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经大全 > 阿弥陀经 >

阿弥陀经

佛教经典。亦称《小无量寿经》,简称《小经》。与《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经。一般认为在1~2世纪印度贵霜王朝时期已流行于犍陀罗地区。《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在憍萨罗国舍卫城的南方祇园精舍,与长老舍利弗等十六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萨以及诸多佛弟子而说的经典。..[详情]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浅讲(7)

丁二  菩萨众

  经  并诸菩萨摩诃萨,文殊师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萨、乾陀诃提菩萨、常精进菩萨与如是等诸大菩萨。

  这一科讲菩萨众。

  “并诸菩萨摩诃萨”。这一句标类。除前面讲的声闻众之外,与会的还有菩萨这一类听众。摩诃萨为破无明证法身的大菩萨,非权教小菩萨。他们具大根、有大智、信大法、明大理、修大行、经大劫、证大果,具此七种大,堪称大菩萨。

  下面标名。因大菩萨众多,故同声闻众,只列上首名。声闻众以十六位尊者为上首,菩萨众则举四位菩萨为上首。

  文殊师利法王子即文殊菩萨,阿逸多菩萨即弥勒菩萨,乾陀诃提菩萨即不休息菩萨,以及常精进菩萨。

  同前声闻众经文,最后一句与如是等诸大菩萨。是总结。还有很多像这四位菩萨那样的大菩萨,都来参加这一法会。下面分别介绍四位上首菩萨。

  解  菩萨摩诃萨,此云大道心成就有情。乃悲智双运,自他兼利之称。

  这一段文,先解释菩萨通名。

  “菩萨摩诃萨,此云大道心成就有情。”菩萨摩诃萨是梵语“菩提萨堙摩诃萨缍”之简称,译成汉语是大道心成就有情。大道心即运用智慧来上求佛道,即是白利;成就有情即运用悲愿去下度众生,则为利他。

  “乃悲智双运,自他兼利之称”。菩萨悲智双运是既有悲心怜悯一切众生,又有智慧求证无上佛果。在菩提道上方向目标明确,断烦恼长智慧,善巧方便度众生,不仅自己得益,还能利益他人,白他兼利。凡夫有悲无智,二乘自利不利他,都不能和菩萨相比。

  解  佛为法王,文殊绍佛家业,名法王子。菩萨众中,智慧第一。非勇猛实智,不能证解净土法门,故居初。

  自此以下释菩萨别名。这一段文,释文殊别名

  四位上首菩萨中,第一位是文殊菩萨。文殊是梵语“文殊师利”或“曼殊室利”之简称,译成汉语是妙德或妙吉祥。因他和佛一样地证微妙三德,故名妙德。又,其降生时有光明满室,地涌七宝等十种瑞兆,故名妙吉祥。文殊菩萨与释迦牟尼佛同时代,示生于舍卫国一大婆罗门家。他也是从母右胁出生,身紫金色,有七宝盖随复其上,如天童子。落地即能言说,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同佛无异。

  “佛为法王”,佛通达世出世间一切法,于法自在,无有障碍,故为法中之王。王则既自在又能主宰一切,只有佛才可称为法王。法王有三子:菩萨堪负家业,为真子;二乘保守偏空,为庶子;凡夫心游道外,为外子。

  “文殊绍佛家业,名法王子”。佛之家业即弘法利生,所谓弘法是家务,利生为事业。文殊菩萨堪能绍隆佛种,辅佛弘化,救度众生,继承如来家业,故“名法王子”。按理说,所有菩萨皆可称法王子。但因文殊菩萨智慧德行最高,又于诸经中常为菩萨之上首,故特称其为法王子。

  文殊菩萨辅佛弘化,绍佛家业,在释迦一代时教中,自始至终,皆负重任。举几个例子:

  在华严会上,文殊与普贤为华严三圣之二,同辅毗卢遮那佛,教化大机众生。文殊菩萨以其甚深智慧,宣说诸佛无尽功德,特别是在福生城说法,劝勉大众,发菩提心,亲近善知识,修普贤行。善财童子作为菩萨代表,即先受文殊教化,后蒙普贤引导求生西方,而得一生成佛

  楞严会上阿难示堕,遭摩登伽女之难,佛敕文殊持佛顶神咒前往救护,遂启发楞严大教。二十五圣各说圆通后,佛再敕文殊选出耳根圆通,最契此土众生之机。

  《维摩诘经》中,维摩居士示疾,佛派舍利弗等十大弟子及弥勒等菩萨前往问疾。他们皆因曾被维摩诘呵斥过,不敢前去。最后文殊承佛圣旨,率八千菩萨、五百声闻、百千天人前往问疾。二位大士旗鼓相当,一番妙论,令八千天子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五千菩萨人不二法门,得无生法忍。

  《法华经》上讲,文殊在龙宫常说法华,教化无量菩萨。八岁龙女上根利智,受文殊教化,即生成佛。

  世尊说法四十九年中,如上文殊辅佛弘化之例不胜枚举,许多经典因文殊菩萨而发起,或以文殊圣号标题。尤其是般若会上,文殊菩萨处处现身说法,分担世尊辛苦,诚为世尊得力助手。

  “菩萨众中,智慧第一。”在所有大菩萨中,文殊菩萨智慧第一,称为大智文殊师利菩萨。文殊菩萨实际上早已成佛,是三个世果上的如来。经云:文殊过去成佛,名龙种上尊王佛。现在北方常喜国作佛,号欢喜藏摩尼宝积佛(此二佛列人大忏悔文八十八佛中)。未来于南方无垢世界成佛,名普现如来。文殊本居佛位,迹现菩萨。凡果上施化者,无不具足无上智慧,文殊菩萨更是无上智慧的代表。《华严经·人法界品》中弥勒菩萨告善财童子:“文殊师利常为无量百千亿那由他诸佛母。常为无量百千亿那由他菩萨师。教化成就一切众生。名称普闻十方世界。常于一切诸佛众中为说法师。一切如来之所赞叹。住甚深智。能如实见一切诸法。通达一切解脱境界。究竟普贤所行诸行。”

  现仅举一例说明之。《法华经》中世尊将开权显实,人无量义处三昧,放光现瑞。与会大众皆不知所以然,更不知当问谁,谁能知。弥勒菩萨想到文殊菩萨曾亲近供养过去无量诸佛,应曾见此稀有之相,因而代大众请问。文殊菩萨告之:“今佛世尊欲说大法,妙法莲华经。”并述于无量劫前,有二万日月灯明佛出世。;最后一位日月灯明佛未出家时有八王子,闻父成佛,亦舍位出家。是时佛座下有妙光菩萨,佛为其说《法华经》。佛人灭后,八王子皆以妙光菩萨为师,在妙光菩萨教化下次第成佛,最后成佛者名燃灯佛。其时妙光菩萨即今文殊菩萨。燃灯佛乃释迦牟尼佛之本师,世尊于彼授记作佛。则文殊菩萨当是释迦牟尼佛老师的老师。

  由上可知,文殊菩萨本门深远,智慧高超。今因释迦牟尼佛来此娑婆示现成佛当教主,故隐本垂迹,随之而来当助教,所谓一佛出世,千佛护持。既是古佛再来,带果行因,示现菩萨身,其无上智慧,自当于菩萨众中首屈一指。

  “非勇猛实智,不能证解净土法门,故居初。”勇猛二字本是形容人胆大气壮,在这里则是形容智慧无坚不摧。智慧有实智与权智。实智是照了真谛理性之智,是证得实相而开显的自性本具之智慧,故又名根本智、真智。权智是照了俗谛事相之智,是依实智而生的通达有为万法之智,用于善巧方便度化众生,故又称后得智、俗智。实智属自受用,即自利之智。权智属他受用,即利他之智。

  澫益大师说,必须要有勇猛真实智慧,方能证解净土法门。证是亲历证明,解是理解。俗话说:“欲知上山路,须问下山人。”要知道这条通往山上去的路是否危险,就要问从山上下来的人,因为他亲身经历过,所以最清楚。净土法门看似容易,修起来也很方便,但义理很深,若非亲自过来之人,不能证明体解其事理。文殊菩萨常常供养他方无量诸佛,当然也常去极乐世界。《普贤行愿品》上讲,往生西方的人,见到阿弥陀佛时,第一个见到的菩萨就是文殊师利菩萨。因为文殊菩萨亲自从极乐世界来,那边所有的事他都知晓,还能用他的大智慧来分析、讲解,劝人修净土法门。

  唐朝时净土宗四祖法照大师,由特殊因缘,在五台山得见文殊菩萨,便向菩萨请教:“末法众生根钝障深,佛法浩瀚,未知修何法门最为切要?”文殊菩萨教以念佛法门,并告曰:“此世界西,有阿弥陀佛,彼佛愿力不可思议。汝当继念,令无间断。命终决定往生,永不退转。”遂与普贤菩萨同舒金臂,摩法照顶,再告曰:“汝以念佛故,不久证无上正等菩提。若善男女等,愿疾成佛者,无过念佛,则能速证无上菩提。”此为文殊菩萨亲自教导法照大师念佛求生西方。

  文殊菩萨本人也是求生西方净土的,他在《文殊师利发愿经》中说偈:“愿我命终时,除灭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国。”这与《普贤行愿品》中普贤菩萨说的偈完全一致。在大乘佛教中,文殊普贤为诸菩萨上首,常侍佛左右,其行愿与说法度人,无不以念佛求生净土为指归。所有佛弟子公认文殊菩萨为智慧的化身

  世尊说法四十九年,始白华严,终于涅槃,凡大乘法会,皆有文殊参加。此弥陀一会宣扬持名念佛求生净土,一生成佛之特别法门,难信难解,雎具根本实智者方能证解弘扬此法,故在参与此会之菩萨众中,将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萨列在首位。

  解  弥勒当来成佛,现居等觉。以究竟严净佛国为要务,故次列。

  第二位是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姓“弥勒”,译成汉语是慈氏,名“阿逸多”,译成汉语是无能胜,合称慈无能胜。弥勒菩萨在公元前六世纪,与释迦牟尼佛同时代,示生于印度波罗奈国一大婆罗门家。他生来相好庄严,聪慧异常。相师预言:“此儿将来当作转轮圣王。”父母因怕国王加害,将其匿藏母舅家中,长大后即从佛出家。释迦牟尼佛在众多弟子中,对弥勒特别器重,予以授记,次当作佛。在大乘法会上,弥勒均占重要席位。

  弥勒菩萨慈心特重。他在过去世为一切智光明仙人时,得闻弥勒佛说《慈心三昧经》,便发愿修慈心三昧以成佛道,并愿与佛同号,亦称弥勒。从此,他常修慈定,众生见者,即得慈心。弥勒菩萨之大慈心,表现在无论何时,于一切众生不起杀想。在《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中介绍,弥勒菩萨宿世为一切智光明仙人,曾因洪水无法乞食而生命垂危时,有兔王母子为护法而投身火中,以肉供养仙人。他看着烧熟的兔肉说:“宁破骨髓出头脑,不忍瞰肉食众生。”发誓世世不起杀想,永不瞰肉,直至成佛,制断肉戒。说完即投火中与兔王母子一起殉命。弥勒菩萨的慈悲愿力实在太大,无人能胜之,故称慈无能胜。

  现在我们将弥勒菩萨的像供奉在天王殿正中,面对山门。同修们去寺院,第一个见到的就是他。这就是告诉我们,要想人佛门,首先要有慈悲心。你看,多妙的无声说法!

