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经大全 > 阿弥陀经 >

阿弥陀经

佛教经典。亦称《小无量寿经》,简称《小经》。与《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经。一般认为在1~2世纪印度贵霜王朝时期已流行于犍陀罗地区。《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在憍萨罗国舍卫城的南方祇园精舍,与长老舍利弗等十六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萨以及诸多佛弟子而说的经典。..[详情]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浅讲(8)

甲二  正宗分

  文分三:初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二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三正示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从标题显而易见,此三科所讲,即本经宗旨信愿行。

  解  信愿持名,一经要旨。信愿为慧行。持名为行行。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故慧行为前导。行行为正修。如目足并运也。

  这一段文,是藩益大师修学净土之心得发明,深合佛于净土三经中所阐宗旨,古来大德从未讲得如此透彻,圆瑛法师赞为“千古独唱”,我们应认真学习。

  “信愿持名,一经要旨。”信愿行三法,是《阿弥陀经》之重要宗旨,这在玄义明宗中已讲得很清楚。

  “信愿为慧行。”信愿是智慧的行持,故为慧行。同修们想想看,我们为什么会相信呢?有人说:“我听经后就相信了。”那同样来听经,为什么有的人就不相信呢?这是你的智慧。没有智慧,你不会生信心的。有了信心,你想不想生西方、愿不愿意去?“想,我愿意去!”你为什么愿意去呢?还是你自己的智慧。你以智慧观察,发现娑婆世界八苦交煎,五浊恶世不可久住,而极乐世界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能明了两个世界之胜劣,就是你有智慧的表现。外人引导,只是提供一个增上缘而已。真正的信心、愿心还是要你自己有智慧才能生起,这是因,所以信愿是慧行。

  “持名为行行。”前一个行字是行动,持名是行动的行持,故为行行。我们开始念佛,就是有了实际行动,向西方的路上开步走厂。行要自己用功,无人可代。俗话说:“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我们现在有良好的环境,还有健康的身体,又有闲余的时间,这就是大好的机缘。相信在座的同修皆有此机缘方来听经,大家千万要把握时机,扎扎实实下苦工夫,听从印光大师的教诲,老实念佛。

  印光大师告诫我们四句话十六个字:“轮回路险。无常迅速。老实念佛。莫换题目。”第一句轮回路险。我们不生西方,都要在六道中轮回。这是条险路,走得不好,堕到三恶道去,那就苦不堪言了。

  第二句无常迅速。莫以为自己年轻,身体还好,黄泉路上无老少啊!人的生命有多长?佛告诉我们人命在呼吸间,这是事实的真相。所以说无常迅速,迅速到一口气上不来就死了。我们要常常这样想,就能把念佛的心抓得紧紧的。否则你念念佛便懈怠了:“好了,功课做完了,到公园去逛一逛。今天下午没事,看一会电视吧。”你要知道,无常大鬼是没空逛公园、看电视的,他倒是踏踏实实地一步一步向你逼近呢,地藏菩萨警告世人:“无常大鬼,不期而到”,危险啊!

  最后两句叫你死心塌地抱住一句佛号,不要三心二意。今天看到那边打禅七,修禅很好啊,见性就成佛了,便跟着人参禅去了。明天又听说修密能即生成佛,心又动了,改持咒了。题目换来换去,到头来这一生又空过了。我们生生世世不能成功,毛病就出在这里,不能死心塌地一门到底。所以印光大师这两句话是给我们敲警钟,这一生再不能换题目了,一定要老老实实念佛,只有老实才能成功!

  “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这两句话可谓至理名言,非常非常重要!一定要牢牢地记在我们的心里。能否生西方,澫益大师教导我们,莫问他人问自己。你有没有信心?你相不相信有极乐世界?相不相信有阿弥陀佛?这个信细说包括六种: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讲玄义明宗时已讲得很周详。如果这六种信都具足,那我们的信心便圆满成就了。一般人只信他不信自,只信因不信果,只信事不信理。那个信尚不能说是深信,还得再努力。

  信心有了还要有愿心。荫益大师讲厌离娑婆,欣求极乐。欣厌这二字全做到,那我们的愿心便圆满成就了。如果只有一个欣字,对极乐世界倒蛮向往的,但对这个娑婆世界还贪恋不舍,没有做到厌字,那这个愿还不恳切。应知这边不能舍,那边是绝对去不成的。俗话说舍得,要有舍才能得,要舍娑婆才能得极乐啊!所以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我们如果信和愿这两条都具足了,那不用怀疑,一定绝对往生。    。

  “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将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九品莲华能生到哪一品呢?这也不要问别人,那边没有人来分配你到哪一土哪一品,全凭你自己念佛的功夫。工夫深的,念佛能够一心不乱,品位便高;功夫浅的,念佛心尚有散乱,品位则低。

  请大家注意,澫益大师这里说的是持名之深浅,而不说持名之多少。大师用字很妙,他启示我们念佛不在多少,而在念佛功夫之深浅,即念佛打不打妄想,打不打瞌睡,总而言之,你念佛的心清净不清净。所以,我们念佛不要追求数量,而应注重质量,着重功夫得力,即佛号能伏住妄想,令心清净。

  “故慧行为前导。行行为正修。如目足并运也。”这里用譬喻说明信愿行三法的关系。比如我们走路,要有眼睛看路。假定前面有个大水塘,要是看不到,一脚踩进去,就有生命危险,这是无眼之苦。念佛的人也要有眼睛,即有智慧,才不会走错路,也不会走冤枉路。什么是冤枉路?有时我看到来普陀山的香客很多,就问他们为什么要进香。回答说:“求家里平安,身体健康,做生意赚钱。”我说:“你这香越烧越糟!就算菩萨一一满你愿,钱多了,不知道怎么用,吃喝玩乐,就造孽了!”那就是走冤枉路,如同没眼看路,跌到水塘里去了。

  所以修行一定要有智慧,慧行信愿好比我们有眼睛,把道路目标看清楚,引导我们往西方极乐世界。行行持名则如两条腿,念佛就是在走路,这是真正的修行。两者合之,如同眼目、双脚并运,方能正确无误地到达目的地。

  我们学佛,不论修什么法门,第一个目标就是了生死三界。在净土宗讲,临命终时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目标便达到了,这是学佛的最低成就。要是修了一辈子,结果还在人间,或者生到天上,得到的福报也很大,但还没出三界六道,这样的学佛可以说没有成就。所以我们修净土的人,要把往生西方,看作这一生唯一追求的目标,是这一生的头等大事。

  澫益大师的这一段话,给我们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和重点,首先是保证能往生,其次才是争取较高的品位。能否往生的关键在信愿,这里说:“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在正宗分的第二科劝愿中,大师强调:“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修净业者,不可不知。”所以,我们首先要在信愿这个往生的关键上狠下工夫,务必按照《要解》玄义明宗中提出的标准,努力做到深信切愿。

  这个法门是难信之法,须多读经,多听经,明了净土法门之事理,对娑婆、极乐两个世界的情况清清楚楚,依此建立信心,真正发愿求生,信愿方坚固。信愿犹如一股强大的永不衰竭的原动力,推着我们向既定的目标勇往直前。一个信深愿切的人,念佛一定精进不懈。我们通过念佛修持,又进一步加强自己的信心和愿心。如此在信愿行三方面,不断地辗转深化,不但我们往生有把握,而且品位也不会低。

  信愿行三资粮,也可说是往生西方之引业和满业,如同持五戒修十善是生人道之引业和满业。信愿是往生西方之引业,能否往生是由有无信愿决定的,如同得人身,就是宿世持五戒之果报,持五戒即生人道之引业。念佛的功夫,即持名之深浅,是满业,决定生西方后品位的高低,如同人之所以有贫富寿夭,乃过去世修十善多少不同,修十善即决定人命运之满业。澫益大师的这一段开示,对我们念佛求生净土的人,真是太重要太重要了!我们修行净土法门的人,如果这一点明白了,便可知道自己该如何用功了。

  乙一  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

  文分二:初依报妙,二正报妙。

  丙一  依报妙

  文分二:初征释,二广释。

  丁一  征释

  文分二:初征,二释。

  戊一  征

  经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

  征即征问。这两句经文,是释迦牟尼佛的问词:“舍利弗,那个世界的名字为什么叫极乐呢?”同修们都知道,《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无问自说的,自始至终都是佛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再作解答,舍利弗尊者一直没有开口。佛用这种问答的方式介绍极乐世界,是为了引起听听经大众的注意,使闻者生信。

