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

《心经》可以指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经中字数最少的一部经典著作,因其字数最少、含义最深、传奇最多、影响最大,所以古往今来无数艺术家都倾注极大精力和虔诚之心,把《心经》创作成为异彩纷呈的艺术品。自由自在的菩萨用般若智慧言传身教众生,依靠自心的心灵智慧,从烦恼生死的这一边到..[详情]

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经大全 > 心经 >

玄奘大师版《心经》讲记

慧明法师:《心经》第十讲

  接下来我们讲“是诸法空相”。

  “是”也就是一定,诸法的“诸”是很多的意思,“法”是一切事物的表象,或者是一切事物的规律,包括有为法和无为法

  这个“法”在《百法名门论》当中把有为法和无为法概括起来成为一百个法,分析的比较细。不管它是一百个法、一千个法、还是多少法,《心经》中讲所有的法,它的相是空相,没有一个真实的相。这个违背了我们平常的思维,也让我们的思想成为一种想不通也说不清的味道。怎么会没有相呢?你看慧明法师坐在这里,他就是一个相;这张大板桌放在这里也是一个相,怎么会是空的呢?这个事情确实违背了我们正常的认知和我们平常时候一般思维的规律。因为我们的思维、认知跟经典上说的不一样,所以佛说我们是颠倒者、迷茫者,没有智慧者。佛说这是空相,而我们看到都有的?手放在上面还能敲出声音来的,怎么会变成一种空相呢?

  大家可能对佛说的话要进行怀疑,佛讲的是不是真话呢?《金刚经》云,佛是真语者、实语者、不狂语者、不绮语者。那么在我们现在看来,好像又不符合情理。有一次毛主席去接待一个世界佛教代表团,那个时候接待的过程中会长叫赵朴初,毛主席怎么说呢?他说你们的这个佛教教义很有意思,我知道《金刚经》,《金刚经》里面说“所谓的赵朴初,即非赵朴初,是名赵朴初”,经里面不是经常讲“所谓的﹡﹡,即非﹡﹡,是名﹡﹡”。他就直接把我们赵朴初会长拿到定律里面去了。那是什么意思呢?即是所谓我们看到的慧明法师的相就不是慧明法师的相,假称为慧明法师的相。大家听起来真的很搞脑子,在脑袋里面转来转去,转不过来。那么在这里要重点的讲。

  上节课讲过,空相并不等于没有相,但它是个假相。那我们用什么看到实相?其实佛经里面讲的真实的相就叫空相,空相等于真实的相,但我们现在看到的是虚假的相把它当成真实的相。

  这个“空”字,佛法里面定义我再重复一次,“没有永恒性,没有独立性,没有实在性”叫“空”。独立就是说这个世界当中有单独的一种东西可以成为一件事情吗?也叫第一因。不可能!永恒,在时间上它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异变的过程。没有永恒的。佛经当中说是一弹指之间,一刹那之间都不可能保持原来的形、貌和质,那更谈不上实在。

  佛教里面大量的宣传这个空相,所以社会上很多人说佛门就是空门,和尚四大皆空,造成了大家都认为佛教是消极的,不积极的,得过且过的,有那么一种对佛教误解的思想存在。为什么会这样子呢?是因为大家只听到了空,知道了空,但是却从来没有体验、感受到空。凡是能够真正的感受到空、体验过空的人或稍微有一点感觉来说,应该说生命有莫大的能量。真正的有空在你生命中起用的话,应该说日理万机,工作的思维很清晰,勃勃的生机在你生命当中产生。

  《金刚经》当中也是讲空的,它说: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从此经出。就是说伟大的佛的德行都从空中来。如果这个世界不是空相的话,佛成不了,道修不了。生命有可能就变成宿命。那像陈升、吴广农民起义一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它就道出了生命可以塑造、可以改变,可以通过努力而得到,这个原理就从“空”当中来。如果这个世界的真理不是空的话,金峨寺也不会被拆掉,后来也不可能被重建。

  所以,一切的好事、一切的坏事、一切的善事、一切的恶事都建立在事物的本质是空的前提下,空或者是空相,它是一个绝对的真理。有些人可能又会这样子想了,法师你说空是绝对的真理?那就空吧。你能够空到什么程度呢?这个时候很多人可能会把它理解为“空”和“无”或者是“没有”划在一个等号上,这是违背了佛的苦口婆心,又把佛的真理从“有”这一边绝对的移向了绝对“没有”的这一边,把“空”理解成“没有”,这个佛经当中叫“恶趣空”,这种空是要堕落到三恶道当中去的。

