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心法门

  这里谈到怎样给亲人以及所爱的人得到身心的快乐。就是推己及人,自己有得吃、有得穿;自己得富贵,或者自己贫困得到救济或护佑,或者疲累能够得到休息,也希望自己的亲人、所爱的人也能够跟我一样拥有这一些。

  这样的心情,可以说一般都是会有的。但要学习慈悲心,就是要把自己所有的、自己所安乐的,也希望亲人、爱人同样得到这些安乐,甚至比自己更多。

  系心在慈,不令异念;异念诸缘,摄之令还。

  把心都绑在这一些内容、思维上,不要有其他的念头;一有其他念头,就收摄回来,还是安住在亲爱的人能够得到如同我得到的种种安乐。这是最初开始的学习。

  接下来是第二阶段:

  若已习行,当教言「慈及中人」

  慈及亲爱已经修习有所成就了,就可以进入第二阶段,坐禅、深入思维「慈及中人」。

  云何及中人而与乐?行者若得种种身心快乐,愿中人得。

  跟我们非亲非故,也不是我们所爱的人,但是也要把他想成是我们的亲人及所爱的人,要跟我们的亲人、爱人一样,我们有什么安乐、好处,也希望这一些人能够得到、拥有。

  对于非亲非故的一般人,一样──

  系心在慈,不令异念;异念诸缘,摄之令还。

  这点修习有所成就了,就进一步到第三阶段:

  若久习行,当教言「慈及怨憎」。

  进一步扩展到有结怨的人,也就是仇人或者在背后说坏话,毁谤、打击,暗中阻挡、捣乱,让我们生活、事业不顺利的人。

  云何及彼而与其乐?

  行者若得种种身心快乐,愿怨憎得,得与亲同,同得一心,心大清净。

  这三种:

  亲中怨等

  接着又推广:

  广及世界无量众生,皆令得乐。

  这就是由亲的人,到一般的人,到跟我们有怨的人;能够这样的话,就可以扩展到世界无量的众生,皆令得乐。

  周遍十方,靡不同等,大心清净。

  遍满十方世界所有众生,都跟亲人一样的,希望能让他们获得安乐──不论是自己亲自去做,或者是透过别人去做,或者是种种方便去做,使自己的亲人、所爱的人,以及一般的人,乃至怨家债主也平等地、同样地得到那些好处与安乐。

  见十方众生,皆如自见,在心目前,了了见之,受得快乐。

  这几乎是禅定的境界。看十方众生好像就在面前,而且是清清楚楚的看到。

  是时即得慈心三昧。

  如果能够到达这个地步,就能够得到「慈心三昧」。

  「三昧」就是定慧一如,能够得到慈心三昧,他的爱心就不会退转。有慈心三昧就不会有瞋恚心,也不会情绪、生气、发脾气。

  这一篇所讲的三种对象当中,是以「怨憎」为主要的对象。因为我们对亲人、所爱的人很容易为他设想,帮助对方得到如同自己拥有的安乐,可是对于有怨怼的人,就很难做到。有一句话说「仇人相见,分外眼红」,要对怨憎的人起慈爱的心,进而让他得到如同自己所拥有的好处,那真的不容易。往往对于怨家债主都会幸灾乐祸,所谓「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假设对与有怨、有仇的人,他有灾难,我们不但不幸灾乐祸,反而他需要医疗费或生活费,也能够主动、无偿的帮忙他,这就跨越了抱怨的瞋心栅栏,反而是有了恩惠,但这个不容易。因此下面就强调,同时特别引用问答,来说明慈及怨憎的原因以及重要性。

  问曰:亲爱中人,愿令得乐;怨憎恶人,云何怜愍,复愿与乐?

  对于亲爱的人,我们希望他能够得乐,这是理所当然,也是人之常情;可是对于怨憎的恶人,要怎么来怜愍?甚至希望为他带来快乐、安乐?这似乎是不近人情的。

  答曰:应与彼乐。所以者何?

  回答说,应该还是希望他得到安乐;甚至亲自去做能给他带来种种安乐的事情。

  为什么?下面说了七种原因:

  第一:

  其人更有种种好清净法因,我今云何岂可以一怨故,而没其善。

  第一,我们应该观想,他尽管与我是怨家,和我有瓜葛,可是并不因为这样,就表示他没有其他好的心、好的行为,认为他一无是处。也就是说,不能因为这样就否定他有种种的善、种种的优点。

  人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孔子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所以有过失反而是正常的,只要有惭愧心、忏悔心、改正的心,那就值得肯定,因为改进了就等同无过的人。所以有一句话说:「上天不咎悔过之人」,又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能够体会到这一点,我们就能够包容对方,不会全盘的否定对方。

  第二:

  复次思惟:是人过去世时,或是我亲善,岂以今瞋,更生怨恶,我当忍彼,是我善利。

  又再进一步思维、观照:从三世因果来看,现在对方和我有过节、有冤仇,可是他过去世曾经是我的亲人、我所爱的人、跟我有恩义的人,怎么可以因为这一辈子时节因缘和合之下所产生的怨怼就厌恶他?因此应该忍受这一个瞋恨的心、降伏瞋恨的心,这样的话可以给自己带来「善利」。善利就是消业障、增加功德等等。

  第三:

  又念行法,仁德含弘,慈力无量,此不可失。

  修习慈心法门这一种法,他内含的仁爱德行很广,可说慈力无量无边,所以我们应该假藉对方来修慈心,把握这个机缘来获得慈心的功德。

  第四:

  复思惟言:若无怨憎,何因生忍?生忍由怨,怨则我之亲善。

  修行过程中,有一个一定要修的,就是六度当中的「安忍」,亦即面对各种顺逆境界都能够以平常心看待,既没有欢喜,也不悲伤忧愤。所以就假藉环境、假藉对方的行为来训练自己,磨练安忍的功夫;那如果没有那样的境界与人事的话,我们就没有机会学习,瓶颈就永远都存在。从这一点来讲,对方让我们生安忍、成就安忍,岂不是对方就是善知识,我们应该感恩对方。

  所以,顺缘是善知识,逆缘也是善知识,而说来,成就我们的往往是逆缘,顺缘反而容易让我们安于现状,不仅不能进步,甚而退转沉沦。

  第五:

  复次,瞋报最重,众恶中上,无有过是。

  以瞋加物,其毒难制,虽欲烧他,实是自害。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