  戊二  释

  文分二:初约能受用释,二约所受用释。

  已一  约能受用释

  经  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极乐世界的众生,什么苦也没有,所感受到的都是种种快乐,所以叫极乐。释迦世尊在这里先作个概括地说明,下面再展开细说。苦乐本是相对的,西方净土原本无苦,故也无所谓乐。这里是相对于娑婆世界之极苦,而显西方世界之极乐。娑婆有无量诸苦,极乐有无量诸乐。对苦显乐,故名极乐。极乐之乐实为绝待不思议乐,不同娑婆对苦而言之乐。

  解  众生是能受用人,等觉以还皆可名。今且约人民言。以下下例上上也。

  这一段文,略明众生。

  “众生是能受用人,等觉以还皆可名。”众生这个法相,学佛的人都很熟悉,但对它的含义就不一定清楚,这里顺便给同修们介绍一下。众生含三义:

  一众处受生,十方世界皆是受生之处;

  二众法相生,四大五蕴和合而生;

  三众多生死,生了又死,死了又生,多生相续。

  极乐世界的众生,莲华化生,清虚妙体,一生成佛,无上述三义。但因尚未成佛,故相对阿弥陀佛而言,仍用众生这个假名。世界为所受用之境,众生是能受用之人。

  “等觉以还皆可名”。等觉即补处菩萨,尚有一品生相无明未破,同佛相比还差一个等级。极乐世界自等觉以下,都可以称为众生。即除佛之外,其余的从凡夫地一直到等觉菩萨,全都可以称为众生。

  “今且约人民言”,这里讲的众生暂且就人民而言,即指带业往生极乐同居净土的众生。

  “以下下例上上也”,以下下品人民的情况,可例知上上品等觉菩萨的情况。在极乐世界,从同居土的人民,一直到实报土的等觉菩萨,受用皆平等,悉皆一生成佛,不可思议。极乐世界可谓真正的大同世界。

  解  娑婆苦乐杂。其实苦是苦苦,逼身心故。乐是坏苦,不久住故。非苦非乐是行苦,性迁流故。彼土永离三苦,不同此土对苦之乐,乃名极乐。

  这一段文,总论苦乐。

  “娑婆苦乐杂,”前面提到过娑婆二字,译成汉语是堪忍。娑婆世界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众生于中堪能忍受而不求出离。娑婆世界苦乐间杂,是相对极乐世界“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而言,实是唯苦无乐。娑婆有无量诸苦,依我们身心之感受,可大分为三种,称为三苦,亦名三受:

  “其实苦是苦苦,逼身心故。”实际上娑婆世界的苦苦,就是苦受。这是我们处于逆境中,由苦事之来,身心受到逼迫而感受的苦。大者如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所谓的人生八大苦;小者如寒热饥渴等无量诸苦。我们的身体已是苦果,再遇上天灾人祸,众苦迫逼,则苦上加苦。苦苦大家都有亲身体验,不必多讲,这是每个人都免不了要受的。

  “乐是坏苦,不久住故。”坏苦即乐受。有人说:“人生也不全是苦,也有快乐的时候。”不错,当我们处于顺境时,身心适悦,是会感到快乐的。可惜世间上的一切都好景是无常的,都不会太长,万事万物全要变坏。当乐境变坏时,便感到苦了。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我们肚子饿了,吃东西觉得很快乐,尤其是吃自己所喜欢吃的食物之时。吃荤喝酒的人在逢年过节,亲朋好友聚会时,少不了又吃又喝的,三五两酒下肚就精神兴奋,说话滔滔不绝,据说感觉甚美,如果继续乐下去,喜欢的菜连吃五盆、十盆,钟爱的酒再喝一斤二斤。此时便乐不起来了,肚子胀死了,酒醉后胃里翻江倒海,吃的东西全吐出来,脑袋痛得要裂开,这时便感到苦了。这种情况想大家都看到过,有的还尝到过。俗话说乐极生悲,就是讲的乐是坏苦。

  “非苦非乐是行苦,性迁流故。”行苦即舍受,苦乐二边皆不受。这是我们处于不顺不逆之中庸境时,身心不苦不乐的感受。那不苦不乐好吗?我们说“非苦非乐”的情境不能永保,迟早会变成或苦或乐的。因一切有为法皆无常迁流,如同流水奔腾不息,由此而生之苦恼即行苦,行就是迁流不息、生灭无常的意思。孔老夫子在大江边望着一泻千里之江水,叹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就是借流水寄叹行苦。

  我们仔细观察这个世间,大地沧海桑田;天时昼夜交替,四季迁移;人生富贵穷通,时来运转;世情冷暖炎凉,反复无常;身体乌发转白,岁月催老;心念喜怒哀乐,捉摸不定。万事万物时刻在生灭中转变,怎能永保不苦不乐之定境呢?或苦或乐的前两种苦迟早会接踵而至。

  行苦举一例便知。不少学佛的人都喜欢打坐修定,上座后心静下来不久,这时身心皆处于不苦不乐之状态。时间一长便出现两种情况:腿功尚未过关的人,即觉得腿又麻又疼,苦就来了,忍不过便把腿放下来了;腿功过硬的人则渐人佳境,身心安定,乐不可言。这种定境的维持时间,得看禅定功夫之深浅。尚未证得圣果的凡夫,定的时间有限,就以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天的无色界天人而言,可以说他们是六道中最高级的凡夫,人定时间可随其寿命长达八万大劫。但由于有行苦,故不能永远保持,寿命一到,定力退失,依然要堕落轮回。因为在三界中是爬得最高的了,所以只有往下轮回,此时就会生出大懊恼来,有如乱箭人体,其痛苦比起下界的人,有过之而无不及。

  苦苦和坏苦,大家皆能明显地感觉到。而行苦则不易觉察,只感到时光迁流,命亦随减。其实行苦即无常,实为诸苦中最究竟之苦。若无行苦,我们便可想方设法修各种福,追求乐受。但因有行苦,一切欲乐终究不能长保,福乐一尽,苦报随之而来。故行苦是苦之真正所在。

  三界中,五色界天人有行苦;色界天人有坏苦和行苦,因为他有色身,色身会变坏,且有漏禅定终有变坏的一天,命终前五衰相现,其时即生大苦恼,随念堕落;欲界众生不论人天还是三恶道,苦苦、坏苦、行苦这三种苦都要受。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所以沉沦在三界之中的众生,不管怎样都是苦!

  佛告诉我们事实真相,这个世界只有苦是真的,那些会变的,不管乐还是不苦不乐,都是假的,归根结底都是苦。众生迷惑颠倒,常常以苦为乐,苦中作乐,能够忍受众苦而不求出离,实为诸佛菩萨之所怜悯。佛经中说明娑婆世界三种苦的真相,是为了使众生觉悟,从而对这个世界生起厌离之心,希求解脱之道。那末极乐世界又如何呢?

  “彼土永离三苦”,极乐世界无此三苦。经云:“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那里什么苦也没有,只有乐。极乐世界的众生,无论是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皆圆满自在,无有苦苦。西方世界无衰无变,人从莲华化生直至无量劫,青春常驻,永远不会衰老。身心环境皆清净常然,不会迁流转变,故无坏苦,亦无行苦。是绝对的永离三苦!

  “不同此土对苦之乐,乃名极乐。”娑婆世界有少分乐,只是相对苦而言。极乐之乐则不同,无法言喻,因无苦对待,为绝待之乐,故名极乐。那怎么显示极乐之乐呢?唯有同娑婆之苦对比。我们试引宋朝遵式法师所述娑婆与极乐两土修行之十种难易,以显极乐之乐。遵式法师即慈云忏主,我们每天晚课后面念的净土文便是他所作的。遵式法师是我们临海东掖山白莲寺的高僧,也就是杭州天竺灵山寺的灵应尊者,系天台宗嫡子,也弘扬净土,做了不少修净土的忏仪,现所传的《往生净土忏愿仪》等便出自其手。法师威德名声很大,真宗皇帝赐号慈云,故后人尊称其慈云忏主。下面介绍遵式法师所述二土十种苦乐对比。

  一者此土有不常值佛苦,彼土但受华开见佛、常得亲近之乐。不常值佛苦,即八难中的佛前佛后难。我们现在是佛后难,释迦牟尼佛已人涅槃弥勒佛尚未出世,娑婆世界现前无佛,所以很苦。

  极乐世界则不同,只要你生到极乐世界,莲华一开,即能见到佛,不仅是阿弥陀佛,十方无量诸佛你都能见到,且能常常亲近。能见佛亲近佛,这是最大的快乐!

