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

《心经》可以指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经中字数最少的一部经典著作,因其字数最少、含义最深、传奇最多、影响最大,所以古往今来无数艺术家都倾注极大精力和虔诚之心,把《心经》创作成为异彩纷呈的艺术品。自由自在的菩萨用般若智慧言传身教众生,依靠自心的心灵智慧,从烦恼生死的这一边到..[详情]

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经大全 > 心经 >

玄奘大师版《心经》讲记

慧明法师:《心经》第十二讲

  《心经》是佛的圆满的、智慧的结晶,它提供给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减法的方式,不是让我们去学加法。这是最主要的。之前已经讲到“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今天要讲的是“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这一段。

  《心经》在佛教的思想当中认为是空的,《心经》里面大家到处都看到“无色”“无受想行识”,无什么、无什么,乃至无什么,最后又无什么。大家可以计算一下一部《心经》260几个字一共有多少个“无”在里面,这个就是佛说法、佛认知人和世界所顿悟到的观点,跟我们一般普通的常人是有极大的差异,可以说背道而驰。我们人认知的世界是有什么、有什么;还有什么,更有什么;得到什么,更能够得到什么,这个是我们一般人的观点。人认识的有,并且认为最好是不能坏,不能变,不能迁移,内心世界当中希望能够全部的归我所支配,这是人的认知。佛的认知是无什么,无什么,还有无什么,整篇都是无。希望下次大家看看《心经》里面到底有多少个“无”字。我们听这部经典的过程当中,可能会感觉到有点累,不管听的累,还是听的比较愉快,总之来说,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承认佛的观点跟他所认知的科学的观点是一致的,并且他还认为佛认知的更有超前一些。伟大的自然科学家爱因斯坦大家都知道,还有近代的哲学家罗素也同样的观点,认为释迦牟尼佛的观点比其他宗教创造者的观点更客观、更正确,对于人世间的认知更有确定性,我们应该要在内心世界当中扬起、升起对佛说的话的一种尊重、崇敬的心。大家今天在这儿听,不要认为是在听天方夜谭一样。

  现在我们回到我们要讲的课题上来,“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跟我们第一堂课所讲的“照见五蕴皆空”的“色、受、想、行、识”是一样的,在佛学中名词叫“五蕴”,也就是组合成我们生命体基本的元素:精神和物质。在第二节课当中我们已经传授过了“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行不异空,空不异行,行即是空,空即是行;识不异空,空不异识,识即是空,空即是识。今天的这句话是对上面的“照见五蕴皆空”和“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等做一个总结。总结了什么呢?也就是说“色、受、想、行、识”其实就是没有固定的、不变的、实在的、永恒的“色、受、想、行、识”,也就是说色就是无色、受就是无受、想就是无想、行就是无行,识就是无识。大家可能会进一步的想到,那我们的身体到底是有还是没有?释迦牟尼佛在《心经》上已经告诉我们,这个身体不是没有也不是有,有人可能又会问:这讲话怎么模棱两可?到底是有还是没有?真理的东西要么就是这样,要么就是那样?是的,真理的的东西要么就是这样,要么就是那样,今天我从《心经》当中再给大家重复一句:是这样的,生命不是没有也不是有,就是这样!这是一个很圆满的答案,生命不是有也不是没有的。佛对待我们生命来说,因为我们始终认为,也始终没有感受到。始终认为什么呢?始终认为我们的生命是有的。始终没有感受到呢?始终没有感受到我们的生命是绝对的没有一个常态的,它是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当中。今天感觉到很惊讶,老家村里面来一个比我小三岁的邻居女孩子来看我,她的哥哥是我的同学,她不断的跟我打招呼,我在那里看,就是不认识。她说:法师,我是爱萍啊。我说你怎么变成这样子了?我出家时,她长得非常漂亮的,又能说,读书又读得很好,怎么突然之间变成了一个老人家一样的?那是二十几年前看到的和二十几年以后所看到的区别。在内心当中深深的感受到佛说的是对的,无色无受想行识,没有一个固定的生命体,也没有一个固定的生命体的元素。

  在《楞严经》当中佛问波斯匿王:当年在灵鹫山上说法的时候,王舍城的皇帝叫波斯匿王,是阿者世王的爸爸。佛问:三十年前看到的恒河和你现在看到的恒河有什么变化吗?他说:我三十年前看到的恒河和我今天看到的恒河好像没有什么变化。佛又问他:三十年前你自己的状态和现在你的状态有什么变化吗?他说:佛陀,我发生了很多的变化,老了。当一个大自然在你很小的生命体面前好像是没有在变,像所谓的波斯匿王看恒河一样,其实恒河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三十年前看到的身体和三十年后波斯涅王的身体,他感受到发生了变化,因为他对这个生命有所关照。对恒河他的关照是粗浅的,可以说是模糊和麻木的。很多皇帝都想长生不老,希望当上百年、上千年的皇帝,非常关心自己的容颜,知道了自己的容貌已经发生了变化。今天我们看宁波,当我开汽车开到中山东路和通途路交叉口的时候,还有中兴路的地方,我总感觉到中兴路、通途路和中山东路的几个岔口怎么发生了那么大的变化?因为这是人为的改造了,其实人为不改造,它也在变化。我们的生命体,“五蕴”和合起来那个身体又何尝不是这样子呢?所以佛说我们的生命体不是一个永恒的生命体,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生命体,我有时候经常很感概的说:啊呀,这个人啊,一天三顿饭,一个晚上睡觉,一次大便,就这样子重复的生活,慢慢的等着生命体的老死而去。

