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

《心经》可以指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经中字数最少的一部经典著作,因其字数最少、含义最深、传奇最多、影响最大,所以古往今来无数艺术家都倾注极大精力和虔诚之心,把《心经》创作成为异彩纷呈的艺术品。自由自在的菩萨用般若智慧言传身教众生,依靠自心的心灵智慧,从烦恼生死的这一边到..[详情]

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经大全 > 心经 >

玄奘大师版《心经》讲记

慧明法师:《心经》第十八讲

  接下来我们来讲“无智亦无得”。

  “智”有四智:一大圆镜智,二平等性智,三妙观察智,四成所作智,就是我们圆满的智慧,智慧是六度当中最高的一度,是六波罗蜜当中的最高一个波罗蜜,是六波罗蜜当中的灵魂,叫般若波罗蜜。

  今天我们这部经也是讲《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般若波罗蜜。那么在这里又有问题了,前面正好讲“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佛说观世音菩萨在修持般若波罗蜜多的时候,以他的智照见五蕴皆空,现在怎么又搞出“无智”?就是没有般若波罗蜜多,那怎么回事?“亦无得”,得什么呢?得到罗汉、得到佛、得到人天福报、得到菩萨,这都是得。在这里又讲到“无”,刚才讲般若波罗蜜多,现在又讲“无智亦无得”?

  一部经典当中也自相矛盾,是不是这样子呢?因为我们的心很粗、不细,心很浅、不深,心没有达到真实的智慧,留在文字上、映像上、思想中,不是生命亲切体会的那种般若波罗蜜多,真正的般若是无色、无相、无形、不可计算的。刚才我在说的赵州禅师,他不说什么叫“道”,说“道”在狗屎中、碎瓦片中、喝茶去,没有办法用语言来表达。

  大家有没有看过达摩祖师的电影?

  达摩祖师从广州那里一路走来,第一次到达一个寺院的时候,寺院的上上下下都认为今天圣人到了,要请圣人说法,达摩祖师也答应了去说法,说法的时候下面的和尚都老老实实坐在那里听,达摩祖师坐在讲台上翻来覆去的动他的贝叶经,一句话也没有讲,坐了一个多小时以后,他说我经讲好了,走了,这时有人迷茫有人笑。真正的道不是用语言可以表达的、也不是用你的行为可以修得的,就体现了这个精神。

  永嘉大师“证道歌”我刚刚在微信朋友圈里面发了一下,大家可以多读读,也体现了道的精神。

  永嘉大师也有个妹妹出家当尼姑的,名字叫玄机,有一次她在山洞里面闭关,坐了几年以后出现了疑问,她说:“道怎么是这样坐呢?我离开了人世间的喧哗到山洞里面苦苦的坐,是不是在逃避?”

  于是她从山洞当中出来了,去福州找一个叫雪峰的禅师问道。雪峰禅师一看到她,就问她:“你从哪里来?”因为那个山叫雪峰山,她就说:“我从大日山中来,有很大很大太阳的山中来。”雪峰禅师一听不对头啊,又问她:“太阳几点钟出来?”她说:“太阳出来,你雪峰老早被化了。”雪峰禅师笑一笑说:“你叫什么法名上下?”“玄机”雪峰禅师也捉弄她说:“哦,是一台玄妙的织布机。那你一天到晚织多少布出来呢?”她说:“一丝不挂。”雪峰禅师想想这个人好像已经悟道了,很开心。这时玄机禅师就转身走了。

  过去出家人袈裟经常披在身上的,走到门口要踏出去的时候,雪峰禅师突然说:“喂,你的袈裟拖在地上了”。玄机禅师回头一看,雪峰禅师说:“好一个一丝不挂。”

  心里还是有挂碍啊,这是一个禅宗的公案。这是人性呢,说是可以这样子说,但是我们讲到真正般若的时候,是赤裸裸的、光秃秃的、真实的,心掏出来的也是蹭亮蹭亮的,这就是佛!无需造作,只是本来。

  现在很多人,这样修那样炼,这叫佛头著粪。比方说当年怀海祖师在山上搭了一个小茅蓬静坐修道,有个怀让禅师去找他敲门,祖师感觉这个人怎么那么烦,我在坐禅你这么吵我,他就出来了。怀让禅师说:“你在干什么?”“你别管我在干什么,我在修道”“道不是修的。”“谁说道不是修道的?”两个人争论了一番,门一关,他又在里面坐下了。

  这时怀让禅师就捡了一块砖块,就在茅蓬的旁边磨了起来,磨出很响的声音故意刺激怀海祖师,他受不了又走出来说:“你在旁边磨磨磨干什么?”怀让禅师说:“我准备把这块砖磨成镜子。”怀海祖师说:“这个砖块怎么可能磨成镜子呢?砖块永远是砖块。”怀让禅师说:“佛怎么可以用坐来坐成佛呢?你一天到晚在里面坐,臭皮囊能成佛吗?”怀海祖师一下子开悟了。于是他就舍弃了茅蓬,一路探学。

