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

佛教经典。亦称《小无量寿经》,简称《小经》。与《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经。一般认为在1~2世纪印度贵霜王朝时期已流行于犍陀罗地区。《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在憍萨罗国舍卫城的南方祇园精舍,与长老舍利弗等十六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萨以及诸多佛弟子而说的经典。..[详情]

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经大全 > 阿弥陀经 >

《阿弥陀经》是净土三部经结归的经典

智随法师:《阿弥陀经》是净土三部经结归的经典

  《阿弥陀经》是净土三部经结归的经典。净土宗正依经典有三部:《佛说无量寿经》《佛说观无量寿经》《佛说阿弥陀经》。从佛说法因缘来看,这三部经在时间上有差异。《无量寿经》是最早说的,《观无量寿经》是其次说的,《阿弥陀经》是最后说的。所以,《阿弥陀经》就有一个总结的意义:它是对《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最后结归的总的、延伸的说明。

  《阿弥陀经》总结了《无量寿经》的要义。《无量寿经》很长,如果读诵,慢的要一个半小时以上,快的也要一个小时左右。这么长的一部经典,它的核心就是善导大师解释的第十八愿,而第十八愿的重点就是讲念佛:乃至十念,必得往生。所以整部《无量寿经》的重点,就在念佛往生。

  善导大师有个解释: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这样重要的意义,一般人即使把《无量寿经》读完了,也看不出“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这样的意义,这就需要总结、标示,才能把《无量寿经》的重要意义体现出来。

  《阿弥陀经》就提纲挈领地把这个重点显示出来了: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这段经文,实质上就是对第十八愿的延伸说明,让我们直接进入第十八愿。《无量寿经》的四十八愿讲得很多,一般人并不理解第十八愿的重要性。《阿弥陀经》就把这个重要性直接提出来,我们通过读《阿弥陀经》,就可以直接进入第十八愿的核心。这就是《阿弥陀经》对《无量寿经》的总结。

  《阿弥陀经》也显明了《观无量寿经》的归宗。《观经》讲的内容很多,归宗在哪里?我们读每一部经都要知道归宗的意义。《观经》讲了十三种定观、三福九品。一般人都没有读过《观经》,也都不太了解这部经的内容,因为《观经》与我们平常修学关系不大。但是在唐代以前,《观经》是佛门里非常流行的一部经典,不但净土宗的祖师大德在注解、关注、修学,其他宗派的,像天台宗唯识宗还有三论宗的一些祖师,也都在关注《观经》。

  其他很多修观想的法门,会讲到修定行善、积德等方面,而《观经》里正好有这些内容,可以与他们法门的教理融为一体。

  其他经典虽然也在讲“观”,但并没有系统化。《观经》讲得非常详细:十三种定观,从最初的日想观,到最后的观音观、势至观、普观等都讲到了,中间还有很多关于阿弥陀佛、西方宝池、佛的莲花宝座等等一些细节的观想。所以隋唐时期《观经》很盛行。不但善导大师有注解,其他宗派的祖师也有注解。

  从内容来看,《观经》的重点讲了三个主题和修行方法:第一个是观想,是定善;第二个是行善,是散善;第三个就是念佛。观想讲得最多,讲了十三种定观。行善讲了三福九品,九品里面有些内容不是三福,是讲的念佛。

  下三品中,这些众生已经没有善法了,不但不孝养父母,还杀害父母,也没有供养三宝、护持道场,都是行的破坏三宝、破坏佛法的事。这样的众生,是造罪的众生,不是修三福的根机,经典中把这些众生也放在九品里,里面有一个重要的修行方法,就是念佛。

  这些众生都放在下品,是最差的根机,心性散乱,造罪极重,但因遇到净土念佛一法,散心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其心性而言,也算是散善。前后比较,可以明显看出念佛的优势超过了前面的观想和三福。所以整部《观经》从观想到三福,最后到念佛,是用不同的方法作引导,最终归入念佛。

  《观经》的重点在哪里?归宗在什么地方?通常一部著作讲了很多内容,但最后一定要点明它的重点、核心。如同世间人讲的中心思想,中心思想也就是核心。《观经》的核心在哪里?单纯从文字上很难看得出来。隋唐时期其他宗派的祖师,在注解《观经》的时候,往往看重的都是观想部分,他们在观想上作了大量的文字解释,反而对念佛就一笔带过了。

