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经大全 > 阿弥陀经 >

阿弥陀经

佛教经典。亦称《小无量寿经》,简称《小经》。与《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经。一般认为在1~2世纪印度贵霜王朝时期已流行于犍陀罗地区。《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在憍萨罗国舍卫城的南方祇园精舍,与长老舍利弗等十六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萨以及诸多佛弟子而说的经典。..[详情]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浅讲(4)

  心和行两方面都修正了,自然而然就可回归到自性上来。所以修的过程就是开显自性的过程,全修即性。

  “全他即自”,这里的他,指的是诸佛和众生的正报、依报,自即是自心。前面讲十方虚空微尘国土,包括西方依正主伴,皆不出我心外,皆是我自心所现。则不但我自己的身心世界是我自心所现,甚至诸佛及一切众生的依正二报也是我自心所现。这就像做梦一样,想同修们都有做梦的经验,梦里一定有自己,还有别人,有动物、植物,以至虚空大地。梦醒后大家是否想过,梦里这些人、事、物是从哪里来的?学佛人知道,整个梦境都是自心变现出来的,全梦即心啊!同样的道理,阿弥陀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甚至十方虚空众生国土,都是我们自性变现出来的。所以,全他即自,自他不二,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念佛人明了这一点,知道阿弥陀佛就是我的心,我的心就是阿;弥陀佛,就会把阿弥陀佛常常记在心中不忘失,这一点很要紧。如果不知道阿弥陀佛是自心所具,而以为是心外之佛,那就错了。严格地说,心外有佛就是外道。佛教是内学,一切向自心之内求,因为心性具足一切。阿弥陀佛是我们的自性佛,极乐世界是我们的自心净土,是为唯心净土,自性弥陀。

  “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这四句中都有理有事,理事相即,理不碍事,事不碍理,这就是理事无碍法界。

  “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一切众生心性亦遍。”这三句是讲的事事无碍法界。前面讲心性大而无外,遍一切处。我的心性如是,佛的心性及一切众生的心性亦如是。心性有随缘妙用,能具造百界千如。我的心性能随缘具造百界千如,包括西方依正庄严种种事相;佛的心性及一切众生的心性亦能随缘具造百界千如,包括西方依正庄严种种事相。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能造之心性平等无别,所造之事相称性融通,彼此无碍,故事事无碍。

  “譬如一室千灯,光光互遍。重重交摄,不相妨碍。”这是用譬喻显明事事无碍的道理。譬如一个房间里有一千盏灯,每盏灯的光都照遍全房间,每盏灯发出的光都融人其余九百九十九盏灯的光中,每盏灯的光又含摄所有一切灯的光,互相遍满,重重摄人,相融无碍,不可思议,这就是事事无碍。

  一室千灯的譬喻中,一室喻依报国土,千灯喻正报,即我身、佛身、众生身,光喻不变随缘之心,室内虚空喻随缘不变之性。光光互遍喻佛心所变现的身土上,有我心及众生心所变现的身土。我心所变现的身土上,也有佛心及众生心所变现的身土。众生心所变现的身土上,有佛心及我心所变现的身土。佛心所变现的土,是常寂光土。众生心所变现的土,且指实报、方便二土。我心所变现的土,且指同居土。四土同在一处,就如千灯之光,同在一室,重重交摄,互不妨碍。

  这个譬喻告诉我们:一灯之光,喻西方世界是我之心。灯光互融互摄,喻佛心和众生心互相交感而显现。我心、佛心、众生心本是一体,十方三世佛同共一法身,故所变现的极乐四土称性圆融无碍。

  如果以上所讲的四种法界,我们都能深信不疑,即是信理。澫益大师在这里说的,就是以法界为理。法界即是实相,四种法界,也可以说是描述实相的四个方面:

  一、事法界显实相随缘之用,妙有无不相。

  二、理法界显实相不变之体,真空无相

  三、理事无碍法界显实相之体用不二,性相一如,不变随缘,无相无不相;随缘不变,无不相无相。

  四、事事无碍法界特显实相称性妙用,同一实相体所现之无不相,法法称性圆融无碍。

  四法界实际上即是一法界,就是实相这个本体。所以信理,也就是对实相圆融妙理的深信不疑。

  解  如此信已,则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秽,而白心秽,理应厌离。极乐即自心所感之净,而自心净,理应欣求。

  由此往下讲愿。这一段文,正明愿之欣厌二字。

  前面讲信,有自、他、因、果、事、理六个方面。这六种信建立后,就应当发愿。什么是愿?即欣厌二字,厌离娑婆,欣求极乐。

  “如此信已”,这是承上启下之词。既然已深信十方虚空微尘国土皆是我心所现。

  “则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秽”。我们自心本来清净,禅宗六祖慧能大师说“本来无一物”。因为我们不觉,被外境五欲六尘所迷,心生贪嗔痴慢种种烦恼。由自心污秽,而造作种种恶业,依报随着正报转,结果感得外面的世界也不干净了。

  “而自心秽,理应厌离。,,既是本无之秽,即应抛弃,自己污心所感之秽土,理所当然应该厌离。这就是所以要厌离娑婆的原因。

  “极乐即自心所感之净”,极乐世界是我们自己本有之净心所感,即我们的清净心修清净业感的净土。

  “而自心净,理应欣求。,,既是本有之净,就应欣求,自己净心所感之净土,理所当然应该欢喜去。这就是所以要欣求极乐的原因。

  “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这句话,常被社会上有些不理解佛法的人,用来诽谤修净土,他说:“你看,佛教徒都是厌世的,不堪忍受娑婆世界。极乐世界好啊,吃的、穿的、用的、住的都是现成的。他们不肯呆在这地方吃苦,到极乐世界享受去了。”其实,他们不了解我们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不是为自己一个人去享受的。

  《无量寿经》中讲三辈往生的条件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一向专念即一心专念阿弥陀佛。菩提心即觉悟心。觉悟心就不是自私自利,而是利益一切众生的心。我虽然有这个心,但现在自己没有智慧,没有能力,自己的问题还解决不了,怎么能帮助众生呢?所以我们暂时离开娑婆世界,去极乐世界学本事。

  我们到极乐世界是去上佛教大学。那儿老师多得很,阿弥陀佛是校长,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弥勒菩萨都在极乐世界,我们听闻到的很多祖师大德也都在极乐世界,他们都是老师。那个佛教大学,保你个个成佛

  我们在娑婆世界修学佛法,不说别的,寿命短促就是一个大问题,所以修不成功。拿我自己来讲,这一生学了几十年,才学到这么一点点。再过几年死了,如果不生西方,在娑婆世界一转胎就迷,以前学的全忘了。聪明小孩有没有?有,佛教里讲有宿慧。像前面介绍的鸠摩罗什法师就是个神童,七岁出家即能日诵千偈。还有天台宗的智者大师,七岁到寺院,僧人口授《普门品》,一遍便能背诵,真是过目不忘。纵然他有这个聪颖,还是要费周折重新学啊!

  到极乐世界便无此麻烦,修学不会中断,寿命无量嘛,还怕时间不够学不成就吗?大家明了这个事实真相,求生极乐的心自然就会恳切。到极乐世界,不但我们自己成就了,而且把度众生的本事学好了,然后不违自己的本愿,本愿即所发利他之菩提心,再回娑婆世界广度众生。你这样去,完全不是消极的厌世,而正是积极地为了回来人世度生。

  真正厌离娑婆,必须把娑婆世界的一切,包括妻财子禄通通放下。有的退休职工,儿女上班工作,他自己的福报也好,退休工资不少,家里很富裕。“还是享享天伦之乐吧,倒几杯老酒喝喝,老夫妻俩、小夫妻俩、大胖孙子,一起看看电视,多开心!极乐世界有多好,谁知道呢?”他只贪恋眼前的小康生活,不知道世间无常。世上活到一百二十岁的人很少,我只听到过虚云老和尚。报上报道过,一维吾尔族人活到一百四十五岁,五世同堂,全家七十多人;台州新闻上播放过:我们台州有个老人到今年已有一百十二岁,儿孙有上百个。以上所说的两位都是很稀有的,可惜他们都不信佛教。不信佛不能了生死,那就苦了。世尊告诉我们,这个世界苦空无常无我,众生八苦交煎,即使有一点欢乐,也是过眼云烟,不能长保,故应该厌离。

  总而言之,娑婆和极乐二土之秽净,皆是我们自心染净两业不同所感,显明即理之事。有人只相信唯心净土,不求生极乐世界,这一段文也是破除这种执理废事的错误观念。我们由六种信,而启发欣厌之愿,能明理愿心方切。如果这些基本道理不搞清楚,只是别人去我也要去,那是赶热闹,这样的人愿心就不会恳切,愿不切就难免要退失。故修净土法门的同修,一定要明白这一段文所讲的发愿道理。

  解  厌秽须舍至究竟,方无可舍。欣净须取至究竟,方无可取。故《妙宗》云:“取舍若极,与不取舍亦非异辙”。

  这一段文,说明取舍事理。

  “厌秽须舍至究竟,方无可舍。”前面讲欣净厌秽,这就有取舍了。我们厌离娑婆,就要舍掉这个秽土。要把这个世界舍得千千净净,一点不剩,这才能达到再没有什么可舍的了。

  “欣净须取至究竟,方无可取。”欣净亦是这样,我们欣求极乐世界,要求取那个净土到究竟,怎样才算究竟呢?

