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

《心经》可以指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经中字数最少的一部经典著作,因其字数最少、含义最深、传奇最多、影响最大,所以古往今来无数艺术家都倾注极大精力和虔诚之心,把《心经》创作成为异彩纷呈的艺术品。自由自在的菩萨用般若智慧言传身教众生,依靠自心的心灵智慧,从烦恼生死的这一边到..[详情]

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经大全 > 心经 >

玄奘大师版《心经》讲记

慧明法师:《心经》第十七讲

  上一次我们讲到了“无苦集灭道”,什么叫苦?什么叫集?什么叫灭?什么叫道?我一一作了说明。这四个字就是因果关系,一个是凡夫世界的因果,一个是圣人世界的因果。

  如“苦”和“集”是凡夫世界的因果,我们现在感受到“苦”是有原因的,那是“集”给我们造成的因。什么叫集?也就是不断的进行造作,凭着凡夫的习性、业力不断的造作、积累造成了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苦。

  这个“苦”字是佛教当中的常用词,也是被大家所误解的,认为佛教很消极的一个字。其实这是一个很积极的字,因为苦是现实。

  苦的范围上次我也讲了根本的有八苦,普通的讲,也就是我们生命当中天天发生的烦恼本身就苦,没有烦恼的人我想是没有的,所以苦是客观存在的、现实的。

  佛教不逃避现实,直接面对,了解、了知这个“苦”。“苦”的因在我们的“集”—造作,就是在对事物不懂、不了解、不透明、不阳光的前提下就做了很多事情。

  圣人世界的关系一个是“灭”,一个是“道”。

  什么叫“灭”?讲的俗一点就是把凡夫世界的苦全部消灭掉。那反过来是什么呢?是快乐,在生命当中升起了无穷无尽、不要任何条件的、自然的快乐。这个叫“灭”,佛教中也叫“涅槃”,也叫“到彼岸”,也称为“圆寂”。

  在寺院,方丈、首座或者是哪一个德高望重的出家人过世了以后,我们称他“圆寂”,这是给过世的这位高僧、有德之士一个美好的祝福。其实“圆寂”就是到了圆满的快乐的境界,圆满地消灭了一切烦恼,这个“灭”就是这个道理。

  为了达到“灭”的境界、“灭”的状态、“灭”的结果,就要修道。“道”是因,“灭”是果。

  这个“道”有很多道,可以理解为方法、可以理解为道德、可以理解为大道,不管是方法、大道还是道德、修为,它的结果都是为了达到这个“灭”来做准备的。为此“苦、集、灭、道”是世界的因果和出世界的因果,佛教把“苦、集、灭、道”称为四圣谛,就是四种世界和出世界的真理。

  释迦牟尼佛成道以后,到鹿野苑初转法轮(就是刚刚开始弘法)的时候,给当时的五位比丘讲的就是这“苦、集、灭、道”四圣谛。今天在《心经》上佛说“无苦集灭道”,也就是说苦集灭道根本就不存在的。

  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说“苦、集、灭、道”,到般若会上他就否定了自己说的“苦、集、灭、道”,而说“无苦集灭道”,这使大家很疑惑。大家会说:佛讲话也不算数。开始的时候说有四圣谛,结果又说没有四圣谛,那是怎么回事呢?佛说法是看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吗?

  这是佛的智慧!因为他看到当时的五比丘缺少圆满的智慧,他们的因果可以证道阿罗汉,因此佛对五位比丘就说了称为阿罗汉的法门,阿罗汉的法门就是“苦集灭道”,修“苦集灭道”最后得到的结果就是成为阿罗汉。

  什么叫“阿罗汉”呢?翻译成我们中国的语言,叫做“无生”。大家上次听十二因缘的时候也听到了什么是“生”,生了肯定要老、要病、要死;生肯定要死;生的本身很苦;死的本身也很苦。作为阿罗汉修这个“苦集灭道”以后,他就可以达到无生,也就是再也不会来到这个娑婆世界。

  投生了,他已经入了“无余涅盘”,达到了不生的境界,了脱了自己所有的一切烦恼;当然他缺乏像佛一样的慈悲心。如果有慈悲心,他肯定会来到这个世界度化众生。但是他们畏惧娑婆世界的苦、畏惧娑婆世界的生生死死,所以他们舍弃了、放下了,他们的灵魂——精神世界达到了不来到这个世界的境界,了却了我们人世间的一段一段分段生死,所以叫做“无生”。

  今天这个《心经》是对谁来说的呢?我对刚才一句话“对人说人话,对鬼说鬼话”要纠正一下,佛说的四谛法是对罗汉来说的,所以是罗汉的法门;现在的的“般若”法门是对大菩萨来说的,因此要说“大般若”法门。

  “大般若”法门就是《心经》里面讲的“无”的法门,“空”的法门,也就是说能够彻底地、明白地阐述世界和出世界真相的法门。真相到底是什么呢?就是无苦无集无灭无道。就好似娑婆世界的凡夫世界本身就没有苦,娑婆世界本身就没有造起烦恼的条件,娑婆世界本来就没有道可修,也没有佛的境界可增。

  那我们怎么办呢?我们一天到晚建庙、拜佛、诵经、皈依放生都是为了修道,《心经》里面怎么说没有道可修,没有烦恼可存,也没有苦可得?那是怎么回事呢?