  净土法门是大乘法门,修大乘法门一定要发菩提心,修净土法门也不例外,将发菩提心放在第一位。《无量寿经》中讲:三辈往生的条件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菩提心也就是慈悲心。弥勒菩萨历劫修持,证得慈心三昧,他发大愿要救度众生,其慈悲心无人能胜。持名一法,是诸佛度生第一要门,须万古流布。弥勒菩萨现居补处,将继释迦牟尼佛之后,来此娑婆成佛教化众生。既闻此经,必于龙华胜会说此念佛法门,使其流通无尽,故将慈氏菩萨列在第二。

  “弥勒当来成佛,现居等觉。”弥勒菩萨是释迦牟尼佛的候补佛,同修们都称他为当来下生弥勒尊佛,现仍为菩萨,已断四十一品无明,尚有最后一品生相无明未断,位居等觉。在《弥勒下生经》中佛告诉我们,弥勒菩萨现居兜率内院,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下生人间成佛。届时弥勒菩萨坐于菩提树下,其树形状似龙,菩萨成道,树即开花。弥勒佛于此树下,三会说法,所谓龙华三会,度众无量。

  “以究竟严净佛国为要务,故次列。”究竟即断尽最后一品生相无明。弥勒菩萨在兜率天正忙于要紧之事务,一边断深惑,修究竟慧;一边教化利益众生,修圆满福,以究竟圆满之福慧,庄严净佛国土,故列居第二。

  据《佛说弥勒大成佛经》所述,弥勒菩萨下生成佛时,我们这个地球大变样了。其时大地平净如琉璃镜,金银宝贝遍地皆是。七宝华树甘果香美,池泉河沼自有八功德水。人民皆具智慧威德,慈心恭敬,诸根调伏。生活快乐安稳,无水火刀兵饥馑之难。人寿具足八万四千岁,没有中途夭折而死的。至老年将死之时,自然前往山林树下,安乐淡泊念佛而终,寿终多生大梵天及诸佛前。如此清净佛国,皆由弥勒菩萨大慈功德所庄严。

  庄严清净佛国,首先要从内心庄严起。所以在座的同修都要知道,我们今后要成佛,都应当有这样的准备,现在就要开始庄严各自的佛土,心净则国土净,清净到最后,就像弥勒菩萨一样,究竟严净佛国是最要紧的任务。这个目标明确了,自然精进用功,无论是念一声佛,拜一下佛,做一件好事,皆要回向,这就是庄严佛净土了。我们庄严佛净土,是为利益一切众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解  不休息者,旷劫修行不暂停故。

  第三位是乾陀诃提菩萨,即不休息菩萨。

  “不休息者,旷劫修行不暂停故”。旷是久远的意思。《思益经》介绍乾陀诃提菩萨时说:“恒河沙劫为一日夜,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过千百万亿劫,得值一佛,如是值恒河沙,行诸梵行,修习功德,然后授记,心不休息,故号为乾陀诃提。”假使把恒河沙劫这么长久的时间当成一日一夜,三十天是一个月,一年有十二个月,经过了千百万亿劫久远的时间,才有遇见佛出世的机会,渐渐地一天天修持净法,及积集功德,再经过了无量数的佛为他授记,最后才能成佛。能有此不休不息、无懈无怠的精神,所以才叫做乾陀诃提。

  我们在玄义力用中讲行不退时,曾提到乾陀诃提和常精进菩萨。前面讲过,一切众生往昔劫中都做过佛菩萨的父母,他们还在三途六道受苦,正望眼欲穿盼着佛菩萨去救度,佛菩萨一定会将宿世父母放在心上的。乾陀诃提菩萨正因为有急于度众生出苦海的大慈悲心,所以他无量劫持续不断地用功修行,不肯暂停片刻休息。

  在《弥陀要解讲义》中,圆瑛大师讲到:“世界无边尘扰扰,众生无数业茫茫,爱河无底浪滔滔,故此菩萨不休息。”无量无边的世界,被许许多多的尘埃(烦恼)扰扰不息。六道中无尽的众生,从早到晚不停地起惑造业,所造的业犹如大海一般地苍茫无际。古德说,爱不重不生娑婆。众生受到爱欲无明烦恼所迷惑,在滔滔大浪的生死海中头出头没,轮回不息,没有了期。乾陀诃提菩萨为了救度众生早成佛道,就不能休息了。

  有人说:“不要说旷劫修行,我们连二十四小时不休息都受不了,没有这个精力。”同修们要知道,就我们现前凡夫的身份,向乾陀诃提菩萨学习不休息,不是从早到晚拜佛、诵经、念佛,不准睡觉,我们有这个报障,这个色壳子当然受不了。经中讲乾陀诃提心不休息,所以修行不休息是叫我们的心要安于道上,不能须臾离开。我们修净土的人,菩提心不要忘失,每天的早晚功课,要一天不缺地坚持下去,一句佛号经常不断,能做到这样,就有点像不休息菩萨的样子了。

  解  常精进者,自利利他无疲倦故。

  常精进菩萨,是第四位。常即不断,精即不杂,进即不退。常精进菩萨历劫专精修学,恒无退转。这位菩萨从早到晚,都是专心一意地用功、恒常不断地为自己、为别人,实行“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大愿,所以叫常精进菩萨。

  “自利利他无疲倦故”。自利是自己修行,利他是教化众生。常精进菩萨无论自行还是化他,从无疲厌。菩萨视众生如赤子,以众生苦为己苦,普愿一切众生悉出苦轮,同得解脱。如《宝积经》所述,常精进菩萨,为救度一个众生,经无量劫,随逐不舍。该众生仍不接受他的化度,但菩萨从无一念舍弃之心,对此众生不厌,常随教化不倦。同修们不要以为这位菩萨只追随一个众生,菩萨有神通妙用,有千百亿化身,去度无量无边的众生。常精进菩萨精进度生不舍一人的精神,与地藏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之大愿完全相同。

  这二位菩萨为什么能旷劫修行不暂停,自利利他无疲倦呢?原因就在菩萨时时不忘大菩提心。大菩提心的具体化,就是菩萨所发的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第一愿是利他;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后三愿是自利。要想利他,先须自利,如前面讲的先自觉,才能觉他。若自己尚未修成,怎能教化众生利益他人?所以,自己烦恼断尽,生死已了,法门学好,智慧大开,方有能力度化众生。而众生无量无边,上自等觉菩萨,下至地狱、饿鬼、畜生,都是待度的对象。如已是等觉菩萨,尚有一品生相无明未断,便无法度等觉菩萨。必须高于等觉菩萨方能度他,所以佛道无上誓愿成,成了佛度众生才圆满。因此,断烦恼、学法门、成佛道是自利,还是为了广度众生的利他。

  这四弘誓愿贯穿于菩萨从初发心至成佛的整个修行过程,是一股巨大的原动力,所以菩萨能修行不休息,常精进,自利利他永无疲倦,就像普贤十大愿王中讲的:“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乃尽。而众生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不休息是旷劫修行不暂停。常精进是自利利他无疲倦。这二位菩萨名号虽不同,但自利利他之德行相同,常精进必定不休息。不过二位菩萨名号所表的侧重面略有不同,不休息强调修行持续不断,常精进则强调专精不杂。经中将这二位菩萨列为上首排在最后,是为我们做榜样。修行说千道万,最后要落实在行动上。菩提路远,非一蹴能就。恒常不断,精进不懈,方能成就自己,利益众生,上成佛道,下化众生。

  现在学佛的人看起来有很多,为什么又有人说有成就的则很少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懈怠,修行不能像不休息菩萨那样心无休息,永在道上;二是贪法,学的太多太杂,时间精力分散,心不能定在一个法门上,朝三暮四,不能像常精进菩萨那样专精修学,所以功夫上不去。尤其是修本经所倡之持名念佛法门,你果真能放下万缘,一天到晚死心塌地抱住一句佛号,不间断、不夹杂,功夫自能渐臻纯熟,临终决定往生,就像古德说的万修万人去!