  从事讲,若依竖的通途法门,必须到妙觉位,即证圆教佛果,这时修德圆满,性德全显,取舍情空,才是究竟,方无取舍。

  然依横的净土特别法门,但得横出三界,往生极乐,就是究竟。因为生到极乐,即永脱轮回,永离众苦,娑婆之秽已彻底舍尽,更无可舍。而直登九莲,但受诸乐,圆净寂光,圆登妙觉,极乐之净已取至究竟,更无可取。

  从理讲,则不待往生,正念佛时,一念相应即一念究竟,念念相应即念念究竟也。

  我们从现前的欣厌取舍方便人手,而达到最后究竟的不取不舍。欣厌取舍是即理之事,究竟不取不舍是即事之理。我们应从事下手,即事而达理。

  有人说欣厌取舍是凡夫情见,怕吃苦,贪图享受。其实他不明白这个道理。自心秽与自心净是同一自心所具,所感的则有秽上和净土。譬如你家有客厅、卧室、厨房,有没有卫生间?没有就麻烦了,一定得有,有卫生间才是一个完整的住宅。娑婆世界现的形象,就像家里的卫生间。小孩可不可以老在卫生间玩?这不行吧,纵然卫生间很考究,但总不如客厅好,读书、写字还是应在书房里。父母总是希望小孩好,同样,本师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十方无量诸佛,都希望众生舍离污秽之上,生活在清净之地。

  “故妙宗云。”妙宗即《妙宗钞》,是宋朝四明尊者为智者大师的《观经疏》作的注解。下面引用《妙宗钞》的话为证。《妙中钞》中自立问答,问云:“至理微妙,不垢不净,无取无舍。今立垢净,令人取舍,既乖妙理,亦非上乘。”意谓至高无上的道理极其微妙,如《心经》说的不垢不净,自性本来如此,所以不用取舍。现为修净土的人设立秽土净土,让其舍秽取净,既违背了妙理,也就不是上乘之法。这样有取有舍,怎能见到真理呢?显然问者乃执理废事。

  “取舍若极,与不取舍亦非异辙。”这里所引的两句话,即是《妙宗钞》对上问的答词,如取舍到了极点,即前面说的取至究竟,舍至究竟,更无可取,更无可舍,那和不取不舍也就没有两样了。此显即事而达理,如前所说,修德圆满,性德圆彰。

  解  设不从事取舍,但尚不取不舍,即是执理废事。既废于事,理亦不圆。若达全事即理,则取亦即理,舍亦即理。一取一舍,无非法界。故次信而明愿也。

  这一段文,破执。

  “设不从事取舍,但尚不取不舍,即是执理废事。既废于事,理亦不圆。”如一个圆球,面面皆圆。它不分而分,有阳的一面,必有阴的一面。我们将阳面比作事,阴面比作理,你能不能把球一劈为二,将阳面阴面分开呢?佛法是圆融的,理事不能决然分开。若不从事上有取有舍,而放弃一切取舍,坚持不取不舍,便是执理而废事了。有些念佛人执着心净则土净之理,认为念佛能使心清净,则当下就是净土,所以虽念佛而不发愿求生,一味执理废事。其实他的执理是偏取于理,不发愿求生是废事,则是偏舍于事,已是取舍分明,怎么能说是不取不舍呢?既然废弃了事,所执的理亦不圆了,就像圆球一劈为二就不圆了。所以事理都不能缺,有事一定要有理,有理亦一定要有事,理事本来不二。

  “若达全事即理,则取亦即理,舍亦即理。一取一舍,无非法界。”如果能通达前面说的全事即理的道理,则理事无碍,事事无碍。随拈一法,无非是事,全体是理。所以说从事取也是理,从事舍也是理。前面讲以法界为理,所以一取一舍,无非法界。

  “故次信而明愿也。,,所以讲了信后,就要讲愿。既然相信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就要发欣厌取舍之愿。在目前我们还是凡夫的身份,做不到取舍若极,则不可不取不舍,执理废事。我们必须从事做起,欣厌取舍分明,发恳切的大愿,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老实念佛,不要又使这一生空过。方向明确,就可以用功了。下面就教你修行,怎样才能满你的愿,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解  言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者,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议,故名号亦不可思议;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故使散称为佛种,执持登不退也。

  这一段文,正明行妙。

  “言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者”。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这句话大家都很熟悉,是《阿弥陀经》中本师亲自教诫我们的。若要生西方就得执持名号,即念阿弥陀佛圣号。执持名号是修法,一心不乱是功夫。我们能念到一心不乱,则决定往生。所以,执持名号是求生净土之妙行。下面就说明这个道理。

  “名以召德。”名是假名,德为实德。由实德而立假名,由假名而召实德。我们用阿弥陀佛这个假名,呼召阿弥陀佛的实德。阿弥陀佛这个名号,称为万德洪名,因为它是由弥陀万德所庄严成就的,具足了弥陀的万德,也可以说这个名号是万德的代号。因此念这个名号,便招来名号所代表的万德,把佛的功德变成我们自己的功德。

  举例说,我们肚子饿了,想吃面包,要不要自己下地种小麦,去播种除草收割,然后再去脱粒磨粉,再加工成面包呢?不需要,食品店里有现成的面包,买来就可以吃。由面包这个假名,可以联想到其中包含了农民的种植,工人的加工,多少人的辛劳。同样,我们称念阿弥陀佛这句名号,就会想到阿弥陀佛为利益众生,无量劫勤修六度万行,成就了无量无边的功德。这个万德洪名,就像已做成的面包,我们只需用信愿行三资粮去换即可受用。

  “德不可思议,故名号亦不可思议。”阿弥陀佛无量劫修行成佛,其功德无量无边,不是凡夫所能想象和说得出来的。阿弥陀佛这样积功累德,庄严成就了一个极乐世界,为了什么?不是为他独自享受,而是为了普度众生。他用什么方法让众生了解这一点,接受他的教化,而得利益呢?就用他的名号,非常简单好记,又很容易念。我们知道阿弥陀佛在因地时,为度众生发了四十八个大愿,其中就有十二个愿说到名号之功德,众生只要闻到阿弥陀佛的名字,就能礼拜皈命,修菩萨行,得不退转,直至成佛等等。

  一句名号,摄尽了阿弥陀佛的誓愿,能利益十方三世一切众生,无量劫修行所累积的无量无边功德,阿弥陀佛所要给予众生的一切,就用这四个字概括总持。我们想要现生离苦得乐,佛就请你念阿弥陀佛。我们想要往生极乐世界,请你念阿弥陀佛。我们要得智慧辩才,还是请你念阿弥陀佛。一直到你要成佛,更是念阿弥陀佛。一句阿弥陀佛,是如意妙宝,无论你要什么都能满愿。一句阿弥陀佛,是金钥匙,能开启你自性本具的无量性德宝藏。释名中解释这句名号的内涵,包含了功德智慧、神通道力、依正庄严、说法化度等等皆是无量,无量岂可思议?这不可思议的功德妙用,全都包含在这句名号之中,所以名号也就不可思议了。

  “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故使散称为佛种。”因为这句名号所含功德不可思议,名以召德,故念此名号之果报无比殊胜。这里列举了两种持名的果报。一种是散称,即随随便便地念一句,不要说有心念,就是无心念,不信佛的人随口念一声阿弥陀佛,八识田里落下这句佛号,便是成佛的种子。将来有一生善根成熟,就有希望修行成佛;还有一种是执持名号,执是执着,持即保持不失。执持名号,就是我们一天到晚不忘念佛,古德云:“朝于斯,夕于斯。,,早晨如此,晚上亦如此。我们再加一点,眼睛闭着在念,眼睛睁开也在念,行住坐卧,二六时中都在念佛,这叫执持名号。执持名号就是《无量寿经》中讲的一向专念,我们心心念念都在这句阿弥陀佛上。所谓“朝思暮想”,即吃饭、睡觉、走路时都想,就这样心思不断,念念不忘这句佛号,方可谓执持名号。