  从人世间的本来面目来说、再从佛的最高境界来说、从娑婆世界的真实相来说,一切的世界和出世界都跟一个字有关系,那就是“空”。苦等于空,空等于苦。为什么这样说呢?苦没有一个不变的本性的存在。你以什么为苦呢?定个标准出来?没有的!真的是没有的!以什么为乐?也真的是没有。

  我十四、五岁的时候,感觉到做农民确实很苦,六月的夏天,背被太阳晒着,两只脚插在滚烫的水稻田里,把秧一根一根的插下去,真的很苦,在这个时候,我能够在大树底下坐一下、喝一杯水,太阳照不到,那是多么的快乐,这个叫“苦”和“乐”。

  对一个犯罪分子,明天要去杀头枪毙了,那他什么是苦什么是乐?这个犯罪分子一定会想如果让我像慧明法师当年一样在水稻田里工作、太阳晒着插秧,即使插到天亮也可以,只要能留下命就可以了。这样他很快乐了。明天要去枪毙了,他当然很痛苦了。所以我认为非常苦的境界对他来讲却是非常快乐的一个结果。

  当年梁武帝跟宝志公禅师一样,有一天梁武帝拉着宝志公禅师去看戏。歌舞升平,梁武帝又鼓掌又摇头,开心得不得了。

  戏演完了以后,他问宝志公禅师:“你看这个戏开心吗?”禅师说:“我没有在看戏,我也不知道开心不开心。”梁武帝马上手一拍:“大胆,你敢在我面前说谎,我们两个明明坐在一起看戏,你难道开心不开心还不知道?”禅师说:“我在你面前一点也没有说谎,我真的没有在看戏。”

  梁武帝问:“那你眼睛睁的那么大在干什么?”禅师说:“我在念叨我自己的生和死”。皇帝还是不信,禅师说:“你如果不信,可以到监狱里面找一个明天要杀头的人犯,请他来看戏,然后跪在戏台前面让他的头上顶上一盆水,你对他说你好好的看戏,看完这部戏,你头上的这盆水一滴都没有晃出,我明天赦你无罪。”

  梁武帝真的叫了一个死刑犯跪在地上顶着水看戏,看完以后,宝志公禅师对梁武帝说:“你去问问他,他有没有在看戏?”皇帝过去一问,那个犯人就说没有在看戏。皇帝问他:“你跪在地上眼睛睁着干什么?”犯人说:“我在想我明天的死和生,我全部的精神都在这个盆上。”这个时候皇帝才相信禅师的话。

  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对当时的苦和乐有着直接的关系,并不是说蹲在水稻田里就很苦,也不等于说你在看戏,戏很精彩你就会很快乐。苦和快乐不在事物的本身上面,在各人的精神状态上。

  你说人世间的苦和乐以什么来鉴定它呢?每一个的苦和乐都不一样,你把它定性为哪一个苦哪一个乐呢?在同一个人的身上也没有办法去鉴定它。苦和乐的本身就没有固定的、没有永恒的、没有不变的。苦的本质就是空的,这是佛的最高境界。

  佛说世界没有苦,确实没有苦;世界也没有灭,灭就是快乐,以何为快乐?像刚才的例子来看,也没有定性的。灭就是空,空就是灭。那么对苦所造成的因,就是集呢?到底是有还是没有?也是没有的!就是有,佛说也是假有,假有的东西怎么可以说它是有呢?

  修道到底有没有?如果这个道是可以修的话,成佛了也会下地狱。因为可以修,说明这个事物可以做成功,也可以做失败的,成佛了还会下地狱吗?因为他已经觉悟了,人世间的事物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道不在修,道本身就存在任何一个地方。

  想当年河北的赵州禅师在当时很有名,很多人去向他请示,有人问他:“禅师,我们修道应该怎么修?”禅师说:“沏茶去。”有人问他:“禅师,道在哪里?”他说:“瓦砾当中”“狗蹶子中(就是被太阳晒干的狗屎里面)”,他是这样回答的。

  大家听了以后非常的奇怪。但是这个社会却有很多人为道被道压死,为德被德压死,为信佛被佛压死,为做善事被善事压死,压得喘不过气来,这种现象到处都是。佛性平等。今天在座的各位跟慧明法师、跟释迦牟尼佛佛性都是平等的,从来都没有增加过,从来都没有减少过。

