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示问答(各地合辑)

济群法师在苏州定慧寺

  近年来,苏州西园寺每年举办大型讲经法会,向广大信众普及正信的佛法。为了使这一活动开展得更好,下院定慧寺精心布置了可容纳五百余听众的大型讲堂。2000年春,讲堂甫经落成,即邀请济群法师开讲《成佛之道--皈敬三宝篇》。本文根据法会中法师与听众的问答整理而成。

  问:什么是佛法?

  答:确切而又简单的说:佛法是究竟解决人生痛苦和烦恼的方法。

  问:为什么进入大殿,眼泪会不住地流下来?

  答:这是潜意识中的善根流露,所以才会有这样的感觉和感应。而这种潜意识的流露,

  说明你有善根,是往昔种下的善根在作用,所以,可以好好学佛。

  问:人们常常将佛教等同于迷信,以为佛、菩萨就是泥塑木雕的佛像、菩萨像,根本就不愿进一步了解,怎么办?

  答:长期以来的唯物主义教育,使得社会上的很多人都将佛教等同于封建迷信,这一观念还比较普遍,因此,我们要以善巧方便来引导。你可以问他:你了解什么是佛教吗?如果不了解,怎么会认为它是迷信呢?一般说这种话的人,根本不懂佛教是什么,你就可以进一步告诉他,什么才是真正的佛教。真正的佛教是破除迷信,解放思想。佛教的信仰,是建立在对正确认识宇宙人生的基础上,“不是迷信而是智信”。你还可以进一步告诉他,什么是迷信。所谓迷信,其实遍布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对金钱的迷信,对地位的迷信,对感情的迷信,对鬼神的迷信,对人际关系的迷信,凡是我们认识不清,而又特别执著它、依赖它的,都可以称之为迷信。如果有机会,我可以和大家来探讨一下“佛教徒的信仰”,向大家讲一讲,佛教究竟是什么?是唯心还是唯物?是有神还是无神?是哲学还是宗教?这都是我们在认识上比较有争议的问题,有必要澄清有关的概念。

  问:佛是什么?是否指一个人的道德好坏或对人生、对世界观的看法?

  答:佛,就是觉悟的人,是智慧、慈悲、道德,都达到究竟圆满的人,也是彻底断除了痛苦和烦恼的人,是获得了至高无上的人格的人。

  问:念诵经典时,常常遇到生字或冷僻的字,影响读经的效果,应该怎么办?

  答:有一本专门的字典,对佛经中经常出现的难字进行了注解,可以用它帮助你。

  问:为什么经典经书传至今天,仍然不会过时?

  答:佛经,是佛陀给我们揭示的宇宙人生真理,既然是真理,它必然是超越时空的真理,具备普遍性和必然性,它就永远不会过时,就像佛法讲的三法印诸行无常,世界的一切都是无常变化的。譬如说无常变化的道理过时了没有?不会过时吧。古代世界是无常变化的,今天的世界还是无常变化。中国的世界是无常变化的,外国的世界仍然是无常变化。所以,每个人在任何一个时空,都没有办法摆脱无常变化的规律。因为它是真理,所以不会过时。

  问:佛教也有法轮,与法轮功的法轮有什区别?

  答:法轮属于佛教的标志,比喻佛陀所说的教法就像法轮摧毁一切。摧毁什么呢?不是摧毁人类,而是摧毁人类的烦恼和世间邪见、邪说。佛陀最初在鹿野苑宣说四谛法门,就叫“初转法轮”。现代很多气功都没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体系,为了传播的需要,便依附于佛教或道教的典籍。不仅法轮功有这个现象,其它如菩提功等等,都盗用了佛教的部分内容。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气功的盛行,对弘扬佛法也有一定好处,因为有些信徒就是从接触气功才走上了学佛之路。但那些气功师往往对佛教只有一知半解,因此,难免误导信徒,更有甚者,在盗用了佛教的内容后,又根据自己的需要加以歪曲,法轮功就是个典型的例子。李洪志盗用了佛教的业力、三界及法轮为自己所用,却对其原有的内涵进行了极大的篡改。在这种情况之下,佛教又成为受害者。所以,在国家取缔法轮功之前,佛教界就对法轮功现象展开了批判。

  问:为什么学佛的人中,女性占80-90%,男性约只有10%,这是什么原因?

  答:学佛的人中,女性占80-90%的数据是否确切?倒也没人做过统计。今天我们讲堂里,男女比例还是差不多。但不可否认,总体上看,学佛的女性的确比男性多。至于原因,可能是女性的感情比较细腻,更容易感受人生的痛苦;还有就是女性更需要寻找依赖,而男性则相对独立,容易自以为是;再有一个原因是,男性事业心强,当他沉溺于事业时,根本无暇考虑人生问题,而女性有更多时间去寺院,去接触佛教。

  问:圣严法师在禅学开示中指出,第七识是意,用意修行便是走上捷径的正路,请法师开示心意识?