  佛不是这样子坐出来的。这种公案都说明了一个道理,说明了智和得,智能得的智慧和所得的佛和道,它本身就是有为法,有为法是空的,那么什么叫“无为法?”,“为”就是造作的意思,无为法就是不造作,那才是真正的佛。

  大家也经常听说过六祖坛经中的风动、帆动。有一天印宗在讲法,六祖慧能也去听,讲得比较开心的时候,有个和尚说:“法师,外面有个帆在动了,帆被风吹动了。”另外一个和尚接着说:“不是被风吹动的,是帆自己在动。动性不在风,是在帆。”“动性既然是在帆,那风不吹的时候它会动吗?”另外一个和尚又说:“既然风在动的话,它不是把我们的大雄宝殿也吹动了,风本身没有动性。”两个人争来争去在争,这时慧能大师出来说了:“这不是风动,也不是帆动,是人的心动。”

  这个动的心就是凡夫心,圣人的心根本不动的。讲有德、有修、有成都是凡夫心在作祟,人要造业,喜欢了就要做。

  其实现在很多老太太,年纪大了,她要学佛了。因为她年纪大了没有事情干了,日子总要度过去的,学佛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所以一直拼命念阿弥陀佛。一直念一直念,旁边的媳妇说:“婆婆,你过来帮我照顾一下孩子。”她会马上脸色阴沉下来,说:“别吵,你打扰我的念佛了。”她马上生气了。但是媳妇很有智慧,她说:“我叫你一句你就那么烦,那你叫阿弥陀佛叫了多少句了?”

  学佛如果学到这种程度还有什么意思呢,学佛的人自己身边的事情都管不好,还要生烦恼,好事也不愿意做,就是别人的小孩在路边叫你带一下也应该去带一下,可是为了修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跟媳妇要闹矛盾,这都是人造作出来的。

  从佛的境界来说,没有能得的智慧,也没有所得的罗汉、菩萨和佛,当下赤裸裸,当下一丝不挂,只有这样子才能得到一个好的结果,那就是“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只有这样子什么东西都不得,什么东西都不占有,才有真正的般若波罗蜜,在生命当中才会起大智慧。

  菩萨最后圆成了佛道,到达了快乐的彼岸,他的精神道路上的历程是靠什么来引导的?是“以无所得故”一直作为他的标志。因为无所得,所以他达到了“究竟涅槃”,生命达到了最高的境界,也就是佛的境界。这个无所得不是嘴巴上讲的无所得,是一步一步一路走来的。

  首先他“照见五蕴皆空”,第二他知道了无十八界、“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第三无十二因缘、“无无明乃至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接下去“无苦集灭道”,再接下去“无智亦无得”,一路上都是这样子“无”过来的,他不是“有”过来的。

  今天我们修道,很多人会有,有什么呢?天耳通、天眼通、神足通、他心通,都在追求这些东西,追求什么通,然后追求我有多少功德,我在这个庙里捐了一百块钱有没有名字,我去普陀山几趟对我的工作能带来多少顺利,人都在往这个方面找,跟佛说的恰好相反。

  佛说我们是颠倒者、是梦想者、是有挂碍的人,所以经常会产生恐惧,这是人的行为。佛把我们人性总结了:有挂碍、有恐怖、有颠倒、经常在梦想当中。有了般若波罗蜜,它的结果是无所得故,什么东西都是没有的,那结果就是远离颠倒梦想、没有挂碍、也没有恐怖,最后达到的是究竟的喜悦和快乐。

  我们人的挂碍来说,我总感觉到一天到晚心里面真有事,总有事情,哪怕是睡觉的时候,也会感觉到有事情,这是有挂碍。挂碍的严重一点,睡眠没有了、影响身体了,焦虑症、抑郁症并发了,他挂碍什么?一个挂碍得,一个挂碍失。要么得到、要么失去。

  心里面空荡荡没有事的人有吗?那是圣人。像我坐在这里,我自己就仔细的发现我是个有事情的人,总感觉到有事情。为什么?牵挂,不是牵挂这个,就是牵挂那个。牵挂了以后把人的智慧障碍了,内心深处开发不出般若波罗蜜多;没有智慧、没有阳光,内心就产生了无明,无明的结果就是恐惧。得和失之间,结果是恐惧;得了也恐惧,失了也恐惧。

  有时候晚上会做乱梦、噩梦,有些人恐惧到什么程度呢,家里发现一条蛇,电话就打来问:“法师,我家里来了一条蛇,会不会影响我的事业?家里会不会好呢?”她心里有挂碍有恐惧了。所以这个世界求人天福报的人到处都是,你让她真正的像佛一样开心、究竟涅槃的人没有的,都是在人世间追逐着人与人之间的比较,在人的一贯的、一般的、普通的、共同的、认知的漩涡里面不能脱离。在家人这样子,出家人也是这样子,都在漩涡当中,结果就是恐惧。

