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

《心经》可以指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经中字数最少的一部经典著作,因其字数最少、含义最深、传奇最多、影响最大,所以古往今来无数艺术家都倾注极大精力和虔诚之心,把《心经》创作成为异彩纷呈的艺术品。自由自在的菩萨用般若智慧言传身教众生,依靠自心的心灵智慧,从烦恼生死的这一边到..[详情]

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经大全 > 心经 >

玄奘大师版《心经》讲记

慧明法师:《心经》第九讲

  接下来它把空讲的更加的具体了,具体到什么程度呢?它说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舍利子大家都知道是释迦牟尼佛的大弟子,叫舍利佛,成为智慧第一。佛说法不像今天我们在这里光听我讲的,大家记着或则听着,过去的教育方法一问一答,像《金刚经》里面都是问和答。很多佛经都是这样子,《论语》也是这样,孔老夫子教人也是一问一答。现在我们这个小学、中学都是现成有课本,老师一讲,讲好了完事了,你们做作业吧,老师走了。过去的教育不是这样子教育的,过去的教育是因人施教,因地制宜,它不会很主观的我讲课,你们要这样子的,不是这样子的。现在我们把佛的经典经过解说是这样子讲的。

  什么叫“色不异空”呢?异就是差异,刚才我们讲到的是变异,有异,生命是有异的,异生异住异灭的,现在我们讲“色不异空”,色和空之间,两者是一个还是两个?佛给我们的答案是一体的,没有两个。大家能够体会的到吗?色是物质的,象我们的身体里面有水、有肉、有骨头、有热量、有空气,把我们的生命在不断的运动,怎么当下是空的呢?但是我刚才也有点到了一下,一个人不可能踏进同一条河里,当我把这个杯子拿起来再放下的时候,看看是同一个杯子,如果科学家用精密度很高的显微镜来观察的话,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当我拿起来再放下,已经不是原来的那个杯子了;当我讲过了第一句话,讲到第二句话的慧明已经不是这个慧明了,这是事实,科学可以证明的。生命的细胞无时无刻不在不断的更替当中。说明我们看到的物质是粗相,它的变化可以从细微的中子、质子论起来。我们可能现在看看,现在回忆回忆二十岁时候的我多少年轻,其实今天看到的你跟昨天就不一样,现在讲话的你跟等一下讲话的你就不一样,认为一样是你内心世界执着的假象,实际上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个东西已经不是那个东西了,这就是佛说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还有讲到色的问题,比如说这个杯子,大家看看是个杯子,大家认为是玻璃做的,玻璃什么物质?它也离不开地、水、火、风,地有质碍的,火是有热量的,风是有空间的,水是有水分的,如果没有水分和没有火,这个杯子就不会造成。现在用高科技来测量这个杯子一定有热量,热量是相对来说的,比如零下20°和零下1°,就是零下1°有热量,并不等于零下1°就是冷,20°和1°之间都是零下的,都是很冷的,为什么会20°到1°呢?说明它有热量存在,温度会上升。你认为这个就是冷的?不是那么回事。从火的角度来讲,这是火的热量程度不一样而已;从水的成分来讲,水分的多少而已。所以空和色之间,色和空之间,色是因缘和合而成的,它这个杯子离不开四大元素,它也时时刻刻在发生着无数次的变化,有空才会有四大的和合成立,没有空了,火归火,水归水,地归地,风归风,那世界上的事情就不能成功了,不能成就了;因为是空,所以才有这个杯子,因为是空,所以才会形成这个杯子;因为是空,等一下杯子掉到地上会破碎掉,所以空和色之间,就是物质和物质之间,物质的本质和现象之间,它们是没有差异的,当下就是一体的。

  从这个理论上谈论到我们的生命,生命当下是有的,有的生命跟空是什么关系呢?是不即也不离的关系,没有差别是当下的关系,没有给它分开的关系,因此这个空在我们生命当中不管在什么空间,随便走到哪里,不管走到金峨寺还是宁波市、还是北京市,空和有始终是跟随在你生命当中。但是一定要把它这个生命当成是有,实实在在的、不变的、永恒的,我就是我,不依靠任何东西的,这是错误的。这种观点是烦恼的根源,贪心的根源,愚痴心的根源,也是嗔恨心的根源。

  我们的受呢?我们的想呢?我们的行呢?我们的识呢?也是这样的道理。“受不异空,空不异受;想不异空,空不异想,行不异空,空不异行;识不异空,空不异识”。我讲到的“受”是不是对“空”有差异?同样产生在一个生命上的“受”。比如说,刚才我举了个例子:别人突然打你一个耳光,你要还击呢,心里没有慈悲心,但对自己执着的很牢,于是会追过去,可是打你的人已经跑的很远了,这时另外一个朋友过来说:你不要追了,你跟他计较什么?这个人是神经病的啦,马上感受就不一样了,神经病很可怜的,那我还计较什么,这个打人者是精神病人。