  二者此土有不闻说法苦,彼土但受水鸟树林皆宣妙法之乐。娑婆世界听法不容易,机会难得,而且得有福报才行,不容易啊!

  极乐世界随时随地均能听到说法,你只要心念一动,想阿弥陀佛,想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或是诸上善人给你讲法,这些佛菩萨立刻现前,你想听什么法便给你讲什么法。佛菩萨讲经说法尚不稀奇,那儿连鸟都会说法,甚至风吹树网流水悉成说法之音,有情无情同宣妙法,二六时中闻法不断。闻法之乐无可言喻。

  三者此土有恶友牵缠苦,彼土但受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之乐。于娑婆世界你道心已发,想用功修行,可常遇恶友扰乱。恶友表面上非恶人,往往是亲朋好友,但他们不信佛法,不信因果,这些亲友来纠缠你,打你的闲岔。例如你发心吃素念佛了,每天早晚要做功课,他便来劝你:“你信佛、吃素,不吃鱼肉鸡蛋,营养不够啊。再说你老在家里不动,早上跟我去公园吸吸新鲜空气,练练身体;晚上一起看看电视,打打麻将。为人健康第一,生活要丰富多彩,轻松愉快。念佛是老头老太的事,等你老得走不动了,再待在家里念佛吧。”这种恶友很难辨别,表面上看他们是好心,关心你,实际上都在拉你的后腿,不让你修行。所以在娑婆世界恶友亲情之苦很棘手,常使你碍于人情面子不便回绝。

  极乐世界无恶友亲情,所有众生都受同一老师教导,都是阿弥陀佛的学生,修同一法门,一起切磋佛法,断恶修善,志同道合,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身心愉悦,快乐无比。

  四者此土有群魔恼乱苦,彼土但受诸佛护念、远离魔事之乐。有人说:“我在娑婆世界过得还不错,没看到群魔嘛。”你知道什么是魔吗?佛法中讲,扰乱身心,障碍善法,破坏胜事者皆称为魔。我们要懂得如何识别佛事和魔事。凡是能令众生断恶修善,转迷为悟,离生死而证涅槃,舍迷途而登觉岸者,皆为佛事,不外乎六度万行。凡是破坏众生善根,以五欲六尘诱惑之,令流转生死者,皆是魔事。魔王喜欢众生沉沦生死苦海,永远为其子孙眷属。

  这个世界假如有人真发心了生死,用功修行了,魔即生嗔,前来扰乱。如本师释迦牟尼佛当年雪山苦行,将成道时,魔宫动摇,魔王担心世尊成道后,带领众人修行出离三界,魔民减少,于是即派魔军魔女,乃至亲自出马恼乱。是故道高方知魔盛!你尚未用功修行,修行也无甚功夫,魔王知你出不了其魔掌,根本不予理会,当然你便不觉有甚魔扰。你若修行到了一定的层次,必有魔来障道,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通常说,魔有四种。一烦恼魔,此乃内心之魔。当你修行时,心生贪嗔等诸烦恼,魔以昏烦法恼害身心,令修行人难以用功。二阴魔,即色受想行识五阴,能生种种苦恼。三死魔,令人四大分离,顿断命根。你尚未修成,忽遭无常死魔,一命呜呼。四天魔,即六欲天主魔王波旬及其鬼神眷属,能害人善事。正当你用功修行时,鬼神前来搅乱,现种种形,出种种声,化种种五尘境界相,恼触修行人,令你身心动乱,忘失正念。前三种属内魔,由人自心所生,须用正念遣除。第四种是外魔,若不识魔境并及时对治,一旦引发内心之贪嗔烦恼魔起,内外交攻,极易着魔发狂。学佛人应谨慎,小心防范。

  极乐世界的众生,纵然烦恼未断,因境缘殊胜,烦恼不起现行,故无烦恼魔。个个身心清净,无有阴魔。分段生死已了,寿命同佛无量,亦无死魔逼迫。极乐世界除佛外,纯为菩萨所居,无有鬼神天魔容身之地。而且在极乐世界常得弥陀本愿威神加被,诸佛护念,自能远离魔事,修行一帆风顺。

  五者此土有轮回不息苦,彼土但受横截生死、永脱轮回之乐。娑婆世界有六道轮回之苦。这一世得个人身,生不知从何处来,将来死也不知往何处去。一般人便是如此糊里糊涂生,糊里糊涂死,糊里糊涂过了一辈子。我们学佛人应该清楚,不论你投生到哪一道,皆受因果支配,这一生能得人身,是过去世持五戒的果报;下一世到哪里去,则看这一生又造了什么因。六道轮回每一道的业因,学佛的人都很清楚,我们在前面也讲过,不再多说。

  无始以来生生世世我们造了很多恶业,但也修过不少善业,受业力之牵引,于六道中轮回不息,真是天堂地狱皆去过,驴胎马腹也钻过,生了又死,死了又生,尸骨堆如山,苦泪流成海,身体换了一个又一个,但神识总跳不出六道之圈。六道没有一道不苦的,只是苦的程度不同而已,但无论到哪一道,皆逃不脱最大的死苦,娑婆真是一个极苦的世界。

  极乐世界无六道,最低是人天二道。前文玄义的力用中讲,我们生西方是带业往生,横出三界,而且一生彼国即圆证三不退。所以到极乐世界有横截生死、永脱轮回之乐。

  六者此土有难免三途苦,彼土但受恶道永离、名且不闻之乐。前面讲了娑婆世界有六道轮回不息苦,六道中天、人、阿修罗是三善道,畜生、饿鬼、地狱是三恶道。我们娑婆世界的人,纵然是修行人,也难免不造贪嗔痴恶业,临终时即会被此恶业之力牵人三途。而且我们在六道中轮回,决定是在三恶道的时间多,三善道的时间少。举一例即可证明。释迦牟尼佛有一次出去托钵,指着路边的一窝蚂蚁对身边的弟子说:“这窝蚂蚁自七佛出世以来,尚未脱蚂蚁身。”你们算算看,它们在畜生道里呆了多长时间。

  大家都知道,三恶道的业因是贪嗔痴三毒,你们想想哪一个人没有贪嗔痴呢?只是有人贪心重,有人嗔心重。不管是贪还是嗔,其根子皆在痴,不明理嘛。所以三恶道乃我们长住之家,得人天是出来旅游观光的,没几天便回去了。

  佛法中以盲龟值浮木孔之喻,说明人身难得。我们在生死苦海中漂流,如瞎眼的海龟,头出头没。头没是盲龟在海底乱爬,不见天日,比喻我们在三恶道受苦。头出是盲龟头伸出海面吸口新鲜空气,沐浴一下阳光,比喻我们在三善道得一点乐。盲龟一百年方能从海底浮出海面一次,头探出一分钟,要恰好能伸人随风飘荡的浮木之孔,若抓不到机会,便又沉回海底。得人身多难!世尊当年讲经说到地狱的情况时,那些已证阿罗汉的弟子,回想过去世在地狱所受之苦,心有余悸,全身毛孔流血。可见无始以来谁没有堕过地狱,谁能免得了三途苦啊!

  极乐世界无三恶道。阿弥陀佛在因地所发的四十八愿中,第一愿是国无恶道,第二愿是不堕恶趣,第十六愿是不闻恶名。今阿弥陀佛已成佛十劫,四十八愿悉皆圆满兑现,世尊于《阿弥陀经》中为作证明:“彼佛国土,无三恶道……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所以生到极乐世界,永离恶道,而且连恶道之名皆不闻,这个乐啊!

