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

《心经》可以指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经中字数最少的一部经典著作,因其字数最少、含义最深、传奇最多、影响最大,所以古往今来无数艺术家都倾注极大精力和虔诚之心,把《心经》创作成为异彩纷呈的艺术品。自由自在的菩萨用般若智慧言传身教众生,依靠自心的心灵智慧,从烦恼生死的这一边到..[详情]

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经大全 > 心经 >

玄奘大师版《心经》讲记

慧明法师:《心经》第十三讲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佛对具体的生命是怎样认知的?用什么样子的态度?佛说“无眼耳鼻舌身意”,这个话一般的人听起来会大吃一惊,我这个眼睛没有吗?耳朵也没有?鼻子也没有?舌头也没有?身体也没有?意识也没有?那我还是人吗?我再重复的一句,佛说的“无”是讲没有实在的、永恒的、不变的、独立的意思!“无”的等号就是“空”,“空”不等于没有。眼睛用来干什么的?是用来看的。我们看的东西很正确吗?因为我们看的东西是从我们内心世界当中固有的观点和生生世世带来的习气反射出来的,不是外界的客观事物,这一点唯物主义是不承认的。在这一方面讲有可能又会讲到佛经是客观唯心主义,要不是主观唯心主义。我认为是这样子的,比方说对一个朋友的感受、对一个仇家的感受、对一个帅哥美女的所见的感受,每个人都不一样的,不固定、不实在。在佛经当中举例:同样的一条河流,人看到的是河流;鱼看到的是可以居住的宫殿;天上的神仙看到的是一条琉璃带;恶鬼看到的是脓和血;同样的一条河流有那么大的差异。同样的桌子看到的人都会发出不同的想法,有人说法师这张桌子其实不用油漆的;有人说法师你这张桌子太宽了,倒茶的人不方便;有人说法师这张桌子很好,写写书法很宽大,可以坐很多人,观点都不一样。这是眼睛所看到的。同样一个字、一个书法,不同人看到的观点也不一样。根据每一个人对文化的积淀、生命的经历和对艺术品的造诣深浅,他反射出来看这个字、这个书法的感受都不一样。同样是好,好的程度就不同;同样是坏,坏的程度也不一样。眼睛是用来看的,这是指一个物体上不同的人发出的不同观点;但是在不同的物体上,同样的眼睛发出来也有各种各样的认知,所以从佛的观点上来说,“无眼”即眼是空的、不固定的。十岁所见的和现在所见的就不一样,那个时候我八岁所见的村子旁边的池塘好大哦,非常大,记得我小时候被妈妈打就往后门逃,她快要追上我的时候,我窜进池塘里面了,她怎么找也找不到我;现在我回家去看,那个池塘怎么那么小啦。同样一个人身上的眼睛随着我们年龄的不同,池塘没有变化,但是那个时候认为多么大,现在认为是那么小。你说这个眼睛可以相信吗?很多人说:眼见为实,我想想有时候从佛的观点来看,眼见也不实。

  接着佛怎么说耳朵也是空的?道理是一样的。小时候我们在唱“大海航行靠舵手”,当时听起来可激动人心了,现在呢?没有了。年龄大了,大家喜欢听刘德华的了。同样刘德华的歌,你听的和我听的、和别人听的,都是不一样的,你说这个耳朵有真的吗?05、06年有人来对我说,法师你这里的大殿造得真好,柱子那么大,你很伟大啊,我非常开心,感觉到很有成就感;现在有人说法师你建得不错,我就说:嗯嗯,好的,是的。随着年龄的增加,同样的语言发生了不同的价值观,人成熟了,对荣誉不计较了。你说这个耳朵是真的还是假的?是随心转,不实在的。