  前面声闻众所列十六位尊者劝信,说明无论何等根性皆可修此法门,这是表能修之人,显法门所被之机广大。这里菩萨众所举四位菩萨表所修之法,显法门之宗信愿行。文殊菩萨表信。净土法门甚深难信,具根本实智者能信。弥勒菩萨表愿。前面介绍他往昔遇弥勒佛,发愿修佛授慈心三昧,将来与佛同号,亦称弥勒。我们现在得闻释迦世尊介绍的净土法门,发愿念佛求生净土,将来也同阿弥陀佛无量光、无量寿。又,弥勒菩萨现居等觉,候补释迦作佛,表修此法门发愿求生西方净土,皆能同弥勒菩萨,一生必补佛位。不休息和常精进二位菩萨表行。修持名念佛法门,行法就是执持名号。我们对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执着,就执着这一句阿弥陀佛,二六时中保持不失,念念相续,这就是不休息、常精进。

  解  此等深位菩萨,必皆求生净土。以不离见佛,不离闻法,不离亲近供养众僧,乃能速疾圆满菩提故。

  这一段文,说明菩萨得益。

  “此等深位菩萨,必皆求生净土”。深位指深证等觉,位邻极圣。极圣即佛,与佛相邻之位是等觉。这一句点明上列四位菩萨为首的诸菩萨摩诃萨,不是一般的大菩萨,而是已破四十一品无明,在菩萨中位置最高的等觉菩萨。像这样的大菩萨,语气非常肯定,等觉菩萨这样的深位菩萨,还无一例外,必定求生西方。下面说明生净土有“三不离”,即不离佛法僧三宝的理由:

  一“不离见佛”:于此娑婆世界,欲偶见一佛犹非易事,况常见不离?今释迦牟尼佛已人灭,下一尊弥勒佛须待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方出世。于此久长岁月中,我们只能见到佛像,他不能给你说法,不能解决你修行中的具体问题。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不但时时能亲见阿弥陀佛,而且能面见十方恒沙诸佛,因为每日清晨都去供养十方诸佛。故不离见佛。

  二“不离闻法”:于此娑婆世界且不说听不到佛菩萨讲经说法,就连听法师大德讲法都不容易。生到西方净土,阿弥陀佛每天在七宝讲堂为大众讲经说法,而且还有神足通天耳通,欲听哪一佛国哪尊佛菩萨说法,都能满愿。更为殊胜的是,极乐世界不仅佛菩萨说法,那些变化的众鸟、风树、罗网、流水都能说法,并随时可听法,能六时不断地闻法。故不离闻法。

  三“不离亲近供养众僧”:于此娑婆世界我们所见的皆是凡夫僧,由种种因缘,尚难时常亲近供养。到了西方世界,能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可随时随地亲近供养以观音、势至为首的圣贤僧。可每日去十方佛国供佛,自能亲近供养彼国之清净僧。故不离亲近供养众僧。

  “乃能速疾圆满菩提故。”速与疾都代表快,二字重迭以加重语气,是快上加快,圆满菩提即成佛。因西方世界人民时时处处不离三宝,故能快速成佛。不离见佛,则亲承佛教,用功易得益,修行易成就。不离闻法,则常受佛法熏陶,有助断烦恼,智慧易增长。不离亲近众僧,则见贤思齐,永无退转。不离供养众僧,即常供三宝,福慧双修。西方世界有好老师,好同修,修学环境殊胜,此皆是增上善缘,故修行无有丝毫障碍,可谓一帆风顺,那成佛还不快吗?

  在西方世界成佛究竟快到何等程度呢?我们可以想一下,阿弥陀佛成佛才十劫,亦即西方世界建立才十劫,彼国补处菩萨已多达无量无边,不可计数,他们都是在这十劫中成就一生补处的。由此可知,西方成佛之快,非其他任何佛国可比。这就是为什么本师甚至十方恒沙诸佛,都劝本国众生念佛求生净土,为的就是希望所有众生,个个都能速疾圆满菩提啊!也正因为这一点,象文殊、弥勒这样的等觉菩萨,必皆求生净土。深位菩萨尚且如此,何况我等生死凡夫?

丁三  天人众

  经  及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大众俱。

  这一科讲天人众,这是列于声闻众、菩萨众后的第三类听众。释提桓因是忉利天王,即民间所称的玉皇大帝。他前世在迦叶佛(释迦牟尼佛前一佛)时,是个女人,见迦叶佛人灭,发心建塔供养。因人单力薄,便会同另外三十二个女人,齐心合力,将佛塔造好。由此造塔功德,三十三人命终后均生忉利天。

  忉利天在须弥山顶,为第二重天。“忉利”是梵语,译成汉语是三十三,这重天包括三十三天。中间一天名善法堂天,为忉利天王所居。东南西北各有八天,共三十二天,为内臣所居。那位发起建塔的女人,生正中善法堂天,做忉利天王,就是这里讲的释提桓因。其余三十二人,分别生四周三十二天为王,辅佐释提桓因。可见只要能做善事,哪怕只一点点都有很大的功德,真可说是舍一得万报。

  释提桓因只是天人众中所列的一位代表,后之“等”字,指忉利天以外的无量诸天,大众则包括天龙八部人非人等,都一同参与法会。

  解  释提桓因,此云能为主,即忉利天王。等者,下等四王,上等夜摩,兜率,化乐,他化,色,五色,无量诸天也。

  这一段文,解释诸天。

  “释提桓因,,是梵语,译成汉语是能为主,他是忉利天王,能为三十三天之主。佛为之授记,未来成佛号无著尊佛。

  “等者”,等上等下,就是还有许多。忉利天之下,还有四王天,为四天王所居。忉利天与四王天皆依须弥山而住,故称地居天。山顶为忉利天,半山为四王天。山之东有黄金缍,上建持国天王宫殿。山之南有琉璃堙,上建增长天王宫殿。山之西有白银缍,上建广目天王宫殿。山之北有水品缍,上建多闻天王宫殿。四天王是忉利天王的外臣,统领八部鬼众,护持世间,故亦称护世四王。他们统管人间善恶,每逢初一、十五来人间视察,然后禀报忉利天王。故人间有习俗,每到初一、十五要去寺院烧香磕头。在佛教中,四天王是护法,其像供奉在天王殿,列于弥勒菩萨与韦驮菩萨之左右两侧。

  忉利天之上还有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这四重天依云而住,故称空居天。

  “夜摩”译成汉语是时分。此天已无日月照耀,天人及宫殿自身皆有光明。以莲华开合而分昼夜,华开为昼,华合为夜。故善知时分,称时分天。

  “兜率”译成汉语是知足。兜率天人于五欲十分知足,无贪求。世间人不知足,贪得无厌,故活得很苦,烦恼重重。俗话说知足常乐。可是现在人认为知足的人没有进取心。此话不能笼统而言,要看这个人在哪方面知足,在哪方面进取。如果这个人对自己的生活要求不高,很容易满足,而将自己的精力和时间奉献给众生,奉献给社会,为众生离苦得乐,他可舍去自己的一切,甚至生命。这样的人你能说没有进取心吗?兜率天人皆很知足,故无有一人不快乐。兜率天分内院和外院,内院为菩萨所居,弥勒菩萨现居彼处,故内院亦称弥勒净土;外院为凡夫天人所居。

  “化乐天”变化五欲以自娱乐。化乐天人自己能变化色声香味触,包括吃穿用住所需,享受五欲之乐。

  “他化自在天”更是快乐,自己不需费力,只要心念一动,即有人将他所想要之物,变化出来请他享用。但这不是侵夺,是该天之人福报大,故有人为他服务。

  以上所述从最低的四王天到最高的他化自在天,共六重天,皆属欲界,尚有饮食男女之欲。

  欲界六天之上还有色界天,此界天人色蕴殊胜,故名色界。色界天人离欲清净,无有女人,自然化生,故又名梵天,梵是清净的意思。此界天人因修禅定得生,以禅定为乐,故又名四禅天。四禅天是总名,包括十八重天。初禅天有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三重天。二禅天有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三重天。三禅天有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三重天。四禅天有九重天,下四重是凡夫天,即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想天,其中无想天,为非佛教但也修禅定而生天者所居,故又名外道天;上五重是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是三果圣人阿那含所居,为净居天,亦称五不还天,即不再生人间。因阿那含已断欲界烦恼,不再回欲界受生,故名不还。

  色界天之上还有无色界天,此界天以灭色趣空,无色蕴,但有受想行识,故名无色界天,亦名四空天。五色界天包括四重天,即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是三界中最高的一重天,为三界之顶,再上去便出三界了。

  总而言之,欲界有六重天,色界有十八重天,五色界有四重天,三界共二十八重天,在六道中此二十八天属天道。三界中的欲界,除欲界六天外,还包括人、修罗和三恶道。三界统六道,六道摄三界,三界六道内容相同,只是分法不同而已。以上是从竖看。

  “无量诸天也”,从横看,三千大千世界则包括:一小世界有欲界六天加初禅三天,共九天。一千小世界为一小千世界,共二禅三天,合之有九千零三天。一千小千世界为一中千世界,共三禅三天,二禅天有三千,初禅加欲界天有九百万,合之有九百万三千零三天。一千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亦称三千大千世界。一大千世界共四禅九天、四空四天,而四禅之下的三禅、二禅、初禅和欲界,诸天之数无量。故三千大千世界有无量诸天。

  解  大众俱,谓十方天人八部修罗人非人等无不与会,无非净土法门所摄之机也。通序竟。

  这一段文,解释大众。

  “大众俱”,共同与会闻法的大众有“十方天人”,十方即东南西北四维上下,四维是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十方每一方有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每一大千世界有无量诸天,每一重天非仅一入,有一天王,还有很多天人,所以十方天人无量无边,部来听释迦牟尼佛讲《阿弥陀经》。

  与会的大众还有“八部修罗人非人等”。其中有的是人,有的不是人,称非人。八部是天龙等八部众:一天,即上述三界二十八重天;二龙,属畜生道,有很多种,这里指兴云作雨于世间有益之龙;三夜叉,是勇健鬼,能在天空中飞行,看守天宫;四乾闼婆,是香神,不啖酒肉,以闻香为食,乃忉利天王之乐神;五阿修罗,无端正,男丑女美,又名非天,有天福而无天德,嗔心重,常与天斗;六迦楼罗,是金翅鸟,一举能飞行万里,以龙为食;七紧那罗,是疑人,非人似人,头有角,亦为忉利天王之乐神;八摩喉罗伽,是大蟒神。此外,还有四天王统领的八部鬼众,皆是非人。这些八部都是佛教的护法,每当佛讲经时均到场,听佛说法,并护持道场。念《阿弥陀经》、念阿弥陀佛的人,天龙八部和八部鬼众皆会护持。

  “无不与会”,释迦牟尼佛说《阿弥陀经》时,十方世界所有天人,以及十方八部等,没有一个不来,都来听佛说法,“无非净土法门所摄之机也”。摄是摄受,机是根机,凡是来听《阿弥陀经》的,都是净土法门摄受的当机者。可见净土法门所被之机广大,三根普被,无机不收,此乃法门微妙殊胜之处。

