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禅宗 > 禅宗文化 >

景岑《示僧偈》的禅意

[禅宗文化] 作者:吴言生/辛鹏宇 [投稿] 放大字体 正常 缩小 关闭

示僧偈

〔五代〕景岑

百尺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

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作者】

  景岑,长沙(今属湖南)人。法号招贤,唐末五代初僧。得法于南泉普愿禅师。初住长沙鹿苑,大兴禅法,人称“长沙和尚”。机峰峻峭,应对禅机时喜欢作老虎扑人之状,故号称“岑大虫”。

【译文】

  百尺竿头纹丝不动的手艺人,

  身手不凡但还没有炉火纯青。

  必须在这百尺竿头继续前进,

  十方世界无一不是你的全身。

【禅意】

  诗以艺人在百尺竿头表演来比喻对禅道的体悟,其中“百尺竿头须进步”成了脍炙人口的成语。

  能在百尺竿头上或端坐或站立,纹丝不动的人,杂技功夫是到了家的,这是长期艰苦勤奋训练的结果。在诗中,“百尺竿头”是比喻上求菩提的绝对境地。修行而达到百尺竿头,是很高的悟境。但到了百尺竿头,还不能停止。如果高高地停留在一己的悟中,还不是彻底的觉悟。要在这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就是从觉悟的百尺竿再向前迈出一步,纵身一跃,这时就会与“十方世界”融为一体。由上求菩提,转变为下化众生,返回到现实世界,在十字街头灰头土脸地普度众生,这才是“百尺竿头”上的“进步”。这时才真正与十方世界打成一片,十方世界才成了“全身”,成了我们全部的生命

  禅者常说:“释迦和达摩,还在修行中。”又说:“上山之路,即下山之路。”所有的参禅学者都追求了悟,但了悟其实并非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从了悟的境界转过身来,入廛垂手,才是禅者生活的真正价值所在。

  沩山禅师曾宣称死后要到山下施主家作一头水牯牛,这种“普天成佛兼成祖,独有沩山作水牛”的大乘慈悲情怀,激发了无数禅人的向往。水牯牛默默无悔地为人类工作,这才是禅者竿头进步的榜样。

  参禅,就是从“小我”走向“大我”(走向百尺竿头),从“大我”走向“无我”(竿头进步)的过程。当你“无我”的时候,又有什么不是我呢,又有什么不是全身呢?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