  刚才那种很焦虑的苦马上会转化为很清淡的苦的感受,然后再想到他的可怜、他的无知,就会起来一种同情心的感受,同样一个生命上的受,同样的一个事情,在空当中进行的;如果这个受不是空的话,那么你追去打肯定要拼命的去追,追着不放了,打到为止了。结果它会发生变化。受的本质就是空的,没有实质性的,那么色的本身也是没有实质性的,也是空的。

  我上次讲的水可以结成冰,也可以变成雾,也可以变成云朵,也可以变成水,它跟空一点都不矛盾,是一体的,当下就是。如果它不是一体的话,水就是水,15°的就是15°,20°就是20°,不可能让你用电来把它煮开的,因为它是空的,所以被你煮开了;它的温度不断的发生变化。所以色、受,它的当下就是空。它跟空不是两个概念,是一个概念,它的当下是有发生变化的,时时刻刻的在变化的。

  那我们的“想”呢?想不异空,空不异想,想即是空,空即是想。什么叫“想”?想是一种心理接受的那个状态。比方说你到金峨寺,看金峨寺多少大,回到家里还说金峨寺的建筑蛮好的,金峨寺周遍的环境竹林很美,然后金峨寺的佛像也很庄严的。如果不是空的话,金峨寺这些印象占满你的脑袋,其它的信息你就接受不了,因为它是空的,你等一下就把它给忘记了,你会去想宁波大剧院是很美丽的,某一个钢琴师在演奏的曲子是很美妙的。在你的思想的想当中它会不断的更换角色。可能你会想到你在美国的儿子,或则在英国的女儿,也是不断的在更换的。为什么?因为它的当下就是空的,不实在的、不永恒的、不独立的。

  有人说,师父,这个人思想走入到死胡同当中去了怎么办?因为他不懂得空嘛,他把某种观点一直要带到死为止,他就是个迷者。如一对夫妻来讲,女的对男的说:你现在对我不好了,现在没有以前这样子对我好。为什么?她把谈恋爱的情况、那种场景还没有忘记,于是在针对她结婚后、生了小孩以后的老公,那你说她还不走入死胡同嘛。生命在变化呢,原来是没有小孩的,现在有小孩了;原来是没有家庭的,现在有家庭了;原来谈恋爱的时候二十五岁,现在已经变成三十五岁了;还是执着这种婚前印象来对付你的老公、或则是对付你的老婆,那你说这个家庭怎么办?家庭要走入死胡同,她的思想要走入到死胡同当中去了,这叫“迷”,对空不了知,对空的真理不接受,于是导致了家庭矛盾的出现。这就是“想就是空,空就是想,想不异空,空不异想”。

  下面我们来讲这个“思”,思是我们主观的行为,主观的行为有善有恶,它是不是一直善一直恶的呢?为什么我们今天要到这里来听课?因为自己感觉到自己可能在思想观点上不够通达,需要佛法的滋润。佛法为什么能渗透到你的生命当中去呢?因为你的“思”本身就不实在,有了恶的念头起来要去干坏事的时候,是下地狱的种子,有时候善的念头起来去做好事的时候,是上天堂的念头、行为,这两者和不善不恶的三者之间没有一个固定性,它随着环境、随着对象不断的在更换着自己到底要善还是要恶?

  有时候自己不知不觉的就作出了恶的事情,有时候自己不知不觉的就作出了善的事情,也有一部分你有可能作出了好心办坏事的事情,为什么会这样子?因为思的本身,这种执意主观的行为,它不具备善或不具备恶,它是随着我们生生世世的习惯不断的发出各种各样的行为。今天我们知道它的思是空性的,没有固定的,不实在的,我们可以用善的、空的理论去武装我们的“思”,不断的强大起来就是善的思,不是恶的思。我们需要了知的“思”到底是善的还是恶的?眼睛看到的是善的还是恶的?比如看到这个杯子觉得非常好看,尽管不值钱,我还要想收藏它,别人看到一个玻璃杯,几毛钱呢不值得收藏,观点就不一样,发生主观能动性的思就不一样。

  当年,苏东坡跟佛印禅师一样,因为苏东坡经常要跟佛印禅师斗法,有一天他跟佛印禅师两个人一起打坐修道,打坐打到一半的时候,他突然之间就张嘴了,他说:老和尚,你看我坐着象什么?佛印禅师说:你坐的很好,很庄严,你简直就象一尊菩萨。他又说:老和尚,你想想看,我看你象什么?佛印禅师问他:那你看我象什么?他说:我看着你坐着象一堆牛粪。和尚有袈裟穿着,坐在那里卷在一起,头上面尖尖的,再加上是冬天,象堆牛粪么。老和尚哈哈大笑。后来坐好了,走了。苏东坡回家跟他的苏小妹说了,他说与老和尚斗法从来都是老和尚赢的,今天老和尚终于输给我了。后来苏小妹怎么说呢,她说:你今天还是输了,因为你的心不清净,老和尚的心有慈悲,慈悲的心反应出来的是你象一尊菩萨,不清净的心反应出来的都是肮脏的,象粪便。苏东坡无地自容。为什么?因为心念本身是无常的,可以这样子思也可以那样子思,结果他会把他想成一堆大便,他把他想成一尊菩萨,同样的思有那么大的差别。

