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示问答(各地合辑)

济群法师在厦门南普陀寺

  1996年,济群法师为“厦大青年禅学社”学员开设了《生死与轮回》系列讲座,本文根据讲座中的问答部分整理而成。

  问:佛教所说的佛性与阿赖耶识有什么关系?

  答:佛教所说的阿赖耶识是一种虚妄的东西,它是我们虚妄生命的积累,本身就包含着很多烦恼和不真实的成份在里面。而佛教所说的佛性,则是真实而远离颠倒梦想的,也就是《般若经》里所说的般若,它是指人认识宇宙人生的能力,是一种无限的智慧。成佛就是要开发出这种智慧。所以阿赖耶识与佛性的区别就在于虚妄和真实的区别。唯识宗认为,学佛修行就是转识成智的过程,将虚妄的识别转变掉,将智慧和佛性开发出来。如果在我们的生命中还是以虚妄的阿赖耶识为主,那么仍是处于生死杂染中,本有的佛性就无法得到显现。

  问:刚才您说树木也存在轮回,那一些珍贵的树木会灭绝呢?那树木就是不轮回了吗?

  答:佛教所说的轮回主要是指有情生命,并不包括树木在内。刚才说到树木的轮回只是个比喻,主要是为了用来说明人的轮回,使我们从自然界的这一现象得到启发。

  问:生命是轮回的话,为什么会有濒临灭绝的动物呢?

  答:为什么会有濒临灭绝的动物?这道理很简单,因为这种形式的生命失去生存的因缘,而其它形式或其它生存的空间因缘殊胜,那么这类有情他的其它业力成熟,他就投生到其它道去了。又比如说中国搞计划生育,可另外的国家就没有相关的政策,那么一些人就只好换地方投生了。

  问:生命中的痛苦和快乐是从哪里来的呢?

  答:痛苦和快乐往往是因为我们所接触的境界引起,当我们遇到顺境,遇到欢喜的境界,就会开心;但我们接触到逆境,接触到不喜欢的境界,又会痛苦。凡夫最大的特点就是心随境转,如果是一个思想境界很高而内心又很充实的人,外界的环境就不会对他构成太大的影响。痛苦与快乐的发生虽然与外在环境有关,但从根源上还是我们的心,因为我们的有困惑、烦恼、执著,所以不同的境界外会使我们产生痛苦与快乐。

  问:从轮回的角度又是怎样看待地球生命形式的灭绝?这种灭绝是好事还是坏事?

  答:地球生命的存在是取决于因缘。佛教讲有因有缘世间生,有因有缘世间灭。生与灭并不是并不意味着永恒与断灭,只是缘聚与缘散。这佛教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很自然的规律,无所谓好与不好。

  问:阿赖耶识是无始瞬间的生灭,其中的因果报应也是无始无终的。如此说来,我们无法追究无始的因,但那个因为什么会产生现实的痛苦执著呢?

  答:既然阿赖耶识是无始的存在,那我们就不能去寻找第一因,如果第一因,也就不符合佛教的缘起说了。那它为什么会产生现实的痛苦呢?众生的痛苦有来自心理的,比如心态不健全,就会自寻烦恼,无端地制造许多痛苦;还有来自生理的,比如因四大不调而引起的痛苦;还有来自客观环境的,比如生存环境过于恶劣等等,这些都会给我们造成痛苦。

  问:灵魂是不灭的,而肉体是会消失的,也就是说肉体消亡后,灵魂将依附于新的肉体上。那人口的增加是否就意味着灵魂的增加呢?或者说,灵魂会同时在很多肉体上产生作用?否则,我国人口人1949年的4亿增加到现在的11亿,又该如何解释?

  答:佛教讲六道轮回,是说明六种生命形式可以相互转换。今天的地球上人口增加了,可我们同时也发现动物越来越少?你看看现在的社会道德每况愈下,你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刚才讲过,佛教所说的轮回不是局限于人道,而是从六道总说的。哪一道的生存条件优越了,哪一道的众生就会增多。

  问:如何认识时间?

  答:如何认识时间?时间也是虚假的,并没有实实在在的时间。时间是建立在物体的运行上,我们现在是根据太阳和地球的运转来确定一天及一年的概念。时间也可以说是一种延续,但这种延续未必是直线的,应该说它也是螺形式的前进。关于这个问题,我在后面的讲座中将会讲到。

  问:如何控制人的意识?比如说,只要我们想精进不懈怠,便能持之以恒?