  七者此土有尘缘障道苦,彼土但受受用自然、不俟经营之乐。我们娑婆世界有尘缘障道之苦。尘缘,说得明白一点,就是我们的生活工作,如衣食住行等。尘缘障道,即生活工作的压力太大,障碍了修道。尤其是现在,比过去的压力更大,大家皆有切身体会,活得很累。

  在娑婆世界,无有一人不为衣食住行操心。新房刚住不久,顶板漏水,墙壁开裂,赶紧得找人修理,这为住操心了嘛。至于吃,更把人忙得不得了,一天三顿为了喂饱这个臭皮囊,买洗烧费去不少时间和精力。光服侍这个臭皮囊之衣食住行,就忙了一辈子。年轻时上班工作忙,常要加班加点,回到家里还得照顾老小,做不完的家务事,天天忙到晚上九十点钟,真是累得筋疲力尽,上床睡觉吧。老了退休也不轻松,儿女上班,家务落在老人身上,还要带孙子、外孙,一天到晚忙得不亦乐乎,哪有时间和精力再来念佛修道啊!这就是尘缘障道苦。

  生到极乐世界就好了,那地方一切皆天然,不要人为营造,不必工作挣钱维持日常生活。你需要什么,心里一想即现前,思衣得衣,思食得食,你要住房子,空中楼阁也好,水上楼阁也好,随心所欲。而且无论你走到哪里,房子都跟着你。菩萨游化他方时,所乘的莲华上有宝阁,不仅人去,连宫殿都一起去,你瞧多自在!那儿人衣食住行一样都不费心思,无有尘缘障道,所以全部时间和精力皆可用于修道。这多好!

  八者此土有寿命短促苦,彼土但受寿与佛同、更无限量之乐。娑婆世界的人寿命短促,百岁以上的老人很少见。俗话说人生七十古来稀。能活个六七十岁便算长寿了,有不少人三四十岁即走了。寿命短,修道时间就不够,尚未修成倒要死了;,再投胎又得从头来,所以生生世世修不成。这是苦。

  极乐世界无有寿命短促苦,那儿人不死的,个个寿命无量,与佛同寿。这是阿弥陀佛当初发的愿。你无量寿还用担心修道不成功吗?所以乐啊!

  九者此土有修行退失苦,彼土但受人正定聚、永无退转之乐。娑婆世界的修行人,常有退道心、失功行之苦。这与前面所说之苦有关,恶友、魔障、尘缘皆会障道,让你退失道心功行。例如原来念佛念得不错,新近家里添了个大胖孙子,当爷爷奶奶的乐得眉开眼笑,这下可有人传宗接代了。儿子媳妇要上班,老头老太退休了,理所当然承担带孙子的任务。独根苗宝贝得不得了,孙子一哭,是不是饿了,还是尿湿了?两个老人围着转,佛也没空念,早晚课也免了,等以后孙子进了幼儿园或上了学再说吧。你看这不是修行退失了吗?

  除了这些外面的因素,还有我们自身的问题。有人修行用功一辈子,到年老生病了,由于他平时学习佛的经教不多,道理不太懂,信心又不足,便怨悔了:“几十年吃素念佛白辛苦了,现在老了还是要生病,可见念佛不灵。算了,剩口气享受享受吧!,,于是佛也不念,素也不吃了,叫儿子代他弄只鸡炖炖,烧碗鱼汤喝喝。退道心了,再想修来不及了,寿命没有了。肝以,在娑婆世界遇到顺境逆境皆有修行退失之苦。

  到了极乐世界修行不会退失,因一生彼国即圆证三不退,人正定聚了。正定聚是三聚之一,佛法中以三聚总摄所有一切众生,即正定聚、邪定聚和不定聚。正定聚是必定证悟者,即已见道的圣人,如小乘须陀洹以上的声闻缘觉,大乘别教初地、圆教初住以上的菩萨。邪定聚是毕竟不证悟者,如凡夫中不信因果,造五无间罪者。不定聚是在此二者之间,得因缘能证悟,不得因缘则不能证悟者,如已开始学佛修行,但尚未证果的凡夫。极乐世界的众生皆已圆证三不退,亦即人正定聚了,天天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加上境缘殊胜,无任何障缘,唯增上善缘,所以永远不会退失道心。

  在娑婆世界所以会退失道心,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身体这个报障。我们的身体是四大假合的臭皮囊,不能永久保持不坏,如同机器要磨损的。人老了常力不从心,再加上生病,所以很容易退失道心。极乐世界的人莲华化生,清虚妙体,不会衰老,不会生病,自无因身之报障而退失道心的因素。

  十者此土有佛道难成苦,彼土但受一生行满、所作成办之乐。前面讲了两个世界九种不同苦乐对比,从娑婆世界不常值佛一直到修行退失,这些都是这个世界修行成佛的不利因素,所以归结到最后,这第十种就是此土有佛道难成之苦。

  到了极乐世界,保证都可一生成佛。只要能一生到极乐世界,就可保你从凡夫地开始,一直教到成佛为止,因为极乐众生的寿命无量,故成佛时寿命还只用去一点点。所以说是一生成办,成是成就佛道,办是办在娑婆须历劫勤苦修行的了生死大事,在极乐仅此一生便办妥了。

  当然,我们并非一生到那里即能成佛,尚须经很长一段时间的修学。经云:“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械,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极乐世界的人民,哪怕是生到凡圣同居土的凡夫,即有此神通,能分十万亿身,到十万亿个世界供养十万亿尊佛,听十万亿尊佛说法,并在十万亿佛国帮助佛教化众生。这一种修行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然后回到本国听阿弥陀佛讲经,自己修行。你看,他们能够这样去修,成佛怎么会不快呢?所以,极乐人自己的修行,能在一生中圆满,剩下的只是广度有缘众生了。

  娑婆世界与极乐世界苦乐之对比,略说有此十种,展开广说则是无量,说也说不尽。娑婆世界有无量苦,极乐世界有无量乐,所以那个世界名叫极乐。

  解  一往分别,同居五浊轻,无分段八苦,但受不病不老,自在游行,天食天衣,诸善聚会等乐。

  由此往下,别明苦乐。这段文说明同居土之苦乐。

  “一往分别,”继上一段文总论苦乐,往下再分别讲一下四土的苦与乐。

  “同居五浊轻,”先讲同居土。前面讲娑婆同居五浊重,是秽土;极乐同居五浊轻,是净土。极乐同居乐在何处呢?

  “五分段八苦,”分即分限,指寿命有长短;段是形段,指形体有差别,就大的分,一生为一个形段,来世又一形段。六道之生死,舍身受生,称为分段生死。八苦是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八种苦。极乐世界无六道轮回,莲华化生是最后身,人人皆一生成佛,所以没有分段生死苦。极乐世界无八苦:

  一无十月胎狱生苦,但受莲华化生之乐。我们都经受过生苦,现在忘了。我们来投胎,在母腹中十个月,如同身处地狱。母亲喝一碗热汤,如处镬汤地狱,沸汤灌体;她喝一杯冷饮,如处寒冰地狱,冰雪冻肤;胎中不见天日,手脚蜷曲,不得自由,幽囚如处孤独地狱,故称胎狱。煎熬十个月方能出来。出胎时柔嫩肌肤接触外面的空气,如处风刀地狱,风刀割体,痛极难忍,又不会说话,只有呱呱啼哭,生苦由此可知。

  极乐世界的人不是胎生,是莲华化生,九品莲华为父母。莲华微妙香洁,华一开便出生,故无坐胎狱及出胎之生苦。

  二无形骸衰朽老苦,但受相好圆满之乐。人在年轻时,耳聪目明,精力旺盛。到老了,力弱形枯,耳聋眼花,腰酸背痛,神衰智钝,这些都是不能避免的,除非短命。你不愿意短命,就得受老苦。

  极乐世界的人从莲华中一出生,即同佛一样,相好庄严,而且不会衰老,可谓青春永驻,即使活到无量劫,依然和出生时一样,容光焕发!

