思量处,识情难测。

如法界,无他无自。

要急相应,惟言不二。

不二皆同,无不包容。

十方智者,皆入此宗。

宗非促延,一念万年。

无在不在,十方目前。

极小同大,忘绝境界。

极大同小,不见边表。

有即是无,无即是有。

若不如是,必不须守。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但能如是,何虑不毕。

信心不二,不二信心。

言语道断,非去来今。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