  “执持登不退也”。我们如能执持阿弥陀佛名号,一生不改,临命终时必定蒙佛接引,往生极乐世界。生到那里,即能直登不退地,圆证三不退。不退很重要,加上极乐世界人的寿命长,所以个个人都能一生成佛。我们在娑婆世界修学容易退转,寿命又短促,因而生生世世修不成功,从无量劫修到现在还是一个凡夫。所以信愿行的行就是要我们执持名号,道理就在这里。

  解  然诸经示净土行,万别千差。如观像、观想、礼拜、供养、五悔、六念等,一一行成,皆生净土。

  由此往下,较量行妙。这一段文,列举了修净土的种种行门。

  “然诸经示净土行,万别千差。”许多经上都有修净土行门的介绍,其方式方法千差万别。

  “如观像、观想、礼拜、供养、五悔、六念等,”举例说,如观像、观想、礼拜、供养、五悔、六念等,这个等字代表这里还没有提到的其余诸行。

  “观像、观想”这两种修法,我们在序文的四种念佛法门中介绍过,这里不再重述。这些都是上根利智的人所修的,不是每个人都能修的。

  “礼拜”,大家都知道,拜阿弥陀佛,一心顶礼,称扬赞叹如来功德。礼拜实际上就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的第一、第二大愿,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按照《普贤行愿品》所讲,尽法界虚空界有无量诸佛,要能分身无量,每一尊佛前都有一个身在礼拜。我们一个身都分不出,在娑婆世界我们想修礼敬诸佛,做不到!第二称赞如来,其境界深广,也是要在极微尘数诸佛世界的每一尊佛前,都以超过天上辩才天女的微妙舌根,出一切妙音声,称扬赞叹一切如来诸功德,仍称赞不完,因为这不是平常的礼拜。

  “供养”,就是十大愿王的第三愿广修供养。那个供养是以十方法界一切诸佛为供养的对象,用华云鬘云,天音乐云,天种种香,涂香烧香末香,如是等云,一一量如须弥山王。燃种种灯,酥灯油灯,诸香油灯,一一灯炷如须弥山,灯油如大海水。以如是等上妙诸供养具,常在诸佛前供养。我们没有那么多妙供养具,所以也修不成。

  “五悔”是:一忏悔,二劝请,三随喜,四回向,五发愿。此五者悉能悔过灭罪,故名五悔。五悔实际上就是十大愿王的第四愿到第十愿,一忏悔即第四愿忏悔业障,二劝请即第六愿请转法轮和第七愿请佛住世,三随喜即第五愿随喜功德,四回向即第十愿普皆回向,五发愿即第八愿常随佛学和第九愿恒顺众生,如忏悔业障、请转法轮等,皆要以清净身口意三业,在遍法界微尘刹一切诸佛菩萨众前,诚心忏悔,后不再造;以种种方便,殷勤劝请转妙法轮。我们都难以做到。

  礼拜、供养和五悔合起来,就是十大愿王,那是普贤菩萨教善财童子修的,为华藏世界的法身大士所修,非我们凡夫力所能及。

  “六念”是念三宝,即念佛、念法、念僧,加念天、念戒、念施。即是:念佛慈悲导师,念法三世佛母,念僧人天福田,念天长寿安乐,念戒清净身心,念施普济穷苦。六念出自《观经》上讲的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之一。《观经》云:“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这个六念,我们这样哟根性都不容易修。

  上述观像、观想、礼拜、供养、五悔、六念等等修法,“一一行成,皆生净土。”你修以上任何一个法门成功,回向发愿,都能生西方。可是这些法门收机不广,下手不易,不是所有根性都能修的,尤其我们业障深重的凡夫很难做到。但这些可以作为助道,所修功德回向求生西方。我们以念佛为汇行,其余的皆为助行,正胁双修,决定往生。

  解  唯持名一法,收机最广,下手最易。故释迦慈尊,无问自说,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可谓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故云:“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也”。

  这一段文,独显持名妙。和前面列举的净土诸行对比,独有持名这一法,最为殊妙。以下三句,显示持名一法之事妙:

  “唯持名一法,收机最广,下手最易。”收机最广,是讲法门所摄的众生根机范围最广,古德云:“若智若愚皆有分,是男是女总堪修。”真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上自等觉菩萨,下至地狱众生,都能修。下手最易,修法就是念阿弥陀佛四个字,或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极其简单容易,一教就会,一切时一切处皆可念,不受任何限制,在一切修法中最容易下手。

  “故释迦慈尊,无问自说”。释迦一代时教,一切诸经皆有人启请佛才说,如《法华经》,舍利弗三请,世尊方说;《楞严经》,阿难启请,世尊方说。唯此《阿弥陀经》,是佛无问自说的法。释迦世尊大慈悲心,怜悯众生,唯恐我们错失这个当生成就之大好机缘,故在无人请问的情况下,就自己说出来。

  “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拈出即提出。世尊讲这部《阿弥陀经》,以舍利弗为当机者,自始至终都是呼叫着舍利弗,并对着他在讲。此经所倡持名一法,虽下手容易,然其理深妙,是一个难信之法,非大智慧的人不能直下承当,故释迦慈尊特别对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提出来。

  下面三句显示持名一法之理妙。

  “方便中第一方便。”所谓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都是佛对不同根机众生说的方便法门。在这所有的方便当中,以持名念佛最简单最容易,最好修,随时随处都可念,而所得果报又无比殊胜。大势至菩萨告诉我们:“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持名念念即佛,不需再用其他任何方便,自然而然就能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所以说持名念佛是方便中第一方便。

  “了义中无上了义。”了义是真实义,非方便说。了义是相对不了义而言。如声闻人修小乘法,证阿罗汉,出三界了生死了。虽是圣人,尚有尘沙无明烦恼未断,变易生死未了,因此不究竟,不究竟即不了义。菩萨修大乘法,相对阿罗汉是了义。但菩萨中又有千差万别,有三贤位菩萨,有十地菩萨,上面还有等觉菩萨,共有四十一个阶位。这些菩萨只能称了义,还不能称无上了义。无上了义是佛的境界。由此可知,修这个法门直接成佛的,方能称无上了义。持名一法,念念即佛,是直接成佛的一乘法,所以是无上了义。

  “圆顿中最极圆顿。”圆是圆满,非偏缺;顿是顿超,非渐证。因持名念念即佛,不落偏渐阶级,故最极圆顿。凡夫的烦恼丝毫未断,但能执持名号,若一日至若七日,一心不乱,便能以信愿持名之功德,往生极乐世界。一生到极乐世界,即圆证三不退,相当于圆教的等觉菩萨,天天和阿弥陀佛、诸上善人在一起,一生便能圆成佛道。同修们想想看,还有哪一个法门能比这个更圆顿?找不到,八万四千门中,只此一门。

  “故云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也。”最后用譬喻说明持名念佛之圆顿。从前农村里的人,喝水要到江河里去提,水混浊不能喝怎么办?只好在水缸里放点明矾搅一搅,便可使泥沙慢慢沉淀于缸底,这样水就变清了。这是中国民间将混水变清的办法。这里讲用清珠。清珠是传说中的清水宝珠,将清珠朝混水里一丢,就能使混水自然变清。现将清珠清水比喻念佛,浊水喻我们念佛时打妄想的散乱心,清珠喻佛号。清珠有清水之功,喻佛号有澄浊得清,返妄归真,成佛之功。我们的乱心念一句佛号,佛号如清水珠,能将我们的乱心定下来。我们将心定在佛号上,就不再打妄想,这就是乱心不得不佛。佛号就是对治妄想的妙法,我们念一句清一念,念十句清十念,念到一心不乱,乱心全清,便变成佛心了。这就是持名一法之念念即佛,至圆至顿的道理。

  有人听了说:“我阿弥陀佛念到今天,几十年了,还是打妄想,这是什么原因呢?是不是我所用的清水珠不灵了?”这里还有一个窍门,当我们念佛的时候,思想就要集中在一句阿弥陀佛上。如果把念佛不当一回事,一边念阿弥陀佛,一边想明天有客人要来,我怎么招待他呢?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样念佛太夹杂了,事情还没来,你就把它放在做正课的时候瞎打妄想,这不是自找麻烦吗?浪费你的光阴,浪费你的精神。为什么你念佛没有效果?原因在你自己。我们应该把念佛当作最要紧的事来对待,念佛的时候,把其他事情先放在一边不去想,认认真真地一句接着一句去念,如此自然就会有成效了。