  不要说讲别人,我们对某个人没有褒贬的意思,只讲一个例子,某个人原来是中国佛教协会的副会长、某个地区的人大政协、省里的副主席、某个城市的主席,突然之间这些东西一下没有了,人马上一下子瘦了二十斤,为什么?恐惧!这就是人,社会上的人也是一样,一旦被纪委叫进去了就完蛋了,人家不问他,他马上自己就说出了很多事情,也是恐惧、挂碍。

  我自己亲身经历的2012年,公安把我叫进叫出、叫进叫出,搞了三个月半,精神被他搞垮了。有挂碍、有恐惧,挂碍我还有金峨寺,恐惧他们共同密谋想把我从金峨寺赶走,让别人来接手。因为有牵挂,所以有恐惧。人突然之间变黑了、也变瘦了,这都是修道没有修好,阿弥陀佛的力量这个时候就不起效果了。说明内心世界不够光明,还要想占有娑婆世界的东西,怕被别人拿去,如果想得通一点,随便你去弄吧,走就走,我还是那么开心。所以说人自身的力量不够强大,对娑婆世界的东西还有贪念,他的生命产生的恐惧就很大;

  人为什么对死亡有那么恐惧呢?死亡其实是不痛苦的,那么佛为什么说死亡像乌龟脱壳一样苦?这个苦是对娑婆世界的贪恋造成的。他对自己活着的时候创造的财富、自己繁衍的子孙以及其他的东西放不下,那就有牵挂、就有恐惧。这一切的一切是我们的颠倒造成的、是我们的梦想造成的。

  颠倒什么?空的我们认为是真实存在的。人这一段死了以后,只是一段而已,下一生还有因果的循环,可是信这个是不多的。人都在看现实世界,要占有、要得到,是我的,跟佛说的三世因果又是相矛盾的。人颠倒的思维造成了我们的牵挂,结果让我们生活在恐惧当中。

  今天的《心经》讲的是我们的心根本不需要挂碍,也不值得挂碍,因此叫“无挂碍”。第一个不需要挂碍,挂碍是你的不是你的,不是你的还是不是你的。从我们人世间来说,人是有命运的,今生得到多少和生生世世积累的福报是有关系的,如果没有关系的话,生命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得到的话,世界大乱了。所以从人的角度来讲,没有必要去牵挂;但是从佛的角度来讲,牵挂本来就是空的,不需要牵挂。

  恐怖呢?佛说不值得恐怖。有什么值得恐怖呢?因为各人恐怖的程度不同,有人砍我一个手指头,我可能并不恐怖;有人要把金峨寺占领去,可能我会很恐怖,恐怖的境界不一样。你说公安把我抓进去,慧明法师判你两年,缓期两年,金峨寺还是你来主持,我可能就会想:阿弥陀佛,你判吧判吧,我还很开心呢。

  但是他不是这样子干;有些人说死了没有关系,但是活的时候面子一定要的,他对死不恐惧,对失去面子很恐惧。比方屈原,他为什么要去投汨罗江?他的理想抱负不能实现,还不如死了的好,可是很多人说好死不如烂活。可见不同人对恐惧的界定不同,从佛的眼睛来讲没有什么可以恐惧的,佛看我们就像我们看蚂蚁一样。我们人认为蚂蚁一点也用不着恐惧,被大水冲走就冲走吧;对蚂蚁来讲大水来了,要把它冲走了,它很恐惧的。所以人的境界不同、时空不同、所接触的价值观念不同,产生的恐惧就会很多不同的情况。

  佛说没有恐惧,恐惧的当下没有实质性的东西,所以“远离颠倒梦想”。从佛眼观娑婆世界人和物,都是梦想,都是人颠倒意志的表现。如果按《心经》的空性来说来做并证到的话,那就能与佛同寿,远离颠倒梦想(如何颠倒,如何梦想上几节课已述)。最后达到的是“究竟涅槃”。这个“究竟涅槃”中究竟是彻底的意思,没有留下一点点暗礁,像十六的月亮一样真正的圆满。

  因为涅槃分有余依涅槃和无余依涅槃,什么叫有余依涅槃?就是在涅槃的过程中,有菩提悲心要在娑婆世界里实现他的慈悲心和救助的心;无余依涅槃是彻底的进入到涅槃中去,他不回娑婆。但是“究竟涅槃”既有余依涅槃,又有无余依涅槃。还有一种释文:有余依涅槃谓已证涅槃,但还有色身在娑婆中作用。无余依涅槃谓已证涅槃,色身与精神共入灭度。

  《心经》讲到这里的时候,大家应该有了一个系统的了解,从五蕴、十八界、十二因缘、四谛法到六度,在《心经》当中彻底的讲了一遍,讲了以后佛得出来的结论、佛所认知的观点就是所有的一切的一切“无所得故”。

  菩萨达到究竟涅槃的,都是按照这样的一步一步看破、一路过来放下,究竟涅槃的表象是“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这就是《心经》要表示的真正含义。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