  那我们的嘴巴呢?小时候我们每天盼过年,因为过年有红烧肉吃,过年了还有点心,巴不得时间过得快一点,马上过年,还有新衣服新鞋子。现在我看大家喜欢吃红烧肉的人不多,因为都有吃了,现在天天盼过年的小孩不多了吧,现在是盼着要压岁钱,不是嘴巴吃的了。这是一点。第二点,同样是臭的东西,有一次吃饭我跟一个河南来的朋友一起吃,他刚刚从平顶山过来,我认为我这里的臭冬瓜拿出来很开心,很好吃,结果他一筷子都没有下去,他说法师我吃不习惯。同样是辣椒,那个时候88年我刚刚到厦门的时候,在一个素菜馆里面吃,很多东北来的同学他们去点虎皮小辣椒来吃,我看他们吃的很有味道,我也去夹一筷吃一吃,结果脸上几个洞孔都流水,从头顶一直热到脚底心,自己认为这一次吃了辣椒以后,这一辈子再也不会去吃了,不过现在还是喜欢吃辣椒。所以一个人的嘴巴、舌头是真的吗?不真的!它会改变的。如果从唯物主义来讲,每个人的舌头拿出来都一样的,都是十二种元素组成的。都一样的舌头怎么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呢?怎么有那么多的挑食呢?是谁在作怪?是我们内心深处中的习惯和习气在作怪。它在不同的环境下不由自主的就变了,你说哪一个是真的?你说东北人的舌头是真的?还是慧明法师的舌头是真的?你说是臭冬瓜好吃还是朝天椒好吃?没有一个实在性的。但是人往往认为这个是好吃的,那个是不好吃的;这个口感很好,那个口感不好,于是给自己的生命增添了不少的麻烦,执着吃东西。从释迦牟尼佛的教法来说,它不叫吃饭,它叫药石。大家可以看看中医学的书本有解说,药石是中医的一个专用名词。佛教认为大米饭、蔬菜,填饱肚子的一切都是药,它是来治病的。治什么病呢?治疗我们饥饿的病。防止什么样的结果呢?来治疗我们的体形会枯瘦下去。西方人吃饭,没有像我们中国人品种多,我看他们的汉堡、可乐、或者几块牛肉、或者几瓣蔬菜,弄点酱,一把刀一把叉子,一个人一份吃得很利索。我们去印度的时候就没有碰到吃圆桌的,都是自助餐,自己要吃什么拿什么,花样没有中国人那么多。同样是人吃法不同。他们也感觉到很快乐。当然我们中国人吃大圆桌,点上十几个菜,也吃得很快乐。我这是想说明一个结果,同样的舌头,为什么他们以那个为快乐?我们以这个为快乐?那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说明舌头这个东西(饮食这个问题)是可以随时改变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佛说:“无舌”。

  鼻子用来做什么的?除了呼吸以外,还有更大的功能来闻恶香和好香。我在讲吃臭冬瓜的时候,可能大家已经领略到香和臭的感受了。绍兴的臭豆腐、宁波的臭冬瓜,有时候臭起来比半个月、一个月不洗脚的有脚气病的人的脚还要臭。但是本地人吃起来很好吃,其他人吃不习惯,这个跟鼻子“嗅”的功能有很大的作用。有时候有人说这个是香的、臭的、还是怎么样的,我这个人有鼻窦炎的,没有感受。这次我们去印度的时候,居士们说:“啊呀师父,我不敢靠近他们啊,每一个人的身上都有狐臭呢”,我说:“我没有闻到啊”。我也有鼻子的,我就是没有闻到。因为我有鼻窦炎了,什么叫鼻窦炎?小时候我的鼻子很灵敏的,现在为什么会鼻窦炎呢?不是我主观的,但是是客观的,它坏掉了,其实也难得糊涂。坏掉的更好,我不会去远离他们,没有闻到,近点远点都没有关系。恶香很多人闻不习惯的时候要远离的,给自己带来麻烦,给别人带来难看。但是印度人自己可能也就习惯了,他们不感觉到这种味道是不好闻的,可能也有感觉到好闻的。这里面可以讲一讲一对恩爱的夫妻,如果你爱你的老公,你会嫌弃他的狐臭吗?你会感觉到他的体味很香的。有时候尽管这个老婆有狐臭、或者是那个老公有狐臭,但是他的注意力不在狐臭上面,没有感觉了。所以臭与香,你的认知是需要的,但是你的执着是不需要的。因为那个鼻子的“嗅”也是假的。所以佛说“无眼耳鼻舌”是对的!我们一天到晚为这个“眼耳鼻舌”在转着、转着、转着劳碌:今天到菜市场一定要买个活虾不能买死的,一定要买些酱菜、买些大蒜,要配配肉、配配鱼。一天到晚为这个折腾,给生活增加了很多的色彩,也给生命增添了不少的麻烦。

  我们身体直接要感触到的是细滑还是粗糙。很多中国的妈妈爸爸跟女儿说:你绝对不能嫁给老外。因为他们不习惯老外的身体,还有嫁给印度人更加不堪,全身都是黑黑的。这次我去的时候想这个印度人黑黑的是不是很粗糙啊?我摸了摸他们的手,发现很光滑的,皮肤很细腻。所以生命的身体它对外界的感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候很细腻的身体在你观念不正确的时候,会感觉到对方是很粗糙的。有时候很粗糙的身体,观念不对的时候也会感觉到它是很细腻的。细腻和粗糙是相对的,没有一个实在性,依我们的观点,外国人、印度人都不能结婚了。事实不尽相同,你所谓粗糙的人,他们也生活得很好。所以眼对色,耳对声,鼻对香、舌对味、身对触,它都没有一个真实性、实在性。

