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

《心经》可以指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经中字数最少的一部经典著作,因其字数最少、含义最深、传奇最多、影响最大,所以古往今来无数艺术家都倾注极大精力和虔诚之心,把《心经》创作成为异彩纷呈的艺术品。自由自在的菩萨用般若智慧言传身教众生,依靠自心的心灵智慧,从烦恼生死的这一边到..[详情]

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经大全 > 心经 >

玄奘大师版《心经》讲记

慧明法师:《心经》第十六讲

  上次我们讲完了十二因缘“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什么叫无老死?什么叫无无明?大家听了虽然不是全部知道,也应该有一知半解。躺在床上再去考虑思索一下:我为什么会无明?佛为什么说是没有无明?无明就是烦恼,明明我有烦恼,佛为什么说没有烦恼?明明是烦恼让我的心灵深处搅动、让我的整个气势会发生变化,搞得我焦头烂额,为什么佛说是没有烦恼?佛为什么说是假的烦恼?假的烦恼怎么会对我的生命产生效果?让我饮食不思呢?这个我们可以回去以后好好对照一下。修道不是一天二天的事情,对照了以后慢慢会产生效果。特别是对老和死的恐惧,佛说是没有老、没有死的,哪怕是你的身体拉到火葬场烧成灰了,佛也会坚决的说:没有老,没有死。佛如果说假话的话,爱因斯坦就不会说“如果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宗教能与科学相辅相成的话,那么就是佛教”,这是自然科学泰斗爱因斯坦说的。爱因斯坦大家都信仰的,他肯定不会说假话的。

  生命只是一种表面的形态,可以是那样认知,也可以是这样认知;精神也可以这样认知,也可以那样认知。从来都没有死过,但是人始终认为是死的。老了,确实走不动了,那你娘胎里面刚刚出生的时候怎么不说我老了,我走不动了?所以生命都是一个流程,这个流程我们只看到了黄河或者长江的某一段,你没有看到它的起源,起源的上面是雨下下来的,然后再流到大海当中去了,大海里的水又蒸发到空中……不知道了。因为认知的局限给我们的工作、生活带来压力也难免的。希望我们听了“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这个十二因缘,其中还有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还有那么多过程,大家可以百度再了解一下,佛说这些东西都是人的概念,不是自然界真实的概念。人的概念不要说是对真实世界的界定有误,对于一个假的世界界定也会有误的。在《摄大乘论》里面有一句话叫“名事互为客,其性应寻思”,就是名称和真实的东西两者之间就像客人一样换来换去的,但是对他本质的东西我们是要用脑子的。就是很简单的这个杯子放了水是水杯,有人到了一杯葡萄酒在里面就是酒杯了,有了到了一杯药在里面就是药杯了,没有东西的时候可以叫它玻璃杯,同样一个杯子可以有那么多的名称,可以由人来解说它对于一个假的东西更是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对于一个真的东西更难来界定它。

  接下来我们讲罗汉是怎么证道的。但是今天释迦牟尼佛说罗汉都是不存在的,假的,空的。大家看《心经》中说“无苦集灭道”就这五个字,就把罗汉讲没了。那我们大殿里面两边塑的有罗汉、有菩萨,一般寺院里面两边塑的都是十八罗汉。今天《心经》里面说的无苦集灭道,罗汉是修什么道的?修“四谛法”而悟道的,谛是真理的意思,罗汉是修四种真理而得道的。释迦牟尼佛一成道以后,第一次说法就是说的“四谛法”—苦、集、灭、道。今天释迦牟尼佛在般若会上、在《心经》当中说空的、假的、不存在苦集灭道的,那刚成佛的时候对弟子们又是怎么说的呢?小孩子哭了想吃糖,但是小孩子不知道那个糖是什么样子的,他妈妈从地下捡个树叶给他说是糖,告诉他糖先放着别吃,他就不哭了,这叫方便法门。这种法门确实也能够了断我们的分段生死,像我们人一般八十岁一段或者一百岁一段,一段一段的生死可以了断,但是精神上的变异就无法证到像佛一样的圆满。

  什么叫“苦集灭道”?我来给大家解说一下。首先他说“苦”,释迦牟尼佛告诉他的弟子们:“这个世界是残缺不全的,这个世界是不能十全十美的,这个世界是彻彻底底苦的”。不管你有钱没有钱、有权没有权、有地位还是没有地位,都是苦的。有一次我在观宗寺讲课的时候,我说大家认为这个世界是苦的还是快乐的?快乐的举手,一个人都没有;苦的举手,都认为确实是苦的,但是人还是喜欢苦,佛教认为这是习性,人的习性是这样子的。像我们有些人明明知道生肝癌了,不能喝酒,但是他嗜酒如命、照喝不误。像厕所里面的蛆,大便很臭的但是它喜欢。那我们人呢?在这个人世间当中很喜欢,苦就苦点吧,我就这样子过吧,有这种心态的人还是不错的。还有些人苦乐无常、忽阴忽晴、忽喜忽乐、喜怒无常,真是可怜。