  解  信愿持名,以为一乘真因。四种净土,以为一乘妙果。举因则果必随之,故以信愿持名为经正宗。其四种净土之相,详在《妙宗钞》及《梵网玄义》,兹不具述。俟后释依正文中,当略示耳。

  这一段文,总结信愿行三资粮,结归因果

  “信愿持名,以为一乘真因。”信愿持名,是圆顿妙行,念念即佛,当下圆顿,直超佛位,故为一乘真实之因。这里的一乘即佛乘。

  “四种净土,以为一乘妙果。”极乐世界四种净土,是信愿持名之一乘真实妙果。因极乐世界四土圆融,任何一土横具四土,虽然是以凡夫身份生到同居土,却同时有方便、实报、寂光上三土之受用,等于得四土之果报,故称妙果。

  “举因则果必随之”,有因必随之有果。在娑婆世界有信愿持名之真因,必有生极乐世界四种净土之妙果相随。

  “故以信愿持名为经正宗”,所以信愿持名正是这部《阿弥陀经》的宗旨。《法华经》以一乘因果为宗,本经亦以一乘因果为宗。这里虽然只说了信愿持名之因,但举因必摄果,故本经以信愿持名一乘真因为宗,即以一乘因果为宗。

  “其四种净土之相,详在《妙宗钞》及《梵网玄义》,兹不具述。俟后释依正文中,当略示耳。”最后几句,是说极乐世界四种净土之相状,在四明尊者的《妙宗钞》和澫益大师的《梵网经玄义》中,有详细介绍,这里恕不细述。待后面解释依正庄严之经文时,将作简单的说明。

  明宗就讲到这里。我们修行以信愿行为纲领,信要具足六种信,愿要做到欣厌二字,行就是执持名号,二六时中一句阿弥陀佛不忘失。这三条极为简明扼要,希望同修们都牢牢记住,务必切实做到。我们能如法认真修因,举因则果必随之,命终决定往生。

甲四  明力用

  解  第四明力用:此经以往生不退为力用。

  由此往下,别明力用。这一段文,总标力用。

  上文所说的“明宗”,是讲修因。从这里开始,讲五重玄义之“明力用”,是讲得果。

  “第四明力用:”五重玄义之第四是明力用,力用即力量功用。简单地说,就是我们依照前面所说的宗旨去修行,能得到什么好处,有什么作用。

  “此经以往生不退为力用。”本经的力用是往生极乐,不退成佛。《阿弥陀经》说:“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鞟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只说。”这一段经文即点明本经之大力用。

  解  往生有四土,各论九品。且略明得生四土之相。

  这一段文,总标往生四相。

  “往生有四土”,往生极乐世界有四种土。他方世界也都有四种土,土的名字虽同,力用却不同。下面简单介绍这四种土。

  一、凡圣同居土:娑婆同居是秽土,有六道凡夫和两种圣人同居。六道凡夫大家都已知道,不再说了。两种圣人是权圣和实圣。权圣是上三土的圣人,示现人天等道,化现同类度众生之再来人。实圣是已断见思、证三乘圣果,而未人涅盘之圣人。极乐同居是净土,虽有凡夫,纯是念佛修净业得生者,则非有漏业感。只有人天,无三恶道,也无阿修罗。天道无四空、外道、魔王等天。纯人正定聚,无不定聚及邪定聚。因见思未断,且名凡夫。圣人也有权实两种,与娑婆相同。

  二、方便有余土:娑婆方便,是断见思出三界,修方便道之三乘圣众所居,已了分段生死,尚有变易生死;已尽见思,尚余尘沙无明诸惑,故名方便有余土。极乐方便,则但出娑婆三界,不出极乐同居。生者纯是菩萨,虽有声闻之名,不同此土小乘,实际上是回小向大的菩萨,因所断的惑与此土相同,故尚有声闻这个假名。

  三、实报庄严土:诸佛此土皆同,由全性起修,断尘沙惑,分破无明,而感实报果,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土所居。身能现土,土能现身。以假中观智为能庄严,以俗中谛理为所庄严。能所一如,称性所感之实报庄严,故名实报庄严土。

  四、常寂光土:此土辨体中解释过,即如来所证三德秘藏,为清净法身所居。以智名身,以理名土,身土一如,无有二相。

  前三土为事,寂光则为理。实报与寂光实为一土,实报是所感果报,寂光为所显理体。是故破一品无明,初人实报土,亦即分证寂光土。乃至无明破尽,人上上实报,亦即证究竟寂光。然为容易理解,通常以分证为实报土,满证为寂光土。

  “各论九品”,每土各有九品,即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如同学校,有小学、中学、大学,每个学校又分很多年级。往生西方亦是如此,根据行人念佛功夫的深浅,断惑的多少,来分品位之高下。同居土以断见思惑分九品,方便土以破尘沙惑分九品,实报寂光二土以破无明分九品。四土九品是略说,细说则品位更多。

  “且略明得生四土之相。”因为这是《要解》,只能作个扼要的介绍,所以说略明。下面简单说明得生极乐世界四土的相状。

  解  若执持名号,未断见思。随其或散或定,于同居土分三辈九品。

  这一段文,说明生在同居土之相。

  “若执持名号,未断见思。”往生同居土的条件,是执持名号,就是念阿弥陀佛圣号不间断,但还没有断见思。

  见思,即见惑八十八使和思惑八十一品。简单地讲,见是知见、见解,见惑是迷于真理,错误地分别计较而起的邪知邪见。见惑在照见真理时能一下子就全断,是为见道时所断之惑。讲通俗一点,见惑就是主观意见,所谓我的看法。我的看法实际上并不正确,因为凡夫都是戴着有色眼镜来看一切事物的,所见到的并非事物的本来面目。戴红色眼镜,看到的一切事物都是红的;戴蓝色眼镜,看到的事物都是蓝的。事实并非如此,所以见惑也就是我们凡夫知见的错误。思惑是迷于世事而起的贪嗔痴等妄情。我们的眼耳鼻舌身五根,接触外面的色声香味触五尘时,被迷惑了,喜欢的生贪心,不喜欢的生嗔心。心中所生的贪嗔痴慢疑等种种烦恼就是思惑。由所迷的对象不同,迷理或迷事,故见惑也称理惑,思惑也称事惑。见惑和思惑都是六道生死之根本,断了见思,就脱离了生死轮回。

  我们念佛很用功,一天到晚一句阿弥陀佛不忘失,但见思烦恼未断,能否了生死出轮回呢?如果修其他法门,见思未断的人,绝无了生死的希望。而修净土法门的,哪怕见思烦恼丝毫未断,只要有深信、切愿,执持名号,照样可往生西方,永离生死轮回之苦,这就是净土法门之殊胜处。

  “随其或散或定,于同居土分三辈九品。”未断见思烦恼的人,往生西方都在同居土,这是大多数念佛人的生处。同居土分三辈九品,三辈即上、中、下辈,每一辈又分三品,共九品。这三辈九品由念佛的功夫或散或定来分。念佛有妄想为散,不起妄想为定。念佛有定力,心不散乱,达到功夫能成片的,生在同居土的上三品。如果念佛心有时定有时散,不能保持常定,但也不常散,散乱渐少者,生于同居土的中三品。念佛时定力少,心多散乱者,生在同居土的下三品。

  解  若持至事一心不乱,见思任运先落,则生方便有余净土。

  这一段文,说明生方便土之相。这里讲得简单些,其实方便土也应分三辈九品,在前面同居土我们已说过,以此类推好了,这里不再重复。

  “若持至事一心不乱”,这是说念佛的功夫。在事相能心纯一无散乱,亦即正定。事一心不乱是二六时中,行住坐卧,心中唯有一句佛号,无有余念,不为外境和我执这个内惑所乱,即能得到念佛三昧

  “见思任运先落”,这一句讲的是断惑。念佛念到事一心,任运就是顺其自然,不加人为造作,落即断除。念阿弥陀佛的人,见思烦恼用不到修行者刻意去断,不像修其他的法门,一定要怎样用智慧的力量将烦恼断掉。修持名念佛法门时,我们只要将一句佛号照看好,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朵听得清清楚楚,不用管烦恼不烦恼,念佛念到一心不乱时,就会水到渠成,见思烦恼自然而然不断而断。这是修念佛法门的好处。见思任运先落,先落是讲断惑的程序。惑有三种:见思、尘沙、无明。见思惑即我执,后二种属法执。我执粗先断,法执细后断,故见思先落。

  “则生方便有余净土”,就横超娑婆同居秽土,而生到极乐方便净土。生方便有余土之圣者,证人相似位,至少是证到了阿罗汉果,都有六种神通。他们有天眼通,我们的一举一动,他能看得清清楚楚。有他心通,知道我们的心里想什么,在座的哪一位听经时动了什么念头,他们都知道。所以我们学佛的人应该明白,佛菩萨就在我们的身边,即使在他方世界,因他们有神通的妙用,我们众生的心思都能知道。如果同修们不了解这一点,就提不起精神用功,甚至无所顾忌,自以为多打个妄想、做件坏事,不会有人觉察。那里晓得还有很多人都知道。儒书《大学》讲:“十目所视,十手所指。”一个人在房间里,有十双眼睛看着你,有十个人用手指着你。如按佛教表法讲,十表圆满。何止十双眼睛、十双手,十方无量无边的诸佛、菩萨、罗汉全都在看着你!