  答:在佛法看来,人类的痛苦与烦恼通通都是因为意识造成的。在我们整个精神领域中,意识可谓神通广大,所有的善恶行为都是意识在发生作用,所以修行也要从意识下手。我们持戒,就是对意识的约束;修定,就是对意识的训练;开智慧,就是对意识的净化和转化。因此,佛教的修行主要是为了控制并改造人的意识。

  问:有首诗中说,“大路长长一条龙,大海茫茫太平洋”,为什么有的人死了那么久还没有投胎?如果为他超度,怎么才能知道他已经解脱痛苦了呢?

  答:投胎要有因缘,当因缘没有成熟的时候,比如说来生该当谁的儿子,可个妈妈还没有结婚,那投胎就投不成了。佛法所讲的因缘,包括内因和外缘两个方面。

  至于“为他超度,又怎么知道他已经解脱痛苦了”?这的确比较困难,民间有通过巫婆来招魂的做法,可若是他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了,就招不回来了;若是他生天了,就不愿意下来;若是他下地狱了,就未必能轻易出来;或者他虽然可以来,但因为工作太忙了,也顾不得;只有对那些自由度比较高的,招魂或许能起到作用。上一次讲座结束后,有位居士给我讲了她的亲身经历,她曾请人将去世的先生招回来,结果先生讲了很多,家里有哪些事没有干完,还有哪些事情需要安排,一一交代得非常清楚。

  问:阿赖耶识与业力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在阿赖耶识中,保存着我们无始以来的业力,并在业力的推动下去受身。如果没有阿赖耶识的储藏作用,业力就不能存在;如果没有业力的推动,阿赖耶识就不能去受身,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正因为业力的源源不断,所以生命才能得到延续。如果那些有漏的力都没有了,就可以从三界中超越出来。到那时候,我们就不是随着业力,而是随着愿力去投身,就像西藏的那些活佛,靠着愿力来选择自己的去向。可一般的人,生死都无法自主,我们不能选择自己的父母,只能随着业力身不由己地流转。很多人都无法选择理想的工作,这也是业力,谁都想要环境优越、收入丰厚、自由轻松的工作,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如愿,为什么?能力不同,业力不同。

  问:如果生命是轮回的,那么今生与来生、再生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答:就是阿赖耶识及业力在其中发生作用,产生联系!

  问:在人与人之间,有时能相处得很好,有时则相处不好,请问我们应怎样和众生结缘?

  答:只要我们能以欢喜心去接纳一切人,以柔和心去理解一切人,以慈悲心去对待一切人,以恭敬心去尊重一切人,以感恩心去报答一切人,就能与众生结下善缘。《法华经》里讲到四个法门,其中就有欢喜和赞叹。如果我们看到别人时满面春风,别人也就愿意来接近;如果我们看到别人时愁眉苦脸,无形中就是将人拒于千里之外,即使和身边的人,也是咫尺天涯。所以欢喜心非常重要,但我们要恰到好处地赞叹他人的长处,不是虚伪的恭维,更不是拍马屁,不要赞叹到别人坐立不安。除此而外,供养也非常重要。人家有什么困难,我们应尽力地供养他,帮助他。只要我们能够做到这几点,人与人之间就能和谐相处。

  问:进入阿赖耶识,是否就可解开“我从何来、我是谁”的问题?是否也能找到真我?

  答:佛教讲无我,那么,寻找真我的问题就和佛教的思想背道而驰了。佛教认为,根本没有永恒的、主宰的我,既然没有,就不可能找到。

  问:轮回与不生灭之间会不会矛盾?

  答:轮回是一种生灭,这种生灭不是永恒的,但又是相似相续的。这种生灭与不生不灭之间的关系是个非常大的问题,今天大家都领到一本《心经的人生智慧》,在其中“不生不灭”的这章节中,我将两者的关系解释得还比较清楚,你们可以自己去看一看。

  问:成佛以后,阿赖耶识是否还存在?如果存在,是否还是刹那生灭的?

  答:修学佛法的过程就是转依的过程。佛法和哲学的最大不同也是表现在这一点上,世间哲学对宇宙人生也讲得非常清楚,但没有转依的内容。什么是转依呢?也就是一种实践,是对生命的转变!我们了解生命,目的是为了改造生命,将充满缺陷的人格改变成解脱的、圆满的人格;我们了解宇宙,目的是为了改造宇宙,将充满污浊的世界改变成清净的、祥和的乐土。在唯识宗的修行里,转依也就是转识成智,将有漏的、杂染的阿赖耶识,转变成清净的阿赖耶识。清净阿赖耶识叫做无垢识,它虽刹那生灭,但所藏的种子和信息都已清净无染。

  问:阿赖耶识是否是弗洛依德精神学说的翻版呢?是否是潜意识的代名词呢?