  佛说“无常是苦的”。因为一个人一生当中不断的努力,积累了不少财富,结果还是空手的走了,苦不苦?好几次我讲到过某寺的知客师,那个时候改革开放刚刚开始,华侨很多,人家来寺院烧香拜佛第一个要见的就是他,一见到一跪下就供养法师,港币、美金、人民币很多,后来临死的时候他眼睛睁得大大的,老是盯住砖墙方向看,死不去,砖墙是空的。有个法师比较聪明,他说我去敲敲看那个墙上到底有什么东西?敲敲发现会动的,结果把砖块一块一块拿下来,里面都是钞票,把钞票拿到他身上的时候,“嘘”的一声就走了。所以人对自己创造的、多年积累的财富很难舍得下。释迦牟尼佛也说富贵学道难。作为一个贵人、富人学道修道是比较难的,也就是说很难能够放得下。修道的人最好像天上的云一样、小溪里面的水一样,不停留在某一个地方。所以真正修道的和尚不会在一个寺院里面超过三年,超过了三年,他对这个地方产生了感情,对这个地方上的人产生了感情,还有对这个地方上的事产生了感情,他就比较难了。你像天童寺、阿育王寺等大寺院、老寺院里面,肯定有个“云水堂”,不同地方来修道的人到这个地方来过一过。一旦这个和尚当了主持、方丈、会长,了生死是比较难了,放不下了。确确实实这就是苦,因为世界是无常的。你的心要想留在不变化的属于你的东西上,跟这个世界的客观规律是相违背的,所以产生了苦。

  佛教解说“苦”有八苦。三苦,还有心理上的贪嗔痴苦。虽然没有苦的,但是还是要把苦来解说一番。第一个“生”苦,刚才也粗粗解说了一下,父精母血在娘胎里面怀孕,根据我们佛家四谛论里面说,如果小孩子怀孕到六个月以后,妈妈吃棒冰,小孩子里面冻得不得了;如果妈妈在吃烫的东西,孩子在里面也烫得不得了;他不会说话,要出生的时候像两座大山在挤压着他,所以他一出来就哭。这也是自然规律,这个就是“生”苦。对于母亲来说生一个孩子不像现在拿刀剖出来就好,过去生一个孩子就在生死之间,十个妇女最起码会死掉两个三个,她是自然生产。所以生是苦的。

  第二个是老。根据描述眼屎也增加了、口水也增加了、鼻子也流水了、耳屎也多起来了、小便也不方便了、大便也麻烦了,这个就是老了。然后年轻人看到也嫌你肮脏了,背也驼了,东西想吃也吃不动了,这个叫老。

  接下来就是病苦。这个社会现在很好,提倡对老人、病人、妇女、弱者要同情,但是生病的时候不管你怎么同情,病起来总是苦的。不管医生多少高明,病起来还是痛苦的,这也是自然规律。关于“死”,我刚才讲了最大的痛苦是无常,心希望得到但是东西又无常得不到;还有临死去时候的苦,佛经里面说:人死像乌龟脱壳。活生生的乌龟把你的壳剥开来。拔指甲也很痛的,但是乌龟脱壳应该更痛一点吧。所以人的生老病死这四个苦就在了。

  求不得苦。男的求女的,女的求男的,求不得的时候就去殉情。那么钱呢?权利呢?地位呢?面子呢?想求却又求不到的苦。爱别离—两个人相爱,为了生活,佛经上说命上羊肠之道,为了谋生,生离死别,相爱的人结果不能在一起。有各种各样的条件的限制。像我们今天中午碰到的一个小女孩,她喜欢的男朋友她妈妈不同意,一讲她就流眼泪,这个就是求不得的苦。

  还有怨憎悔苦。我对你有意见最好不要碰面,但是却碰面了,两个站在那里很尴尬,心里面很不踏实,也是一种苦,冤家对头更是苦。

  还有我们生命当中的五蕴炽盛苦,什么是五蕴炽盛苦呢?五蕴前段时间解说过了“色、受、想、行、识”,这五个部分不调和,晚上睡不着觉苦不苦?吃安眠药。还有吃饭吃的不香,睡觉睡的不好。各种各样的苦纠缠着我们的生命。但是释迦牟尼佛在《心经》里却说没有这些苦,这些苦是不存在的;在《楞严经》中讲,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本身就是这样子的。等我解说完了“苦集灭道”再来细说为什么佛会说没有这些苦。