  答:这属于佛教心理学的内容,佛教把人的心理分为八识,小乘佛教讲六识,大乘佛教讲八识。心是第八识,意是第七识。第七识和第八识都属于潜意识的范畴。前六识则是意识的范畴。心、意、识三个概念,有时同时使用,名称不同,但内容往往相同。譬如说,心是积累,我们生命中积累很多东西,我们的知识和经验都储藏在心里,这就是第八识;识属于了别,就是对世界的认识,及我的意识和思维,这主要是识的作用,通过识对世界的认识,然后将很多知识储藏在生命里。意是指第七识,人有强烈的自我,而自我意识的建立,就是以第七识为基础,这个问题讲起来,要讲很长的时间,以后再详细说。

  问:有人以前从事公安工作,专门枪决犯人,如何消业?

  答:从事枪决工作的人,相当于古代的刽子手,那他们所造下的杀业,责任是不是在他呢?不是。因为他只是执行者而已,真正的决定权不在于他,所以对他来说,做这种事不会造成犯罪行为。何况那个被枪决的人,也是罪有应得。但作为佛教徒来说,我们对所有的人,不管好人或坏人,都要本着慈悲心和同情心,不能觉得他们就是该死,而要以慈悲心为他念佛、诵经,祈求他们来世做个好人。

  问:念经念错字,会不会下地狱?

  答:没有那么严重,念经念错字,会影响念经效果和理解,下地狱一定不会的,不用担心。

  问:一个佛教徒在晚年犯了错误,如何来弥补?

  答:一个佛教徒犯了错误,不管在早年或晚年,罪都存在。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如果我们犯了错误,也不要有太大的心理负担,因为那样也于事无补。对于所犯的错误,我们要有忏悔心,一方面要悔过,一方面要表示以后决不再犯。忏悔能使我们所做的罪业从重业转为轻业,轻业得到消除。

  问:佛教徒死后的归宿在哪里?

  答:这没有一定,不是说所有的佛教徒都很有修行,也不是说,所有的佛教徒行为都很圆满。即使是佛教徒,也可能会下地狱。但只要我们如法修行,就有可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或者来生继续做人,归宿是因人而异的。

  问:什么是涅槃?

  答:涅槃是梵语,翻译成汉话,就是寂灭,寂灭我们的烦恼和痛苦。一个人如果彻底断除了烦恼和痛苦,就进入了涅槃的境界。

  问:老年人学佛有没有用?

  答:学佛对一个人来说,任何时侯都不会早,也不会晚。人生难得,佛法难闻。有机会听闻佛法,就应珍惜,就应及时把握。而从修行的角度来说,也不在时间的早晚。有的人修行几十年之后,烦恼、习气一点也没减少,并没有比那些不学佛的人好多少。相反地,如果有人曾经无恶不作,但学佛后,立刻放下一切恶念,这一念可能就超过几十年的修行。所以,学佛不在于时间长短;也不在于学佛早晚,关键在于是否将佛法落实到生命中,是否将佛法的智慧运用到生活中,这才是最重要的。

  问:怎样学习才能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

  答: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要通过净土三资粮:即信、愿、行。首先,要相信西方极乐世界存在;其次,要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第三,要一心念佛。只要做到这三点,就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问:佛教传入中国以来,对中国文化有哪些影响?

  答:这个问题很大,我们知道,在秦汉以后,中国文化的主流基本是儒、释、道三家。佛教虽是外来宗教,但跟中国传统的文化水乳交织。就像外来的血液输入你的血管,虽不是你的血液,但进入你的血管后,跟你的血液已融为一体,不分彼此。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几乎体现在方方面面:从中国哲学史来看,自魏晋南北朝到隋唐,始终贯穿着佛教的哲学思想;而宋明理学,基本骨架也都是佛教思想;一直到近代,维新代表人物梁启超、康有为、谭词同也还是秉承了佛教的思想理念来推广社会改良。至于文学艺术领域,佛教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在我们的生活中,于兰盆会、吃腊八粥等民俗活动也是渊源于佛教,甚至我们的日常用语中,也不知不觉地使用了很多佛教的观念,如烦恼、世界、因缘。而佛教的道德更对我们的人生有着相当的影响,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说,就是我们沿用至今的生活准则。这个问题很大,只好简单地讲一讲。

  问:宗教境界、艺术境界、审美境界有什么区别?

  答:这三者可以严格分开,也可以融为一体。所谓的艺术境界和自身的文化艺术素养有相当关系,如果接受佛教的一些思想,审美观就会受到影响。古代很多文学艺术家都是佛教徒,如王维、苏东坡等等,在他们的诗词里,在他们的作品里,充满了佛教思想,由此可见,宗教境界和艺术境界、审美境界是可以相通的。

  问:为什么在当代社会,佛教依然能深入民心呢?