  三无内外各种病苦,但受自在晏安之乐。病苦大家都经历过,世间没有不病之人。我们这个身由四大组成,只要一大不调,即生一百零一种病。就算是小小的感冒、牙痛,就可使人饮食不思,坐卧不安,更不要说沉疴恶疾,大病连年了。三国时的张飞,死都不怕,但就怕生病,真是英雄只怕病来磨,可见病苦折磨的难忍。极乐世界的人是清虚妙体,不食五谷,禅悦为食,身心环境皆清净,故无生病之因和缘。无有病苦,当然自在安乐。

  四无四大分离死苦,但受寿命无量之乐。我们这个世界的人,从出生之日起,便向坟墓一天天迈进。普贤菩萨警众偈说:“是日已过,命亦随减。”有生必有死,谁都逃不过。死是最苦的,临终的人无法向你诉说四大分离时的痛苦,佛经里形容死苦如生龟脱壳。我们的神识要从此躯壳中出离,就同活的乌龟要将其壳扒下一样,大家想想这多痛苦!再加上临终时亲朋围绕,恩爱诀别,真是心如刀割。自身业境顿现,冥途渺渺,孤身受报。若牵人三途,其苦更不堪设想。

  极乐世界的人永远不死,故没有死苦。

  五无恩爱别离苦,但受海会相聚之乐。这个世界的人是胎生,父母子女相亲相爱,还有夫妻朋友情深义重的,欢聚一堂,其乐融融。可惜人生聚散无常,俗话说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总有一天难免生离死别,到别离时便苦了。

  极乐世界的人莲华化生,不需父母,又无女人,无有情爱,自然也就无爱别离苦。大家都是阿弥陀佛的学生,早上一起到十方世界供佛,回来同去七宝讲堂听佛说法,海会良朋常相聚,切磋佛法,其乐无穷。

  六五怨憎会遇苦,但受上善俱会之乐。我们每个人生生世世与众生结的缘不同,结过恶缘的便成冤家。俗话说不是冤家不聚头。你喜欢的人想常在一起,却有爱别离苦。不喜欢的人不想看到,偏偏天天见面,如家庭往往是冤家聚会的场所,真是冤家路窄,互相恼害,欲离偏合。这就是人人不可避免的怨憎会苦。

  极乐世界都是念佛修善往生的人,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即成佛度生而来到一起,跟同一个老师学习,修同一个法门,真可谓志同道合,哪来的冤家对头?天天和阿弥陀佛、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受人和之乐!

  七无所求不得苦,但受自然如意之乐。世间上哪有不求的人?不是求物质上的,就是求精神上的,名利福寿,样样都求。你看!很多到寺院烧香的香客,大都是对佛菩萨有求而来。富贵求子,贫穷求财,读书求名,经商求利,诸如此类。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往往所求的不能如愿以偿,愁苦怨怒随之而生。人有求而求不到时,好苦啊!

  极乐世界众生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圆满丰足,衣食住行各方面,都随心所欲,你要想得到的,会立刻呈现在你的面前,故无求不得苦,但受万事如意之乐。

  八五五阴烦恼炽盛苦,但受照见五蕴皆空之乐。五阴(蕴)是色、受、想、行、识。阴是旧译,覆盖之义。蕴是新译,积聚之义。此五种积集之有为法,能障覆我们本具之妙明真心,使其不得显现。五阴炽盛苦,即烦恼如火炽盛,昼夜焚烧众生之身心,苦不可言。简言之,就是我们一天到晚在打妄想,分别执着,起贪嗔痴慢种种烦恼,于是胡作非为,由业感而受到前面七种显着的苦报。

  这八苦中前七种是苦果,最后的五阴炽盛是苦因。

  极乐世界同居土的人虽烦恼未断,但由于念佛,就能将烦恼伏住,不会起现行,加上那里境缘殊胜,事事顺心,无恶缘障道,又常能见佛闻法,得智慧理水的浇灌,自能灭除烦恼火,而受照见五蕴皆空之乐。

  “但受不病不老”等最后四句,是在极乐诸乐中举出几件大家最关心的事,显明彼土之乐。“不病不老”,即无八苦中的病苦、老苦。

  “自在游行,天食天衣”,即无八苦中的求不得苦,衣食住行皆是自然,随心所欲,不需人为营造。极乐世界的人要到十方世界去,他们不须乘坐交通工具,要想到哪里就到哪里,宫殿也可随身,自在快乐。饭菜吃不吃都可以,想吃也不像这里的人要去买去烧,吃完了还得收拾。极乐世界的人想吃,一动念,百味饮食自然现前。穿的衣服是天衣。我们这里人穿衣得剪布缝制,或去服装店选购。那儿人穿衣只要念头一动,衣服已经在身,颜色、式样全都称心如意,衣服不会脏也不用洗,你要天天换新装都办得到,只要心一想就行了。《无量寿经》上讲极乐世界的人,衣服饮食如第六天自然之物。天人穿的天衣非常轻妙,如离我们最近的四王天,身高二十华里,可其所穿的衣仅二两重。忉利天人身高四十华里,所穿衣仅一两重。再往上去,人的身高倍倍增加,而所穿的衣则越来越轻,越来越微妙。推算起来,第六天人穿的天衣不到一钱重。极乐世界人穿的天衣则更为殊妙了。

  “诸善聚会”,即聚会的都是善友,无八苦中的怨憎会苦。

  “等乐”二字,表明极乐世界人民所受之乐,远远不止上面所举的几种,还有诸如此类的等等无量快乐。以上讲的是同居土的情况。

  解  方便体观巧,无沉空滞寂之苦,但受游戏神通等乐。

  这一段文,说明方便土之苦乐。

  “方便体观巧,无沉空滞寂之苦,”别序中讲,娑婆的方便土,有藏教人修析空观拙度证人的,有通教人修体空观巧度证人的。这些二乘人被偏空涅槃滞碍,不肯出化城,不发大心,堕无为坑,真是苦啊!

  极乐方便土的圣人,皆是修圆教体空观巧度证人的,了知一切法当体即空,四土圆融,皆是大乘菩萨,无藏通二乘沉于偏空、滞于寂灭之苦。

  “但受游戏神通等乐。”说明极乐方便土的圣人,能从空人假,游戏神通,净佛国土,成熟众生,此即是受游戏神通等乐。

  解  实报心观圆,无隔别不融之苦,但受无碍不思议乐。

  这一段文,说明实报土之苦乐。

  “实报心观圆,无隔别不融之苦,”娑婆世界的实报土,有别教人修次第三观证人的,有圆教人修一心三观证人的。别教人是次第修空假中三观,次第断烦恼,次第证果位,一步步升上去的,故隔别不融。极乐世界实报土的菩萨,皆是修圆教一心三观证人的,了知现前一念心性,当体即空即假即中,观智圆融,无别教三观前后隔别、三谛不融之苦。

  “但受事事无碍不思议乐。”上句“无隔别不融”即圆融无碍,故受事事无碍不思议乐。

  解  寂光究竟等,无法身渗漏,真常流注之苦,但受称性圆满究竟乐。

  这一段文,说明寂光土之苦乐。

  “寂光究竟等,无法身渗漏,真常流注之苦,”居住在娑婆世界常寂光土的,有分证的别教佛,也有究竟满证的圆教佛。别教佛在本教虽称究竟妙觉,按圆教判仍在分证位,他只破十二品无明,位齐圆教二行菩萨,故法身仅证到部分,尚未究竟圆满,如同容器还有渗漏。真常是说如来所得之法真实常住。因别教佛尚有三十品无明未破,无明烦恼未尽,变易生死未了,故所得之法尚有生灭变迁,法水流注,未能常住不易。极乐世界的常寂光土,纯是圆教妙觉所居,四十二品无明破尽,二死永了,由始觉到证究竟觉,始本合一,理智不二,法性身与寂光土一如,故无别教妙觉法性之水渗漏,真常流注之苦。

  “但受称性圆满究竟乐”。因真如本性圆满显现,故所受者乃圆满无上菩提觉法之乐、究竟无余涅槃寂静之乐,即称性圆满究竟之乐。

  以上讲了娑婆世界与极乐世界四土之苦乐对比。下面再强调一下西方极乐世界的同居土,这是大多数念佛往生的人所生之处,也是同修们最关心的地方。

  解  然同居众生,以持名善根福德同佛故,圆净四土,圆受诸乐也。

  这一段文,特别点示持名妙行之殊胜。

  “然同居众生,”虽然是生到极乐同居土的众生。

  “以持名善根福德同佛故”,但因持名念佛,即能以佛的善根为自己的善根,以佛的福德为自己的福德。既然善根、福德跟佛一样,自然就有和佛同等的享受。

  “圆净四土,圆受诸乐也”。我们带业往生的念佛人,所到的极乐世界同居土,是那个世界最低的土。但所享受的则和上三土的人一样,虽在同居,而能“圆净四土,圆受诸乐”。

  《阿弥陀经》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可见要有多善根、多福德之因缘才能得生。那怎样做才能具足这些条件而得生呢?经文接着告诉我们:“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这表明闻名能执持,即得往生。由此可知,持名就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我们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即发菩提心,精进念佛,求成佛道,即是多善根,此为成佛之亲因。所念之佛号,为我们能念之心所缘境。玄义明宗中讲,名号功德不可思议,一句佛号具足万德,故念佛即多福德,此为助缘。善根多,能圆净四土。福德多,能圆受诸乐。以此方之持名妙行往生极乐,因缘具足即能成佛。