  因此,有一部经典中说,一个人他如果不能真正的领会空意,那么宁可执有如须弥山(须弥山是佛教象征的一个事物的高大、多、雄伟)大,不可断灭芥子许(像尖子那么小都不能空)。说明我们俗世界中、娑婆世界中的人领会“空”是非常难的,但恰恰“空”又是生命和事物、一切有为法和无为法当中的绝对的真理。

  讲《心经》或者是《金刚经》,从头到尾就是个“空”字。讲“空”的同时它又在讲“有”,那么下面的人领会不到怎么办呢?它就加了个“假”字,叫假有。在佛的智慧当中,看到的现象都是假的,假的慧明法师在说假的《心经》,下面有很多假的听众,就这么回事。大家又会想我明明是人,一天要吃三顿饭,拉一次大便,晚上要睡觉,白天要劳动,我怎么会是假的呢?有句俗话叫“当局者迷”,局外人看的很清楚。比方说,2014年上海的踩踏事件一样,大家都在熙熙攘攘的人群当中,都看不到人,不知道有几千人还是几万人,只知道大家挤来挤去的在挤,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但是在这个场地的外面的人,高楼上面的人看的清楚,下面的人一直忙忙碌碌在争在挤,有人跌倒,有人踩踏。作为人,实实在在有作为过程当中,怎么会把自己当成假的呢?怎么会把所有的一切当成是“假有”呢?不可能做到。因为不能做到,所以我们才有烦恼,才有执着不放。执着不放意味着你对世界上的一切现象、一切事物都认为是真的,你把它认为是真的了,跟空的真理是相违背的,跟真理相违背的生命还会有强大的能量吗?还会没有烦恼吗?但是有人说:法师,我们就是空不了。真的空不了。是的,你所谓的空不了,是没有真切了解假有。

  在这里,我想跟大家澄清的一句话:空并不等于你不要去玩手机,也并不等于不要去上班,也并不等于你不要吃一粒米、喝一口水,空跟这些都是没有矛盾。空或假跟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行为、每一个想法从来都没有违背。那么有人说:法师,既然不违背了,你还讲空干什么呢?但是,体验到空、感受到空相的人跟不懂得空、没有体验过空、没有实践过空相的人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人。佛经当中讲,众生都有如来的智慧德相,众生都有佛性。什么叫佛性?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哪怕是每一种动物,它都有成佛的可能性。为什么会这样子说呢?因为生命当中的可塑性很强大,生命的本身它没有一个固定的、实在的、永恒不变的东西,不管是在肉体上还是在精神上,它始终是在空性当中被塑造出来,在空性当中被衰败下去的。

  庄子有个老婆,后来死了,来吊唁的人很多,但庄子拿着个陶瓷的乐器,坐在他老婆的旁边,敲打着乐器唱歌。他的一个好朋友惠子来了,看到庄子对他老婆离去没有一点伤痛之心,就问庄子:“你老婆至少跟你生儿育女,也照顾了你大半生,她的离去你为什么一点伤心都没有?还在旁边敲打着乐器在唱歌?”庄子回答惠子说:“我认为,春天的离去才有夏天的到来,夏天的失去才有秋天的来临,冬天才有慢慢的开始。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人的精神也是一样,她不可能是死去没有的,生命本身就是空相的,只不过是换了一种表象呈现而已。为什么要伤心呢?”

  一个稍微有那么一点点领会空相的人,他对事物的观点是不一样的。同样吃饭、同样工作、同样在做一切应该做的事情,快乐、忧愁、压力都不一样。这是因为我们对身内、身外的一切事物的观点,体会、体验、证得的价值都不一样,所以才有悲欢离合爱恶欲各种形态的表态不一样。七情六欲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无时无刻不在发生,每一种七情六欲在每一种人身上发生以后,它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和结果都不一样。一个农民丢了一头牦牛他可能会痛心疾首,对于一个亿万富翁来讲,丢了一千万他可能一点也不会伤心。

  有的态度、价值发生了变化,那么我们的生命呢?领会到空的和没有领会到空的那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生活状态。领会到空的,就像我们心经里面讲的,肯定没有恐怖也没有挂碍;因为是空相的,精神和物质都是空的,佛说“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从来没有生过,也没有灭。这又是违背我们的常理,我们一天到晚的努力,工人的生产才有这个话筒的存在,用了若干年以后坏掉了,被当成垃圾回收,然后又把它化了,变成了其他的事物。我们亲眼看到每一件事物有生有灭,怎么佛经中又说是“不生不灭”呢?就是刚才我说的,我们站在春天开始生活,可能局外人是在一年四季当中开始,站在一季当中开始和站在四季当中开始,观点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光站在春季当中看事物的人,百花鲜艳,百花凋零,患得患失,悲欢犹如冰火两重天,看到百花开的的时候欣喜若狂,看到百花凋零的时候非常的悲伤。站在一年四季当中看问题的人,他会想到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哪一个季节有什么不好的?得和失之间、生和灭之间何尝不是如此呢?生活从十年、二十年来看,春天什么时候有丢失过呢?夏天什么时候离开过呢?从来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过,一年四季还是一年四季,年复一年年复一年,一年四季还是到来。

