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禅宗 > 禅宗文化 >

庞蕴《但自无心于万物》的禅意

[禅宗文化] 作者:吴言生/辛鹏宇 [投稿] 放大字体 正常 缩小 关闭

但自无心于万物

〔唐〕庞蕴

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

铁牛不怕狮子吼,恰似木人见花鸟。

木人本体自无情,花鸟逢人亦不惊。

心境如如只个是,何虑菩提道不成。

【译文】

  只要我的心不执着于万物,

  万物经常围绕我又有何妨?

  铁牛不会害怕狮子的吼叫,

  无心的木人不会在意花鸟。

  木人的心体没有妄情执着,

  花鸟遇到木人也不会疑惊。

  心境如如不动就像这样子,

  还担心菩提大道修炼不成?

【禅意】

  这首诗的宗旨是“无心”,启发人们不要执着于外物,不要被外境所转。心不受外界事物的干扰与影响,即使各种事物,在你面前晃荡来晃荡去,你也会视而不见,闻而不闻。这种无心的心境就像一个没有任何感情的铁牛,丝毫不怕狮子怒吼一样。又像花鸟遇到没有情识的木人一样,一点也不会感到害怕。一个人的心境如果能这样不被外境所动,就用不着担心成不了佛道。

  内心与外境的关系,历来就是参禅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如何参禅,如何处理好参禅中的心境关系,是历代禅门高僧所关注的焦点。唐代临济禅师总结出“四料简”,元代知讷禅师《真心直说》总结出十种无心的修炼法门,都是这方面的很好指导。

  既然这首诗的宗旨是“无心”。那么,到底什么是无心?有参学者向知讷禅师提出了这个问题:“人若无心,便同草木。无心之说,请施方便。”

  知讷禅师从禅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十种“无心功夫”,其中的第三条,就是本诗的宗旨:

  “三曰泯心存境。谓做功夫时,于一切妄念俱息,不顾外境,但自息心。妄心已息,何害外境?即古人‘夺人不夺境’法门也。庞公云:‘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此泯心存境息妄功夫也。”

  这种功夫,一旦在禅师的手里运用起来,是非常了得的。

  日本江户初期临济宗大德寺派的高僧泽庵宗彭禅师精通诗歌、俳句、茶道,是东海寺的开山祖师。一天,有个商人拿了一幅裸体的仕女画,故意请泽庵宗彭禅师在画上题词。商人心想泽庵宗彭禅师一定会尴尬地推辞,没想到泽庵宗彭禅师不但没有拒绝,还一面欣赏着画中的美女,一面赞叹说:“多么好的一幅画啊!”随即在画上题字:“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柳绿花红,夜夜明月照清池,心不留亦影不留。”原本想看禅师笑话的商人,见泽庵宗彭禅师如此心胸坦荡,反而惭愧不已。宗彭禅师一生提倡“无念无想”的禅风,所以即使是为一幅裸女画题字,也能自在地题偈“心不留亦影不留”,让不怀好意的商人折服膜拜。

  可见,在禅者眼中,世间一切都是虚幻不实的,因此心不会为女色所牵动,更不会产生一丝“念想”,因为他早就泯除了差别妄想,而臻于自在无碍之境。一个人如果时时受到外境的驱使,内心是永远得不到安宁的。“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只要心不染万物,纵然万物围绕,也依然清净无垢。

  人为什么会被束缚?就因为你的内心随着境界而转,所以就被烦恼捆住了。别人赞叹你,你很高兴;别人辱骂你,你就不高兴,你这是随它转,自己没有作主,为烦恼所缚。你见着一个美女的照片,与一朵花的照片、一株树的照片没有分别,你就像禅师一样,不为它所转。

  当然,“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这两句话,说来容易做来难。不要说万物常围绕了,就是有一两只蚊子围绕你叮咬,你也会觉得那声音像轰炸机一样,让你心中烦躁不已,这时“无心于万物”立即就会变成“有心于万物”了。可见要达到“无心于万物”的境界,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