  通序就讲到这里。下面讲别序。

乙二  别序

  解  发起序也。净土妙门,不可思议。无人能问,佛自唱依正名字为发起。又佛智鉴机无谬,见此大众应闻净土妙门而获四益。故不俟问,便自发起。如《梵网》下卷自唱位号云:我今卢舍那等,智者判作发起序。例可知也。

  这一段文,说明分科之意。

  “发起序也”,一切诸经除通序外,都有别序,序该经之发起因缘,故又名发起序。

  “净土妙门,不可思议。”净土法门之所以称妙,前面已讲过,以究竟极果,给予众生作因,只要念弥陀名号,即可横超三界,往生西方,不退成佛,所以称之为妙门。这不是九界众生以自己的能力可以知道的,所以讲是不可思议。

  “无人能问,佛自唱依正名字为发起。”因九界众生无人能知能问,佛便自己宣说“有世界名曰极乐”的依报与“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之正报,这两种名字,来作为讲《阿弥陀经》的发起。

  下面说明发起因缘。

  “又佛智鉴机无谬”。佛智指佛四智中之妙观察智,鉴是审察,佛之妙观察智善于审察众生根机,应以何法得度,即为说何法,决定对机,无有差错。

  “见此大众应闻净土妙门而获四益。故不俟问,便自发起。,,佛看到到会的这些大众修学净土法门的机缘成熟,即有人肯信,有人会修,则应闻此法而能获得四种利益,即四悉檀益(容后细述)。佛悲悯众生,故不待人问,即自唱依正名字而发起讲这部《阿弥陀经》。

  “如《梵网》下卷自唱位号云:我今卢舍那等,智者判作发起序。”末后引智者大师判《梵网经》为例证。《梵网经》下卷经文云:“我今卢舍那,方坐莲华台,周匝千华上,复现千释迦……”此皆卢舍那佛白说,自唱位号。智者大师判此段偈文为发起序。《阿弥陀经》是佛无人问而自说的一部经,非同其他经都是有人请问为之发起,澫益大师遂遵智者大师判《梵网经》之意,将此段自唱依正名字之经文判作发起序。

  “例可知也”。以彼例此,可知此段之文亦为发起序。

  经  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这段经文,就是发起序。前面从经一开始说“如是我闻”到“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为止,是经的结集者阿难尊者所讲述,介绍六种成就。从本段经文的“从是西方”开始,方是释迦牟尼佛亲口之言。经文字句虽简明易懂,但意义深长。

  “尔时”,即前面讲的“一时”。机教相应,众生机熟,应闻净土法门之教;说听周足,说法主与听众皆齐,此时即尔时o

  “佛告长老舍利弗,”上对下言称告,下对上言用白,此为文言文中表尊卑之别。佛告诉舍利弗尊者什么话呢?即如下所说: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是”指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娑婆”是梵语,译成汉语是堪忍,能忍受众苦。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很能吃苦,八苦交煎,还不想出离,甚至以苦为乐,所以佛说我们凡夫是颠倒众生。此句即是说:从我们这个世界向西过十万亿佛土。

  “有世界名曰极乐”。望其名便可知,彼国环境清净庄严,人民生活快乐至极。娑婆世界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极乐世界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这是从依报简单介绍极乐。

  “其土有佛,号阿弥陀。”极乐世界有二尊佛,名号为阿弥陀。阿弥陀之含义,玄义释名中已介绍过。这一句讲的是正报。

  “今现在说法。”说法是佛的事业。这尊佛非已人灭之过去佛,亦非尚未成就之未来佛,而是已成就并住世的佛,他现在正在极乐世界说法。

  释迦牟尼佛怎么知道这些事情的呢?这就是佛的境界不可思议!佛具一切种智,亲证宇宙万法实相,世出世间一切诸法悉知悉见。佛眼观世界是以法为界,法界无外,所有一切虚空微尘国土,皆在法界之内。佛具六通,五眼圆明,观十方无尽世界悉能洞察无遗,何况离此仅十万亿佛土,怎么能看不到呢?世尊亲眼见到,从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向西,过十万亿个佛国,有一个极乐世界,那里有尊阿弥陀佛,现正在说法。希望同修们深信佛言,发愿念佛求生。信愿持名的人,人人都可往生彼国,得享安乐,更能见佛闻法,速证菩提。

  解  净土法门,三根普摄。绝待圆融,不可思议。圆收圆超一切法门,甚深难信。故特告大智慧者。非第一智慧,不能直下无疑也。

  这一段文,说明昭告意。是佛之所以要呼叫舍利弗的名字,并对他讲下面经文的原因所在。

  “净土法门,三根普摄。”玄义明宗中讲,持名一法,收机最广,上中下三根全部摄收。就藏通别圆四教而论,藏通二教,摄小不摄大,摄钝不摄利;别圆二教,摄大不摄小,摄利不摄钝。净土法门则无人不能修,三根普摄,利钝全收。前面一再讲,上自文殊、普贤这样的等觉菩萨,下至鹦鹉、八哥那样的恶道众生,皆能修净土法门。只要能念阿弥陀佛,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都可一生成佛。

  “绝待圆融,不可思议。”绝待即独一无二,绝诸对待。能念之心,即所念之佛,全心即佛,所念之佛外,别无有心能念于佛。所念之佛,即能念之心,全佛即心,能念之心外,别无有佛为心所念。离能所,绝对待,故绝待。圆融是圆通融洽,无障无碍。我们的心性圆满周遍法界,佛的心性也圆满周遍法界,一切众生的心性都圆满周遍法界。我们心性遍处,不妨佛心性亦遍,一切众生心性亦遍。佛心性遍处,不妨我们心性亦遍,一切众生心性亦遍。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如玄义明宗中所述一室千灯之喻,彼此无障无碍,各各无坏无杂,故圆融。正绝待便圆融,正圆融便绝待,绝待圆融同时无碍,不可思议。

  “圆收圆超一切法门”。印光大师赞净土超胜:“偏圆顿渐一切法,无不从此法界流。大小权实一切行,无不还归此法界。”此法界,即净土法门。无不还归此法界,即将一切法门通通收入净土法门中,这就是圆收。无不从此法界流,即一切法门悉从净土法门而生,可见净土法门是根本,故称作圆超。

  世尊说法四十九年,所说一切法门可归纳为戒定慧三学。修净土法门念阿弥陀佛,三学全在其中。念佛时都摄六根,身口意三业清净,即戒。念到一心不乱,即定。念佛时作空假中三观,即慧。了知能念之心自体本空,所念之佛了不可得,此为空观。念佛时净念相继,了知能念之心念念相续,所念之佛历历分明,此为假观。了知佛即是心,心即是佛,能所情亡,空有见泯,此为中观。由念佛而得三观妙慧。故一句阿弥陀佛具足戒定慧三学,即圆收一切法门。

  古德云:“八万门中,念佛第一。”又赞净上法门为“径中径又径”。因一切法门皆属通途法门,仗自力断烦恼方能出三界了生死;而净土法门是特别法门,念佛即可成佛,直截了当。仗佛力带业往生,生西方即能一生成佛,圆超一切法门。

  净土法门之圆收圆超一切法门,在《华严经》中表露无遗。《华严经》到最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第一位善知识德云比丘教以念佛法门,最后一位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念佛法门彻始彻终。普贤菩萨不仅把善财一人带往极乐世界,而且将华藏海会四十一位法身大土全都带往极乐世界。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代表佛教中的各宗各派,每一阶位中的菩萨数量无量无边,他们原修的都是净土以外的各种法门,在破无明证法身后生到华藏世界,到了华藏世界后,更由文殊、普贤两菩萨,把他们全带往西方极乐世界。由此司证明,净土法门圆收圆超一切法门!

  “甚深难信”,净土法门若理若事皆佛之境界,不可思议。佛在本经最后的流通分中,一连说了几个难字。连佛都说难,可见确是难信。历来古德公认,净土法门是难信易行之法。我们常遇到一些文化高的“聪明人”,我们劝他念阿弥陀佛,他则认为念佛太简单,没有什么大道理。而认为《华严经》、《法华经》等大经义理高深,值得好好研究。没有文化的人也不相信念阿弥陀佛,认为人家念大经才功德大,我念一句阿弥陀佛有什么用?就这样对念佛生不起信心,真是难信啊!

  “故特告大智慧者。非第一智慧,不能直下无疑也。”正因为念佛法门甚深难信,非第一大智慧的人不能直下承当。当时与会的佛弟子中,舍利弗是智慧第一,如果没有大智慧,也就不能当下没有疑惑。这里的直下就是当下。在会弟子,只有舍利弗尊者最能体会理解佛的心,唯有他不会产生丝毫疑惑,故释迦牟尼佛将西方极乐世界之事,特别昭告舍利弗尊者。

  解  西方者,横亘直西,标示现处也。十万亿者,千万曰亿,今积亿至十万也。佛土者,三千大千世界,通为一佛所化。且以此土言之。一须弥山,东西南北各一洲。同一日月所照,一铁围山所绕,名一四天下。千四天下名小千世界。千小千名中千世界。千中千名大千世界。过如此佛土十万亿之西,是极乐世界也。

  由此往下,正释经文。这段文先解释西方。

  “西方者,横亘直西”,亘即通。按《华严经》所讲,华藏世界种高二十层,每层皆有无量佛土,娑婆世界与极乐世界同在第十三层,故西方是从我们娑婆世界横通平直向西。

  “标示现处也”,标明阿弥陀佛示现成佛之处。

  “十万亿者,千万曰亿,今积亿至十万也。”澫益大师是明末清初人,那时一千万为一亿,现在是一万万为一亿。十万亿即“积亿至十万”,一亿、十亿地累积至十万亿。

  接着解释佛土:

  “佛土者,三千大千世界,通为一佛所化。且以此土言之。一须弥山,东西南北各一洲。同一日月所照,一铁围山所绕,名一四天下。千四天下,名小千世界。千小千,名中千世界。千中千,名大千世界。”一个三千大千世界这么大的范围,受一尊佛所教化,称为一佛土。且以娑婆世界为例而说之,三千大千世界的基本单位是小世界,就是佛经中所称的一四天下。一小世界以须弥山为中心。须弥是梵语,译成汉语是妙高,山由金、银、琉璃、水品四宝组成,故妙;山顶达忉利天,故高。须弥山处香水海中,状似葫芦,中间细,两头大,底部最大。须弥山有多高?出水八万四千由旬高,入水八万四千由旬深。由旬是古印度的度量单位,分小由旬、中由旬、大由旬三种。小由旬相当四十华里,中由旬六十华里,大由旬八十华里。现且以小由旬算,须弥山海拔八万四千由旬高,相当一百六十八万公里高。