  学佛的人知道这个事实,就能时时警觉,也就不敢打妄想,不敢做坏事了。到时候,就应该拜佛,应该诵经,应该做家务了,样样事情都安排得好好的,正正当当地去做,天天努力向上升进。能够这样做,即使不刻意去断烦恼,自然而然也就能断除。

  前面说了,极乐世界与娑婆世界不同,生到极乐世界方便土的人,不仅能证阿罗汉,而且是菩萨的身份了。

  解  若至理一心不乱,豁破无明一品,乃至四十一品。则生实报庄严净土,亦分证常寂光土。

  这一段文,说明生实报庄严土之相。

  “若至理一心不乱”,这一句说的是念佛的功夫。理一心不乱的功夫,比事一心不乱的念佛功夫更高,事一心不乱只是事相精勤,虽得正定,而未契人理性。理一心不乱则是达理称性念佛,能所双亡,心佛一体,不仅得定,而且开慧,亲见中道实相之理,不为二边法执所乱,所得到的是更高的念佛三昧。

  “豁破无明一品,乃至四十一品。”这是讲断惑。念佛念到事一心不乱能断见思,念到理一心不乱就破无明了。无明即不明了诸法的事理,说得浅显一点,就是愚痴。无明有根本无明和枝末无明。根本无明是对法界真理的迷惑,即法执。这是由无始一念不觉而形成,故亦称无始无明。枝末无明是因根本无明而起的见思烦恼,即我执。通常讲的无明是指根本无明,这里亦同样。

  无明共分四十二品,就像上学读书分的年级。破一品无明,即证一分法身。证一分法身之时,就开始迈人法身大士之位了,相当于进大学成了大学生。无明破尽,即证得佛教中最高的果位,成佛了,相当于研究生毕业,取得最高的博士学位。实际上可以说比博士更高,博士还不能当正教授,而成了佛即有教化一切众生的本领,可做博士生导师了。但这也只是一个比喻,世上的博土生导师,只带博士生,根本不教中学、小学程度的人。佛就不同了,他可带领大菩萨成佛,也乐意去化导对佛学一无所知的六道众生。你看,佛多慈悲啊!

  从破一品无明的圆教初住(发心住)菩萨,直至破四十一品无明的圆教等觉菩萨,都属分证位的法身大士,他们的往生,就生到极乐世界的实报庄严土,同时分证常寂光土。

  解  若无明断尽,则是上上实报,究竟寂光也。

  这一段文,说明常寂光土之相。

  “若无明断尽”,这句讲断惑。四十二品无明全部断尽,可谓断惑究竟。

  “则是上上实报,究竟寂光也。”上上实报即实报土的上上品。究竟寂光是到了究竟位,证究竟无上菩提、究竟无余涅盘,就是常寂光土。常即法身德,法身常住,不生不灭;寂即解脱德,烦恼永断,诸相永寂;光即般若德,般若智光,遍照一切。常寂光土即如来所证三德秘藏,圆教佛所居之土。

  请同修们注意,前三土都讲“生”,这一土则讲“是”。为什么不同呢?因前三土的人皆居因位,无明尚未断尽,甚至等觉菩萨,如文殊、普贤等,尚有最后一品生相无明未破,还要发愿求生。而无明断尽的人,则证究竟佛果,是果位上的人了,所谓尽虚空遍法界无非常寂光,故说则是,不须再去生了。

  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最方便、最直捷、最圆顿的唯持名一法,不拘场所,不论闲忙,智愚老幼,都能念这句阿弥陀佛,简单容易。而果报之殊胜不可思议,只要能信愿执持名号,根据念佛功夫深浅,断惑多少,就能分别往生极乐四种净土,一生成佛。

  往生四相就简单介绍到这里。下面讲不退。

  解  不退有四义:一念不退。破无明,显佛性。径生实报,分证寂光。

  由此往下,说明不退四义。

  按一般教理讲,不退只有三种,而《要解》讲念佛有四种不退,加了一个毕竟不退,特别显示佛号功德和念佛功德的不可思议。这里从高的讲起,说明念不退之义。

  “不退有四义:一念不退。”不退含有四义,第一种是念不退。念不退还是有念的,这个念是中道正念。念不退就是念念趋向无上菩提,流人如来大觉果海。也可以说,念不退就不会退转念菩萨或念罗汉,只是念念成佛。

  有人问:“到了极乐世界还念阿弥陀佛吗?”还是要念。为什么呢?佛是觉的意思,念佛就是念念觉悟,觉而不迷。阿弥陀是无量,前面释名中讲功德智慧、神通道力等一一无量。简单说,阿弥陀佛是无量觉。西方世界的人虽然个个都觉而不迷,但还没有到无量觉。同居土的人民当然不用说,即使生到方便土的阿罗汉也只是正觉,实报土的菩萨是正等正觉。无量觉是无上正等正觉,即佛。所以,成佛之前,不管凡夫还是圣人,都要念阿弥陀佛以求成佛。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以及十方一切诸佛,都是念阿弥陀佛成佛的,这点留待正释经解中再说明。所以,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还是念阿弥陀佛,这是正念。

  我们凡夫是迷而不觉,连最低的正觉都不够资格,更不用说无量觉了。我们念念迷的什么呢?遇事首先想到“我”。举个最浅显的例子,譬如天有点热了,“啊呀,我衣服穿多了,我热了,我一动就流汗。”人家热不热?不管,先把自己这个“我”管好。如果哪一个人忘记了“我”,你的生死也差不多快了了。我们凡夫的念不外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嗔痴慢。即使有时生起一个正念,很容易退转。我刚才讲,大家要把这句阿弥陀佛时时记在心里,不要被五欲六尘所迷。同修们听经的时候心里都明白,但一出讲堂回到家里,电视机一开,眼睛就被色迷,忘掉佛号,正念便退掉

  “破无明,显佛性。”念佛证到念不退,即能以中道观智破根本无明。无明一破,佛性即显。无明如盖,障覆真心本性。盖子一揭,便看清底下自己的本来面目,即佛性显露。《涅盘经》上讲佛性有三种,能成就三种果德:一正因佛性,即离一切邪非之中正真如,真如即实相,依之成就法身果德;二了因佛性,即照了真如之理的智慧,依之成就般若果德;三缘因佛性,即缘助了因,开发正因的一切善根福德,依之成就解脱果德。所以破一品根本无明,就显一分三因佛性,证一分三德。正因佛性显,理心发,证法身德。了因佛性显,慧心发,证般若德。缘因佛性显,善心发,证解脱德。即所谓三心圆发,三德圆证,开佛知见。

  “径生实报,分证寂光。”证到念不退的人,得理一心不乱了,他们直接生实报庄严土,同时亦分证常寂光土。

  解  二行不退:见思既落,尘沙亦破。生方便土,进趋极果。

  这一段文,说明行不退之义。

  “二行不退。”即行菩萨道,教化众生之行精进,不会退堕二乘地。

  “见思既落”,见思即见思烦恼,亦即我执,证行不退的人见思烦恼都断了。

  “尘沙亦破”,尘沙即尘沙烦恼,从喻立名,二乘之法执,能障碍教化众生之道。众生无边,每个众生的根性不同,烦恼无量。佛为大医王,有种种法门,对治众生不同的烦恼习气。因机施教,机有千差,故使法门万别。众生之病况与佛之法药,此二合之,如尘若沙,如虚空中的微尘,象大地上的沙土一样,多得无法计数。于此二者,即病与药皆不明了,称为尘沙惑。所以尘沙惑亦称尘沙无知,不知众生病,不识法门药。二乘人鉴此,沉空滞寂,不愿度众生。