  佛站在三世看问题……从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看问题、看待一个生命,和我们站在这一世看待生命,那生命的价值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就看到我娘胎里面出生,然后长大结婚,然后生儿育女,然后慢慢老去,然后死了。死的时候又很恐惧,生的时候又很痛苦,长大的过程又很烦恼,喜悦占有我们多长时间呢?但是从三世来看,从生命的不增不减、不生不灭来看,这是一种形态的出现,你管它苦与乐了,你管它烦与不烦呢?生命本来就是这样子的,你投生做人本来就是这样子的。何曾有苦过还是乐过?什么时候生起了烦恼,什么时候烦恼又灭了?什么时候你的慈悲心生起了,什么时候慈悲心又灭了?在佛的观点当中,像六祖慧能所说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就是佛的境界。因此他从来也不生,从来也不灭。一旦有生的心,肯定有灭的心。

  过去五台山有位金碧峰禅师,当时皇帝非常的看重他,赐他一个金钵。他很喜欢,他一禅定的时候,就把那个金钵放在身边。

  什么是钵?过去的和尚是没有厨房没有餐厅的,他那个钵就像是乞丐用的碗,走到哪里乞到哪里,人家给什么他就吃什么,也叫“乞食”。我们现在叫和尚,和尚是尚和的意思,就是崇尚和善、和谐、和平、和气。但是过去叫比丘,专业术语叫“比丘”,也叫“乞士”。什么是乞士?就是讨饭的人。出家人就是讨饭的人,他讨两种饭,一种是养活他慧命的法食,一种是养活他身体的粮食。向释迦牟尼佛乞讨法食养活慧命,命是要有智慧来养的,向那些信徒们乞讨的是食物来养活我们这个身体。因此过去的和尚叫“比丘”,也叫“乞士”。现在我们都叫和尚。其实一个寺院里面就一个半和尚,方丈和尚带领大众修行,德高望重,寺院的榜样,威信高,称为和尚;还有个首座和尚算半个和尚,方丈有时候不在的时候,他代替方丈和尚出来带领大家修道的,所以一个寺院就一个半和尚。那些当家的、管事物的、签字的都称不上和尚,叫“比丘”,也叫“乞士”。

  皇帝赠送给金碧峰禅师那么好的一个钵,舍不得,坐禅时就放在傍边,他一入禅定以后思维缜密,并且对事物认知的程度达到了事物本身的运动和变化的规律,这个人什么妄想也没有。

  人是有寿命的,阎王一看生死簿,金碧峰禅师大限已到,于是派小鬼去抓他。他在禅定当中怎么抓来抓去都抓不去,因为他在禅定当中对人世间的事物没有挂碍了。后来有个土地告诉小鬼,他说大师最喜爱的钵放在他身边,你只要把这个钵动几下,发出声音来,他马上就从会真实的空中出来,对这个钵会有挂碍。那个小鬼真的去摇动他的钵,他马上就出来去看我的钵在哪里?人一回到和平常人一样的境界时候,就被鬼有可乘之机。在这个时候金碧峰禅师毕竟是个禅师,发现真的有小鬼在抓他,就放弃了那个钵,重新进入到禅定当中,后来连阎王对他也无可奈何。

  人生在努力的过程当中,事业做成功了也烦恼,事业做不成功也烦恼。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牵挂的太多。对事物本身的真理掌握的太少,应用的更少,所以才有生命当中的各种各样烦恼。如果一个修道的人,或说每一个人都能应用上一些空的观点以后,他事业做成功了也欢喜,事业做不成功同样欢喜。因为得与失之间已经不是他的全部,他的全部是努力付出,努力积累很多功德来塑造自己的生命,来增加自己的智慧,这是完全两种不同的生活态度。工作的结果、工作的程度是一样的,而得到的喜悦与不喜悦完全是两样的,这就是空与不空之间的差别。空了,它的时光隧道会给你拉长。像虚云老和尚刚开始打坐的时候,吃饭时间到了让他吃饭,老和尚说:“饭先放一放,我先静坐一会儿。”等他一静坐出来以后,饭已经长了很长很长的毛,他问侍者过了多少天了?侍者说已经过了二十几天了。对虚云老和尚来讲这尽管是一顿饭的功夫,怎么突然之间会过了二十几天呢?但是对凡人、俗人来讲,是一天的一天的过去,它的米饭才会长出了长毛的。