  有人听了可能会说:“佛法太玄,地球上最高的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才八千多米高,即八公里高,八万四千由旬的山我们从未见过,连听都没听说过。”确实如此,我们平常的人见不到须弥山,至少也须证得阿罗汉果之圣人才能见到。

  须弥山半山腰有一太阳、一月亮围绕着山转。须弥山位于香水海中心,海水之香甚于香精。香水海外面有一重金山围绕,这是以真金为体的山。然后又是一重香水海,一重金山围绕。共七重香水海,七重金山。

  第七重金山外面是咸水海,四大部洲即浮在咸水海上,分布于须弥山之四方。山之东有东胜神州,从人立名。因该洲的人身形殊胜,比我们这边的人高两倍多,寿命也长两倍多,人寿二百五十岁。我们住的地球称南瞻部洲,在山之南,亦称“阎浮提”,译成汉语是胜金,从树立名。因此洲有阎浮提树,树汁入水,沙石成金,超胜余金。此洲人寿不到百岁。山之西有西牛货洲,以牛为货,从物立名。人身高是我们这边人的四倍半,寿命五百岁,比东胜神州正好加一倍。山之北有“北俱庐洲”,译成汉语是胜处。较余三洲殊胜,人身高近我们这边人的十倍,寿命一千岁,不会中途亡故。北俱庐洲人福报虽大,可惜闻不到佛法,不能了生死出三界。所以说韦驮菩萨的护法,只是三洲感应。除四大部洲外,咸水海中还有一些中洲、小洲。咸水海外有一重铁围山,铁围山包围四大部洲和所有中小洲。据《地藏经》讲,地狱也在铁围山之内。

  以须弥山为中心,四边有四大部洲,为同一日月所照,一铁围山所围绕,上有欲界六天与初禅三天,这样一个范围名一四天下,即一小世界。

  通常我们讲早上日出,傍晚日落。其实,太阳永远不落,因它绕须弥山平转。科学家认为太阳不动是恒星,地球绕它转,月亮绕地球转。佛告诉我们,日月与四王天相齐,均绕须弥山平转。所以日月最高只能照到四王天,照不到须弥山顶的忉利天。那末,忉利天无日月,怎么生活呢?忉利天王住的宫殿有如意宝珠放光,此外天人身体、头戴的天冠皆会放光,故不需日月。没有日月那昼夜怎么分呢?那里以鸟呜叫或鸟栖息来分,鸟鸣为昼,鸟栖为夜。或按花之开合而分,花开为昼,花合为夜。上方之空居天则更不需日月,前已讲过。

  日月是两个星球,如同地球。日宫是一个世界,月宫也是一个世界,天子、天女皆有。有人表示怀疑:“为什么美国宇航员登上月球而没有见到一个人,俄国登月宇航员亦未见一人呢?,,他们是不可能见到的。要知道天人的身体与我们人不同。人体是血肉之躯,由地水火风粗四大所成,丑陋不堪。天人身体由细四大所成,相当微妙,我们粗四大所成的人当然看不见。关于三千大千世界,通序中介绍过,即一千小世界为一小千世界。一千小千世界为一中千世界。一千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因有三个千,故称三千大千世界。此为一尊佛所化之土,即一佛土。

  “过如此佛土十万亿之西,是极乐世界也。”从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横向一直往西,经十万亿佛土,即十万亿个三千大千世界,就到了极乐世界。

  解  问:何故极乐在西方?

  答:此非善问。假使极乐在东,汝又问“何故在东?”岂非戏论。况自十一万亿佛土视之,又在东矣。何足致疑。

  这一段文,破疑。澫益大师假立问答,以破人疑惑。

  “问:何故极乐在西方?”有人问:“为什么极乐世界在西方?”

  “答:此非善问。假使极乐在东,汝又问‘何故在东?’岂非戏论。”大师未从正面回答为什么极乐世界在西方之问,而是非常巧妙地说:此问不高明。若说极乐世界在东方,你又要问,为什么在东方?这不是戏论吗?戏论即非理或无意义的言论。

  “况自十一万亿佛土视之,又在东矣。何足致疑。”况且从此土向西过十一万亿佛土的人看,极乐世界又在东方了。所谓东西方向实是人为设定的,没有绝对的标准。世人有个毛病,执着东就一定是东。东方有固定的方位吗?我们这里看太阳向西落,太阳在我们的西方;但在美国看太阳从东边出,太阳在他们的东方。太阳究竟在东还是西?东西南北的方位不定,均相对而言。佛说极乐世界在娑婆世界的西方,这有什么值得怀疑的?

  解  有世界名曰极乐,序依报国土之名也。竖约三际以辨时劫,横约十方以定疆隅,故称世界。极乐者,梵语须摩提。亦云安养,安乐,清泰等。乃永离众苦第一安稳之谓,如下广释。

  这一段文,解释依报世界。依报是众生所依止之报土。

  “有世界名曰极乐”,释迦牟尼佛无问白说“有世界名曰极乐”,这是以依报国土之名,作为发起之序。

  接着解释世界。依佛经上的解释,世为迁流之义,指时间。界为界畔之义,指空间。故大师说:

  “竖约三际以辨时劫”,从时间竖论有三世,就是大师在这里讲的三际,即过去、现在、未来三时之迁行,以此辨明时劫。劫是很长的时间,有大劫、中劫、小劫。人寿最高八万四千岁,每一百年减一岁,减至十岁,再从十岁起,每一百年加一岁,增至八万四千岁,这样一增一减的时间为一小劫。二十小劫为一中劫,四中劫(成、住、坏、空)合成一大劫。    ;

  “横约十方以定疆隅”,从空间横论有十方,即东南西北四维上下界畔之分齐,以确定疆界方隅。时间与空间之横竖交彻称为世界。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我们住的地球这个世界。地球有五大洲,浮在四大洋上。如从天上看,地球是太虚空中一颗星,就像我们晚上看到天空中有很多星星,那就是一个一个世界。我们这个世界很危险,不仅浮在水面上,还悬在虚空中。科学家将天空中的流星称为陨星。陨星就是那个世界坏了,随即从太虚空中落下。地球也会坏,还有多久呢?上面讲成、住、坏、空四中劫,一中劫有二十小劫。我们现在是住劫的第九小劫,再过十一小劫进入坏劫,便开始毁坏。

  地球怎么坏法呢?坏劫的二十小劫中,最初坏正报有情世间,即人天鬼畜等,六道众生死后随业转生他方世界,或随愿往生佛国。直至最后第二十小劫时,坏依报器世间,即山河大地等,这时天地之间已无生物存在,火、水、风大三灾依次而起。先起火灾,天上出现七个太阳,河海干枯,大火突起,下从无间地狱,一直烧至初禅天,所有山河大地,包括欲界天宫全部焚毁。七次这样的火灾后,即起水灾,下自无间地狱,一直淹至色界二禅天,天地万物皆浸于大水之中。然后又是七次火灾,一次水灾。这样经过七次水灾后,还有七次火灾。最后起风灾,下从无间地狱,吹至色界三禅天,天上地下全被大风所吹,互相撞击,天地万物,包括诸天宫殿,全部碎为微尘,世界彻底毁灭。地球坏后,还要经二十个小劫的空劫,无地球。空劫之后,再有成劫,地球重新形成。就像河里有一堆垃圾,常沾四周赃物,在水里逐渐积聚起一个泥团,地球是由微尘之积聚,经二十小劫的时间,累积而成。

  地球形成后,慢慢地有人了,便进入住劫。佛经里讲,人最初从光音天来。光音天是二禅天的第三重天,光音天人身体有光,以声音交流思想。劫初,那些天福享尽的光音天人,以天眼看到咸水海中有一新球生成,为好奇心驱使,即运用神足下降至地球。那时地球表面长有地肥,既香又味美。天人食后,因贪着地球之物,为业力所牵,足不能离地,便留作人种。体生皮肉筋骨,随分男女,欲重者为女,欲轻者为男,繁衍不绝。这就是地球上人之由来。

  有了人,草木丛生,野兽也随之而来。野兽从哪里来?从他方世界来。《地藏经》讲,堕三恶道的人,尤其是堕地狱,时间很长很长。地球坏时怎么办?“此界坏时,寄生他界。他界次坏,转寄他方。他方坏时,辗转相寄。此界成后,还复而来。”这说明业报还是要你受的,即使世界坏了,亦难幸免,罪报未结,你得到他方世界去受。这个世界成后再回来。所以因果报应,丝毫不差。

  以上讲的是世界成住坏空的大致状况。如果要研究,请读《华严经》、《楞严经》。

  “极乐是梵语“须摩提”的汉文译文之一,此语也可译成安养、安乐、清泰等等。”最后解释极乐,我们娑婆世界的人均是胎生,有烦恼扰乱心神,故不安;有生死逼迫,故不养。极乐世界的人莲华化生,身心清净,不病不死,安安稳稳地生养,故名安养。安乐是他的享受,既安稳又快乐。清泰亦是此义,既清净又康泰,生活非常美满。

  “乃永离众苦第一安稳之谓,如下广释。”极乐、安养、安乐、清泰等,皆是表明彼国众生永离众苦最为安稳之称谓,显示彼世界之优胜,如下面正宗分中展开的解释。

  解  然佛土有四,各分净秽。凡圣同居土,五浊重者秽,五浊轻者净。

  由此往下,别明净秽。这一段文,说明同居土净秽之相。

  “然佛土有四,各分净秽。”然是转语,佛土有四种,即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每尊佛的世界皆有此四土,四土是以众生无明轻重不同所感,每种土又有净秽之别。

  “凡圣同居土”。先讲凡圣同居土,即凡夫与圣人共住,如我们这个地球便是凡圣同居土。

  “五浊重者秽,五浊轻者净。”五浊是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后面会详细解释,这里简单说一下。劫浊即时代不好,由下面四种浊造成。见浊是知见不正,如不信因果,将佛教看作迷信等等邪知邪见。烦恼浊是心不清净,有贪嗔痴等种种烦恼。众生浊是我们人身心粗劣。命浊是寿命短促。