  菩萨心量大,发心度众生,便得破尘沙烦恼。为此菩萨要修假观,学法门,发四弘誓愿中的“法门无量誓愿学”。菩萨要学无量的法门,以帮助无边的众生断无尽的烦恼。在度众生的过程中,遍观众生病情,遍学诸佛法药,自己分破尘沙烦恼。尘沙破尽,成就道种智,则能应病与药,普度众生。例如本经中提到的乾陀诃提菩萨、常精进菩萨,这二位菩萨无量劫来教化众生,勇猛精进,不曾停息,无有疲厌。为了一个众生,哪怕跟他无量劫,一直要把他教到成菩萨成佛才放心,真可谓行不退之典范。

  菩萨为什么有这么大的耐心呢?为的是报恩!所有众生皆曾经是他的父母眷属,怎可不度?这是他的责任。释迦牟尼佛在《梵网经》中讲:“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所以,一切众生与我们都是父母子女的关系,嫡嫡亲亲的血缘关系。假如不利益一切众生,就是不报父母恩,即不尽孝道。孝名为戒,有孝心才能持戒,孝顺父母,供养三宝,此为持戒第一。

  有人说:“孝顺父母,让他们吃好穿好,活得开心,养老送终就行了。”能够这样做,也算不错了,但这是世间小孝。佛门里讲大孝。什么是大孝?莲池大师说得好:“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尘垢是六尘垢污,指三界。父母双亲要能出离三界,生死了了,我们这个做儿子的才是尽到孝道了。如果还在三界之内,即使超度到天上,还是不究竟,因为天人有寿命,天福享尽了,还是要落下来,难免堕三途之苦。

  正因为在佛菩萨的眼里看来,我们众生在过去都做过他们的父母,所以诸佛菩萨度众生没有任何条件,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佛菩萨看到众生受苦,就跟自己在受苦一样,他舍不得我们,就拼命地救我们一切众生。

  举个简单的例子,便能体会得到:现在每家都是独生子女,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四个大人围着一个小胖娃娃,当作宝贝,现在的话叫他小皇帝。小皇帝你能打他吗?不能打,碰都不能碰。万一他跌在水沟里,甚至在自己撒尿的地方跌下去,做父母、祖父母的,赶紧把他抱起来,再脏也不嫌。一般人对自己家的人做得到,如果是邻居的小孩在马路上跌跤了,后面汽车开过来了,他也不去拉,他怕自己会被压死。人家小孩为什么不救?不是他的儿子嘛。这就是众生,心量小得只有一点点。如果菩萨遇到这个情况,不管是哪家的小孩,不要说汽车来了,什么东西他都不在意的,非要把小孩救出来。万一救不成,跟他一起死都心甘情愿。我们现在当然做不到,等念佛念到见思烦恼断了,尘沙烦恼也破之后,证到行不退,就能做到了。

  “生方便土,进趋极果”。念佛证到行不退的人,已得事一心不乱。既然他们发心求生极乐世界,就不是一般的小乘阿罗汉,而是回小向大,修菩萨行的大阿罗汉。实际上是通教的菩萨,或别教的菩萨,已断见思,亦破尘沙。因无明尚未破,故往生到极乐世界的方便有余土,在那里继续向上努力,进证最高的果位,即圆满成佛。

  解  三位不退:带业往生,在同居土。莲华托质,永离退缘。

  这一段文,说明位不退之义。

  “三位不退。”证到第三位不退,即不再退堕到凡夫的位置了。按教理讲,除净土宗外,修其他任何法门都必须断见思烦恼,才能证位不退。

  “带业往生,在同居土”。前面往生同居土之相中讲,只要能执持名号,不论或散或定,见思烦恼虽未断,也能生极乐世界。一生西方,即出离六道轮回,哪怕是最低的同居土,也都人圣人之流,再不会退转做凡夫了,这就是位不退。娑婆世界的伺居土不行,还在六道轮回中,还会退转。

  说到带业往生,因为极乐世界是大光明藏,七宝庄严的琉璃世界,连身体都是透明的,无半点阴暗之处,那黑业到极乐世界无处藏身。所谓带业是方便说法,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把我们带到极乐世界,然后佛的慈悲风一吹,什么业都没有了。极乐世界没有黑业,这是靠佛的力量。我们只要把这句阿弥陀佛念熟,妄想不生,业障自然就消了,临命终时就能往生极乐世界。

  说到“带业往生”这四个字,同修们要特别注意,不要一听可以带业,就认为现在还可以享受,造点业没关系。要知道,在学佛之前所造的、已经存在之恶业,只能仗佛力忏除,但在闻到佛法之后,就不能再造新殃了,后边的一定要截断!

  “莲华托质,永离退缘。”我们生极乐世界,神识寄住莲华之中,莲华化生,清虚妙体,多清净!一到了那里,华开见佛之后,便常常能见到阿弥陀佛和十方诸佛,永离念退缘;六时闻法不断,永离行退缘;天天和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永离位退缘,故永离一切退缘。极乐世界境净缘胜,唯有增上善缘,故在那里修道成佛就会很快。要是在娑婆世界,因此土退缘甚多,经常会遇到一些知见不正的人,引诱你去造恶业,由于恶友恶缘的牵缠还会退心。所以真正聪明的人,阿弥陀佛不会不念,极乐世界还能不去吗!

  解  四毕竟不退。不论至心散心,有心无心,或解不解。但弥陀名号,或六方佛名,此经名字,一经于耳。假使千万劫后,毕竟因斯度脱。如闻涂毒鼓,远近皆丧。食少金刚,决定不消也。

  这一段文,说明毕竟不退之意义。

  “四毕竟不退。不论至心散心,有心无心,或解不解。但弥陀名号,或六方佛名,此经名字,一经于耳。”即只要你听闻或念过一声佛号,终究会得度。无论信佛的人,还是不信佛的人,一心称名或散心念佛,有心念或无心随口念,或了解或不了解念佛的道理,只要一句阿弥陀佛,或六方佛的名字,或《阿弥陀经》的名字,听过一遍,你就与佛结了缘,一历耳根,永为道种。

  “假使千万劫后,毕竟因斯度脱。”即使历经千万劫之后,就可由念过一句阿弥陀佛,或听过一声佛号、经名等佛种,早晚能度脱生死,这就是毕竟不退。

  我在上面已讲过: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有一老人要求出家。他于无量劫前曾为樵夫,上山打柴遇到老虎,爬上树躲,为免虎难,脱口念了一声南无佛。过了无量劫,此善根成熟,遇释迦牟尼佛得度,很快就证得阿罗汉果。这就是毕竟因当初念一句佛号而度脱的最好例子。

  下面大师又举了两个譬喻,说明毕竟不退:

  “如闻涂毒鼓,远近皆丧。”第一个譬喻,只要听到涂毒鼓声,不论远近,全都丧命。涂毒鼓是古印度的一种法术,波斯匿王所用,有点像现代的毒气弹。把毒药涂在鼓上,上阵打仗鼓一敲,毒气即放出。古谓:“欲挝涂毒鼓,须佩返魂香。”白军有返魂香可解,故无碍。彼军则无,一闻鼓声即毙。这是反喻,无论什么人,只要念或听到一声阿弥陀佛,他就中“毒”了,社会上讲他迷信迷透了。他中了“毒”,阿弥陀佛就能把他带走;如果他不中“毒”,阿弥陀佛还带不走他。这是比喻普遍性,念者闻者皆植佛种,死虚妄烦恼,活法身慧命,证果不虚。

  “食少金刚,决定不消也。”这是第二个譬喻。金刚有坚、利二义,坚即不为一切物所坏,利即能坏一切物。哪怕只吃下一点点金刚,到了肠胃里也永远消化不了,会穿肠而出。这个譬喻是说,我们念一句阿弥陀佛,或听到一声佛号、经名,金刚佛种就种人我们的八识田,永远不坏,将来定有往生之日。这是比喻佛种不坏。

  但要知道,今生不生西方,还得在六道中轮回。一直轮回到这个佛种成熟,才会仗佛力得度。至于什么时候成熟,则要看所造业力的大小,业力小的人,可能三五劫、七八劫;业力大的人,要几百劫、上千劫,甚至无量劫,就要枉受多长时间的苦!同修们了解这个功不唐捐,果不浪得的道理,就能好好念佛,o所以一定要下决心,今生就把这个生死大事办好。