  答:这个问题问得有点像:你爷爷是不是你孙子的翻版呢?佛教的阿赖耶识说,是佛陀在二千五百多年以前提出的,弗洛依德的理论才多久?何况弗洛依德所分析的潜意识及无意识都非常简单,而佛教所讲的阿赖耶识更为详尽。所以说,弗洛依德的学说与佛教的阿赖耶识说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了。

  问:阿赖耶识是人类独有,还是有情生命都有的呢?

  答:有情生命都有阿赖耶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就像佛教所说的佛性,无论什么人,甚至包括蚂蚁在内的一切众生,都具有佛性。

  问:阿赖耶识是第八识,那么第七识又是什么?它在生命里起到的最重要作用是什么?

  答:第七识叫做末那识,生命存在的重要特点就是强烈的自我,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就是因为第七识在发生作用。

  问:如何认识阿赖耶识的作用?

  答: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简单来说,保存经验、生命延续、维持色身等等,都是属于阿赖耶识的作用。

  问:阿赖耶识与细细身是否等同?

  答:细细身是什么?是不是指中阴身?中阴身也是色身的一种表现形式,也需要阿赖耶识来执持它,就如我们的身体和阿赖耶识的关系一样。一种是生命的存在形式,一种是执持生命存在的主体,两者是这样的关系。

  问:佛经说,世界要经过风、火、水才毁灭。如果现在有人一按核电钮,世界就会毁灭,那佛陀的预言不就错了呢?

  答:佛教认为,地、水、火、风对世界的毁灭是一种彻底的毁灭,经过这几个过程,整个地球就化为乌有,并飘散到太空。如果是通过战争,哪怕是核战争所造成的毁灭,不可能有那么彻底,只要有幸存者,人类又会逐渐地繁衍壮大。所以,你所指的是小毁灭,按照佛教的理论,在人类世界,这样的小毁灭经过一定时期就会发生一次,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世界又将重新开始新的历程。

  问:《阿弥陀经》说:“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那么带业往生又怎么解释呢?

  答:“带业往生”与“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缘”并不矛盾。往生净土的确要具备善根福德因缘,在这一前提下,也允许带着尚未除尽的业力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业”和“善根、福德”并不是完全敌对的,福德也是业,是善业,我们所积集的往生净土的资粮,都是善业。

  问:我认识到了因,但心中仍为之烦恼,不知为何?

  答:那是因为“知易行难”。认识和实际之间永远都是有距离的,我们烦恼是无始以来的习气,所谓积重难返。当我们听到佛法的因果理论后,也许是有了一点认识,但仅仅是知道了因缘的表面现象。缘起的真正内涵是非常深奥的,如果对此有透彻的了解,所看到的一切就如梦如幻,但我们还做不到这一点。所以,对佛法的认识还有量的问题,比如我们相信因果,但是不是彻底地相信呢?只要没有真实的体验,这种相信还是要打折扣的。同样,我们体验到宇宙人生的真谛,并由这种体验所产生的信仰才是十分;如果仅仅是通过经书而得到的认识,哪怕再虔诚,也至多不过是五分,何况我们的信心本身就有问题,会有怀疑的成分在里面,那就只能剩下三分。用这三分认识来抵制无始以来的烦恼,力量岂不是太薄弱了?所以,虽然知道了因缘,还是会有烦恼。

  问:在飞驰的列车上,有个人从车窗中被甩出车外,作为旁观者应如何做?能否将此归结为他前生的恶业?

  答:这有点像在拍武打片:说时迟那时快。应如何做呢?这时候有没有你考虑的余地?通常你就傻在那里,也就如何不起来了。

  至于“能否认为是它前生作的恶”,这也不是绝对的,有的的确和前生的业力有关,也有的本不该死,只是因为人生挫折和错误观念才导致了这样的悲剧,是今生的问题造成。

  问:请问无明是善、是恶,还是无记?

  答:无明是一种染污的东西。在生活中,我们有善的行为,也有恶的行为,这两种行为都是在无明的驱使下。无明是人类的生死流转的根本原因所在,也是一切罪恶的源泉所在,所以,我们可以说它是恶的,但一般的善还是在无明的范围内,未必能彻底摆脱无明的阴影。而无记则属于非善非恶,和无明还是有区别的。

  问:发牢骚与不平则鸣一样吗?默默无闻是不是近乎沉沦?