  这些苦的原因是怎么招来的?那就要讲到这个“集”字了。集,佛教解说为召集,召集什么呢?召集烦恼。为什么会召集烦恼呢?就是我们刚才说的无明,对于人世间和宇宙的等等不明了、不明白,于是在内心当中纠集了很多的烦恼在一起,这样子才去投生,投生了以后才有生老病死、怨憎悔、爱别离、五蕴炽盛的苦,这叫“集”。

  作为一个阿罗汉,他为了不要再来到这个世界上生死,所以他很羡慕生命能够到达一种很寂静的状态,佛教叫涅槃;就是说有痛苦烦恼的一边到达了轻松快乐的一边,这就叫涅槃;在很多名词当中也说是“到彼岸”,就是从苦的一边到了幸福的一边,叫“彼岸”。在这里称它为“灭”。灭了什么?灭了我们的贪嗔痴,贪心、嗔恨心、愚痴心。到了最寂静的状态,就是写着三个字的地方“三摩地”,到了最寂静的状态当中,下一辈子再也不会来到这个世界上生了。

  释迦牟尼佛说“业不重不生娑婆”,这个世界叫娑婆世界。你如果活着的时候造作不是很多,不是犯了很多错误,不是带有很多烦恼,你不会再生到这个世界上来。佛教认为地球外面还有更幸福的世界,最起码有东方琉璃世界、西方阿弥陀世界、还有弥勒菩萨的兜率内院。地球则是娑婆世界有罪的众生、有烦恼的众生来的地方。佛认为宇宙当中肯定有生命存在的,比我们更加幸福。只是形态不一定像我们人类,人喜欢看到人,但是老虎喜欢看到老虎,为啥它要吃人?因为它喜欢吃腥的习性,人类不在它喜欢的范围。人呢?看到老虎怕,要把老虎打死。但是在其他世界当中也存在生命。像东方、西方、兜率内院中的人不一定像人,也许像杯子?也不一定。我们看到的不好看,它们自己看看就很喜欢。所以释迦牟尼佛说“业不重不生娑婆”,你没有业障就不会来到这个世界上,没有烦恼也不会来到这个世界上,因为这个世界叫“堪忍世界”,梵语叫“娑婆”,翻译成我们中国的名词是能够承受的意思,就是能够承受的人生活的世界就是这个地球。所以作为一个有智慧的生命他就不要来到这个世界,他要活到其他世界去,就要开始修道。

  有人说:法师,我感觉到这个世界也蛮好的,我不想到其他世界中。那也没有关系,但愿你快乐就好。作为一个修道者,他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肯定会带来了很多的牵挂、很多的烦恼,他就想放弃这个世界,要到另外一个世界去。有人说:那我马上死了以后会不会去呢?内心不通畅,跳楼、跳河、上吊死了,都去不了其他世界,要么继续做人,要么到地狱。我们佛教里面说自杀也是杀生,杀生要下地狱的。要到其他世界去,必须要让这颗心很通畅,通畅到无无明,亦无无明尽。就是没有黑暗,内心当中一片光明,也没有光明可说,这样子才能够到另外的世界里面去;还有一种世界去比较方便,像阿弥陀世界,你只要念阿弥陀佛,然后持诵阿弥陀佛的名号,修阿弥陀佛的法门,就能往生去西方极乐世界,到你命终的时候要坚持不变,愿意去那也能够去;还有一种到弥勒菩萨的兜率内院也可以,你有业障也可以去。到其他世界去的带业往生的不多。因此为了达到静寂的生命状态,所以要修道。这个苦集灭道的“道”就是方法的意思。就是必须要修学佛修道的方法,才能够达到寂静清静的状态,不会再生到这个娑婆世界来。我们来到这个娑婆世界是因为我们聚集了许许多多的烦恼,所以才来到这个娑婆世界,要承受这样那样的苦,这是佛的观点,叫“苦集灭道”。

  佛的另外一种观点就是《心经》里面讲的“无苦集灭道”。什么叫“无苦集灭道”?就是说苦是假的、集也是假的、修道的道也是假的,灭也是假的。也就是说我们的生命本来就没有烦恼、本来就没有苦、本来就没有寂静的状态、本来就没有道可修,我们当下就是一个喜悦、快乐的人,就是圣人。