  解  复次,只带业生同居净证位不退者,皆与补处俱。亦皆一生必补佛位。

  由此往下,是明力用的第三部分,判较力用。这三句指出力用。

  “复次,只带业生同居净证位不退者”,此外,且不论往生上三土,证念不退、行不退者,而只讲带业往生同居土证位不退者。这样的人,不但一生到那里就证位不退,更能得两大利益:

  一“皆与补处俱”:经云:“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上善是什么人?等觉菩萨,亦即补处菩萨,象观音、弥勒这样的大菩萨。俱是偕同的意思,往生西方最低的同居土证位不退的人,都能与补处菩萨在一起,这意味着他的地位等同补处菩萨。

  二“亦皆一生必补佛位”:经云:“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鞟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只说。”这就告诉我们,只要生到同居土,即得不退转,极乐世界的人寿命又长,故皆能一生即登补处,必补佛位。大家都知道当来下生弥勒尊佛,弥勒菩萨现居补处,必补佛位。我们生西方同居土证位不退的人,也和弥勒菩萨一样,一生必补佛位。

  带业往生同居土的凡夫即得如是利益,断惑往生上三土的圣人,所得利益则更不可思议。所以修学净土的人明了这个力用,就会死心塌地念阿弥陀佛,念佛求生西方是成佛的捷径。

  解  夫上善一处,是生同居,即已横生上三土。一生补佛,是位不退,即已圆证三不退。

  这一段文,正判力用,点明上述二力用之深义。这一段文言简义深,古德称之为“要解眼目”,不可轻忽看过。

  “夫上善一处”,夫是发语词,前面说生到极乐世界·同居土的人,皆与补处俱,即和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是生同居,即已横生上三土。”虽生最低的同居土,等于已横生方便、实报、寂光上三土。

  横生是相对竖生而言。竖生是修通途法门的生法,次第渐进。由同居土断见思,上生方便土;由方便土断尘沙破无明,上生实报土,分证寂光土;无明断尽,便是上上实报、究竟寂光土。而修净土法门是横超横生,一生极乐同居土,便能天天见阿弥陀佛,听他讲经;每天清晨出去供十方无量诸佛,听他们说法。天天和佛在一起,不就等于生到常寂光土了吗?能和补处菩萨聚会,共同闻法修行,不就等于生到实报土了吗?虽是凡夫,但已出三界,不再漏落六道生死轮回,和阿罗汉一样,不就等于生到方便土了吗?所以生同居一土,四土同时得到,余三土亦如此,这就是横生。这点明上善俱会乃横生四土义。

  “一生补佛”,即前述一生必补佛位。

  “是位不退,即已圆证三不退。’:虽然生同居土证位不退,等于圆满证得了三种不退。因为一生总可补佛位,成佛的目标明确,又天天和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听经闻法,肯定受大乘佛法的熏陶,以周边的诸大菩萨为榜样,修习利他度生之行,自然行不退。当然也和那些补处菩萨一样,念念流人佛的大觉果海,念念成佛,自然也念不退了。所以生同居土证位不退,同时也证行不退、念不退。这点明一生补佛即能圆证三不退之义。

  澫益大师的这一段话,说明极乐世界最殊妙之处,不在上三土,而是在凡圣同居土,凡夫带业往生,能圆生四土,圆证三不退。既能如此,则一圆一切圆,亦能圆转五浊,圆断诸惑,圆修万行,圆自在庄严,一切圆义自在其中。而且非但已往生者如此,即使我们现在正念佛时,也念念成就如是功德。这就是念佛法门的至圆至顿。这一法门是阿弥陀佛以最高的智慧,设施的最方便、最究竟、最圆顿度众生成佛的法门,最最契合我们末法众生的根机。

  解  如斯力用,乃千经万论所未曾有。较彼顿悟正因,仅为出尘阶渐。生生不退,始可期于佛阶者,不可同日语矣。宗教之士,如何勿思。

  这一段文,较量力用。

  “如斯力用,乃千经万论所未曾有。”这句话的分量很重,请同修们多多细想。千经万论就是佛说的三藏十二部,八万四千法门都包括在其中,未听过有这么好的力用,也从来没有说得如此彻底的。《阿弥陀经》中佛告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鞟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只说。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这段经文就是显示一生到极乐世界同居土,即圆证三不退,横生上三土,皆是一生必补佛位。这个力用隐含在里面,文字未明显表白。澫益大师是位开佛眼具佛知佛见之人,故能将此含义和盘托出。

  依一般经论所说,十方佛刹,包括我们娑婆世界,四土的界限分得清清楚楚,同居土的凡夫绝对见不到上三土的圣人,除非有特别的因缘,他来度化众生而作的示现。

  读过《水忏》的都知道这个故事,唐朝有位悟达国师,年轻时曾照料过一位病僧。这位僧人患癞疾,身长恶疮,人皆厌恶。那时的悟达国师非但不嫌,还常去问候照顾,直至其病愈。病僧对此非常感激,分手时告诉悟达,将来有难,可到四川九陇山找他,以两棵大松树为标志。

  悟达修行精进,道德昭着,后被皇帝封为国师。一日皇帝亲临法席,并赐沉香法座,悟达即起贪爱之心。不料左膝忽然生疮,状似人脸,眉目口齿具全。且每日还需以饮食喂之,同人一样张口吞食,不喂便痛彻入骨。悟达到处求医问药,名医也束手无策。无奈之下,他突然想起昔日病僧之言,便长途跋涉,历尽千辛万苦,找到了四川九陇山的两棵大松树,见老僧正在寺院门口等候。天色已晚,悟达遂寄宿寺内,但见崇楼广殿,金碧交辉,非同寻常。悟达向老僧诉说人面疮之事,老僧安慰他此病无妨,明日泉水洗后,即可痊愈。

  次日清晨,童子即带悟达至岩下泉边,正要捧水清洗,人面疮忽然开口说话:“悟达,你可读过西汉史书袁盎晁错传吗?”袁盎和晁错是古时的二位大臣,为争权袁盎在皇帝面前进谗言,将晁错腰斩。晁错枉死后冤魂不散,一直伺机报复。但袁盎第二世即出家,直至十生都为高僧,戒行精严,晁错始终无法得手。悟达是袁盎第十世,他当上国师后,深受皇帝恩宠,因获沉香座,名利心起,有损道德。护法神见其道心退失,便离他而去,晁错阴魂乘机附身。人面疮讲:“今蒙迦诺迦尊者慈悲,以三昧法水洗我,替我们解冤释结,以后我不再与你为冤了。”悟达听后大为震惊,赶紧用水清洗膝疮,顿时如刀断腿,疼得昏死过去。他醒来一看,人面疮消失,寺院和老僧也不复可见。原来那位病僧是阿罗汉为教化众生所作的示现,九陇山上大松树旁边的寺院即是方便有余土,阿罗汉的净土。

  大家都知道我所在的佛教文化研究所在普陀山,是观世音菩萨的道场,但亲眼见到观世音菩萨及在山上碰到观世音菩萨的,从有史以来却少之又少;同修们也都听说雁荡山是罗汉道场,天台山也有五百罗汉,很多人都去过那两个地方,又谁曾亲见到过罗汉呢?从佛教史的记载来看,见到过的也没有几位,凡夫怎能见到圣人的境界呢?

  所以,娑婆世界除我们住的同居土外,也有方便土、实报土、常寂光土,但这四种土是分开的,不在一起,居上土之人可见下土,处下土之人则见不到上土,同居土的人绝对没有上三土的受用。而极乐世界则不同,生同居土即横生上三土,即能和上三土的圣人在一起,有上三土的受用。

  至于圆证三不退,则更不可思议。按一般教理讲,破了无明才证念不退,即法身大士方能证得三种不退。这三种不退要圆满证得,地位更高,到圆教的等觉菩萨,即补处菩萨,才能圆满证得三不退。而一品烦恼也未断,带业往生极乐同居土的人,生即圆证三不退,一生成佛。这样的力用,千经万论所未曾有!

  释迦牟尼佛一生所讲千经万论,唯《华严经》和《法华经》明一生成佛。《华严经》是一乘圆顿大经,只有上根利智的人才能修学。华严会就像社会上的研究生院,学生都是高材生,听讲《华严经》的学生尽是破无明的法身大士,一般人沾不到边。到了最后第九会人法界品,方有声闻预人法界会。其时舍利弗等声闻虽已证圣果,尚于菩萨境界如聋若哑,有眼不见卢舍那佛之身,有耳不闻圆顿教。当知《华严经》讲的是圆教,兼带别教,是菩萨学的成佛道法,就像中小学生去听研究生的课,中下根的人怎么会听得懂呢?

