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禅宗 > 禅宗文化 >

陶渊明《饮酒》的禅意

[禅宗文化] 作者:吴言生/辛鹏宇 [投稿] 放大字体 正常 缩小 关闭

\

饮酒

〔东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作者】

  陶渊明(约376—427),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字符亮,自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父早逝,因家贫,曾为官,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而离职,过起了躬耕自足的田园生活。陶渊明生活清苦,却能安贫乐道,深受后人推崇,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在中国诗人中享有很崇高的地位。

【译文】

  我的房子建在繁华的人世间

  从没有感到车马人声的喧烦。

  如果你问我凭什么能够做到?

  心灵远离尘俗自然幽深静沓。

  在东篱下采撷着洁雅的菊花,

  悠然会心时与南山相视一笑。

  山色在傍晚时分分外的美好,

  鸟儿相互招呼着飞回到山里。

  这里面有无穷的真实意趣啊,

  想仔细辨识却又难言其玄妙!

【禅意】

  达摩未来中国时,中国已有佛禅意。此诗表达了作者旷达超脱的胸襟,和对自然契合无间的喜爱,以及悠然自得、会心神远的风致。明代憨山大师说此诗“造乎文字之外”(《憨山老人梦游集》卷三十九),所论极是。此诗堪称是早期禅诗的代表,是真正体现了禅的精神的佳作。诗中无禅字,禅意却最浓。比起大部分禅诗,更有诗情禅意。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把房子安顿在繁华的人间,却没有车马的喧闹。并不是客观上听不到,而是置身喧闹之中,而不觉得其喧闹。为什么能达到这种境界?这是因为心地高远,所以纵使身处繁华闹市,也觉得像在清静山林一样的偏远。禅宗说:“禅家能自静,住处是深山。门外事虽扰,座中人亦闲。”(《古尊宿语录》卷四十五)可谓深得其中三昧。这就是“水流任急境常静,花落虽频意自闲”的禅境(《菜根谭》),也是“什么是不动尊”“一个雀儿从东飞向西”的禅机。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菊花,是花中的隐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一直象征着人格的清淡和洁雅。东篱采菊,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最为经典的意象之一。采菊东篱下,浑然忘我,不经意之间,南山如同老友,自然而然地呈现在自己面前。这是何其自在喜悦的境界!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南山的山气,到了傍晚时分,分外的美好,鸟儿成群结队,互相招呼着,回到了山里。那么,这山气到底好在哪里呢?陶渊明《归园田居》道出了其中的奥秘:“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他的《归去来兮辞》也说:“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原来,这美好的南山,乃是自己灵魂的安顿之所。正如禅者所言:不要永远为追求欲望,而继续流浪的生活。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国文化的特质是得意忘言,与灵山会上世尊拈花迦叶微笑如出一辙。“此中”的真意,就是这首诗中所包含的全部禅意,乃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想要辨说,却又浑然忘记了语言。

  此诗传达的禅的神髓,有四个方面:

  一是“心远地自偏”,禅者在喧闹之中,以心转境,定力深厚;

  二是“悠然见南山”,禅者在自然之中,悠然会心,融合无间;

  三是“飞鸟相与还”,禅者在功名之中,回归自性,超凡脱俗;

  四是“欲辨已忘言”,禅者在体验之中,不立文字,冷暖自知。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