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心法门

  一个修行人,最注重的就是言语,也就是尽量「守默」──守默寂静。为什么?因为通常会与他人有冲突对立,往往都是语言。言为心声,觉得委屈、受伤、挫折很深,因此情绪就出来了。这些,其实都应该反观自照,要晓得这不是别人的问题,百分之百要检讨自己,一定都是自己的问题。

  我曾经发给大家两篇资料:〈治心须求妙悟〉〈细行〉,这两篇出家众一定要详细的看。

  譬如〈治心须求妙悟〉里面有讲:「悟则神和气静,容敬色庄,妄想情虑,皆融为真心矣。」这一句很好,尽量大家把文字的内容融会在心;还说:「自古圣贤,都是心平气和,无一毫造作。」这心平气和,心气和平,这几个字是非常好。能够时刻心气和平,神和气静,容敬色庄,这样显示心始终是安详的、稳重的;任何人事都以这样的心来面对,肯定不会彼此有对立、纷争、冲突。

  还有〈细行〉,大家也可以多看。行、住、坐、卧,言语、行持都尽量要安详、寂静,不要躁动,这个就是「细行」。「细」,是指微细方面的,当然我们无法做到所写的那样,但这一些都是我们所学习的项目。细行、细心,细而又细,达到心很宁静的话,就比较容易领悟道理。

  释迦牟尼佛之所以彻悟宇宙人生的真理,那是因为他在菩提座上寂静的经过一段期间,因缘时节一到,仰头夜睹明星才大悟彻底。

  「细行」来自于「细心」,细心是很重要的,必须平常保持一颗宁静的心,所以要培养晨起静坐念佛

  大家手上这份讲稿〈慈心法门〉,内容是出自鸠摩罗什翻译的《坐禅三昧经》,这一部经收录于《大正藏经》第十五册272页。《坐禅三昧经》分为上下两卷,上卷是说明「五停心观」的内容。

  如果是以自力法门来讲,「五停心观」是最基本的修行。譬如以三十七道品来讲,三十七道品是指「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而在这三十七道品之前要修的就是五停心观。

  「五」是五种;「停」是停止,休息下来,也就是断除的意思。「心观」五种降伏心的观想,五种坐禅观想的方法叫做「五停心观」。

  五种内容分别为:

  第一,「多贪众生不净观」。以不净观对治贪欲心。

  第二,「多瞋众生慈悲观」。以慈悲观对治瞋恚心。

  第三,「多痴众生因缘观」。以因缘观对治愚痴心,因缘观主要是十二因缘

  第四,「多散众生数息观」。以数息观对治散乱心,妄想杂念比较多就静坐,然后数息。

  第五,「多障众生念佛观」。以念佛对治我们的业障。

  这「五停心观」任何一种都不容易,譬如「不净观」或者「白骨观」,观人体的不净,但能够观想成就是不容易的;即使观想成就了,贪欲心还是没有降伏。

  在佛陀的时代,打坐大部分用「数息观」,数息观是最基本的。数息主要是数呼吸,譬如静坐的时候眼观鼻,鼻观心,然后数着自己的呼吸,吸进来数一,呼出去不数,再吸进来数二,一直到八、九、十,然后又恢复到一开始。那如果是数呼出去的,吸进来就不数。都是数到十,没有十一、十二……二十、三十……,只要数到十,还是从一开始。为什么不数到二十、三十呢?因为数多反而增加身心的疲累,数多不得当也会导致其他的病。

  对于我们来讲,晨坐念佛、静坐念佛都用「十念计数」,十念计数功用等同数息观,又有念佛的功德。静坐念佛,除了十念计数以外,不做思维,也不做观想。

  大家的这份资料,是「五停心观」的第二观,也就是「多瞋众生慈悲观」,以慈悲观对治我们瞋恨的心。

  宗风俗谛第一条说:「对他人恩慈体贴,对自己谦卑柔和」,这样的内涵我们当然无法完全做到,但就是学习;「慈心法门」的内容,也是让我们学习「对他人恩慈体贴,对自己谦卑柔和」的一个契入点。

讲义

  若瞋恚偏多,当学三种慈心法门。

  以贪瞋痴来讲,如果瞋恚心比例比较多的话,那就是要学慈心法门。换言之,如果不是瞋恚心比较多,而是贪欲心比较重,那就不适合学这个方法,学这个又增加贪爱,贪欲心重反而要修学不净观。痴重、散乱重也是同样的意思。

  但对娑婆世界的凡夫来讲,贪、瞋、痴没有所谓偏多或偏少,同样都很多,而且炽盛;散乱也是一样,妄想多、杂念多,妄想纷飞。所以我们的解脱,始终都要靠阿弥陀佛的救度。

  了解我们是这样的根机,会让自己的心更加谦卑柔和、无争。

  「若瞋恚偏多,当学三种慈心法门」,是哪三种呢?

  或初习行,或已习行,或久习行。

  这是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初习行,第二个阶段是已习行,第三个阶段是久习行。

  若初习行者 当教言「慈及亲爱」

  一开始学,要由近而远,而不是由远而近。近是从哪里开始?从亲人开始,从所爱的人开始。

  云何亲及愿与亲乐?

  行者若得种种身心快乐,寒时得衣,热时得凉,

  饥渴得饮食,贫贱得富贵,行极时得止息。

  如是种种乐,愿亲爱得。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