  《阿弥陀经》则是三根普摄,利钝全收。不论是什么程度,都能修学这个法门。只要你具足信愿,执持名号,临终时心不颠倒,都能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佛教大学,有幼儿班、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院,什么根机的学生都有,保证个个人都能一直学到研究生毕业,取得最高的果位,成圆教佛。因此,极乐世界补处菩萨数量之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只说。”而《华严经》上只有善财童子一人是一生成佛的,他之所以能一生圆成佛道,还是听了普贤菩萨的劝告,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才办到。《法华经》上一生成佛的也只龙女一人,且龙女所成之佛只是分证佛,非究竟佛。

  所以,“千经万论所未曾有”这句话,完全是事实,一点都没有夸张。其原因就是那些千经万论讲的都是通途法门,而《阿弥陀经》讲的是特别法门,为十方一切诸佛所共同称扬赞叹。经上六方恒沙诸佛都亲切地告诫我们:“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这是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同修们可到大藏经里去找找看,有哪一部经上讲是一切诸佛所护念的?找不到,就此《阿弥陀经》一部,所以千经万论都不能与此经相比。这些重点,希望同修们一定要牢牢记住!

  “较彼顿悟正因”接着再与宗门较量。“较彼顿悟正因”以下四句文,是针对禅宗祖师伪山灵佑禅师的一首偈而说。灵佑禅师之偈是:“可中顿悟正因,便是出尘阶渐,生生若能不退,佛阶决定可期。”这首偈的意思是:若你身心常寂,观照自性,能一下子就悟到正因佛性,有如踏上了出离五欲六尘生死轮回之阶梯。从此以后如能生生世世不退转,决定可望证得佛果。此偈之初两句表明了不能横生上三土,后两句显示了不能圆证三不退。

  当知渐悟已非易事,何况顿悟?纵然你能顿悟正因佛性,即教下所说的大开圆解,也只是解悟而已。同修们要知道,悟有两种:一是解悟,一是证悟。禅宗开大悟属解悟,大家不要以为禅宗一开悟就成佛了,要说成佛,也不过是成天台宗所说的“名字即佛”而已。

  天台宗智者大师在《观经疏》里就佛判立六即位,称为六即佛:一理即佛,二名字即佛,三观行即佛,四相似即佛,五分证即佛,六究竟即佛。这也就是凡夫成佛的六个阶位。“六”讲明从浅到深的六个阶位,“即”说明当体就是。知六而常即,则不生退届;知即而常六,则不生上慢。从此努力修持,则由凡夫而圆证佛果,由理即佛而成究竟即佛。

  所以,纵然参禅顿悟了正因的,也只是眼开后认得成佛的路子。比如你要到上海去,乘飞机也好,乘火车也好,乘汽车也好,你不会找错站头,不会走错路。但你在家里坐着不走,虽然认得路,还是不能到上海的。一定要开步走,去坐飞机或坐汽车、坐火车才能到。菩提路远,这里说的这个悟“仅为出尘阶渐”。出尘是出离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能见六尘虚幻,故不再贪恋,不为六尘所迷,自心中清清净净,一尘不染,一丝不挂。出尘亦即出三界。阶渐就像是楼梯,一级级要行人渐渐往上走的。悟了正因,只是人名字位,成佛的第一步,后面还有观行位、相似位、分证位,还得一步一个脚印地去修。

  古德云:“理可顿悟,事需渐修。”悟自心后,一定要到水边林下保养圣胎,进一步参,把多生多劫的烦恼习气断尽。不是悟了就没事了,悟后更有事。禅宗有两句话:“此心未明,如丧考妣。”此心指真心,未明即未悟。欲求悟明真心,其心悲切,一天到晚如同死了父母亲一般。“此心既明,更如丧考妣。”开悟后了知本来是佛,今堕落轮回。悟虽已悟,证犹未证,生死还是未了,看到出生死的阶渐,更加害怕,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亦如在悬崖峭壁上攀登,一不小心,便跌落万丈生死深坑。故更如死了父母亲一样。

  还有一点很重要,未达分证位前,还有可能退转。必须确保生生不退,才能从名字位一级级修上去,经观行位、相似位,直至分证位才能证到念不退,就是说已证三不退了,此时才有成佛的保证。我们能在这一生投生到人道,都是有深厚善根的,如有缘遇到佛法学参禅。但参到一定的时候,你的色壳子就坏了,死了之后要再去投胎。就算是还能生人道再修,这样一生一生要经多长的时间呢?按大乘教义来讲要无量劫,而且要生生不退地行菩萨道,成佛才有指望。

  禅宗里有一个故事讲,有位纸衣道人参拜善知识,善知识问他:“纸衣底下是什么?”他不回答,眼一闭走了。善知识说:“这不能算。”纸衣道人又回来说:“怎么不能算?我来去自由嘛!”“不对,你到哪里去?”“不借而借!”修到这种功夫的人,已是很不简单了,但澫益大师在《灵峰宗论》上讲:“不借而借,借个臭皮囊做什么?为什么不借莲华而化生呢?”他借了个臭皮囊,坏了还要再借个臭皮囊。虽然神通自在,来去自由,但借个臭皮囊总不如借个莲华化生妙。莲华化生只借一次就成佛了,臭皮囊不知要借多少次,到何时才成佛?同修们要好好想想!

  禅宗属通途法门,参禅完全靠自力,就像走路靠步行,多困难。到生死关头,功夫很难得力,后面正释经解中还会细述。

  净土是特别法门,念佛就像乘飞机,又快又省力。以乘坐飞机来比喻阿弥陀佛的大愿力,我们只要信愿执持名号,不经悟门,不必等到断惑,七日乃至十念功成,即可带业往生,横出三界。阿弥陀佛来带我们,真是方便极了,《大回向》中所说:“一刹那中离五浊,屈伸臂倾到莲池”。到了极乐世界,即使生在凡圣同居土,亦即横生上三土,圆证三不退,一生成佛。

  “不可同日语矣。”所以,带业往生极乐同居土的人,与修禅宗的人相比,其力用有天地之差。故不可相提并论。这句话,再次显明净土法门之至直捷、至圆顿。

  “宗教之士,如何勿思。”这是在较量力用之后,澫益大师的劝诫之词。宗是宗门,即禅宗;教是教下,即学经教的,佛教就分这两大门派。澫益大师说:诸佛菩萨苦口婆心,劝我们念佛求生西方,并已将念佛的好处讲得清清楚楚,参禅学教的人为什么还不好好地想一想呢?

  绝大部分人都有先人为主的门户之见,学佛就不能这样。例如有人一开始接触教,觉得教理讲得真好,境界不可思议,太深奥玄妙了。后听说念佛,他就想:这个太简单,三岁小孩都会,我不想学。其实,他对念佛的殊胜微妙并不了解。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和宿世所修的也有关,人总会带有宿世习气的。这里我想插讲一个故事:

  在佛经中有许多说明习气难改的故事,从而使学佛的人在了知旧习难改之后,必须下更大的决心来纠正。在《大智度论》卷二中,有一则《毕陵慢习》的故事,说的就是这个问题:佛弟子毕陵伽婆蹉,因过去世骄慢成习,虽已证到阿罗汉果,但仍留有傲慢的习气。有一次,毕陵去乞食,需要过恒河,他到恒河边就弹指说:“小婢!住,莫流。”于是水即断流,于是他就顺利地过河乞食。后来,恒河女神将此事禀告于佛:“世尊!你的弟子毕陵,骂我为小婢”。佛听后即命毕陵向河神忏谢,毕陵只好合掌对河神说:“小婢莫嗔,今忏谢汝。”大家听到这样的检讨语句,都觉得可笑。河神宿世虽确实做过毕陵的婢女,但至今早已事过境迁,而毕陵的宿习仍未改掉。

  刚才我所讲的故事,只是说明习气的难改。如一个人在过去世中,从未修过或听说过净土法门,他所修的都是禅宗或教下的法门。今生遇到净土,就会觉得很陌生。而一接触禅、教,就有一种亲切感,很快就生出欢喜心,修起来也驾轻就熟。所以说,如果有先人为主和门户知见的人,便很难再改过来。所以,我还要奉劝同修们作一深思:永明大师说“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我们现在念佛求生净土,往生后不要说开悟,而且还能一生成佛。思之!思之!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