  “意”所对的是“法”,什么叫“法”?法就是轨生物解,就是说对一件事物给予它一种方式和名字,然后让人去认知这个事物,这个叫“法”。它是由人的意念想出来的。这个“意”和“法”是不是也一成不变的呢?不是的!我们信佛了,现在满脑子里面装的对佛的崇敬、对佛法的信仰、对经书的尊重、对寺院的护持。这个是我们信佛的人的观点、意念,他所接触到的是这个。那同样是人,信基督教的他就是对教堂的护持,每个礼拜去做祷告的恒心,每一个周末去忏悔的那种感受是不一样的。人如果是一成不变的话,天下不需要其他的教法,可以吗?不可以!还有一个会喝酒的人他说这个是酒杯,会喝茶的人他说这是一个茶杯,造这个杯子的工人说这是个玻璃杯;同样一个杯子,人给予的法却有那么多。同样一个人,有人说我这个朋友多少差多少差,但是另一个人会说这个人很好,帮我很多忙;一个在他的眼里给他的法是“好人”,另一个给他的法是“坏人”,把这个人就定格在好人与坏人之上,不同的人接触同一个人会给出不同的结果。所以我们的意念也是没有实在性的、也是没有永恒的,从个人观点出发,看同样的东西,随着年龄段的变化,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为观点发生变化了。比方说,我们从小一起在山上放羊的时候是一起摔跤的,地上滚来滚去的,童言无忌,现在你还会这样子吗?不可能的!为什么?同样一个人的思想,长在同一个人身上他的意念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他对对方要做出的方法已经有天翻地覆的改变。你说哪一个是真的?都是假的!讲得再确实一点,今天领结婚证的时候,手拉着手,路上还抱抱亲亲,过了两年生了孩子要上法院了,看到对方就骂、诅咒,然后千方百计找关系叫法院要把他判输。同样的人,发生在同样的两个人身上会有截然不同的变化,这说明人世间当中的规律是什么呢?不固定的、不永恒的。山盟海誓也是假的!它是需要人去经营的,不断的去更换角色的,要增加生命的正能量把它打破了,然后才会真正的人生家庭。你不更换角色,家庭一定会发生矛盾。像我上次讲的,你谈恋爱的观点拿到结婚以后、生小孩以后衡量你的老公或者老婆,那不是要命吗?谈恋爱的时候,男的对女的是百依百顺的,女的对男的也是百依百听的,生了小孩以后他彻底的会发生变化。

  佛说生命是“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他的认知——“色”和“眼”认知的过程成为“识”,了别,了别了以后就叫做“界”。佛教当中叫做“十八界”,“眼、耳、鼻、舌、身、意”六界,就是发生生命当中的根,认知事物的条件;“色、声、香、味、触、法”这是客观的条件;然后这个六根对于六个客观环境开始认知,得出一种了别、认知的结果的时候,叫做“识”,认知客观事物的主观能动性。那么六根、六尘加上六识叫做“十八界”(大家可以在百度上搜一下)。佛说是无的,为什么会无呢?客观的和主观的都不实在的、永恒的、都不独立的,因此没有一个真实的面貌的存在。佛说这个十八界“是故空中无十八界”,这是真理!但是我们人很难做到的。佛说的是客观规律,人却是很难能够锲入到客观规律里面去的,为什么?因为不想成佛,还想做人。如果想成佛的话,他就会按照这个真理来做了,他还想留恋这个世界,不想成佛的话,只是听听过,听的时候轻松一点,听完拉倒。那也没有关系,多闻熏习,不断的积累,听多了观点也就转移了,这辈子听,下辈子再听,再下辈子再听,十世一百世一千世听了以后也就成佛了。所以早成晚成,早晚会成。

  很多人可能会这样子说:法师,听你这样讲,做人一点都没有意思了。佛会让我们做人没有意思吗?大家想想,肯定不会。佛只会让我们做人更加有意思,更有喜悦、更有努力,这是佛需要的。但是人不肯迈出这一步,他永远就是在得失之间、恐惧当中。如果迈出了这一步,这一步就是空一切。那就是大丈夫,佛有称号的,称为“大丈夫”的能提得起放得下,自在自如。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