  善导大师与众不同的地方就在于,他把《观经》从头到尾注解完了之后,在《观经》的流通文中作了最关键的解释。流通文的原文是: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这就是《观经》突显的核心,归宗的地方。整部《观经》讲的修行方法很多,但重点就在念佛。这点一般人很不容易看出来。

  善导大师解释说: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定”就是十三定观,“散”就是三福散善。前面虽然讲了修十三定观、三福散善这样的“定散两门之益”,但是望佛本愿,是意在众生来一向专称弥陀佛名。这样《观经》的宗旨就出来了,无论是讲十三种观,还是讲三福,都不是重点,都不是引导我们去修学的方向,而是善巧方便地引导我们这样的根机,来回归专修念佛一法。为什么要回归念佛?因为念佛顺佛本愿故。

  关于顺佛本愿,《观经》里就没有讲了,《观经》只讲到念佛为止,这部经就收尾了。所以《观经》还有重要的话没有讲出来。

  为什么观想、散善这些行法与念佛比,都不如念佛?念佛有什么功德利益?念佛的好处在哪里?关于这些《观经》没有再详细地发挥。《阿弥陀经》就是接着这个意思,作了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阿弥陀经》不仅明确讲到念佛的利益,而且还讲了为什么要专修念佛。其他的行法都是少善根少福德,不能往生西方,只有念佛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这样就直接回到念佛了。

  念佛有什么利益?《观经》里也没有明确详细地说明,虽然前面也有少量的讲解,比如阿弥陀佛“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这也是利益,但并没有重点突出念佛。

  《阿弥陀经》里就明确地讲到了念佛的利益:“现生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

  我们念佛的人,现生即住不退转,临终决定往生西方,这就是平生业成的道理,《阿弥陀经》把这个意义就突显出来了,六方诸佛都来舒舌证诚,突显念佛的重要性。

  所以《阿弥陀经》就把《观经》的归宗突显出来,让我们直接走向专修念佛这条道路。

  这就是《阿弥陀经》独特的地方,它总结了《无量寿经》,并体现了《观经》的归宗。在三部经里面,《阿弥陀经》是一部结归的经典,是总结的经典。它最短,也最精要。

  一般人修学,如果《无量寿经》看不懂,看《阿弥陀经》就可以了。如果《观经》抓不住重点,看《阿弥陀经》也可以。通过《阿弥陀经》可以去了解《观经》《无量寿经》。

  善导大师解释三部经的时候,是按照宗旨的思路来解释的。一般人看这三部经,可能觉得三部经的内容不一样:《无量寿经》是讲四十八愿、讲西方庄严等等;《观经》是讲观想,讲三福等等;《阿弥陀经》是讲念佛。这是把它们分开来看的。

  善导大师着眼不一样,他是站在三部经一致的思路上,对每部经都用一句非常重要的话来解释:《无量寿经》是“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观经》是“唯标专念名号得生”;《阿弥陀经》是“一日七日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三部经都是讲专念弥陀名号往生西方。这样,三部经的宗旨就完全一致地体现出来了。

  《阿弥陀经》起了总结的作用,所以称为“三经结归之经”,这也体现出《阿弥陀经》在三部经里面的重要性。

  《阿弥陀经》没讲四十八愿,怎么能把《无量寿经》总结了?其实里面有一句经文就涵盖了,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这一句经文,把阿弥陀佛因地发愿、成佛功德都包含在里面了。阿弥陀佛成佛以来十劫,就包含过去发四十八愿、兆载永劫修行以及最后成佛的所有功德。成佛之后西方极乐的庄严、名号功德意义,以及念佛往生的意义也都包含进来了。

  比如《阿弥陀经》里解释“彼佛何故号阿弥陀?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这是依第十二愿,讲光明无量愿的成就。

  “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这是融会第十三愿和第十五愿,讲阿弥陀佛寿命无量及往生者寿命无量。

  极乐国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黄金为地,七宝池、八功德水等等,这是讲西方净土的庄严,及往生者所得利益,这些经文把《无量寿经》所要阐发的意义都包含进来了。

  通观三部经,说法虽然不同,大义完全一致,前导后,后摄前,广略相入。入到哪里?一卷《阿弥陀经》,一句弥陀名号。

选自:《阿弥陀经大义》讲记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法宝之音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