  这是指物质的,生命体是物质的。但是还有另外的一部分是精神的“受、想、行、识”,在佛的理论当中,也不是实在的,不是没有的,也不是有的。

  按照“受”来说,最能够感受的、亲切的也比不上母子、父子、夫妻关系,大家闭目沉思想想,当你的子女在哺乳期的感受和会走路、哇哇能叫上几句爸爸妈妈的时候的感受,当能上小学、初中的感受,当大学毕业以后他独立成家、自己生活的感受,同样是你的孩子,感受也发生了千万的变化。它不是有的,也不是没有的。我们个人的想法呢?也一样。年纪大了,喜欢跑寺庙、教堂;年纪轻了,逛商场、超市、奢侈品店;在脑袋里面一张一张像照相一样的影像让你的“想”有千万个变化。那我们的“行”呢?行就是作业,也叫思,就是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儒家有那么一句话:“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三十岁的时候他的作业、他的思,也就是他要去做的、他的观点都是努力进取,越挫越勇,人充满着满腔热情;到了四十,慢慢的知道生命从小懂事到四十岁的经历以后,受过了各种各样的坎坷、苦恼、喜悦、爱和恶,在这个时候感觉到自己的取舍不会那么的疑惑;到了五十岁的时候,一切都感受到人确实是有生命规律的,不是你要想怎么干就能怎么干的,也不是你认为希望达到的就都能够达到,知天命;到了六十岁,耳顺,各种各样好好坏坏的语言耳朵都能够听得惯了,赞誉的、诽谤的、阿谀奉承的都能够听的喜欢,就是经得起各种各样的人的、语言的考验,那个时候你生命的观点发生了截然不同的变化。而人是随着年龄段、时间的推移,不断地发生着要干什么的态度和观点,要在生命当中,在社会当中去干一些什么的观点都在变化。最后一个是“识”,也就是人的精神仓库,随着时间的积累、年龄的增加、认知的改变,各种各样的生命形态和一生当中经历的善事、恶事都贯彻到“识”中。像仓库一样,把你的一颗一颗的种子(以前所做善、恶事的种子)都往里面放。从十岁、二十岁开始,直到老死,它也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因此佛说:在空的客观规律当中,没有一个绝对不变的“色、受、想、行、识”。

  今天讲生命理论,是要用很深的心去观察、关照的。要去体验实证的。不然耳朵听过了,马上就过去了,对生命没有什么作用,不过也有种子的积累。佛说:佛经要多闻、熏习、多听、多思、多修;也有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佛经要多听多想,生活当中多对照,这样子慢慢的才会感受到佛说的话是对的。听,可以听很多,但是我们在做的时候,一句话能够在生命中经常的回光返照,这样我们生命的观点、生活的观点就会一步一步的变化。在这里大家可能还会问:法师,佛讲那么多空干什么?对我们有什么好处?整天讲无什么?无什么?我在这里可以这样子说,你认知的生活环境使你快乐吗?你喜悦吗?你有患得患失吗?你遇到过恐惧吗?大病来临的时候你想不想留住自己的生命呢?特别到临死的时候,你知道老人们是怎么死的?如果这些问题你能够圆满的回答,并且你的回答是喜悦的、快乐的、生命是充实的,也没有恐惧的,到死的时候也是很潇洒的,家庭矛盾也是没有的,也孝敬父母的,儿子不听话也很开心的,女儿考试考零分也很开心,那你可以不要在这儿听了。在这里听,就是因为我们有很多的疑惑、很大的压力,有不解的生命谜团。什么都有,有钱财,有权利,都无法让你解脱;当官的说:当官真苦;当和尚的说:当和尚真无聊;有钱的说:这个钱压力很大;有名誉的说:天天有人来找麻烦。

  佛经是用来解决这些问题的,特别是《心经》,它把生命的个体和个体以外的物质进行了分析,然后给予全盘的结论。很简单,就是一个“空”。“空”不是没有,这句话我在心经中已经无数次表达了,空----“无什么”“无什么”“无什么”,就是我们的人可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能量来加强我们心灵的力量,改造我们的生命,生命的观点,生活的观点,让我们的生命可以建立无量无边、无数大的假有。

  我没有接触过像李嘉诚、王永兴、比尔盖茨这些大资本家,但是可以肯定的一点,他们的思想当中绝对不会把一个亿、一百个亿的资金当成是资金的,当成什么呢?当成《心经》里面讲的,不是有也不是没有,不然肯定做不到那么大。心量、能量决定了我们能创造出的财富的数量。如果把某一点看作是永恒的话,这一点是不会放大的,它会渐渐的消失。不把这一个点当作是自己的一点,它是会放大的。《心经》里面所讲的内容可以肯定的是可以增加我们生命的能量,让我们的生命融会贯通到生命以外、以内的整个大环境当中去,不是像一般人认为“只扫自家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也有很多人在说,一滴水如果不融入到河里海里,它是会干枯的,被阳光晒干的;打破自己的一滴水融入到大海当中,河流当中,它的境界就大了,它的市面就广了,也不会一下子被阳光给晒干了。佛的观点就是要打破固执的认知“我就是我”“不变的我”“我的就是我的”“别人不能占有的”,所以佛要说空的当中没有什么、没有什么、没有什么,这是指我们的个体生命而言。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