  从理上说,我们现在念佛能和佛相应,当下即圆净圆受。古德说:“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同样也可以说,一念相应一念圆净圆受,念念相应念念圆净圆受,因我们的能念之心与所念之佛同一觉性。虽然阿弥陀佛是究竟觉的佛,我们是刚开始觉的凡夫,但是我们的觉性与阿弥陀佛的觉性无二无别。例如将一滴水放人大海,这一滴水便具大海所纳百川之味。同样的道理,念佛人一心皈命,将全身心投入佛的法性大海中,便与佛的法性海善根福德平等。当然,从其自性显现的功德神通妙用方面来说,还是有天地之别的,因修德尚未究竟,故性德未能圆满显露。

  我们现在是凡夫,但只要一到极乐世界同居净土,便不能再称凡夫了,依天台宗的六即佛判,我们一生到极乐世界即是分证佛,因为已圆证三不退。分证即一部分,这一部分有大有小,我刚才讲的一滴水也是一部分,投人大海中与大海水没有差别。所以极乐世界同居土的众生,能圆净四土,圆受诸乐,享受和佛菩萨平等无异。此实是持名念佛之胜妙,真是微妙得不可言说:

  解  复次,极乐最胜,不在上三土,而在同居。良以上之,则十方同居,逊其殊特。下又可与此土较量。所以凡夫优人而从容,横超而度越。佛说苦乐,意在于此。

  这一段文,结指同居殊胜。

  “复次,极乐最胜,不在上三土,而在同居。”再讲,极乐世界最为殊胜之处,不在上三土,而在同居土。十方佛土的上三土差别不大,而同居土则胜劣悬殊。

  “良以上之,则十方同居,逊其殊特”。“良”在此作副词,即确实,诚因上而言之。“逊”是次、差,十方世界的同居土有竖无横,与上三土隔别,不像极乐同居横具四土,故皆比不上极乐同居之殊胜奇特。

  “下又可与此上较量。”下而言之,又可与娑婆世界的同居土比较,娑婆同居五浊重,众生唯苦无乐;极乐同居五浊轻,众生无苦唯乐,前面已讲得很详细了。

  在比较之后,方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十方佛刹的所有同居土中,最为殊胜奇特的是极乐同居。

  说极乐世界好,也不是哪个人能随便说的,这是佛讲的。念过《阿弥陀经》的都知道,六方恒河沙数诸佛,异口同音称赞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此经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究其根源是阿弥陀佛因地发的四十八大愿特别殊胜。就其别愿比较,没有哪一尊佛能比得上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是由阿弥陀佛大愿大行之所成就,故娑婆与十方同居,也就无法与极乐同居相提并论了。

  “所以凡夫优人而从容,横超而度越。”凡夫要跳出六道轮回,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尤其是娑婆世界五浊重,末法众生障重慧浅。若修通途法门,都要仗自力,须断尽见思烦恼方能竖出三界,要超越三界确实不容易,对于现在的末法众生来讲,甚至可以说根本没有希望了。所幸的是阿弥陀佛在西方建了个极乐世界,又靠释迦世尊为我们讲说持名念佛,这个求生西方净土的特别法门,十方诸佛出广长舌为作证明,只要具足信愿执持名号,即可度越生死苦海而带业往生。古德说:修此法门,但能信愿行具足,万修万人去。纵然是造五逆十恶之人,临终地狱相现,若能至心念得十声乃至一声阿弥陀佛,皆能蒙佛接引往生,永脱轮回之苦。

  这个三根普被的法门,重点在度脱六道凡夫。因三乘圣人已出轮回,无分段生死之苦,六道凡夫在生死苦海中头出头没,最为诸佛菩萨所可怜悯。阿弥陀佛在因地发的四十八愿度众生,其中大部分是度生死凡夫的。凡夫不必等到断惑,即可带业往生,就表明凡夫是阿弥陀佛优先度脱的对象。修此法门,就念一句佛号,方法简单容易,人人能修。只要把念头归一,心里单念一句阿弥陀佛,平时能从容念佛,走的时候也会从容。这在古今的往生传中,都有实例证明。

  所以,只要能发心念佛,决定能往生,而且很自在的往生,真是“凡夫优人而从容”。生到西方同居土的人,虽是凡夫,但已入圣人之流,因一生同居,即圆证三不退,从生死之此岸,越过烦恼中流,而达不生不死之彼岸,三界六道都横超了,故大师说是“横超而度越”!

  “佛说苦乐,意在于此。”厌苦喜乐是人之常情,佛说极乐世界乐,娑婆世界苦,欲令众生深信极乐殊胜奇特,从而发恳切求生大愿,执持名号即得往生,得受极乐无量诸乐,佛苦乐的原因就在这里。

  以上是讲的是,使人深信极乐殊特,切愿求生,力行念佛而得往生受用。

己二  约所受用释

  经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七重栏椐,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为极乐。

  这一段经文,描述极乐世界地上空中之庄严,说明其居住环境殊胜。

  栏楣即栏杆,庄严界畔。我们这里以围墙分界畔,极乐用栏杆。罗网弥覆树上,庄严空界。行树庄严露地。栏栀围在树外,一重行树,一重栏楣,重重相间至七,上覆七重罗网。栏栀、罗网、行树皆以四宝交织而成·。《无量寿经》和《观经》上有行树罗网等详细介绍,这里是略说。论表法,栏栀表戒,能防过失;罗网表定,以定覆心;行树表慧,道树高远,此三表戒定慧三无漏学。四宝是金、银、琉璃、玻璃,表常乐我净四德

  七重四宝皆是略说,其实是重重无尽,众宝交错,周匝围绕佛菩萨之住处。这样殊胜的环境,生活在其中怎么会不快乐呢?所以那个佛国的名字叫极乐。

  解  七重,表七科道品。四宝,表常乐我净四德。周匝围绕者,佛菩萨等无量住处也。皆四宝则自功德深。周匝绕则他贤圣遍。此极乐真因缘也。

  这一段文,总释极乐圣境。

  佛讲极乐世界的栏椐、罗网、行树皆是七重,宝是四宝,有其深义在,欲藉事以显理。佛教里讲数字七和四皆是表法的,有多种含义,澫益大师在此仅举了一种:

  “七重,表七科道品。”七科道品,即三十七道品分为七个科目: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正道分,共有三十七个名相,容后细述。

  说到佛教的表法,“七”除澫益大师所举的表七科道品之外,带便再说一下,七还表“信、进、戒、闻、舍、慧、愧”等七圣财:

  一、信:不管是对佛教或是其它的宗教、世间法,信仰都是首要的条件,有信仰才能产生力量。佛经中说:“信为道源功德母”。要求得到佛法中的功德宝藏,必须具备深切的信仰心。

  二、进:精进。“精而不杂,进而不退”。也就是我们学佛所必须具有向上的干劲。例如修持净土法门,应该每天念兹在兹地专心念佛,将来才能达到一心不乱的境界。所以精进也是学佛的一种财富

  三、戒:戒律。“戒为无上菩提本”,不管出家、在家的佛弟子。希望能成佛道、证菩提,第一条件必须持戒。持了戒,心行有所规范,学佛才有受用

  四、闻:就是听闻。佛法难闻,大家看一看,我们临海有一百多万人,今天还是休息日,又有多少人能来听闻佛法呢?实在是非常有限!学佛为什么?有什么好处?这一些都得从听闻佛法中才能了解,所以说,听闻佛法是非常重要的。

  五、舍:是“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之一种。尽自己的力量帮助有需要的人就是“舍”。学佛者助人是尽心尽力,毫无所求的,千万不要有一种时时刻刻记挂着某人受过自己的帮助,甚至还希望他有感恩图报的念头。能做到没有施的人,没有施的物,以及没有被施的对象,这种“三轮体空”的境界,才是真正的舍。