  答:一般情况下,不平则鸣是个褒义词,多是从公众利益出发,更能显示一个人的勇气和正义感;而发牢骚所表现出的是消极的抵抗,是一种无能的表现,两者是有一定的区别,但关系比较模糊,不平则鸣搞不好就变成发牢骚了。

  至于第二个问题,其实学佛并不是要我们默默无闻,佛教的忍辱也并非一味的忍耐。忍耐在一般人看来似乎就是无能,其实,一个真正能够忍耐的人是最有力量的,也更能够有所作为,反之,不过是匹夫之勇,未必会有多少建树。对于一个学佛的人来说,看到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还是应该尽自己的力量去改变,但不要过于执著。

  问:《六祖坛经》中,为什么要以袈裟遮为讲授《金刚经》?

  答:《六祖坛经》记载,五祖给六祖传授《金刚经》是在夜半时分,为什么不像我们这里的讲座,听的人越多越好呢?说明其中有大有深意,也就是只有在对方达到一定水平时才能听讲,其他人程度还不够,听了非但没有好处,还可能因此而谤法。由于这个原因,祖师传心须秘密进行。

  问:人的自尊应该建立在什么上面?是金钱?是权力?是身体?是相貌?是社会地位?是知识多少?是本事?如果是建立在内心,那又是什么呢?

  答:自尊应该要建立在我们的人格上,但也没有绝对的标准,比如说是共产党员,就要以党员的品行和德行来要求自己,只有在自己尊重自己的前提下,别人才能尊重你。有了这样的自尊后,就不会胡作非为。不是说,我长得特别漂亮,走路特别神气,就可以引以为荣的,这些都算不了什么,如果那样,等你老了、病了,就没有自尊了吗?如果自尊是建立在金钱和地位上,那没钱就不自尊了?没有权力就不自尊?所以说,自尊不是自大自傲,而是对自己人格的尊重,是举止行为合乎自己的身份和原则。

  问:《阿弥陀经》里讲“饭食经行”,是不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也要吃饭呢?

  答:这里的“饭食经行”和我们所理解的“饭食经行”还是不一样,它仅仅是用来表法。极乐世界的人吃饭也不像我们那样,需要搞很多饭来吃,他们只需想一想,就饱了。

  问:意识和阿赖耶识的关系是怎样的?意识是由阿赖耶识产生并从属于阿赖耶识的吗?

  答:阿赖耶识有四个因缘,上一次还有两个没有说,一是所缘缘,也就是所缘的境界和对象;再就是著意,任何一种心理的生起都须要著意。

  至于意识和阿赖耶识的关系,两者是相互的。阿赖耶识里蕴藏着很多种子,这些种子就是意识经验的反馈。我们都生活在意识中,意识发生活动后所形成的经验,在佛教叫做熏习,而熏习就反应到阿赖耶识里。所以,在我们的记忆中,有曾经说过的话、做过的事情、学过的知识,为什么不会忘记呢?因为有阿赖耶识在保存。反过来说,意识产生的活动也是来自阿赖耶识提供的种子,正因为其中存在各种种子和经验,所以意识才能无穷无尽地延续。

  问:无明是不是会离开有情的生命?烦恼是不是原本就存在?

  答:无明是有情生命的附属物,是生命重要的组成因素,所以,我们的生命是处在无明的状态中,并由其推动生命的延续,这是一种原始的动力。而烦恼也是一种无始的存在,但不是天生的,如果是天生的,就不符合佛教的缘起观。

  问:为什么我们对有些事情似乎已经能看开了,可一时放不下呢?如对一人进行理智的分析绝不会动情,但动不由自主陷入不能自拔的情感,是业力还是无明呵?

  答:这是因为知易行难。虽然从理论上说,我们对一人进行理智的分析后绝不会动情,但感情的基础就是无明,所以是不能用理智去分析的,本身就没什么道理可说。还有就是因缘,为什么我们会对某个人动情?这也是无始以来的积累,在前生乃至更前生,也许你们曾经相爱,曾经山盟海誓,或者曾经是母子的关系,父女的关系,这些缘都导致了你们在未来生命延续的过程中必然要发生纠葛,由缘奠定了这种习惯的势力。

  问:无明是固有的还是与因缘有关?它与天赋有什么关系?它的特异功能又何在?