  答:因为社会需要佛教,而且佛教深入民心。其实并不是现在才开始深入的,佛教经过几千年的流传延续至今,我们生活在这样的氛围里,常常在不知不觉中就接触到佛教的一些思想。在我们家人和周围的朋友中,会有学佛的信徒;在我们学习的传统文化中,更离不开佛教的影响。但这些只是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且给我们带来的影响也不一定是正面的,甚至有一些歪曲的部分。所以一般人从这些表面的现象去认识佛教,往往会产生很多的误解。譬如我们看到周围的人来寺院烧香拜佛,会以为学佛是保佑平安的一种手段;我们看到少林寺的电影,会以为“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才代表了佛教的真正内涵;我们看到小说的鲁智深因为杀人而出家,又会以为那些和尚都是因为在社会上混不下去才去出家。所以,要对佛教真正有所了解,还是需要认真地学习。我个人认为,要想生活得没有烦恼,要想解脱人生的痛苦,要想让我们的生活更有品味,要想提高我们的思想境界,要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都可以从学佛入手,以佛法的智慧来解决这一切问题。

  问:佛教提倡不杀生,是不分善恶,一律不杀呢?还是区别善恶,善者护,恶者杀?

  答:这是非常现实的问题。从声闻戒的角度来说,不杀生就是一律不杀,没有善恶的区别。因为佛教认为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不能以分别心来对待。而所谓的害虫,如老鼠、蟑螂等,究竟是不是该杀?其实,害与不害是相对的。环保专家认为,地球上最大的害虫不是四害,而是人类。因为人类对地球所造成的破坏是其它害虫无法相比的,那么人类是不是也该杀呢?所以,我们不应站在自己的角度觉得害虫就该杀。

  从菩萨戒的角度来说,特殊情况下菩萨也可以杀生,而且不杀还犯戒。如果有个歹徒拿着炸弹行凶,作为菩萨,必须挺身而出杀了歹徒。那么,古代那些疾恶如仇的侠义之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把歹徒杀掉,是不是菩萨行为呢?其实这不属于菩萨行为。为什么?原因是他是带着嗔恨心去杀人,而菩萨是对歹徒生起了极大的悲心,可怜他因为无知而造下恶业,将生生世世在地狱受极大苦报。不但会给他人造成伤害,更会给自己造成伤害。所以,菩萨为拯救他宁愿自己因杀生而下地狱,也不能让他造下这一恶业。

  问:三世因果的“三世”是时间概念吗?可以改为三时因果吗?

  答:“世”代表时间,“界”代表空间。我们所说的世界,就是时间加上空间,因此世与时差别不大。所谓三世,指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三世也可以说成是前世、今生和来世。但过去、现在、未来,有其相对性,当我们说现在的时侯,已成为过去;当我们说现在的时侯,未来已进入现在空间,所以时间并没有一个实在的东西,不必过份执著,哪段是过去,哪段是现在,哪段是未来,这就是凡夫之见,不是佛法智慧。

  问:佛法说:“心即是佛”,求佛先从心吗?

  答:学过佛的人都知道,我们虽然“心即是佛”,但我们现有的生命现状是不是佛?佛陀没有烦恼,我们也没有烦恼了吗?佛陀已通达宇宙人生一切真理,我们通达了吗?虽然说“心即是佛”,可是我们的心还充满烦恼。所以,我们还是要先学佛,通过佛法的指导不断消除烦恼,运用佛法的智慧如实地认识自己,当我们自己成佛的时候,就不需再要求佛了,但这需要过程。问:俗话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如果这样,成佛不是太容易了吗?

  答:佛经里有个故事,说一个五通仙人的神通非常广大,可以随意地上天、下地,也能预知未来。他自己算出过几天就要死了,他虽然神通广大,但是该死的时候还是要死。他觉得很苦恼,认为自己的神通对解决生死问题一点帮助都没有。这时,另一个天人就告诉他,你可以去请教佛陀,只有佛陀能够帮你解决生死问题。五通仙人立刻飞到一座名山,摘了二朵花准备供佛。他见到佛陀后,立刻提出了生死问题来请教。佛陀告诉他:放下,五通仙人就放下左手的花。然而,佛陀又说:放下,他就把右手的花也放下。佛陀还是叫他放下,他说;我已没有东西可放了。佛陀这才对他说:真正要放下的,不是手上的东西,而是你的执著,你对生死的执著。我们所讲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也是同样的道理,所谓的屠刀其实就是我们对生死、烦恼、五欲尘劳的执著。一个人要真正放下这些是非常不容易的,要经过长时间的克服,才能逐步放下。如果不是平常修养有素,你想一下子将它们都放下,根本是办不到的。

  问:对李洪志所谓的圆满、成佛、极乐世界,应如何区别?