  凡圣同居土由五浊轻重分净秽,五浊重的为秽土,五浊轻的为净土。如三途与人道比,三途浊重土秽,人道浊轻土净。人道与天道比,人道浊重土秽,天道浊轻土净。娑婆与极乐比,娑婆世界五浊重土秽,众生身心不清净,不平等,地狱鬼畜修罗等充塞其中,故感地上泥土沙石,有高山、大海、荆棘、丛林

  极乐世界无有五浊:无劫浊,年年快乐;无见浊,个个正知正见;无烦恼浊,人心清净,不起烦恼;众生不浊,身心清虚微妙,只有人天,无修罗及三恶道,且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寿命长远,个个同佛无量寿。故极乐世界是五清净土,众生身心清净,所感世界亦清静,地为黄金、琉璃所成,品莹透亮,宝池德水,庄严美妙。

  娑婆世界的凡圣同居土,有凡夫,如你、我、他;有圣人,如浙江天台山有五百罗汉,雁荡山有三百罗汉,山西五台山有文殊菩萨率领的无数大菩萨。我们为什么见不到圣人?因是秽土,凡圣虽同居而隔别故。

  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是净土,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凡夫与圣人天天在一起。极乐世界是平等的世界,除佛是老师之外,其余的象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诸上善人都是同学。大菩萨是学长,刚往生的凡夫是学弟,都是阿弥陀佛的学生,无尊卑之别,完全平等。

  总而言之,娑婆世界的同居土秽,极乐世界的同居土净,这是从五浊轻重分的。下面讲的.上三土则从修持分净秽。

  解  方便有余土,析空拙度证人者秽,体空巧度证人者净。

  这一段文,说明方便土净秽之相。

  “方便有余土,”有九种人生方便土,藏教二乘(声闻、缘觉),通教三乘(声闻、缘觉、菩萨),别教三贤(十住、十行、十回向),圆教十信。此九种人皆已断见思,尚未破无明;已了分段生死,尚有变易生死,烦恼生死皆有余,暂居此处修方便道,进一步断惑证真,故称方便有余土。生方便土有两种修法:

  “析空拙度”,在教理中讲分析法,将一物体分成七分,再将七分之一分成七分,一分七,再分七,一再分,分到最后便无所分了。大家在佛经中常看到“微尘”这一法相,微尘表体积小,又表数量多。微尘不是日常所见的灰尘,而是肉眼看不见的非常微小的物质。任何一个物体都可用一分为七的方法分析,分到微尘还可以分,再分成七分之一称为集聚极微。集聚极微再分成七分之一,称为极微之微,便不能再分了,这时邻近虚空,跟虚空差不多,所以又称邻虚尘。现代科学家分析时称分子、原子、电子、基本粒子。他们所用的名词不同,分析的方法相同,发现的是同一个事实,即一切物质分析到最后都是空的。这种将一切法分析到最后才观空,在佛法中称为析空观。

  例如,佛法讲我们人四大皆空,怎么理解?人的身体由地、水、火、风四大合成。身上皮肉、筋骨、爪齿、毛发等属地大;浓血、唾涕、津液、尿痰等属水大;火大是身上的温度;风大是出入息。这四大分离,少任何一大便非活人。这样简单地稍加分析,便知人是空的。所以佛教弟子首先修析空观,破除对身体的执着。

  “体空巧度”,是另一种修法是体空观,即见体空之观法。论何法,智者无须分析到最后方知空,以他的眼来看,一切法皆无自体,不过是随缘幻化显相而已,当体即空。如同杂技团玩魔术,魔术师变个花样,聪明人一看就知道是假的。《金刚经》上佛告诫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都是教我们用体空观观察世间一切法。

  所谓拙度、巧度是智慧浅深不同,智慧浅为拙度,智慧深为巧度。析空乃小乘教之空理。藏教人法执重,智慧浅,观智拙,以析空观智断见思惑,了分段生死。如是拙度证人之方便土秽。体空为大乘教之空理。通教人法执轻,智慧深,观智巧,以体空观智断见思惑,了分段生死。如是巧度证人之方便土净。通教人与别教人比,则所见又秽,因通教人不达中道故。别教三贤与圆教十信相比,则所见又秽,因别教不达即中故。唯圆十信人所证方便土净,因其不但断见思,且已伏无明,智慧胜余三教人。

  娑婆世界的方便土,有修析空拙度证人者,有修体空巧度证人者,为三乘九种人杂居。极乐世界的方便土无二乘人,所谓的声闻实是回小向大的菩萨,纯属大乘菩萨所居。故相对而言,娑婆世界的方便土秽,极乐世界的方便土净。

  解  实报无障碍土,次第三观证人者秽,一心三观证人者净。

  这一段文,说明实报土净秽之相。

  “实报无障碍土,”实报土即真实之果报土,种种庄严无障无碍,故名实报无障碍土,又名实报庄严土。此土纯为法身大士所居,共有五十三位菩萨,其中别教十二位,即别十地加等觉、妙觉。别教妙觉相当圆教二行菩萨;圆教四十一位,即从圆初住至等觉,都是破无明证法身的大菩萨。

  证人实报土有两种修法:

  “次第三观,证人者秽。”别教人修次第三观,空、假、中三观按顺序一一修。先修空观,十信修析空观伏见思惑,十住修体空观断见思惑。再修假观,十行发菩提心度众生,破尘沙惑。后修中观,十回向修中观伏无明惑。初地修中观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始人实报庄严土。因观智隔别不融。听见之土相秽o

  “一心三观,证人者净。”圆教人修一心三观,观一念心即空、即假、即中。玄义辨体中讲,一念心性“觅之了不可得”,这就是即空。“具造百界千如”,这就是即假。当体皆空,了不可得,却又应用不尽,现百界千如;虽相用现前,而性常自空,了不可得,空假不二,同存一心,这就是即中。一念心中具空假中三观,是圆修三观。以此观智能圆断见思、尘沙、无明三惑,圆证法身、般若、解脱三德。故初发心住即破无明证三德,而人实报土。因观智圆融,所见之土相净。

  娑婆世界的实报土,有修次第三观证人的别教菩萨,有修一心三观证人的圆教菩萨。极乐世界的实报土,纯是修一心三观证人的圆教菩萨所居,所修所证悉皆圆顿。故相对而言,娑婆世界的实报土秽,极乐世界的实报土净。

  解  常寂光土,分证者秽,究竟满证者净。

  这一段文,说明常寂光土净秽之相。

  “常寂光土”,是如来所居之土。别教从登地菩萨、圆教从人住菩萨开始,一品一品地分破无明分证法身,同时便分证常寂光土。

  “分证者秽,”别教有十二品无明。别教的妙觉,在本教讲是究竟,已断十二品无明尽,但与圆教相比,只与圆教的第二行菩萨位齐,无明尚未断尽,犹是分证位,故其分证之常寂光土秽。

  “究竟满证者净,”圆教有四十二品无明。圆教的妙觉破四十二品无明尽,复本究竟清净圆满之大觉,故其究竟满证之常寂光土净。

  娑婆世界的常寂光土,有分证的别教佛,有究竟满证的圆教佛。极乐世界的常寂光土,纯为究竟满证的圆教佛所居。故相对而言,娑婆世界的常寂光土秽,极乐世界的常寂光土净。

  解  今云极乐世界,正指同居净土,亦即横具上三净土也。

  这一段文,指归同居。

  “今云极乐世界,正指同居净土,”经中讲的西方极乐世界,所指的即正是同居土。

  “亦即横具上三净土也”。娑婆世界的同居土是秽土,与上三土隔别。极乐世界的同居土是净土,因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故。佛在同居,即寂光净土;菩萨在同居,即实报净土;罗汉在同居,即方便净土。你生到极乐世界同居土,能和罗汉、菩萨、佛在一起,就等于生到了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和常寂光土。玄义力用中讲:“是生同居,即已横生上三土。”极乐世界不可思议!

  我们学《要解》,重点在求生同居净土。有人说:“你为什么不求生高一点的土呢?”上不去啊!在娑婆世界,我们修析空观行吗?不行!一心三观更不必说,连次第三观都修不起来。所以还是老实念阿弥陀佛,能生极乐世界同居净土就很好了。再说生到同居净土,亦即横具上三净土,跟生上三土没有两样,就能和上三土的人有同样的受用。下面看一段批注。

  批注此论修德,不论性德。性德则一切微尘,法尔具足四种净秽佛土。今约信愿行三,弥陀名号不可思议故。能令凡夫所感同居极乐,最极清净也。此则十方佛土所无,极乐同居独擅,方是极乐净土宗旨。下明义处皆然。

  这段批注,是澫益大师的弟子成时法师所作。

  “此论修德,不论性德。”刚才讲的四土,是修行所得的果报,乃就修德而论,非性德。

  “性德则一切微尘,法尔具足四种净秽佛土。”法尔是任运自然之义。性德乃心性本具之万德万能,若论性德,法法唯心,微尘亦唯心,土乃心现,故一切微尘也自然具足四种净秽佛土。心净则土净,心秽则土秽。极乐世界净土亦是性德本具,不出心外,此即唯心净土之义。

  但非修德,无以开显性德。

  “今约信愿行三,弥陀名号不可思议故。能令凡夫所感同居极乐,最极清净也。”生西方必须具足信愿行三资粮,此即修德。凡夫以一句弥陀名号之不可思议真因,能感极乐同居最极清净之妙果。

  “此则十方佛土所无,极乐同居独擅,方是极乐净土宗旨。”这就是极乐世界与十方诸佛国土不同之处,如玄义力用所明,一生极乐同居,即能横生上三土,圆证三不退,一生补佛。唯极乐同居有此胜异,十方同居皆无如是之事。故信愿行三,才是极乐净土的宗旨。

  “下明义处皆然。”下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地方都是这个意思。故知极乐世界之殊胜在同居土,而非上三土。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佛自唱极乐世界之名,作为依报发起之序,这一段经文就解释到这里。下面介绍正报发起之序。