  就像情人眼里出西施,有情人一看他就感觉很好看,没有感情的人看再好看的人也是不好看。比方说修了白骨观的那么一位修道者,看我们的人习惯性的就是一副白骨,不见人肉,也看不到你漂亮的地方!那情人眼里出西施,很多很漂亮的美女她找了一个很粗糙的一个男人,我们看看那个男人最难看了,结果在她眼里是最好的;还有英俊的男人可能找了一个很粗圹的一个女的,为什么会是这样子?好看与难看,这个和、受、想、思是空的、是无常的,凭着我们习惯的生生世世的业力在转移的,好看与不好看,不是你或现在某个人可以定断的。同样手机上很多美女的照片,有人说这个是好看的,我看看一个都不好看,叫她挑两百斤的柴她都挑不动,有什么好看的呢?所以好看与难看跟你的和、受、想、行有很大的作用,它是空性的、不实在的,才会反应出千变万化的好与不好。

  那我们的耳朵呢?有人说听这个钢琴很好听,有人说听古琴很好听,有人说听二胡很好听,从我的主观出发我认为古琴很好听,那可能从别人的观点出发,那古琴是老古董用的,现在都流行钢琴了。观点不同,他感知的本身耳识、和、受、想、行是空性的。

  那我们尝到的味道,闻到的香味呢?臭豆腐是臭的,宁波人说是很好吃的,臭苋菜我是一碗饭可以吃一盘,你叫别人就吃不下,所以同样的食物、同样的香味在不同人的程度上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它永远没有一个实在性、固定性和独立性的存在,这就是舌、识、和、受、想、行空的原理。

  空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无所不在,无处不有,只要我们留心、留意去观察它,当下就是空的体现。空跟有不矛盾,它是一体的,空生万法,万法体现空;空是生命当中的明灯,是生活当中喜悦的源泉,空是工作中无穷的潜力,是烦恼当中的减压剂;空是真理,空是自然界和生命当中的客观规律,所以多多在“空”上下手,仇人不是永远的仇人,恩人不是永远的恩人,亲人不是永远的亲人,爱人也不是永远的爱人,可能爱二十年、五十年或则八十年,要离去的时候还是要离去,要放下的时候还是要放下,要相聚的时候还是会相聚,这就是空。

  愤怒不必计较,吃亏不要挂在心上,空的!家财万贯不值得骄傲,贫穷落难同样可以同情,这就是空!所以“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即是空,空即是想;行即是空,空即是行;识即是空,空即是识,就是这个原理。今天我们先来讲讲《心经》当中的舍利子,也叫舍利弗,8岁他就能够登坛讲道,在辩论的过程当中,他就能够挫败很多的论师,名震一时。在当时舍利弗生活的整个地域当中,没有人不知道有个聪明的小孩叫“舍利子”,也叫“舍利弗”,也叫“鹙鹭子”。佛十大弟子之一,在《心经》当中多次提到的“舍利子”就是指的“舍利弗”。因此,释迦牟尼佛每一次讲经的时候都有目标的,让一个人出面一下,像《金刚经》一般都是“须菩提”来出面的,《心经》一般是“舍利弗”来出面。

  在我们佛教当中有讲到舍利子,但是这个舍利子跟我们《心经》中的“舍利子”是两码事。佛经当中舍利子也经常提到,是指像高僧、释迦佛火化了以后留下的五颜六色的珠子,米粒黄豆大小的都有,这个也叫坚固子,也叫坚固珠,这是生命当中的结晶体,也叫舍利子。一个人他出家修道以后,生命当中的能量积聚到一定的时候,能量会遍布在自己身上的每一个关节、脑盖骨,和骨头与骨头的每一个交界处。这是在人与人之间不发生淫欲,没有男女之间的关系,且有博大智慧和广大慈悲之下,生命的能量就能够运行在身体的全部,火化了以后会形成一种结晶体,很坚固,有时候用小铁锤去敲敲都很难敲碎。现在也有人在研究,说是把它放大以后能看到这个人活着时候的形状,这个就是舍利子。不过现在科学还在考证之中。很多人说和尚吃豆腐吃多了,是长出来的胆结石或则肾结石,这个说法已经被否定掉了。还有一种叫舍利,什么叫舍利呢?一个人的遗骨,我们每个人死了以后火化都会有遗骨留下来,这个叫舍利。像佛的指骨舍利、头盖骨舍利,这个就是舍利,是遗骨。舍利子是坚固子,生命当中的结晶体。那么这个舍利子跟《心经》里的舍利子是两码事情,大家要把它弄清楚。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