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佛经故事 >

以梨打头破喻的原文与翻译

[佛经故事] 作者:僧伽斯那/王孺童 [投稿] 放大字体 正常 缩小 关闭

以梨打头破喻〔1〕

  昔有愚人,头上无毛。时有一人,以梨打头,乃至二三,悉皆伤破。时此愚人默然忍受,不知避去。傍人见已,而语之言:“何不避去?乃往受打,致使头破。”愚人答言:“如彼人者,慢恃力〔2〕,痴无智慧〔3〕。见我头上,无有发毛,谓为是石。以梨打我,头破乃尔。”傍人语言:“汝自愚痴,云何名彼以为痴也?汝若不痴,为他所打,乃至头破,不知逃避。”

  比丘亦尔〔4〕,不能具修信〔5〕、戒〔6〕、闻〔7〕、慧〔8〕,但整威仪〔9〕,以招利养〔10〕。如彼愚人,被他打头,不知避去,乃至伤破,反谓他痴。此比丘者亦复如是。

【校注】

  〔1〕“头破”,《资福藏》、《碛砂藏》、《普宁藏》、《洪武南藏》、《永乐南藏》、《永乐北藏》、《径山藏》、《清藏》、金陵本作“破头”。

  〔2〕慢:梵adhi-māna,指高傲之心态。隋慧远《大乘义章》卷五末《五上分结义》:“自举陵物,称曰慢。”世亲造、唐玄奘译《阿毗达磨俱舍论》卷四:“寻伺心粗细,慢对他心举,由染自法,心高无所顾。”

  〔3〕痴:梵moha,指三毒之一。护法造、唐玄奘译《成唯识论》卷六:“云何为痴?于诸理事,迷暗为性,能障无痴,一切杂染所依为业。谓由无明起疑、邪见、贪等烦恼,随烦恼业,能招后生杂染法故。”参“(八四)月蚀打狗喻”校注〔3〕。

  智慧:梵prajñā,指破除迷惑、证实真理之能力。龙树造、后秦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卷四三:“般若者,秦言智慧,一切诸智慧中最为第一,无上无比无等,更无胜者,穷尽到边。”明一如《大明三藏法数》卷一九:“梵语般若,华言智慧,谓照了一切诸法皆不可得,而能通达一切无碍,为诸众生种种演说也。”

  〔4〕比丘:梵bhiksu,意译为乞士,指出家修行之男子。明一如《大明三藏法数》卷一六:“梵语比丘,华言乞士。乞是乞求之名,士是清雅之称,谓上乞法以资慧命,下乞食以资色身,净命自活,福利众生,破慢心,谦下自卑,以成清雅之德也。”

  〔5〕信:指信财(梵śraddhā-dhana)。明一如《大明三藏法数》卷二二:“信,即信心。谓信能决定受持正法,以为成佛之资,故名信财。”

  〔6〕戒:指戒财(梵śīla-dhana)。明一如《大明三藏法数》卷二二:“戒,即戒律。谓戒为解脱之本,能防身、口、意之非,止身、口、意之恶。以为成佛之资,故名戒财。”

  〔7〕闻:指闻财(梵śruta-dhana)。明一如《大明三藏法数》卷二二:“闻,为三慧之首,闻必能思,思必能修。谓若能闻佛声教,则开发妙解,如说而行。以为成佛之资,故名闻财。”

  〔8〕慧:指定慧财(梵prajñā-dhana)。明一如《大明三藏法数》卷二二:“定慧,即止观也。定,则摄心不散,止诸妄念;慧,则照了诸法,破诸邪见。以为成佛之资,故名定慧财。”

  〔9〕威仪:梵airyāpathika,指在行动中应保持之威严仪态。明一如《大明三藏法数》卷一三:“谓修道之人,心不放逸,若行若坐,常在调摄其心,成就道业。虽久于行坐,亦当忍其劳苦;非时不住,非时不卧;设或住、卧之时,常存佛法正念,如理而住。于此四法,动合规矩,不失律仪,是为四威仪也。一、行:谓修道之人,举止动步,心不外驰,无有轻躁,常在正念,以成三昧如法而行也。二、住:谓修道之人,非时不住,若或住时,随所住处,常念供养三宝,赞叹经法,广为人说,思惟经义,如法而住也。三、坐:谓修道之人,加趺宴坐,谛观实相,永绝缘虑,澄湛虚寂,端肃威仪,如法而坐也。四、卧:谓修道之人,非时不卧,为调摄身心,或时暂卧,则右胁宴安,不忘正念,心无昏乱,如法而卧也。”

  〔10〕利养:梵lābha,指供养之财物。北宋元照《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上三《释受戒篇》:“言利养者,须约二种现前僧物,饮食、供设是彼所希,义无不受。”

【译文】

  从前有一个十分愚笨的人,头上没有头发。当时有一个人,用梨子扔过去打愚人的头,一而再、再而三地打,他的头都被打破了。可此时的愚人只是默默地忍受,并不知道躲避。旁边的人看到这种情况后,对愚人说道:“你为什么不躲避呢?在这里默默地挨打,致使你的头都被打破了。”愚人回答道:“打我的那个人,骄横傲慢,虽然他仗着自己有点力气,却没有智慧。他看见我头上没长头发,以为我的头是块石头,便用梨子将我的头给打破了。”旁边的人接着说道:“你自己愚笨,为什么还说别人笨呢?如果你不笨,怎么会被别人打到头破,都不知道躲避呢?”

  比丘也是一样,不能修持信、戒、闻、慧,反而光注重威仪外表,用来招引别人的供养。就好像这个愚人,被别人打头,都不知躲避,直到头都被打破了,还反而说打他的人愚笨无知。这种比丘就是这样。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