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示问答(各地合辑)

济群法师在厦门南普陀寺

  1998年,济群法师与厦大历史系在厦门南普陀寺联合举办“佛教文化周”,并为学员们开设了《普贤行愿品》讲座,本文根据此次讲座中的问答部分整理而成。

  问:遇到不好的事情发生时,是否也要违心地接受?下岗人员应怎样正确看待自己的处境?

  答:所谓好和不好,在佛法里面的标准是:凡是能对我们的现实及未来,对我们自身及他人都有所利益的行为才是好的,反之,就是不好的。所以,好与不好不能仅仅从自己眼前的利益出发来判断。下岗的问题也是同样,从个人的生活来说,也许暂时受到了影响,是不好的,但从整个国家的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来说,也许是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

  下岗是一种现实,学佛的人就是要面对现实。怨天尤人是没有用的。世界是无常的,关键是我们要提升自己的素质,创造因缘寻找出路。

  问:我们在拜祭每尊佛菩萨的时候,是不是都要观想十方一切诸佛?

  答:我们在拜佛、供佛的时候,要观想十方世界一切佛,观想我们所拜、所供的是无量诸佛,这也是一种使我们开阔心胸的修行。

  问:佛与菩萨、罗汉各自的区别是什么?

  答:成佛是以菩萨道的修行为基础,因此,菩萨是属于因地上的修行,而佛是果位上的圆满。如果说佛陀的功德就像十五的月亮一样圆满,那么菩萨的功德就是初一到十四的月亮,十地菩萨已接近于佛的果位,就如十三、十四的月亮,而初发心菩萨就象初一、初二的月牙那样,只有微弱的光芒。

  问:我觉得佛法最能改造心灵,听说台湾有些法师到监狱给犯人作开示,而大陆却还没有类似的活动,这是为什么?

  答:这是因缘没有成熟。

  问:学佛的目的是成佛,这是否也是一种执著?

  答:当我们刚刚开始学佛的时候,需要制订一个目标,然后才能沿着这个目标前进。但修行的最终目的是要打破各种执著,所以,当我们的修行在达到相当的程度的时候,不能觉得我在修行,觉得我已经达到了什么果位。如果有这种妄念,那还是典型的凡人境界,没有达到佛菩萨的境界,所以《金刚经》告诉我们:“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问:“书山有路勤为径”,学习佛法也是这样吗?

  b学习佛法肯定是要勤奋精进。我们在世间,为得到一点蝇头小利尚且要付出很大的努力,而学佛成佛是要成就最大的事业、最大的利益,假如不付出巨大的代价、不努力精进,怎么可能达得到目标呢?如果觉得在佛前供上二个苹果就可以成佛了,那不是太容易了?天道酬勤,我们有了努力的因,才能结出成就的果。

  问:“学海无边苦作舟”,学佛居士是不是也要以这样的精神去探索真理才能成就正果?

  答:这和前面的问题类似。学佛是为了获得人生的解脱、心灵的自由。但在我们的人性中存在着很多的缺陷,而修行就是要战胜这些无始以来的缺陷,的确是艰难的。所以,《四十二章经》中说:“修行如一人与万人战”,我们要战胜自己的烦恼,必须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古德云:“学佛修行乃大丈夫之事,非将相所能为也”,可见,修行证果是一项漫长而艰辛的事业。但学佛修行也不要去追求无谓的痛苦,佛陀所提倡的是中道的修行,智慧的修行,而自苦其身并不是获得解脱的途径。

  问:不执著会不会一事无成?

  答:世间的人无论是生活还是事业都是建立在执著的基础上,而佛法的修行却要求我们放弃这种种的执著。但我们要知道,不执著并非不努力,而是不著相,是在因上努力而又不执著于结果。如果我们在修行时也处处著相,就很容易步入歧途。当我们的智慧提高了,人生的目标明确了,不执著照样能够有成就,而且成就更大。

  若闲、冯德宝记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