  六、慧:学佛的人要勤修“戒、定、慧”三学。平时我们持戒、参禅、念佛,为的就是要开智慧。人生在世,不管是为了生活奔波,还是希望精神方面得到满足,这一切都需要智慧。无论是世间的事业,或是研究出世的佛法,都必须靠智慧,才能有进步,才能有前途。

  七、愧:惭愧。也就是羞耻心。惭是对自己,愧是对别人。净土十三祖印光大师自称为常惭愧僧。一个人要是时常怀着羞耻心,才不敢胡作非为,时刻反省,对自己的行为、修持、学问、道德都感到比不上别人,这样才能上进,才能在道业的修持上有所成就。

  佛教的圣人,不以金银七宝为财富,而是以这七种道德修养的标目为财宝,所以叫“七圣财”。大家都希望发财,世间的金银珍珠,固然是宝,学佛的人更应该学习圣人,以这七种人格修持的圣财,做为我们最珍贵的财宝。

  我们既已学佛,就应成为正信的佛教徒,不要糊里胡涂地迷信。信佛首先要能启发信心,如法持戒,凡事循规蹈矩,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想要深入佛法,更得常常听闻佛法,才会有进步。做好事帮助别人后,要能够舍弃曾经助人的事,不要时刻记在心头。不管是世间,或出世间的事业,都需要以智慧为指南,分辨该做与不该做,更要怀有惭愧心,时常觉得行为、品格、道德不如人,才能勇猛精进,注重修持,自然会有光明的前途。

  “四宝,表常乐我净四德。”澫益大师说此经以四宝,表佛得大般涅槃所具之常乐我净四德,即我们的性德。

  常是涅槃之体,即我们的佛性,永恒不变,无有生灭,上无始下无终。若有始有终,则不为常。又,随缘化用常不绝,名为常。我们的佛性常不变而常随缘,常随缘又常不变,此即常德。

  涅槃之体寂灭永安,又运用自在,随心所欲,名为乐。

  涅槃之体自实名为我,如《涅槃经·哀叹品》中所谓“若法是实是真是常是主是依性不变易。是名为我。”又,用自在名为我,通序中讲“如是我闻”之我字,曾向大家介绍过佛的八大自在我,即为四净德中之我德。

  涅槃之体解脱一切垢染,又,随化处缘而不污,名为净。以上是常乐我净四德的一般解释。

  娑婆同居,凡夫唯有四倒:无常执常,非乐执乐,无我执我,不净执净。

  极乐同居,人人实具四德:寿同佛无量,即常;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即乐;自在无碍,即我,如下文之经说:“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即八大自在我;身心内外清净无染,即净。

  “周匝围绕者,佛菩萨等无量住处也。”《阿弥陀经》介绍极乐世界,文字很简练,居住情况只讲了栏椐、罗网、行树,未提及宫殿楼阁。《观经》中描述极乐世界宝树宝网等情况比较详细,还说到“众宝国土,一一界上,有五百亿宝楼。”这个界有宝网庄严的空界,有宝树庄严的地界。可见这些七宝庄严的宫殿楼阁四周皆有宝网宝树围绕。那些宫殿楼阁是谁住的?佛菩萨住的,他们都住在往生凡夫的周围。这就是告诉我们,只要我们一往生极乐,佛菩萨、诸上善人都是我们的邻居。

  “皆四宝则自功德深。周匝绕则他贤圣遍。此极乐真因缘也。”皆四宝,如上所说,极乐同居人人实具常乐我净四德,说明自己的功德深,这是内因。周匝绕,围绕在自己周边的都是贤人圣人,没有恶友,这是外缘。简单地说,极乐世界的人内因胜是心具四德,外缘胜是人事环境殊胜。二者合之,便是西方世界之所以是极乐的真实因缘。此殊胜因缘,皆由持一句万德洪名修多善根多福德所成。

  解  此等庄严,同居净土是增上善业所感,亦圆五品观所感。以缘生胜妙五尘为体。

  由此往下,别明四土因果。这段文说明同居土因果。

  “此等庄严”这一句贯通下文,不单是说极乐同居土,而是总指极乐四土之依正庄严。我们先看同居土,极乐世界的同居土是如何修成的。澫益大师告诉我们,能感之因有二:一是增上善业,一是圆五品观。所感之果是缘生胜妙五尘。

  “增上善业”,即持名念佛。持名一法,具足四缘: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念念即佛是成佛之亲因缘;净念相继是等无间缘;以佛号为所缘境即所缘缘;念佛得弥陀本愿威神加被及十方诸佛护念,是增上缘。这是说一个增上,即将前三种缘全包括在其中。念佛是修善业,这是世出世间至善圆满的善业。一句佛号含摄了阿弥陀佛从因地至成佛以来所修的万德,执持名号能将佛的功德变成自己的功德。这样修的多善根多福德,能令人横出三界,往生净土,不退成佛。世出世间还有什么能比这个更善的?所以,增上善业就是指的持名念佛。在净土宗讲,能信愿执持名号,未断见思,便感生极乐同居土。

  “圆五品观”是圆教观行五品位之修法,我们简单介绍一下。

  一随喜:闻实相妙理,随顺信解,庆幸欢喜

  二读诵:读涌大乘经典,明理破迷,以助邢观。

  三解说:将自己所解,转告于人,说法开导。

  四兼行六度:自己理观稍熟,正观稍明,便能傍兼利物。自修理观为主,兼修六度事行利益他人。

  五正行六度:自修圆观已熟,涉事无妨,故具行六度,自他二利。兼行六度是随缘随喜做,正行六度是主动做。

  此五品观修成,即能圆伏五住烦恼,相当于净土宗的念佛功夫成片。这是指不修持名念佛而修其他大乘法门的人,以修圆五品观的功德,也能感生极乐同居土。

  天台宗智者大师往生时,弟子问他证何位次,他回答说:“吾不领众,必得六根净。为他损己,只五品位耳。”领众即当住持,带领大众修行。那时寺院出家人多,他样样要操心。而且他常常讲经说法,弘法利生,为教化众生而牺牲自己,独自专修的时间少了,故降低了品位。六根清净位见思烦恼已断,无明亦伏,是圆教十信位,属于六即佛中的相似即,往生极乐方便土。五品位见思烦恼未断,只是伏住,属于六即佛中的观行即,往生极乐同居土。后人延用智者大师往生时的说法,讲到极乐同居土时,便说圆五品观所感。

  “以缘生胜妙五尘为体。”极乐同居土的体质,是缘生胜妙五尘。缘生即因缘所生法,通俗讲即因缘果报。我们娑婆世界同居土是缘生的,极乐世界同居土也是缘生的。二土体质皆是五尘,即色声香味触。有何差别呢?娑婆同居五浊重,土秽,五尘粗劣。极乐同居五浊轻,土净,五尘胜妙。

  极乐世界的人身体皆是紫磨金色,相好同佛,七宝池中有四色莲华,树上空中有奇妙杂色之鸟,眼见的是胜妙色。有风树作百千种乐,有众鸟出和雅音,耳闻的是胜妙声。池中莲华、天雨曼陀罗华,微妙香洁,乃至国土一切万物皆以宝香合成,鼻嗅的是胜妙香。众生吃的是天食,百味饮食,天厨妙味,舌尝的是胜妙味。穿的是天衣,冠带璎珞,轻妙惬意;过浴宝池,流水悦体;德风融身,安和调适;经行天华所覆金地,软如足履兜罗绵,身觉的是胜妙触。这叫胜妙五尘,为极乐世界同居土之体。

  为什么二土五尘有如此胜劣之异?其原因是所种的因不同。我们这个世界的人心里有烦恼,心地不清净,所造业有善有恶,非净业而是染业,故所感之世界也不清净,五尘粗劣。生极乐同居土的人虽烦恼未断,但能伏住不起现行,心地保持清净,修的是增上善业,故能感得清净的世界,五尘胜妙。如是因感如是果嘛!当然其中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即阿弥陀佛加被之外缘。因同居土人自身烦恼未断,所受用的是阿弥陀佛功德神通变现之胜妙五尘,有经文为证:“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

  解  方便净土是,即空观智所感,亦相似三观所感。以妙真谛无漏五尘为体。

  这一段文,说明方便土因果。

  “方便净土是”,能感方便净土之因有横竖之分:

  “即空观智所感”,竖为即空观智,非通教即有偏真之空,是为圆教即假即中之空,圆教的即空观智比通教的高明。

  “亦相似三观所感”,横则相似三观,此一心三观,任运断见思惑尽,伏无明,证人圆教相似位。一心三观是相对别教次第三观而言,这是利根菩萨所修的圆教观法,即于一念心中,以空假中三观,圆观真俗中三谛。空观相应即生方便土。在净土宗讲,念佛达事一心不乱,断见思惑尽,便感生方便土。

  由方便土往上,上三土之业因,皆与一心三观密切相关。只是因所修一心三观之功夫深浅有别,故所证果位也不同。

  “以妙真谛”,在真谛之上加一妙字,说明非藏通二教之偏真,是圆教之不思议真谛,即假即中,故称为妙。

  “无漏五尘”,是中道无漏五尘。漏即烦恼,此无漏五尘是无见思烦恼所感之五尘。可见方便土也不外乎以五尘为体。只是方便土人见思烦恼已断,心比同居土人清净,所感国土也比同居土清净,受用的是无漏五尘,比同居之胜妙五尘殊胜。方便土人不单受阿弥陀佛加被,还有自己断烦恼的一分功德,比同居土人胜一筹。

  解  实报净土是妙假观智所感,亦分证三观所感。以妙俗谛无尽五尘为体。

  这一段文,说明实报土因果。

  “实报净土是,”能感实报净土之因亦有横竖:

  “妙假观智所感”,是从竖说。妙假即非别教次第之假观,是圆教即空即中之不思议假观。圆教的妙假观智比别教的更高明。方便土众生见思惑已断,然尘沙惑未破尽,尘沙惑障碍教化众生,所以他还是偏重在自己断惑修行。实报土的菩萨尘沙惑已尽,无明亦破,本具之智慧德能显发,便能度生利他。故从空人假,为众生不请之友,有感必应,于十方世界助佛教化众生。

  菩萨修习的是如幻三昧,了知一切法皆如幻如化,当体了不可得,如《金刚经》所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虽知如幻,仍积极地度如幻众生,念如幻弥陀,求生如幻净土。所谓终日度生,而知实无众生可度。《金刚经》上讲无住生心,无住即空;生心即假;无住生心,生心无住即中。我们凡夫是生心而有住,二乘是无住不生心,菩萨是无住生心同时,故为即空即中之妙假。

  “亦分证三观所感”,是从横说。即修一心三观,分破无明,证人圆教分证位,亦即常说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假观相应即生实报土。在净土宗讲,念佛达理一心不乱,便感生实报土。

  “以妙俗谛”,在俗谛上加一妙字,则说明非别教三谛隔别不融之俗谛,是圆教即真即中之不思议俗谛。

  “无尽五尘为体”,色声香味触五尘,随拈一尘,皆具一切尘,尘尘无尽。所谓一一尘中一切尘,一一心中一切心。一一尘中一切心,一一心中一切尘。一一尘中一切刹,一一刹中一切尘。佛刹无量无边,众生无量无边,佛菩萨亦无量无边,此即中道无尽五尘。实报土人不仅见思、尘沙断尽,无明亦破,故心比方便土人更清净,所感国土自然也比方便土更为清净庄严。实报土虽亦以五尘为体,因实报土人自身断烦恼的功德更大,故受用的已非方便土的无漏五尘,而是更为殊胜的无尽五尘。

  解  常寂光土是即中观智所感,亦究竟三观所感。以妙中谛称性五尘为体。

  这一段文,说明常寂光土因果。

  “常寂光土是,”能感常寂光土之因,亦有竖横二说:

  “即中观智所感”,竖则即中观智。这里讲即中就说明非别教的次第中观,是圆教的即空即假之不思议中观。圆教的即中观智最为高明。

  “亦究竟三观所感”,此从横说,是从修一心三观,证人圆教的究竟位。这时无明烦恼断尽,佛法的修学到此究竟圆满,自性功德圆满显现,成圆教究竟佛,故感居常寂光土。

  “以妙中谛”,中谛之前加一妙字,说明非别教相对真俗而言之但中,此为圆教即真即俗之不思议中谛。

  “称性五尘为体”,色声香味触五尘,皆称合真如自性,完全是自性之性德所现,圆融周遍,不可思议,是为常寂光土之体。

  解  欲令易解,作此分别。实四土庄严,无非因缘所生法,无不即空假中。所以极乐同居净境,真俗圆融,不可限量。下皆仿此。

  这一段文,说明四土圆融。

  “欲令易解,作此分别。”为什么前面将四土分开,一一说明其因果呢?这是大师的苦心,为了让众生更容易了解,故作此四土次第分别,同居是缘生,方便是即空,实报是妙假,寂光是即中。这是按照《中观论》中:“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这首四句偈所说的。

  “实四土庄严,无非因缘所生法,无不即空假中。”若据实理,四土圆融无碍,故说四土庄严,无不是因缘所生法,无不是即空、即假、即中。从带业往生极乐同居土的人民看,一切无非因缘所生法,方便、实报、寂光也是因缘所生法,极乐四土唯一同居土,则同居横具上三土。从断见思烦恼往生极乐方便土的声闻看,一切法即空,同居、实报、寂光无不是即空,极乐四土唯一方便土,则方便横具上下三土。从破无明证法身往生极乐实报土的菩萨看,一切法即假,同居、方便、寂光无不是即假,极乐四土唯一实报土,则实报横具上下三土。从断尽无明位居常寂光土的佛看,一切法即中,同居、方便、实报无不是即中,极乐四土唯一寂光土,则寂光横具下三土。故极乐世界任何一土皆圆具四土。

  “所以极乐同居净境,真俗圆融,不可限量。下皆仿此。”极乐同居,具足四土,圆融无碍。其中人民表因缘所生法,就是同居土。声闻表即空,就是方便土。菩萨表即假,就是实报土。佛表即中,就是常寂光土。凡圣同在一居而无碍,故曰圆融。若非圆融之理,为什么能有这一土具足四土,并非常圆融之事呢?所以引用这个极乐同居圆融净境,以证明圆融之理。真俗圆融,即真俗中三谛圆融,性德圆融。称性起修,全修在性,故修德所成之境必定也是称性圆融,一土具足四土,故说不可限量。下文有显理之处,皆是仿效此说。

  解  问:寂光惟理性,何得有此庄严?

  答:一一庄严全体理性,一一理性具足庄严,方是诸佛究竟依果。若寂光不具胜妙五尘,何异偏真法性。

  这一段文,以问答来破情。澫益大师唯恐有人不通达寂光乃即事之理,而落偏理废事之见,故假立问答,以破情见。

  “问:寂光惟理性,何得有此庄严?”有人认为前三土是事,有种种庄严事相,而寂光是理,为什么也有五尘庄严呢?

  此问之提出即非理事圆融,其病在于将事理分隔,偏在理性一边,而否定事相。大师的答词解释得清清楚楚:

  “一一庄严全体理性,一一理性具足庄严,方是诸佛究竟依果。”理事本来不二,理由事显,事得理成。三土原由寂光变出,三土之一一庄严以至寂光之称性五尘庄严,全体就是寂光理性,玄义明宗中讲全事即理。寂光理性本来具足无量庄严,玄义辨体中告诉我们,一念心性具造百界千如,理具方能事造。寂光是三土之理体,三土即寂光之事相,三土不在寂光之外,寂光也不在三土之外,寂光三土不二,理事不二,性相一如。故寂光之称性五尘具足不思议无量庄严,方是诸佛究竟依报之果土。

  从佛看,全三土而成寂光。从众生看,全寂光而成三土。由于众生业力差别,妄想执着轻重不同,人民但见同居,不见上三土。声闻但见同居方便,不见上二土。菩萨能见实报及下二土,分见寂光。唯佛圆见四土。这是通常所讲的道理。

  西方极乐世界四土圆融,任何一土圆具四土,故生同居土之人民能圆见圆净四土,圆受诸乐。此即西方极乐世界不可思议殊胜之处。

  “若寂光不具胜妙五尘,何异偏真法性。”最后两句用反诘再进一层破之。如果寂光不具事相之胜妙五尘庄严,那和偏真法性有什么两样呢?偏真法性即小乘人只证到空性,万法皆空,但不起作用,空有隔别,真空不具妙有。寂光是如来所居处,诸佛之究竟依土,真空妙有自然圆融不二,性德所具之无量庄严全体显露。此性具之无量庄严,即称性胜妙五尘。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