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

佛教经典。亦称《小无量寿经》,简称《小经》。与《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经。一般认为在1~2世纪印度贵霜王朝时期已流行于犍陀罗地区。《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在憍萨罗国舍卫城的南方祇园精舍,与长老舍利弗等十六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萨以及诸多佛弟子而说的经典。..[详情]

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经大全 > 阿弥陀经 >

《阿弥陀经》三种注疏的特点

大安法师:《阿弥陀经》三种注疏的特点

  第三个结构段是谈《阿弥陀经》三种注疏的特点。

  古圣先贤,都有慈悲心,都深得佛心,代佛弘化,做如来使,也欲令所有的众生都来修行净土法门。所以,特别以智慧选择《阿弥陀经》列为丛林的日课内容。我们晚课都要念《阿弥陀经》,不仅是净土的道场念《阿弥陀经》,就是一切宗门教下的所有的寺院都要念《阿弥陀经》,可见它就是万善导归的一个总持法门了。

  净土有三经,为什么只把《阿弥陀经》列为日课?是由于《阿弥陀经》的文句简略,只有一千八百多字,如果念得快,十分钟左右就能念完。文句简略,但是义理却丰富,“言约而义丰”,这是符合古代中国人的阅读文化心理的。古人的用字非常简洁,但它的义理的空间非常丰富。

  这一点,我们现在由于没有文言文的训练,已经是丧失得太多了。看现代人写得啰啰嗦嗦、拖泥带水,说了一大篇,还不知道他说什么。我们的文字一定要训练简洁,不能啰啰嗦嗦、重重复复,让人家都看不下去。所以,拿文章过来,你得要再三地去修改的,拿给别人看,不是随便拿出来的。

  有时候各个部门会写些东西到我这来,我真的是要改很多,改得我都有点头痛了。简洁一点,开门见山,“辞达而已矣”。所以一个好的文字要语言简约,但是义理丰富。

  《阿弥陀经》就有这个特点——言约而义丰,而且在修行方法上,又非常的简单、简易。这也是法门高妙的一个特点,不能搞得太复杂。

  现在有人很颠倒,认为复杂的东西才是高级的,他一定要搞很多次第,搞很多加行,搞很多名堂,搞很多花样,他觉得这个好;说很简单的东西,他觉得这很低级,很不怎么地。其实,能做到简易,是他最高的智慧的结晶,最慈悲的一种呈现。

  所以,净土法门是行法简易,但是效果又非常的快速,又非常的圆满。那弘扬佛法的这些菩萨大士,他才有眼光认识真东西。认识真有价值的东西,这需要有眼光的。所以,“宏法大士”就对《阿弥陀经》很重视,或者注解,或者制疏,或者称扬赞叹,或者不断地来讲这部经。所以,“自古及今”这些注疏赞叹的,那是不胜枚举了。

  在《阿弥陀经》的注疏里面,这里就列出了三种。在多不胜数的注疏里面,“求其至广大精微者,莫过于莲池之疏钞”。莲池大师的《弥陀疏钞》是在所有的注解当中分量最多的,可以说,他引述之广博,都可以称为净土宗的小百科全书了。

  它广大,注解的框架也是以华严十玄门来展开的。并且它广大而又精微,精微就是有销归自性的诠释。“广大精微”,实际上这个判断首先来自于蕅益大师,他在《弥陀要解》就谈到莲池大师《疏钞》的广大精微的特点。

  第二种就是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印光大师对这个《要解》在很多的文钞里面大加赞叹,是“直捷要妙者”,前面还加了一个形容词“极”,推到极处的直捷,而将《阿弥陀经》的心要、法要、奇妙之处和盘托出的,是没有超过蕅益大师《要解》的。

  印光大师甚至说,就是古佛再来对《阿弥陀经》做个注解,都不能超过这个《要解》。那是万古不刊之定论。

  第三种是谈幽溪传灯法师,就是《圆中钞》。蕅益大师在《要解》的序里面,对这《圆中钞》,他评价是“高深洪博”,义理非常高远、深邃、洪大、渊博。为什么?他是用天台的教理去诠释的。

  所以在《要解》当中,“幽溪师伯”,蕅益大师称幽溪传灯大师为师伯。那是什么辈分呢?幽溪传灯法师的师父是百松真觉;百松真觉把法传给传灯,这是第二世;第三世就应该是“正”字辈。它的传法系是“真传正受”——百松真觉是一世;第二世“传”,传字辈,传灯;第三字辈是“正”,正字辈。

  原来蕅益大师叫蕅益正旭,第三世。站在他第三世,他对第二世的传灯法师就称为师伯。

  所以对这两个注疏,蕅益大师都是赞叹的。莲池大师《疏钞》广大精微,幽溪师伯的《圆中钞》高深洪博,“如日月中天,有目皆睹”,这两部注疏都是值得赞叹,都很好。但既然很好,蕅益大师为什么还要作《要解》呢?他就谈道,“特以文富义繁,边涯莫测,或致初机浅识,信愿难阶……故再述《要解》”。

  这两部注疏如日月中天,很不错,但是由于这两部注疏文句都很多,义理展开得也很繁复,诠释微言大义,边涯莫测,没有相当的宗门教下的义理基础,都看不懂。

  所以,就使得初机开始修学净土法门的,或者水平比较浅陋的,读这两本,不一定能读得进去,不一定能理解。不能理解,深信切愿就很难建立。蕅益大师有鉴于此,就再述这个《要解》。

  再述《要解》,说“不敢与二翁竞异”,也“不必与二翁强同”。这就像看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都是看到了庐山的真正的境界。所以,他这《要解》就是针对初机浅识,帮他建立信愿来作的。这是谈到蕅益大师著《要解》的一个初衷。

  印光大师对幽溪传灯法师作《圆中钞》是怎么评价的呢?他的高深洪博确实有他的天台教义的理论背景,“握台宗谛观不二之印,著略解圆融中道之钞”。

  “台宗”就天台宗。“谛观不二”,这个“谛”就是一境三谛。能观为三观,就是空、假、中,天台从圆教立场就是一心三观——即空、即假、即中。所观的就是一境三谛,三谛就是真谛、俗谛、中谛。

  为什么是不二?不管是能观和所观,那都是全性起修的。比如观想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是以现前一念,以一心之三观来观照极乐世界一境之三谛;或者说,以吾三观之一心观照彼三谛之一境。所以这就是不二,就是法尔自然,谛观不二就是天台的法印。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