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示问答(各地合辑)

济群法师在福州法海寺

  1999年,济群法师应福州法海寺邀请,在福州法海寺弘法楼开示《五戒意义》,本文根据此次讲座中解答信徒问题的录音整理。

  问:请问法师对“禅净合一”有什么看法?

  答:“禅净合一”也很好,永明延寿禅师就曾说过:“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做佛祖”。为什么这样说呢?禅是纯粹依靠自己的力量--自觉自立、佛来佛斩、魔来魔斩,所谓“丈夫自有冲天志,不向古人行处行”。但是,完全依靠自力来修学佛法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我们无始以来的烦恼、业力太重了,要靠自己解脱难度很大,所以,禅宗的祖师即使开悟了,有时难免还要迷惑。而净土主要是靠他力,就是在自己努力的基础上,再依赖佛菩萨的力量。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比喻来说明,当我们要抵达某个目标之时,自力就是自己走路去;而他力则是乘坐飞机、汽车等交通工具去。相比之下,他力显然要比自力简便得多。如果说,我们能够在自力在基础上再借助于他力,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比较理想。所以,宋元明清以来的很多祖师都提“禅净双修”。

  问:曾经发愿出家,后来没有出家,行吗?

  答:没有出家就没有出家嘛,想出家的时候再出嘛!

  问:请出家师父到家里设道场念经是否有作用?能不能产生消灾超度的效果?

  答:当然还是有作用的,《地藏经》里就有很多这方面的说明。请出家师父念经消灾,效果肯定是有的,只是效果和作用大小可能有所不同。

  问:净土宗的他力跟基督教的因信得度有什么不同?

  答:对基督徒来说,升到天堂就是归宿,就是给人生划上了最圆满的句号。而念佛往生西方却不仅仅如此,我们到西方去干什么?是到西方去享乐吗?不是。到西方并不意味着最终的归宿,只是去进修、去留学,到了之后还要更精进地修行,因为那里的修行条件非常殊胜。修好之后,还要继续来到娑婆世界行菩萨道,度化众生,直到成佛。所以,两者是不同的。

  问:什么是证果

  答:所谓证果,也不可一概而论。所证的有小果、有大果,就象水果中还有苹果、西瓜的区别一样。而证果的本身既是过程,也是结果。比如菩萨的五十二位,从第一位到最后一位都算证果,当然不是最终的结果,这个问题问得太笼统。

  问:我家里同时供着阿弥陀佛、弥勒菩萨、观音菩萨、地藏菩萨,那烧香的时候呢,要烧几条?要怎样念佛号?

  答:这个问题还真麻烦呐!不过,也不用担心会因此而得罪了菩萨,如果会得罪菩萨,那菩萨不是和我们凡夫一样了吗?至于如何烧香的问题,菩萨是没有分别心的,无论你烧一枝香还是烧许多香,他们都会分得很好,不必有什么顾虑。

  那么,念佛时要先念哪一个呢?最好还是一门深入,专门念阿弥陀佛,或专门念观音菩萨都可以。做早晚功课的时候,多念一些佛也无妨。但日常修行还是专念比较好,否则,这个念念,那个念念,念这个的时候想到:“哎呀,那个还没念!他是不是有意见了?”念那个的时候,又会有同样的担心,无端地生出许多的分别,生出许多妄想,结果还是以凡夫的心态在学佛。

  问:应当怎样理解“烦恼即菩提”?

  答:“烦恼即是菩提”也就是告诉我们,烦恼与菩提并不是两个不同的东西。烦恼本身就是了不可得的,我们现在觉得有烦恼、有妄想,但是这个烦恼妄想究竟是什么呢?禅宗有个公案说,“二祖请达摩为他安心,达摩当即回答道:把心拿来,我就给你安心。二祖闻言开悟:到哪里去觅这颗心呢?了不可得呵!”所以说,心根本就不是个实在的东西,当我们觅心了不可得的时候,所谓烦恼和菩提也就不是对立的两个东西。如果烦恼是独立的不变的,那烦恼就是烦恼,菩提就是菩提。但烦恼并无自性可言,因此,烦恼解脱的当下就是菩提。

  若闲、冯德宝记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