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心法门

  佛陀又譬喻说,有人有一把很锐利的刺刀,假设有一个勇士说:「他的刺刀再怎样的尖锐,我的拳头都可以把他打碎。」佛陀问比丘们:「你们想这样可能吗?」比丘们回答:「当然不可能。拳头再怎么样的大,都跟刺刀不能比,一碰上去,如同蛋碰到石头,立刻被刺伤了。」佛陀说:「我们为一切众生修慈悲心,其他的鬼神就不敢伤害我们,为什么?就好像拳头对刺刀一样,他们不敢;如果他们这样做的的话,反而会受伤。」

  由此也可以延伸了解,假设有人被无形众生干扰,这样反而要反省自己,是因为自己慈心不够。一个有爱心、有慈心的人,几乎是所行无阻,走到哪里天神就恭敬到哪里,怎么会被鬼神所害呢?可以说修慈心的人,他就是光明,光明所到之处是没有黑暗的,因为黑暗一碰到光明,黑暗也成为光明。

  佛陀以这个故事来譬喻修慈心的利益。

  接下来:

  世尊以爪抄土,告诸比丘:「于意云何?我爪上土多,为大地土多?」

  比丘白佛:「世尊!爪上土甚少少耳,其大地土无量无数,不可为比。」

  佛告诸比丘:「如是,众生能数数下至弹指顷,于一切众生修习慈心者,如甲上土耳;其诸众生不能数数下至如弹指顷,于一切众生修习慈心者,如大地土。」

  是故,诸比丘:「常当数数,于一切众生修习慈心。」

  佛陀有一次用指甲挖一小撮土,然后问弟子们说:「我指甲上的土跟大地的土比较,谁多谁少啊?」比丘们回答:「大地的土多得不可计数,指甲上的土只是少少的一点,根本不能比。」佛陀说:「能够修慈心很稀有,世界上能够修慈心的人就好像指甲上的土,没能修慈心的人,就好像大地的土。」

  佛陀以这个故事来譬喻修慈心的难能可贵。因此我们应该把握机缘去修慈心,要成为指甲上的土,而不是大地的土。

  佛陀也曾用「爪上土、大地土」来譬喻「得人身、失人身」的数量。意思就是说,堕落地狱、饿鬼、畜生的与得到人身数量的,根本不能比。得到人身的只有像指甲上的土那么少,不能得到人身而堕三恶道的如大地的土那么多。

  佛陀也曾以此来比喻,得人身能够听闻佛法的如爪上土,没能听闻佛法的好像大地的土。

  又比喻,闻佛法能够得到解脱的如指甲上的土,没能得到解脱的如同大地的土。

  这也可以用来比喻台湾的佛教,看起来很兴盛,可是所讲的大多是人天佛教,讲解脱的不多;因为讲解脱,不是圣道门就是净土门,以圣道门来说,也要从「五停心观」开始讲起,不是口讲修行就是修行。修行有修行的步骤,有从饮食上、起居上来调,也有从身上与心上来调,还有行法的修持,都是有次第内容的。大乘有大乘的内容,小乘有小乘的内容。如果是净土门,就是要以往生极乐世界为目的,希望下一辈子不再轮回,而是倒驾慈航而来。

  目前台湾佛教看似兴盛,可是很少讲到这两个法门,那岂不是虽然学佛,也只结个缘而已?下一辈子既不能解脱,下下一辈子还能当人吗?未必。

  自古以来,学道者如牛毛,开悟、证道、成就者如麟角。观察过去,检讨现在,就可以了解:如果不修学净土法门,真的难有解脱的希望;若是修学净土──善导大师的净土法门,就能万修万人去,当生得解脱,一世能圆满

  接下来,讲两个故事。

  一、王永庆的一席话:

  一根火柴棒价值不到一毛钱,一栋房子价值数百万元,但是一根火柴棒却可以摧毁一栋房子。

  可见微不足道的潜在破坏力,一旦发作起来,其攻坚灭顶的力量,无物能御。

  要迭一百万张骨牌,需费时一个月,但倒骨牌却只消十几秒钟。

  要累积成功的实业,需耗时数十载,但要倒闭,却只需一个错误决策。

  要修养被尊敬的人格,需经过长时间的被信任,但要人格破产却只需要做错一件事。

  一根火柴棒,是什么东西呢?它就是下列四项:

  1.无法自我控制的情绪

  2.不经理智判断的决策

  3.顽固不冥的个性

  4.狭隘无情的心胸

  上述四点,尤其是第一点,是最根本的。能够控制情绪,就比较理性,不会冲动,也比较客观,不会冥顽不灵。不情绪,心中就比较平和、开阔,不会狭隘无情。

  二、「呆若木鸡」的典故。

  战国时代,有一个人叫做纪渻子,他很会驯养斗鸡,因此齐王找他来驯斗鸡。

  过了十天,齐王问他:「鸡可以上场了吗?」纪渻子答:「不行,它现在骄傲气盛,没有什么胆量,也没有什么见识,可是却虚张声势,自狂、自傲,其实它是不堪一击的。」

  又过了十天,齐王再问斗鸡情况如何?纪渻子答:「还不行,这一只鸡容易冲动,听到其他鸡叫,就冲动的不得了。」

  又过了十天,纪渻子还是老话一句:「差不多了,但是还不可以。现在斗鸡眼露凶光,狠视其他敌鸡,气势还太盛,不具备大将之风。」

  又过十了天,纪渻子向齐王报告:「可以了,现在这一只鸡听到其他的鸡叫,听而不闻,看到其他的鸡跳跃,视而不见,可说呆若木鸡,很沉稳、很沉着,既不惊怕,也不惊动,是具备斗鸡得胜的所有条件了。只要其他斗鸡一见到牠,就会落荒而逃,不战而胜,这才算是真正的斗鸡了。」

  所以修行人应该要像「呆若木鸡」典故的精神一样,要学习安忍,能忍自安。要沉着、沉稳、稳重,气定神闲,从容安详,不可冲动,不可情绪,不可躁急,不可逞匹夫之勇。

  有些事情,我们不能忽略,但也不要把它看得太严重,就是以冷静、平静、理性来看待,平常心就好。这样往往能够认清事相,也能够做最好的处理而不会有差错,或者与人有对立、积怨。

  修行人在言语、行为上尽量不要与人冲突、对立,同时要让他人能够肯定自己、欢迎自己;若能让对方认为自己是一位善知识,可以给他带来成就,这样就更好。

  接下来说「生命中的三种人」:

  每一个人生命之中都会遇到三种人:

  第一种人,无怨无悔不求回报地关心你、爱护你、帮助你的人。

  第二种人,伤害你、欺骗你,利用你的人。

  第三种人,既不曾伤害你、欺骗你,但也不曾予你关怀与无私帮助的人。

  第一种人往往会是谁呢?都是母亲比较多。母亲对我们是无微不至的关爱,真的是任劳任怨、无怨无悔。当我们失败的时候,敌人会幸灾乐祸,可是会为我们流眼泪的是谁?是母亲;当我们成功的时候,有些同事会嫉妒,但是会为我们高兴的是谁?也是母亲。所以人生当中,会有第一种人,也都有第二种人,第三种人更多;当然第三种人也可能成为第一种人或第二种人,就看怎样跟对方互动。

  要怎样互动呢?就是要尽量化敌为友,化疏为亲。但这不容易。

  如果是敌人,能先不把他认为是敌人,而是善知识,甚至过去世是最亲爱的人,这样心境就不一样。

  幸福与成功的方程式:

  离幸福的生活越来越近的方程式:第一种人的数量在你生命中呈几何倍数增长,达到「辉煌」,第二种人数目却逐渐接近于零时。

  离成功的人生越来越近的方程式:当你出现在他人生命中的第一种人行列里的次数愈多,成为他人生命中的第二种人的次数愈少。

  所以,人与人相处,尤其是师兄弟在一起,希望没有第二种人,有的话只有第一种人。

  今天就讲到这里,愿我们慈心增长,彼此包容,互相接纳。

  南无阿弥陀佛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