  那么有人要问:法师,那我们的苦是怎么来的?有苦吗?有人说我离婚很苦,我老公一定要跟我离婚,我不想离婚,那是你的观点;有人说我离婚离了很开心,我真的希望离婚,跟这个男人在一起真的是受罪;也有很多来说我真的不想离婚。同样是离婚,苦还是不苦?同样是人,也是三顿饭睡一个晚上,同样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同样是一个家庭,但是精神状态、心理状况有着天翻地覆的变化。一个要离了快乐,一个要不离快乐,到底是哪个快乐?那还有其他的苦呢,多着呢,我身体很健康叫我吃很苦的药我是不吃的,我有时候说哪一天要是生癌症让我开刀去,我肯定不去宁可死。开刀不是很痛苦吗?特别是肺癌、肝癌。别人说开刀好,我还可以长寿啊,开心呢,他说开刀开了马上就能好了呢。可是我认为不需要开刀。所以同样的一个病的苦,一个可以这样处理是快乐,一个是那样处理才快乐

  这个苦以什么来界定?同样是娑婆世界,佛从修道到成道,到过世,他始终以奉献、广度众生、慈悲、快乐的心态在这个世界上活了八十年,直至涅槃。他也是食人间烟火的,历史上有记载他是公元前多少年出生在哪一个国家,是哪一个国家王帝,多少岁结婚,多少岁生孩子,多少岁离家出走修道,多少岁成道,他吃的是什么穿的是什么,成道了以后他奉献了什么。同样一个人,他也有是享受同一个太阳、同一个月亮,他只不过在喜马拉雅山南边脚下,我们在喜马拉雅山的东北边。但是他在这个娑婆世界不感到苦。所以中央四套楼宇烈教授在跟一批大小学生们讲什么是佛法的时候,学生们问他佛法到底是什么?他说佛法没有什么,佛法就是教人对生活的一种态度。星云大师说佛法就是活法,怎么活的方法!就是快快乐乐活的方法就是佛法。按照楼宇烈教授讲的就是:你的态度对于你的生存状态要有一个正确的界定,这个才叫佛法!正确的态度是什么态度呢?假的态度、空的态度,然后再发挥出来的是无穷无量的喜悦的态度。如果不空、不假,快乐是间断性的、快乐是受到外界刺激的、快乐是暂时的;如果是空了、假了,内心发出来的喜悦是持久的、有永恒性的,并且这种快乐是内心世界像井里的泉水一样自动的冒出来的,不是金钱、地位、名利、权益来刺激你而产生的。世间人的快乐是受到外界的刺激以后得到的快乐,佛法叫人快乐是从内心当中像泉水一样涌出来的快乐。那用什么态度去对待呢?假的、空的态度。你当真的话,天天想跳楼。生活在当下,无常的观念当中才是对的。有人说:法师,按照你怎么说伦理道德都没有了。不会的!假了才能建立起更好的伦理道德。哪一种伦理道德是真的?唐、宋、元、明、清等哪一朝的道德为真?还是美国的伦理道德是真的?还是伊斯兰教的伦理道德是真的?你认定了哪一种是真的,伊斯兰教的是真的?还是佛教是真的?还是基督教的是真的?还是美国的是真的?只有是假的和空的态度,才会树立正确的生命的伦理道德;才可以让生命喜悦的、自由的飞放。因为空和假是宇宙的客观规律、真理,认知证到了真理以后生命的态度就像大海一样能够容纳天下的各条河流。

  讲到这个“苦”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集”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从佛的观点来讲,无道可修、无涅槃可生、无烦恼可有、也无无明可得,也就是生命没有烦恼,也没有什么道可以修,就像温州一个永嘉大师一样,绝学无为闲道人,不断妄想不求真。他说:一个人学什么?无为。一个道人是空闲的、不忙碌的。不断妄想,妄想有不真的,你断它干什么?不求真。佛又不是求来的。如果佛可以修出来的话,那天天有人去修了。佛是用减法减出来的,不是用加法加出来的。快乐是从简单当中得来的,喜悦是从减法当中得来的。我每天减压、减烦恼。我经常讲喜悦是平等的,明星的喜欢与路边的乞丐也是一样的喜悦,差不多。路边的乞丐你给他一百元钱,他开心的不得了。所以大家对喜欢、对烦恼、对痛苦,在佛的境界中讲本来如此,今天我们为什么有那么多烦恼呢?是人造作出来的,无中生有。

  今天我们把十二因缘和四谛法从有讲到无,解说到这里。希望大家能听的进去,用到日常生活当中去,能够减减压;当家庭碰到争执的时候,你要想想那是假的;当你要去跟别人争吵的时候,你就去想想那是空的;当你被别人囚禁的时候,你去想想那是天堂。希望快乐一直能陪伴着大家。今天就讲到这里。今天继续来讲《心经》,还是重复一下,从头到尾都讲一个“空”字,一部《心经》共二百六十几个字里面,“无”字有十九个,占了百分之八以上,跟很多部经典相比,这部《心经》是“无”字用得最多的一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