  解  有佛号阿弥陀,序正报教主之名也。翻译如下广释。佛有三身,各论单复。法身单,指所证理性。报身单,指能证功德智慧。化身单,指所现相好色像。法身复者,自性清净法身,离垢妙极法身。报身复者,自受用报身,他受用报身。化身复者,示生化身,应现化身。又佛界化身,随类化身。

  由此往下,解释正报教主。这一段文说明佛的三身。

  “有佛号阿弥陀”,这是释迦牟尼佛自唱正报教主之名,作为发起之序。关于“阿弥陀”三字翻译的意思,前面已一再说过,下面正宗分里还要开广的解释。这里只介绍佛的三身。佛有三身:法身、报身、化身,这三身各有单有复。

  “法身单,指所证理性。”理性是理体本性,即如如理,乃人人本具之佛性,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众生迷此而沉沦,诸佛证此而成道,名曰证得法身。所证理性,即三德秘藏中法身德。

  “报身单,指能证功德智慧。”功德智慧,即如如智,亦即三德秘藏中解脱、般若二德。功德与智慧能庄严成就报身,故报身称福慧二严身。此指诸佛之自受用报身。即理而智名报身,即智而理名法身。理智不二,法报原是一体。智慧虽属性德本具,然须修德开显。诸佛积累无量功德,断尽所有烦恼,开显无上智慧,修德圆满,是谓证得报身。

  “化身单,指所现相好色像。”如本师释迦牟尼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他示现这一相好庄严的色相,就是佛的化身。化身从哪里来?从法身,再加上功德智慧,才能现化身。例如做桌子,首先要有原材料,其次要有技巧。有人以为木工做桌子,有何稀奇。那你不妨试一试,恐怕难以成功,你没有那种技巧。技巧就是智慧。此外,还得下工夫。功德二字,功者功夫,德者得也。有智慧,卜工夫,方有得,桌子便做成了。化身的原材料就是法身。法身是体,是亲因,报身是助缘,有智慧,有功德,方能从体起用现化

  复相对单而言,复即重复,不止一个。这里列举的二身,实际上是同一身。法身有二:自性清净法身,离垢妙极法身。

  “自性清净法身”是性德法身,即所证之理性。人人皆有自性,自性本来清净,虽随缘而常不变,你的自性清净法身从未被染污过。《心经》上讲的“不增不减,不垢不净”,即指自性清净法身。此法身乃性德本具,法尔天然,不假修成,生佛一如,亦即所谓的本

  “离垢妙极法身”是修德法身,诸佛所证究竟圆满的法身,亦即所谓的究竟觉。垢是烦恼,离垢即离五住之垢,五住地惑悉皆断尽。妙极是极三智之妙。三智即声闻缘觉所具之一切智(知一切法之总相,即空相),菩萨所具之道种智(知一切种种差别之道法),佛独具之一切种智(通达总相别相化道断惑一切种之法)。此法身乃修德所成,断德究竟,智德圆显,性德彻彰,唯佛果方有。

  自性清净法身是因位,离垢妙极法身是果位。自性清净法身如在矿之金,未加开采冶炼,不得受用。离垢妙极法身如出矿之金,已经冶炼,可有利益众生之大用。

  报身也有二:自受用报身,他受用报身。

  “自受用报身,,是自己享受的。智德究竟,圆满无上菩提,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四智,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五眼圆明;断德究竟,断尽见思尘沙无明诸惑,永离分段变易二死,自受菩提觉法之乐、涅槃寂静之乐。

  “他受用报身,,是他人享受的,乃离垢妙极法身应大乘众生机感而现的刹尘相好身。他受用报身唯别教初地、圆教初住以上菩萨,即法身大土方能受用。释迦牟尼佛对法身大士讲经时显现的卢舍那佛,就是他受用报身。

  化身也有二:示生化身,应现化身。

  “示生化身”是诸佛观众生成佛机熟,示现降生等八相成道之身。如释迦牟尼佛来人间,从出生直至圆寂,示现一个完整的人生,这就是示生化身。

  “应现化身”是随机示现,应一切众生根机而化现之身。《地藏经》中讲,佛不仅现各种有情身,诸如天龙神鬼、梵王帝释、国王宰辅,乃至声闻菩萨等,还现无情身,诸如山林川原、河池泉井,利及于人。众生需求什么,佛即应现什么,这都是应现化身。

  化身又可分为佛界化身和随类化身。

  “佛界化身”示现的是佛身。读诵楞严咒的人皆知,楞严咒是化佛说的。在楞严会上,世尊应阿难重宣神咒之请,从肉髻中涌百宝光,光中有化如来,坐于千叶宝莲之上,向大众宣说神咒。这说咒的放光如来就是佛界化身。

  “随类化身”即随九界众生之类别而现的同类身,如现菩萨身、缘觉身、声闻身、天身、人身、修罗身、畜生身、饿鬼身、地狱身,九界每一类中皆有佛的化身。我们在通序中介绍弥勒菩萨时,曾提到他宿世为一切智光明仙人,因洪水不得乞食,在生命垂危之际,有兔王母子舍身供养。那兔王即释迦牟尼佛为教化兔子而现的随类化身。再如佛为度劫宾那尊者,而现老比丘身与其同房而宿,为之说法。这老比丘亦是佛的随类化身。

  正如《普门品》中讲的,众生应以什么身得度者,即现什么身而为说法,种种化身皆是法身不变随缘之不思议妙用。

  解  虽辨单复三身,实非一非三,而三而一。不纵横,不并别。离过绝非,不可思议。

  这一段文,说明超情离见。刚才说佛有单三身、复三身,恐怕有人听了错会意思,而生执三或执一之情见,故紧接着这段文加以破之。

  “虽辨单复三身,实非一非三,而三而一。”实际理地,不立一法,一身亦不可得,何况三身?故按真谛真空说非一非三。但怕人听了又执着非一非三,故又随俗谛妙有说而三而一。《金刚经》云:“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法本无说,但为利益众生故,不妨无说而说,说而无说,说三说一,乃开合不同而已。

  非一非三是双遮,说明离一三相,即玄义辨体中讲的“离一切相”。而三而一是双照,说明即三一相,即玄义辨体中讲的“即一切法”。这两句不能分开,应合之而看,正双遮时便双照,正双照时便双遮,方是圆融中道之理,超情离见。

  非一非三,而三而一,举个例子即可明了。晴朗的夜晚,我们可见天上的月亮。现以月亮喻法身,月光喻报身,光明即智慧。地上凡有清水之处,无论大盆、小碗、江河、池塘,水中均会显现一个月亮,水中月喻应化身。如有二人沿着河岸走,一人向东,一人向西,各人都见有个月亮跟着走。你说月亮有几个?三个吗?没有,只有一个。你说一个也不对,天上有个月亮还在天上,河里也有个月亮在河里。追根究底,要是没有天上的月亮,怎会有河里的月亮?天这么高,又怎能映到水中呢?靠月光才能映照。所以天上月是根本,为法身;月光是助缘,为报身;水中月是法身天上月起用,藉报身月光之助缘,而所垂之迹,为应化身,这三身非一非三,而三而一。

  “不纵横,不并别。”佛的三身犹如印度伊字之三点。三点不在一列,非“?,,点水之纵;又不在一排,非“、”烈火之横,故说不纵横。三点之间有细线相连而成一体,则不分(别);然又不合成一点而有三点,则不合(并),故说不并别。实际上不纵即非三,不横即非一,不并即而三,不别即而一。故不纵横,不并别,即非一非三,而三而一之进一步说明。

  “离过绝非,不可思议。”离过指离四句之过,绝非指绝百句之非。四句通常是:有与无两句,亦有亦无第三句,非有非无第四句。这四句都不对,都有过失。举桌上的茶杯为例,茶杯真有吗?你说有,不对。用前面讲的析空、体空观智观察,哪有茶杯?空的。你说没有茶杯,也不对。这个茶杯样子明明在,你不能说无。你说亦有亦无也不对,那是增加的过失。你说非有非无也不对,那是减少的过失。所以这四句中执着哪一句都不对。

  百句依根本四句演变而来。这四句每一句又各有四句,四四一十六句。论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则有四十八句。再论已起、未起,则九十六句。九十六句加根本四句,共成一百句。你能离根本四句之过,自然便绝百句之非。

  用在佛身的情况,根本四句是定一、定三、而三而一、非一非三。由这四句再开演出百句。你说佛身定是一身不对,说三身也不对,离四句绝百非!佛教我们不能执着,要离开一切过失。佛身本离名字相,离言说相,离心缘相,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故曰不可思议。

  解  今云阿弥陀佛,正指同居土中示生化身。仍复即报即法也。

  这一段文,指明示生化身。前面讲极乐世界有四土,又讲佛有三身。有人要问:“经上说其土有佛,号阿弥陀。阿弥陀佛在哪一土,是何身呢?”这几句话就是回答,讲得很清楚。

  “今云阿弥陀佛,正指同居土中示生化身。”《阿弥陀经》介绍的是极乐同居土的情况,所说阿弥陀佛正是同居土中的示生化身。又怕众生听到是化身而疑非法身非报身,故紧接着说“仍复即报即法也”,这个化身也就是报身,也就是法身。前面讲“非一非三,而三而一”,佛的三身本不离不即。不离故,三身本一身。不即故,随众生机,所见各异。极乐同居横具上三土,佛身也就随横四土而现法报化三身。此三身不相舍离,如前天上月、月光和水中月之喻,故同居土中此示生化身,即报即法也。

  解  复次世界及佛皆言有者,具四义:的标实境,令欣求故;诚语指示,令专一故;简非乾城阳焰,非权现曲示,非缘影虚妄,非保真偏但,破魔邪权小故;圆彰性具,令深证故。

  这一段文,重释西方依正二有。经云:“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这两个“有”字,非常重要,告诉众生极乐世界实有,那里确实有个阿弥陀佛,令众生生起信心。故澫益大师别号西有,亦是此意,前面介绍解经大师时说过。

  “复次世界及佛皆言有者,具四义。”除启信外,说此依正二有,尚有四义,即四悉檀之义。“悉檀”是梵语,译成汉语是普施。四悉檀即佛以四法普施众生,令成佛道。下面简单介绍四悉檀。