  答:佛法所说的圆满是三德具足,即智德、断德、悲德。智德是智慧上的圆满;悲德是慈悲心的圆满;断德是断除了一切烦恼。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标准去衡量李洪志所说的“圆满”,它究竟达到了什么样的程度?两者的区别也就能够分清了。

  问:学佛的人到外道的场所时,应如何做?是否可以皈依?

  答:我们对其他宗教所供奉的神,也要持恭敬的、赞叹的态度,不要因为他们是外道而轻视。作为一个学佛的人,即使是对普通的百姓,也要有恭敬平等的态度,何况其他宗教的神祗。我们一样可以合掌问讯,这些礼节能够体现佛教徒宽容的胸怀。再则,我们虽然学佛了,但毕竟还是凡夫,在人格远远不能和这些神相比,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恭敬他们呢?所以恭敬和皈依是二回事,我们既然已经皈依了三宝,就应将三宝作为依怙,不可以再去皈依其它神教,否则会失去佛教徒的资格的。

  问:法轮功为什么能蛊惑人心呵?

  答:法轮功为什么能够如此蛊惑人心?其中一个很主要的原因就是佛法的弘扬得太少了。如果大家都能够有机会接触佛法,就会有辨别正邪的能力,法轮功自然也就没有市场了。佛教界在九六年就开始批判法轮功,因为法轮功既依附佛教又贬低佛教,很多理论都是对信众的误导,只要稍有宗教常识的人都不会被蒙骗。所以,要彻底消除法轮功的隐患,必须要从弘扬佛法入手,否则是很难从根本上发生作用。

  问:静坐时如何把握“静”字?有念头时,是否用心地念佛去压住它?

  答:静坐时,我们不要刻意地追求静,因为追求静也是一种妄想。如果我们追求静,执著静,就达不到静的境界。当我们执著于静的时候,就会因这一念头对妄想会持排斥的态度,而我们每排斥一次,就是对这个念头的巩固,使它的力量越来越大,它所产生的效果恰恰背离了我们的初衷。

  所以,我们在静坐时,对各种念头都要不取不舍。无论是执著的取还是讨厌的舍,都会使我们的心越来越乱。当妄想到来的时候,我们只需以正念去观照它,不为妄想所动,不随妄想乱跑,这就是修行的功夫。所以说,真正的静并不是什么念头都没有,而是心不随着境界转。

  问:吃素已经六年了,现在有病,需要吃肉食,是否可以?

  答:一般来说,生病都不是因吃素引起的。素食其实是有益于健康的,所以生病后就更应该吃素。生病时更容易体会生命的无常,要加倍精进才对。

  问:怎样和出家几十年的师父沟通?

  答:怎样和出家的师父沟通?我们要以恭敬的心、求法的心去向师父请教,不管他出家的时间有多长,我们都要同样的恭敬和虔诚来对待。

  问:父母生病,要吃活的海鲜,应该怎样正确对待?

  答:在我们学佛的过程中,有些事情是原则性的,有些事情是可以方便的。所谓原则就是戒律: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父母想要吃活海鲜,虽是人之常情,但是从因果来说,这种想法对他是有百害而无一利,作为子女,既然已经明白了这样的道理,就要对父母好言相劝,这才是真正的孝顺。实在劝不了的时候,可以买一些已经死掉的回来。吃素和吃荤可以方便,看各人的条件,但不杀生是原则,绝不可轻易地违反。

  问:能否办一个居士佛学院,使居士能得到较为系统的学习和深入?

  答:我们的“戒幢佛学研究所”就招收居士,当然要有一定的水准,要经过考核才能来就读。将来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我们也考虑办“都市佛学院”,招收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居士,每周上两三次课,系统地学习几年。最近,我们也在筹办“网络佛学院”,利用网络所提供的便利条件来推广正信的佛法,不久之后就会运作起来,这也为佛法的弘扬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问:定中出现幻觉是否可信?

  答:定中不管出现什么境界,都不可以去执著,这是一个原则问题。如果是好的境界,我们执著了就不会进步;如果是坏的境界,我们执著了就会走火入魔。所以,无论是什么境界,都不要去在乎、去分别,更不要去执著。

  问:为什么要受“八关斋”?

  答:“八关斋”是在家居士体验出家生活的一种戒律。五戒的规范和世俗的道德也很接近,因此,受持五戒能使我们获得人天福报。而八关斋戒更接近于出家人的戒律,是为在家居士种下了出世解脱的因。所以海外的一些道场,很多居士会在六斋日到寺院受八关斋戒的。受持八关斋戒的功德非常大,佛经记载,一日一夜受关斋戒的功德相当于一生受五戒的功德。将来机缘成熟的话,我们就多给大家举行一些“八关斋”的受戒仪式。

  (冯德宝、若闲记)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