  答:在佛教中,没有固有的东西,所谓有,也是无始以来的因缘所致。从这个角度来说,天赋也是无始以来的积累。比如某人擅长书法,一学就会,并不是说生命里天生就存在书法的细胞,而是在前生或更前生,曾经精于此道,所以这一生,学习的时候就比别人更容易。

  问:如果今生积德,来生会转变为什么?如果今生为人,来生为人,那地球上的人口不是膨胀得太厉害了吗?

  答:虽然前生是人,今生是人,或来生还是人,但总是一个人,并没有增加。也还有很多的人,虽然今生为人,来生有可能就不是人了。佛法的轮回观,揭示了生命的整体现象,我们不能机械地、片面地去了解。

  问:佛讲万法皆是缘起,缘本身当然也是缘起,那么第一个缘是如何而起的?

  答:如果有第一个缘,那世界就不是缘起的了。佛法的缘起理论,其最大特点就是否定了世界存在第一因。世界由因缘的相互作用而构成,是相互依赖的。就像三根柱子靠在一起,其中什么是第一因,什么是第二因?

  问:如果孩子常发脾气,又有骄慢心,让他发心学佛又不肯,作为长辈求菩萨给他智慧,改变他的性格,行吗?

  答:当然求菩萨是一个方面,更主要还是要从孩子的身上下手,给孩子以引导,做父母的要有智慧去引导孩子。

  问:人生的本源是什么?死亡后到何处去?

  法师问:上一次讲座就讲到,人的本原,或者说生死流转的根源就是无明,是我们的贪、嗔、痴,但这个本原不可作为第一因来理解,否则就不符合佛法的思想。至于死亡后的去向,那就看你的业力了,什么样的业力首先成熟,就到哪里去。

  问:夫妻是缘,儿女是债,那兄弟姐妹又是什么呢?

  答:夫妻是缘,儿女也是缘嘛,如果说债,那夫妻有时候可能也是债。但我们这样理解的话,全家都是冤家债主,那怎么还能生活下去?所以,作为一个家庭来说,的确有很多讨债、还债的关系;但也有很多是因善缘而聚在一起,志同道合,有共同的理想和事业,彼此非常和睦。兄弟姐妹也是一种缘,善缘、恶缘都有。

  问:最简单易行的“行”,是否是身体力行?

  答:身体力行不是最简单的,事实上,能够身体力行地实践佛法并不是容易的事情。

  问:什么叫应该?什么叫不应该?不应该发生的事情,却发生,是不是就是命中注定呢?

  答:从道德规范来说,有相对的应该和不应该。比如说你是个佛弟子,就会相应的道德规范,在这个范围内,是应该做的,反之,则是不应该做的;你是个共产党员,也有党员的章程、守则。当然这种规范,都是根据具体的情况而定,没有绝对的标准。

  至于第二个问题,佛教讲因缘,因也需要缘来造就。比如说我们命中并没有注定要跳楼自杀的,但我们哪天想不通去自杀了,这种情况本来不该发生的,但还是发生了,就不是命中注定。因为我们的生命历程不是电脑程序那样地固定,人毕竟还是有自由意志的,所以会不断地创造缘,从而改变命运。

  问:社会上往往对某些事有约定俗成的看法,如果按这样的习俗去生活,往往会痛苦不堪;但不按部就班的话,对个人而言虽是一种尝试,但往往会对亲人构成伤害,那么,对于世俗观念该怎样对待?

  答:这也是一个比较麻烦的问题。社会非常复杂,无论做什么事情,不可能所有人都表示赞赏,有赞赏的,自然也会有反对的;有拥护的,自然也会有不以为然的。所以,我个人的观点是,我们觉得有意义的事情,觉得值得做的事情,去做就是了,不要去想得太多。如果想得太多,什么事情也干不成了。

  问:一切众生都有佛性,是不是所有众生都要回到人道、天道才能成佛?整个世界的人都出家了,那出家人靠什么生活呢?

  答:成佛修行还是要在人道里,佛就是由人而成佛的。蚂蚁虽有佛性,要转到人身才能成佛,天人也是同样。所以在佛教看来,人的地位比天人还要高,因为人间更容易修行成佛,天上的处境虽比人间好,但只有快乐没有痛苦,也就没有机会修行,所谓富贵修行难。

  当整个世界的人都出家后,出家人靠什么生活呢?出家人也有出家人的劳动,社会本来就是由各行各业组成,有的人种田,有的人当教师,有的人做工人,还有的人出家,都是相互依存的。大家都去当教师怎么办?谁去供养他?他吃什么?住什么?穿什么?或者,大家都去种田怎么办?这种问题有点幼稚。

  问:马克思对宗教的否定,说明马克思主义认识理论有极限;但宗教或佛教对马克思主义的否定能说明什么?