  一世界悉檀。佛先随顺凡情,用人我等假名,随顺众生所乐,说世界浅近之法,令闻者欢喜适悦,得欢喜益。“的标实境,令欣求故。”此二有,真实地表明西方依报正报之现实情境,令众生闻后心生欣慕,发愿求生。此即世界悉檀,得欢喜益。

  二为人悉檀。佛说法鉴众生之机,随机宜之大小、宿种之深浅,说各人应闻之法,令闻者发起正信,增长善根,得生善益。“诚语指示,令专一故。”释迦牟尼佛以及经上六方诸佛皆说诚实言,劝导众生要相信这部经,经中明确指示西方确有极乐世界,确有阿弥陀佛,令众生目标明确,专心一意,执持名号,求愿生西。念佛求生净土乃世出世间最大的善事,此即为人悉檀,得生善益。

  三对治悉檀。佛观机说种种法,贪欲重者教以不净观,嗔心重者教以慈悲观,愚痴重者教以因缘观,如是施种种法药,对治众生种种恶病,令得破恶益。为破除人们对西方世界之怀疑曲解,佛说西方依正二有,“简非乾城阳焰”。简是简别。乾城是乾闼婆幻现的城市。乾闼婆能幻化楼阁等形象,以使人观。如海市蜃楼,以及在旷野深山倏有即无之幻景,就是乾闼婆城,同妖魔之气所现。阳焰是田野之游气。春初之草地,早晨太阳一照,有雾气浮尘升腾,风动如焰,远望似水,近看则无,那就是阳焰。乾城和阳焰是世间两种幻景,虚妄不实。非乾城阳焰,同玄义明宗信事中讲的“不同庄生寓言”意思相同,都是为破众生将西方事当作魔幻所现,虚妄不实之错误知见。

  “非权现曲示”,这一句是有针对性的。唐朝有位李长者,他为《华严经》作了一部注解,名《华严合论》。他说西方是佛权巧方便说法,委曲宛转为小根人所示。言下之意,如同《法华经》中讲的化城。

  读《法华经》的人皆知,化城喻品中那位导师带了很多人去珍宝所,走了三百由旬尚未到,大家心中疑惑,何时能走到?究竟有无此处所?带头的导师即释迦牟尼佛,知大家疲乏,便以神通在中途变出一大城,让他们稍息。这些人进了城,休息了三五天不想再走。导师见此情况便催大家快走,还有二百由旬即到,此地本无城市。这些人再一看,果真城市没有了,于是他们又随导师继续前行。所以化城是佛变现出来让修行人中途稍息的,这叫权现曲示,是为度小根人设的方便法。

  《要解》序文明确指出:“持名一法,普被三根。”通序的菩萨众一科又讲:“此等深位菩萨,必皆求生净土。”后面正宗分讲执持名号时再次强调:“上上根不能腧其阃”,文殊普贤尚发愿往生,西方净土哪里只是为小根人而说?非权现曲示,就是破除那些人轻慢净土的错误观点。

  “非缘影虚妄”,这是讲心地之事。缘影是第六意识所缘法尘之影。唯识宗讲五尘落卸的影子,在意识中重现,称为缘影。例如看完电视后睡觉,头脑里还会回想电视里的情景。电视机已关了,那再现的影像就是缘影。缘影当然是虚妄不实的。非缘影虚妄,是破末世众生迷惑颠倒,不达即境真心,即心真境,妄执缘影为心,谓极乐在心外,以致舍西方净土,极乐弥陀,而别向缘影妄心中求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之邪见。前述非乾城阳焰破境上虚妄,这里非缘影破心上虚妄。

  “非保真偏但”,这是讲教理之事。保真是藏教人所证偏真涅槃。藏教人根机浅,乐小法,畏菩提路远,故佛方便说法,于一佛乘分别说三。《法华经》云:“我今为汝保任此事,终不虚也。”此事即指小乘人证的偏真涅槃,故又称保真涅槃。偏即藏教偏真,只证到空性,不起作用,故偏空。但即别教但中,别教之中道是相对空有二边之中,隔别不融,称为但中。今西方依正二有乃圆教圆中之妙有,故非偏非但。这是破西方乃权教小乘之说。

  以上“非乾城阳焰”等四句,即对治悉檀,对破众生魔邪权小种种邪见,令得破恶益。

  四第一义悉檀。前三种属世间法,这第四种是出世间法。佛观众生机缘成熟,为说诸法实相,令其悟道,人于真证,得人理益。

  “圆彰性具,令深证故。”彰即表显。这两个有字,圆满表显西方之依正,皆是自性本具之物,虽过十万亿佛土,仍不出吾人现前一念心性之外。玄义明宗信自信理中讲,极乐乃“自心本具”,“西方依正主伴,皆吾现前一念心中所现影”,令闻者悟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之理,发愿往生亲证。生到极乐世界,则白性本具之极乐二有全体圆彰,方得深证受用。此即第一义悉檀,得人理益。

  所以,佛说这两个“有”字,实有依报极乐世界,实有正报阿弥陀佛,作为宣说持名念佛法门之发起,令众生闻后能得四种悉檀之利益:欢喜益、生善益、破恶益、人理益。

  解  今现在说法者。简上依正二有,非过去已灭,未来未成。正应发愿往生,亲觐听法,速成正觉也。

  这一段文,解释今现在说法。

  “今现在”即今时现世,显明上述依正二有,不是过去已人灭,也不是未来尚未成就,而是已成就且现还实在,西方极乐世界现在实有,阿弥陀佛现在正住世说法。

  阿弥陀佛度众生,也是以音声作佛事,和释迦牟尼佛一样,不外说法。释迦牟尼佛说《大云经》时,告大云密藏菩萨:“西方世界,有国名安乐,佛号无量寿,现在说法。告一菩萨言,‘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今说大云经,汝可往听。’今彼菩萨,将来至此。”可见释迦牟尼佛说法时,阿弥陀佛也正在说法。

  又,现在说法,非仅指释迦牟尼佛说此《阿弥陀经》时称现在,释迦牟尼佛来娑婆示现成佛前亦可称现在,因阿弥陀佛已成佛十劫,从成佛之日开始,即日日为大众说法。阿弥陀佛寿命无量,故释迦牟尼佛人灭至今日,乃至未来亦可称现在。阿弥陀佛现在说法,无有一日不为众生说法,故现在二字贯通于释迦牟尼佛说此经之前后。

  “正应发愿往生,亲觐听法,速成正觉也。”释迦世尊为什么劝我们发愿求生西方?就是因为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今现在说法。娑婆世界现在没有佛,释迦牟尼佛已人涅槃不在世,弥勒佛要过五十六亿七千万年才来。谁愿等如此之久?你天上人间、地狱饿鬼,在六道中轮回,要受多大的苦!纵然你有幸转生人道,须恰好能遇弥勒佛出世,这实在是很不容易的事。如果你造恶业堕到地狱,那时间何止五十六亿七千万年,而是论多少劫的。弥勒佛出世时你还在地狱受苦,等你苦报受完,再转到人道,弥勒佛早已人涅槃。佛世难值啊!

  所以聪明人正应当发愿,念佛往生西方,阿弥陀佛现在正在那里说法。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能亲自面见阿弥陀佛,亲耳聆听阿弥陀佛说法,常随佛学,快速成佛。胜缘难遇,良机罕有,切莫迟疑自误,辜负了二土慈尊之悲心。

  解  复次,二有现在,劝信序也。世界名极乐,劝愿序也。佛号阿弥陀,劝持名妙行序也。复次阿弥序佛。说法序法。现在海会序僧。佛法僧同一实相,序体。从此起信愿行,序宗。信愿行成,必得往生见佛闻法,序用。唯一佛界为所缘境,不杂余事,序教相也。言略意周矣。初序分竟。

  这一段文总结出发起序之义。本经要旨可归结为信愿行三法,发起序文字虽少,但包含了这三法。二有及现在,说明西方依正现在实有而非虚妄,阿弥陀佛现在正在说法,应当深信不疑,即劝信。世界之名极乐,表彼世界殊胜,劝舍离极苦之娑婆,发愿求生极乐之西方,即劝愿。佛号阿弥陀,示万德洪名,欲令闻者发心称念,即劝持名修行。

  发起序中也包含了五重玄义。本经的经名是“佛说阿弥陀经”,发起序中,“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即点出经名之重点阿弥陀三字,即序名。

  “复次阿弥序佛。说法序法。现在海会序僧。”海会即听众,发起序中虽无明文提及,但既然阿弥陀佛现在说法,法会必有听众。莲池海会大众即序僧。这里合序三宝。“佛法僧同一实相,序体。”佛法僧乃住持三宝,是相。实相乃一体三宝,是性。相乃性之相,性乃相之性,性相一如。佛是究竟实相,法是能诠实相,僧是分证实相,故曰同一实相。本经以实相为正体,故此序体。

  “从此起信愿行,序宗。”从实相之体,生信发愿持名力行,即序本经之宗旨信愿行三法。

  “信愿行成,必得往生见佛闻法,序用。”信愿行三法成就,必得横超三界,往生西方,见佛闻法,不退成佛,此即序用。

  “唯一佛界为所缘境,不杂余事,序教相也。”一佛界指阿弥陀佛。你心心念念念佛,无论行坐住卧、闲忙动静、身体好坏皆是念佛。唯念阿弥陀佛,不念他佛,即以一句阿弥陀佛为所缘之境。除此以外,心中不夹杂其他任何事情,即心性不落九界。

  众生之心不能无念,凡起一念,不出十界。我们在玄义辨体中解释百界千如时,曾举人法界为例,说得相当清楚。因我们的心性具造十界,起念即有十界之别,遂种十界受生之因。故十界升沉,皆由心造。明了此理,无有不念佛者。当知我们现前一念心,终日不变,终日随缘。若随佛界之缘,则全体是佛。若随九界之缘,全体即九界。若不念佛,而念菩萨,随菩萨法界,尚是弃金担麻,何况六凡三途,能不谨慎吗?

  现以阿弥陀佛为心唯一所缘之境,不夹杂九界余事,心不离佛,佛不离心,念念即佛,念佛成佛,此乃一乘圆顿之教,即序教相。

  发起序文字虽简略,包含的意思却很周全,五重玄义皆在其中,故曰“言略意周矣”。

  发起序就介绍到这里。序分已全部讲完,下面讲正宗分。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