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去区分善意规劝与见人过失?

明朗法师:如何去区分善意规劝与见人过失?

问题:

  《弟子规》里面说:“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师父经常教导我们“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日常逢缘对境时,时常把善意规劝与见人过失在观照时分不清,以至于见人犯过,不知当讲不当讲。两个概念如何去区分?怎样在对境的时候善用其心,加以取舍?

明朗法师:

  有时候,我们在生活当中见到周围的人,会有一些这样那样的不足。其实,这里面我们当下就回光观照自己。如果你真正通过学佛这么多年,或者是学《弟子规》里面的东西已经确立了一些正确的标准,知道什么对的、什么不对的,什么是过,什么不是过,我们就有了一个确定的见解。

  所以为什么我们要学习、来听经闻法呢?就是明白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这个标准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呢?不是我个人的感情,不是我个人的意见,“哎,我认为这个不对,我认为那个对”,不是你认为对,而是佛法里面的圣言量和祖师的教言告诉我们,这个是不能做的,那个是应该改的。你有了这个标准以后,你才能判断哪个对,哪个不对。是功还是过的标准,我们要建立在圣言量的基础上面。

  有了这个基础以后,我们见到做得好的,我们向你学习;做得不好的呢,对照自己,“哎,这个做得不够好”。对我有什么用呢?就是我不能像他那样。有好的,见贤思齐,有不好的,我们引以为戒。这是我们修行的第一步。

  以人为镜,我们自己可以知得失:我没犯这个错误,我不能像这样犯错误。前面讲了,第一个,我们的功和过的标准是建立在圣言量的基础上面的。第二个,见了外面的他人的好和坏,一定要往道上会。什么叫往道上会?对的、好的、做得好的,我向他学习;做得不好的,我引以为戒。所以修行第一个是从自己这方面来的,再谈得上第二步,我劝还是不劝。

  “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首先是看自己,《弟子规》这段教言应该是这么把握的。善相劝和过不规,这两者第一步是从自己来看的,就是别人有好的,那干什么?我来学习。不好的,我自己引以为戒,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我们要观对方的机。如果他对我有信心,我适合于规劝他,我就说。如果我说了反而达不到效果,不要说德了,我们还会损德,知道吗?话,有时机,该说不该说,该劝不该劝,这里面有一个道理:比方说人家做得不好的地方,你说错了,不仅不会让别人来改正,还会跟人家结怨。你说你这个是“德皆建”吗?不是啊。没有德。一方面,我们自己可能没德行,别人对我们没信心,那你最好暂时先改造自己再说。第一步就是自己:好的,我好好学习;不好的,我引以为戒。

  如果说对你说的善言的相劝,人家会听进去,而且你有这个德行,或者是你们平常缘分也比较好,估计你说出去,人家不会结怨——这是一个前提啊!话不对机的话,会害人的。你的发心是好的,但是你有可能会伤害别人,经常会有这种情况。如果你劝了,他也没有对你产生不好的念头,但是人家没改,你已经说了,说了就放下

  还有一种情况,人家对你确实有信心,而且他也改了,你这个确实很有功德。特别是我们在座的,做父母的,如果看到子女有什么过失,那是你的责任,知道吗?如果你们两个是非常好的朋友,关系彼此都是互相信任的,那这个时候你不说,你有过失。“过不规,道两亏”,对他也不好,对你自己也不好。朋友有信,朋友之间要互相去成就。这个“信”就是你信任我,我也信任你,我值得你相信,你也值得我相信。

  所以刚才这个问题就从三个方面,第一个,善还是过,功德还是过失,是建立在圣人的教法基础上面的,圣言量和祖师教言。第二个就是我们遇到这件事情,外界的一切,我们要回归我们的自心,回归到我们的教言里面。自心怎么改造呢?把我们自己方方面面弄好了,自然而然对别人就有帮助了。第三个才谈得上去劝化别人、帮助别人,这是第二步。自利利他,自利其实是第一步的。如果我们在某些方面,可能别人对我们没信心,那我们根本就不要讲,讲了反而就会引起人家的误会,甚至是造过失,不仅没有功德,还有过失。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如是生净土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