  答:大家大可不必因为马克思对宗教的否定有什么看法,并且,马克思所否定的宗教并不包括佛教,马克思是德国的,他所否定的主要是西方的宗教,如基督教、伊斯兰教等等,马克思还不懂得佛教是什么,又怎么否定呢?马克思如果学过佛教的,我想他或许会学佛的。在马克思的辩证哲学里,如否定之否定、质量互变等,和佛教的一些基本理论也是相通的。尤其是中观宗,在辩证法方面有严密大理论体系。记得恩格斯曾经说过,只有人类思维发展到一个较高程度上才能够懂得辩证法,这包括有两种人,一是古希腊的智者,一是印度的佛教徒,只有他们才懂得辩证法。佛法是佛所证知的宇宙人生的真理,凡是道德的、正确的、真实的,都属于佛法的范畴。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论语、古希腊哲学、还是马克思哲学,只要是真实的、正确的、道德的,同样属于佛法的范畴,反之,就是佛教所批判的对象。

  问:生在红尘,被名利所诱惑,当自己一无所有时曾苦苦追求;可拥有之后反而觉得很空虚,这时该怎么办?

  答:当你执著比较少的时候,内心才会显得比较空灵。有的人虽一无所有,但能安贫乐道;还有一种人,尽管拥有很多财富,但能出污泥而不染,保持内心的清净。相反,有些人看到别人有的都想要,可又没有能力,因为物质贫乏而痛苦不堪;还有一种人,虽有相当的物质基础,但整天沉浸在声色犬马中,迷失了自己的本来面目。所以佛陀告诉我们,当一个人被物质蒙蔽时,寻找自己远比追求外在的物质更重要。当我们苦苦地追求名利声色并最终实现之时,才发现我们已经因为迷失了自己而陷入空虚和无聊中,所以,佛法修行就是要寻找自己,找回自己迷失的心。

  问:为什么不能问有阿赖耶识?

  答:有人喜欢问:为什么有阿赖耶识?就好像在问:为什么会有这个世界?为什么不必问此类的问题?因为人的认识能力很有限,但我们总是想以这有限的能力去考察无限的世界,喜欢以有限的能力提出一些超出能力范围的问题,那么这种问题当然是没有答案的。我们的一生能积累多少的学识和经验?人类几千的历史又能积累多少文化和文明?而宇宙是无始的存在,仅地球就已存在了几亿年。我们怎么可能用这么有限的认识去追问:宇宙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世界有没有边?当然找不到答案,因为问题本身就有问题。阿赖耶识也是同样,它是无始以来的存在,不能说什么时候开始。在我们有限的经验范围内,我们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来到这个世界、什么时候开始上学、什么时候开始学佛,至于阿赖耶识是什么时候开始?世界是什么开始?这就超出了理解的范畴,大可不必去究根问底。

  问:唐僧在西域取经途中,遇到困境时默念《心经》就能逢凶化吉,那众生遇到困境时,能否因念《心经》而解脱呢?

  答:那你念着试试看,那念得好当然是可以的,怎么不可以呢?但是你不试怎么知道呢?所以实践是很重要的。

  问:通常,人们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唯物主义,宗教是唯心主义,据法师所言,马克思对宗教所下的定义是颠倒的,那么佛教和马克思主义对立吗?信仰佛教必须否定马克思主义吗?

  答:佛教和马克思主义也不完全是对立的,其中也有相通的地方,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问:今生为盗是否也是前生之因?若如是,为盗又何罪之有?

  答:如果偷盗是前生注定,那就不应该受到道德的谴责,可事实并非如此,可见偷盗不是前生注定。但这样的行为和生命的素质,也就是过去生有关,因为贪心太大,所以才会偷盗;但也并不是生命素质差的人都会去偷盗,可见还有无始以来不良的习气心理习惯在发生作用。

  问:识与名色是什么样的关系?当色身坏了之后,识又往何处去?

  答:当这一期的色身坏了之后,识就继续下一期生命。就像这个电灯,电在源源不断地在输送,但灯泡却有一定的使用寿命,一个灯泡坏了,我们再换上一个,再坏就再换。生命的延续也是同样,永远都处在相似相续的状态。

  问:超度亡人能否将他度到西方极乐世界?