  时间和空间也是随着我们的境界变化而变化,它没有一个固定的时间,也没有一个固定的空间。大家有没有听说过“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我想很多年轻人谈恋爱的时候肯定经历过,特别是和男、女朋友相会的时候,如果说男、女朋友迟到5分钟就像迟到了5个小时一样。时空它本身没有价值,但是在不同人的境界当中,不同的思想感情当中,它会产生不同的时间。你说生命、时间和事物有增加过?有减去过吗?很多人可能会说:师父,那白天黑夜总有的吧?那是自然规律。虽然是自然规律,但是在我们空相的修道者当中和没有空相的人当中,它的价值也是不一样的。

  黑白,平常我们经常说的,那个时候还威胁小孩子说黑无常来了,白无常来了,其实讲的就是白天与黑夜。白天叫白无常,因为一天很快就过去了,是无常的;黑夜叫黑无常,一个晚上也很快就过去了。对于一个没有烦心的人来讲,一睡下一个晚上很快过去了。这个晚上怎么那么短呢,一下子就天亮了,不过精神很爽,晚上睡的很沉。对于一个晚上睡不着的人来讲,那整个长夜比白天还要长,叫做漫漫长夜。你说这些生命以外的时间,在我们不同的心境当中能够体现出不同的长与短、大与小,烦与不烦,轻与重,是外面的时空在发生变化吗?外面的时空从来没有增加过,也没有减少过,三百六十天同样这样子的运行,同样这样子的走,但是在不同态度的人身上,它的时空、时间或空间会发生这样大的差异,原因在哪里?原因在自己的认知当中。在佛的认知当中,事物的一切不管是有为法还是无为法,它永远是空相,不实在的、不永恒的、没有独立的。它从来都没有生过,也没有灭过。

  上次课程当中讲,雨水有时候变成雾,有时候变成云朵,有时候变成雪,有时候变成雨或者变成冰雹,虽然形态是不断的在变化,但是雨水的本质还是水,不管你是变成什么形态。一杯水撒向大地,蒸发到天空,下下来的雨水……它还是一杯水。所以我们看到的生或死,生或灭,那是我们的眼光看到的,在佛的眼光中就不一样了。对于事物的一个认知都是同样的道理。那么事物有没有增加过?有没有减少过呢?佛说:“不增不减”。我们平常的时候拜佛、礼佛、烧香等等一切,很多人说:“我在做功德”。像有些人拿出三百万、二百万到阿育王寺、五台山打千僧斋,他求什么?要增加功德。但是达摩祖师碰到梁武帝的时候(是宝公禅师引见的),梁武帝说:“我三次出家(三次以皇帝身份出家,就是出家还俗、再出家还俗三次。每出家一次让大臣们收集银两把他从寺院赎回来,这样寺院就一下子有很多钱了。那用来做什么呢?建庙,造塔、供僧。三次这样子干)”还说:“自己出了很多钱,也造寺院。”“南朝四百八十四路,多少楼台烟雨中”都是梁武帝在造。他问达摩祖师:“我供僧无数,塑佛无数,建庙无数,我有多大的功德?”达摩祖师怎么说呢?“一点功德都没有”。这个时候梁武帝说话不投机,气愤了,长袖一挥,让达摩祖师离开了。达摩祖师才一韦渡江到嵩山面壁九年。“一点功德都没有”与梁武帝要增加他的功德截然不同,而梁皇一生当中所求的希望都求在对佛菩萨的恭敬当中,想得到生生世世的福报,达摩祖师怎么能讲他一点功德都没有呢?从客观的真理上来说,成佛如果用你的增减累积可以来成佛,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成佛可以成为众生吗?要么像地藏王菩萨“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这样子的心态去救地狱中的众生。地藏虽入地狱,他没有受地狱的苦,他同样也抱铜柱,同样也上油锅,但是他没有痛苦。作为一个佛如果可以用功德增加而存在的话,他肯定也会减少变成众生。佛从来都没有增过,从来都没有减过。因此佛说我们众生都有成佛的可能性,只要我们对事物的解剖和认知搞清楚就对了。你如果把事物认不清楚,像梁武帝他做了多少功德了,最后他还是饿死台城。所以我们生命不在因缘法上,要认知生命的本身就是一颗光明磊落的心,一个蹭亮蹭亮的心,与佛同齐的,智慧是平等的。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