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哲理故事 >

宁静何须山水地,灭去心头火亦凉

宁静何须山水地,灭去心头火亦凉

  生而为人,难免会有不如意,或被人伤害的时候,若生起气来,就是嗔念起。若不戒嗔,那么愤怒、仇视、怨恨等心理不仅伤害他人,也损害自己,使身心产生热恼、不安。此正所谓:“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大智度论》中有云:“嗔恚其咎最深,三毒之中,无重此者;九十八使中,此为最坚;诸心病中,第一难治。”《佛遗教经》中又云:“当知嗔火,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劫功德贼,无过嗔恚。”寒山子诗偈亦有云:“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

  没有人喜欢生气,但有时却没办法不生气,结果越想越气,由气生怨,由怨生恨,由恨而仇,火势越来越大。若不能及时扑灭这心头之火,只怕会毁掉人的一生。

  由此可见,嗔念对人生的危害之大。既然知道嗔念的危害,那么我们就应该尽量避免生气,控制住嗔念的产生。

  但要控制嗔念,需要深厚的修养。若没有足够的修养,这是很难办到的。

  宋时,张九成拜访喜禅师。喜禅师问:“来此所谓何事?”张九成答:“打死心头火,特来参喜禅。”

  喜禅师听了,知道他尚未悟道,便试探道:“缘何起得早,妻被别人眠?”

  张九成一听,平白无故被人说自己的妻子被人睡了,心头火起:“你这秃驴,我没招你惹你,怎能如此无礼!”

  喜禅师微微一笑,不慌不忙地说:“轻轻一扑扇,炉内又起烟。”

  张九成一愣,心里才明白过来,原来自己的修养功夫还没有到家,并没有消灭心头火。惭愧不已的张久成,自此变得更加谦虚。

  张九成修养深厚,尚且不能控制自己的嗔念,可见控制嗔念之难。无独有偶,铁舟和尚也有过类似的经历。

  铁舟和尚年轻的时候到处参访名师,探究佛法真义,自觉学有所成,略有所悟,就有些骄傲起来。

  这一日,他见到了相国寺的独园和尚,便得意地说起自己的悟境:“心、佛、众生,三者皆空。现象的真性是空,无悟无迷,无圣无凡,无施无受。”

  当时独园和尚正在吸烟,未曾搭腔。但他突然举起烟管将铁舟和尚打了一下,铁舟和尚大怒,吼道:“你打我干吗?”

  独园和尚反问:“一切皆空,哪儿来得这么大脾气?”

  铁舟和尚以为自己领悟到了空的境界,修为大进,可当别人敲打他一下时,却难免生气起来,可见他的境界还是假的。

  其实,没有人喜欢生气,但往往当事情发生了,却没办法不生气。由于众生习气不同,有人是沾火就着,有的看起来似乎不会生气,但心里却是暗自生闷气。

  不管怎样,这心头火却是被这怒和怨慢慢点燃的,最后形成熊熊烈火,不管不顾,烧掉了所有的功德,无论是亲情、爱情、友情,还是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福报善果,都会因为生气而遭受影响。

  清末作家阎敬铭写的《不气歌》,不但幽默风趣,而且非常见理:

  他人气我我不气,我本无心他来气。

  倘若生气中他计,气下病来无人替。

  请来医生将病治,反说气病治非易。

  气之为害大可推,诚恐因病将使废。

  我今尝过气中味,不气不气真不气!

  人一旦生气,身心就不能平静,由此产生了忿、恨、恼、嫉、害等情绪,甚至因此诞生仇恨之心,轻者危害一人一家,重则可以使整个社会,乃至国家陷入灾难。

  因为一点儿小事就生气,结果酿成大祸,这是十分不值得的。而且,随便生气也是不成熟的表现。所以,我们要克制嗔念,平心静气,这样心性的修养才会有所进境。林则徐有所谓的“制怒”,但佛家不主张这样做,强行抑制愤怒,不仅对身体没有好处,还会损坏心性修为。佛家讲究平心静气,就是以平常心去待人待事。

  寂天菩萨有颂曰:“遭遇任何事,莫扰欢喜心;若己不济事,反失诸善行。若事尚可为,云何不欢喜;若已不济事,忧恼有何益?”狂怒暴喜,都不能让我们获得祥和的心,那不如平心静气地来看世间

  当你发现自己心头火起时,应适时转换自己的心态,调整情绪,做深呼吸,安静下来,从种种问题中找出对治方法,以平常心来对待人和事,如此嗔心便能止息。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