  那佛为什么会成为佛呢?我们凡夫为什么还是凡夫?那就是颠倒的原因。什么叫“颠倒”呢?佛说没有的、假的、空的,而我们认为有的、是我的、应该是我所有的、也是我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尝到的、真实的,跟佛的观点正好相反。所以佛可以成佛,我们人还是凡人,就是那么点差别。

  佛说:“无苦、无集、无灭、无道”,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假象、因缘和合而成的,它的当下本质都是在运动和变化当中,为此佛说“无苦、无集、无灭、无道”。

  有人会说:“法师,那我们就不要修了。”不要修,你总得有事干呢,叫你不干事做得到吗?做不到的!既然没有道可修,我们佛也不要信了,不信佛你去干什么?你能够做到不信佛、不信基督、也不信其它一切的神,那就很了不起了;如果做好不信钱、不信权、也不信面子。你更了不起,这个生命真的是脱胎换骨了,快乐就在当下。

  人能做到吗?有善根的、对人世间的觉悟性强的、对宇宙的一切认知是正确的,慢慢的会做到的,一般人很难做到,因为我们内心世界对外部世界错误性的惯性你处理不了。比方说我拿大木头放在这里,其实放的小一点也可以的,但是人的惯性是“好大喜功”。拿过来给人家看,人家说:“慧明法师,那个木板那么厚、那么大,这个值多少钱呢?”希望得到别人的赞叹,这是人的的行为。

  其实修道、传道不需要那么大的寺院。道是无的、空的,要那么大寺院干什么?道是不可以让人去努力得到的,那怎么能够体现呢?放下、看破、再看破、再放下……我们从开始到现在,从五蕴、十八界、十二因缘到四谛法,一路上过关斩将的过来都是站在一个看破的概念上在说道。看不破,肯定放不下。人都是凭着自己努力想象、再努力再想象,为所谓的理想在奋斗着。

  像我当年一样,国清寺当个小和尚也很好的,现在说不定成为千万富翁了。那个时候国清寺佛事很多,给来做佛事的华侨提桶、倒水,每天红包港币有二百元,为了让自己有文化、有知识,希望将来不因赶经忏为目的,能当个法师,我就去读书;读书的时候我想一定要站上讲台,结果就站上了讲台;站上讲台以后我觉得应该在佛学院当个领导;当了领导以后干什么,想要自己去建一个寺院,结果就跑到这里来了,一路上就是在折腾、折腾、再折腾、再折腾,到现在讲到《心经》的时候觉得都没有意思的,真的是没有意思的。折腾了那么多干什么呢,还不如把那么多折腾的时间、折腾的经历全部放在生命上,让它多放下、多看破呢。

  看破、放下了,不成佛也成为菩萨了。人做不到了,难呢,但是佛说的法是真的。一路上努力过来的人,到最后快要临死的时候,你问他这辈子怎样的认知呢?

  上次一个老人家快临死的时候,头脑很清楚,给他讲了一些话,他的儿子、媳妇、女儿站在傍边看,他不认识了,两行眼泪留了下来,为什么?舍不得啊,不敢面对。这个跟我们一路上走,要努力这个、努力那个是一样的!所谓的红尘白浪两茫茫,你们是在红尘当中拼命地打滚、努力、搞事业、搞名誉地位,我们出家人在白浪当中努力、打滚、当会长、当方丈,又能怎样?所以红尘白浪两茫茫。

  按照《心经》来讲,都是无的,只是你自己在造业,可能给大家增加一点人天福报,因为建庙、塑像、做公德,让大家来捐献,大家积累点人天福报。我还可能遭罪,他拿来塑佛像的钱可能被我用在买瓦片上了。人都是自己折腾自己,看不破就放不下,放不下就不自在。

  《心经》一路上走过来二百六十几个字都是叫人看破、放下,告诉我们佛不是修的、不是争的、不是吃素吃出来的、不是拜佛拜出来的,佛是叫你看破、放下,显现出来的,本来就存在的,像一面蹭亮蹭亮的镜子一样,灰尘积得太厚了,你的光发挥不出来了。

  所以佛说哪里有道可修?哪里有烦恼和造业?哪里有苦可除?哪里有快乐可实现?这都是欲望。你想成佛不是欲望吗?不是贪心吗?佛说的想成佛也是贪心,不过有个鉴定,欲有善欲和恶欲,善的和恶的不一样,同样是贪,一个是善的一个是恶的。不管善的还是恶的,它的本质就是空的。

  有人会说:“法师,既然空的,什么坏事都可以去干个遍?”空了你还会去干坏事吗?空了你还会不做善事吗?佛性体现了,它表现出来的是无缘的大慈、同体的大悲。

  把所有的一切放下才体现了佛性,那就是空了,你还会去干坏事吗?不会了,只会干好事,并且干好事的精神是持续的、时间是长久的、生命是不息的。因此“无苦、无集、无灭、无道”。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