  答:其实,将亡者直接超度到西方极乐世界是不太可能,除非对方的功力和道行都无比地高。一般来说,超度就是起到改变处境的作用。比如说本来要下十八层地狱,超度一下,上到十六层;本来要堕地狱五百年,超度一下,减少到五十年;功夫再好一点,也许五年就可以了;功夫再高一点,也许能超度到畜生道。或者本来要投身为人,经超度到了天道,这都有可能,效果是要根据超度者的能力而定。就像我们请人介绍工作,能不能如愿,也要看所托的人是不是有能力来帮你办事。所以,效果是因人而宜,不可一概而论。

  问:现世为男,来生是不是还能做男人呢?

  答:这其中有两种力量在发生作用:一是业力,一是愿力。业力已经说了很多,愿力又是什么呢?简单说就是你的兴趣,有的人本可投男胎,但他喜欢做女人,这样的愿望自然会影响到他的投身;女人的情况也是同样。所以性别不是绝对的,可以相互转换。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的例子,有的男性具有很多女人的特点;也有的女性具备着男子汉的特点,这就和他们的前生的习气有关。

  问:中阴身与神识有什么关系?

  答:中阴身也是色身的一种表现形式,它的存在也是靠识在执持,就象我们的身体和识的关系一样,是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

  问:《瑜伽师地论》里如何解释试管婴儿的投生?

  答:《瑜伽师地论》里说,婴儿的投生需要交合、中阴身介入等条件。在《瑜伽师地论》的时代,还没有试管婴儿的出现,那是不是就不能对这一现象作出解释了呢?我想还是可以解释的。因为当中阴身去投胎时,虽然需要男女交合为主要条件,但交合只是一个缘,其中最主要的是遗传基因,是精和卵。试管婴儿也要有中阴身去投胎,中阴身投胎时,虽然看不到男女交合的情景,可精和卵结合时,在中阴身境界里就会出现男女交合的幻象,那么它自然就会去投胎了。这也是因为它的业力所造成。

  问:人生的六道轮回是按次第的吗?

  答:六道轮回没什么次第,是根据你的业力来决定,什么业力成熟了,就投生到哪一道里,没有一定之规。

  问:快乐死一定往善处,如果是一种昏沉而死,是否可以叫做快乐?痛苦而死的人,死后一定往恶处,可如果是痛死,能不能说也是在消业往生?

  答:我们所说的快乐的死,是指一个人回顾善业,和善业联系在一起的快乐死,那一定是往生善处的,但昏沉而死是属于无记,非善非恶,非快乐非痛苦,不能叫做快乐死。至于痛苦的死,是不是一定往生恶处呢?其中有两种类型:一是回顾平生,对所做的恶业感到痛苦,那一般就是往恶处去了,一是因病而痛苦,是业障现前,这就不一定往恶处去,也可能就是消业,还是不能一概而论。

  问:阿赖耶识没有分别和执著的特性,它是怎样投胎?中阴身有阿赖耶识吗?在六道中,众生怎样相互依赖和制约?

  答:阿赖耶识的投胎主要是靠业力推动,不是阿赖耶识自己所能决定的。中阴身当然有阿赖耶识。至于六道众生怎样相互依赖,应当说,六道众生是一种轮转关系,相互的依赖并不是特别强,其中人道和畜生道的关系比较密切一点,和天道、地狱道的关系都不是很密切。

  问:佛教讲的情是什么概念?友爱、真诚、同情心是否属于情?亲情、人情、友情、爱情都属于情。佛教如何看待爱情?

  答:佛教所说的“情”的概念非常广泛,包括亲情、人情、友情、爱情,以及我们各种各样的情绪,如快乐,欢喜、孤独、忧愁、寂寞,所有这些都属于情的范畴。

  那么,佛教是如何看待爱情的呢?佛教认为情是生死根本,有情为什么会在三界六道里没完没了地流转?是因为无明为父、贪爱为母。无明导致了盲目的、无意识的冲动,使我们干出很多不该干的事情;又因为情的力量,使我们被三界里的各种现象系缚住了。比如我对这个讲堂有感情,就会被这个讲堂所束缚;我对家庭有感情,就会被家庭所束缚;我对事业有感情,就会被事业所束缚。正因为感情是有强烈的束缚作用,所以佛教把感情看作是生死流转的根本,其中尤以爱情的力量为最。

  问:佛教如何看待妇女,是否提倡男女平等?如何理解对女身的厌离?佛教又是如何看待妇女的呢?

