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茶 > 黄茶 >

蒙顶黄芽是黄芽茶吗?蒙顶黄芽的制作工艺与外形特点

[黄茶] 作者:李菲/黄文哲 [投稿] 放大字体 正常 缩小 关闭

  蒙顶黄芽为中国十大名茶,是至今还在保留闷黄工艺的顶级黄芽茶。特级蒙顶黄芽茶青采用明前全芽头制作,每市斤干茶需要4万~5万个芽头,形状扁秀,芽匀整多毫,色泽嫩黄。蒙顶黄芽做工精细,采用传统炒闷结合的工艺,采用嫩芽杀青,草纸包裹置灶边上保温变黄,让茶青在湿热的环境下自然发酵,然后做型,再包黄烘干。

  蒙顶茶自古为茶中珍品,白居易诗云“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民谣又称“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可见蒙顶茶名之盛。相传蒙顶茶始于西汉末年,甘露寺普慧禅师,于蒙山中顶上清峰植茶树七株,直至雍正年间。从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到清末(1911年),蒙顶皇茶园所采明前茶,一直是朝廷清明祭天祀祖专用茶(此谓“正贡”茶),长达1169年,无茶出于其右,堪称世界一绝。

  蒙顶黄芽产于四川省名山县蒙山,位于城西十五里,地跨名山、雅安两县,为邛崃山脉尾脊,地势北高南低。

\

  蒙山有五顶,又称五峰,中顶上清峰海拔1450米,耸插云霄。明代徐元禧有诗云:“五顶参差比,真是一朵莲。”山上寺庵罗列,名山县七十二座寺庵,有近半在蒙山。林木苍翠,清泉遍壑,绿树红字,风景优美。道旁山间,寺院周围,茶园遍布。

  蒙顶黄芽的制作与绿茶有相似之处,不同点是多一道闷堆工序。这个闷堆过程,是蒙顶黄芽制法的主要特点,也是它同绿茶的基本区别。绿茶是不发酵的,而蒙顶黄芽属于发酵茶类。这道闷堆工序有时被称为“闷黄”“闷堆”,或“初包”“复包”“渥堆”。

  蒙顶黄芽采摘于春分时节,当茶树上有10%左右的芽头鳞片展开,即可开园。选采肥壮的芽和一芽一叶初展的芽头。要求芽头肥壮匀齐,每500克鲜芽有0.8万~1万个芽头。采摘时严格做到“五不采”,即紫芽、病虫为害芽、露水芽、瘦芽、空心芽不采。采回的嫩芽要及时摊放,及时加工。蒙顶黄芽制造分杀青、初包、复炒、复包、三炒、堆积摊放、四炒、烘焙八道工序。由于芽叶特嫩,要求制工精细。

\

  杀青:用口径50厘米左右的平锅,锅壁表面平滑光洁,采用电热或干柴供热。当锅温升到100摄氏度左右,均匀地涂上少量白蜡。待锅温达130摄氏度时,蜡烟散失后即可开始杀青。每锅投入嫩芽120~150克,历时4~5分钟,当叶色转暗,茶香显露,芽叶含水率减少到55%~60%时,即可出锅。

  初包:包黄是形成蒙顶黄芽品质特点的关键工序。将杀青叶迅速用草纸包好,使初包叶温保持在55摄氏度左右,放置60~80分钟,中间开包翻拌一次,促使黄变均匀。待叶温下降到35摄氏度左右,叶色呈微黄绿时,进行复锅二炒。

  复炒:锅温70~80摄氏度,炒时要理直、压扁芽叶,含水率下降到45%左右,即可出锅。出锅叶温50~55摄氏度,有利于复包变黄。

  复包:得炒以后,为使叶色进一步黄变,形成黄色黄汤,可按初包方法,将50摄氏度的炒叶进行包置,经50~60分钟,叶色变为黄绿色,即可复锅三炒。

  三炒:操作方法与复炒相同,锅温70摄氏度左右,炒到茶条基本定型,含水率为30%~35%时即可。

  堆积摊放:目的是促使叶内水分均匀分布和多酚类化合物自动氧化,达到黄叶黄汤的要求。将三炒叶趁热撒在细篾簸箕上,摊放厚度5~7厘米,盖上草纸保温,堆积24~36小时,即可四炒。

  四炒:锅温60~70摄氏度,以整理外形,散发水分和闷气,增进香味。起锅后如发现黄变程度不足,可继续堆积,直到色变适度,即可烘焙。

  烘焙:烘顶温度保持在40~50摄氏度,慢烘细焙,以促进色、香、味的形成。烘至含水率5%左右,下烘摊放,包装入库。

\

  蒙顶黄芽外形扁直,芽条匀整,色泽嫩黄,芽毫显露,甜香浓郁,汤色黄亮透碧,滋味鲜醇回甘,叶底全芽嫩黄,为蒙山茶中的极品。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