  答:佛教觉得,妇女也是众生的一份子,都是一样的。对在家众来说,男为优婆塞,女为优婆夷;对出家众来说,又分为沙弥、沙弥尼、比丘、比丘尼,都是非常平等的。男众出家修行可证得阿罗汉果,女众出家修行同样可以证得阿罗汉果。

  那么,又如何理解对女身的厌离呢?对女身的厌离,也要看你对女身是怎么看的?如果觉得女身挺好,不执着女身的相,也就无所谓厌离的问题。有很多女性都觉得做女人很舒服,有人照顾,尤其是长得漂亮一些,随时都有很多人愿意为她效犬马之劳。在这样的情况下,就谈不上厌离的问题。但在以往的年代,从印度到中国,无论是在社会地位等各个方面,女性总是不能获得平等的权利。尤其是发展事业的难度很大,经常听到许多女强人在诉苦,觉得女性要在社会上有所成就,就要付出数倍于男性的代价。还有一方面,就是女性本身有很多的先天不足,包括心理和生理两个方面,如果有感于这方面的不足,当然也会厌离女身。佛教也没有要我们一定要厌离女身,尤其在大乘佛教里,觉得男女本身就是一种假相,并不是真实的。有部经典叫《维摩经》,其中有段关于女身问题的对话非常精彩。当时,佛弟子中的智慧第一尊者舍利弗去看望维摩诘,天女就在上面散花,舍利弗心中不悦,维摩诘居士就介绍说:这位天女是大菩萨再来,不是一般的人!舍利弗就问天女:你修行这么长时间,怎么不转成男身呢?天女就用神通力量把舍利弗变成天女,把自己变成舍利弗,然后反问说:你怎么不变成男身呢?舍利弗也莫明其妙,搞不清楚究竟是怎么回事。天女就说:男女本来就是一种假相,诸法是无相的,只要你不执著女相就没有这种高低的分别了。人的很多欲望,都是由于这种男女相的分别和执著才产生的,所以,关键是看我们从什么样的高度来看待这个问题。

  问:佛教里的中阴身和听起来的灵魂有些相近,佛教不信鬼神,是否矛盾?

  答:佛教说的中阴身与鬼魂不同,中阴身是众生轮转于六道的过渡阶段,而鬼魂是六道中的一个类型。任何人死了都要经过中阴身的阶段,但不一定都会变成鬼。佛教所说的鬼和中国传统观念也不同,中国人认为:任何人死了都可能变成鬼了,鬼是归,是我们人生的归依处。而佛法认为,人死后只有一部分会变成鬼。

  问:给亡者做功德是迷信还是科学?如何相信功德的力量?

  答:怎么能用迷信和科学给“做功德”定义呢?科学也不一定就代表着真理。迷信是因为你对这种情况不认识,但它不一定就是错的。所以我们无法这样去定义。在佛法来讲,做功德就是救度。

  问:中阴身是否有思维呢?如果有,投胎后还会记得前生的事吗?

  答:在中阴身这个阶段,思维是存在的。那为什么不记得前生的事呢?根据民间的说法,我们是喝了迷魂汤;根据佛教的说法,主要是经过十月怀胎的过程,当我们投胎时还有善恶之心,还有思维和分别,可在住胎的刹那,马上就进入昏睡的阶段,直到出胎时才醒来。我们谁会记得在妈妈肚子里的感觉?想不起来,是因为睡得很沉,连梦都没有做一个。

  问:为什么有人知道前生的事呢?

  答:有些人投胎比较特殊,就是说他将投胎时,把另一个人赶走了自己进去了,没有在母腹中住十个月,所以还记得前生的事。

  问:为什么要学佛?要怎么样学佛?

  答:学佛就是因为人生有问题,没有问题不必学佛。问题是什么呢?也就是人生的烦恼、痛苦、困惑;还有是探究生死的问题、寻找生命的归宿和人生的意义。如果不是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佛,往往会流于迷信,或功利的学佛。那样的话,与学佛的本身是背道而驰的,比如佛教叫我们不要贪心,可我们带着强烈的贪心来学佛,希望佛菩萨给我们这个那个,要了平安健康不够,还要升官发财,这叫学佛吗?

  问:临终的念头很重要,那与业力推动生命轮回的关系如何呢?

  答:临终的念头就决定业力是善还是恶,临终的善念会启发善业的产生,反之,恶念就会引发恶业的产生,所以临终一念直接关系业力的成熟,也直接关系到未来生命的去处。

  若闲、冯德宝记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