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学入门 > 佛学常识 >

佛教的根本精神与教化方式

佛教的根本精神与教化方式

一、佛法是平等与慈悲的

  1.人在宇宙中是顶天立地的。

  佛陀来到人间的第一句话就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里我们必须特别注意的是:“唯我独尊”的“我”字,并不是单指的佛陀自身,而是指的全体人类的每一个人。

  因此,这句话的正确解释应该是:人在宇宙中是顶天立地的,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主宰,决定着自己的命运,而不必听命于任何人或超越的神。

  佛陀认为一个人的成败得失、吉凶祸福,完全决定在自己的行为善恶与努力与否,没有任何一种外在的力量可以令我们上升天堂,或坠落地狱。人必须脚踏实地去修行,才能得到成功证果的收获。世间没有不需经过努力、从天而降的幸福。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是必然的因果道理。

  2.佛不是独一无二的,人人皆可成佛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佛性──成佛的可能性。佛与众生,只是“觉”与迷的分别。因此,“佛”只是对一个觉悟者的通称,就像我们称能够“传道、授业、解惑”的人为“老师”一样。老师不只一位,人人都可以做老师,处处可以有老师。同样的道理,佛不是单指释迦牟尼一人,人人可以成佛,处处可以有佛,不只这个世界有佛,宇宙中无数个星球上都有佛。

  这一点就是佛教与他教根本不同的地方,其它的宗教只能承认他们的神是“独一无二”的、是“真神”,而极力否定、排斥、攻击他教的神为“假神”。

  他们认为神是造物者,而人只不过是神所造的“物”之一而已,所以在这种教义之下,人类无论如何努力奋斗,亦永远不能与神并驾齐驱,同处于平等的地位──人与神永远是主仆的关系。

  3.佛陀是真正的平等者。

  佛陀时代的印度,社会分成婆罗门、贵族、平民、奴隶等四大阶级。而贵为太子的佛陀眼见社会阶级的不合理,愿意“降低”自己的身份,毅然树起平等的旗帜,主张废除阶级对立,倡言众生平等。这种大公无私的作风,堪称是真正的平等者。

  同时佛教又主张“无缘大慈”与“同体大悲”,把平等的意义推往更上一层的境地。

  (一)无缘大慈:不但要对自己的父母、亲人,或与自己有关系的人如同事、朋友要慈爱;同时更要对与自己没有亲戚、朋友关系的人慈爱,就连与我从未交往或素不相识的人,也一样地关怀爱护。

  “无缘大慈”用儒家的话来说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也就是《礼运·大同篇》所说的“不独亲其亲,子其子”的意思。

  (二)同体大悲:以佛法来说,宇宙间的一切都是同体共生、骨肉相连、休戚与共的。所以,“同体大悲”其实就是一种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精神;正如儒家所说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又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所表现的,即是“同体大悲”的胸襟。而地藏菩萨“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悲心宏愿,更是同体大悲的极致。

  古人说:“天有好生之德。”又说:“万物与我并生。”都是一种视万物为一体的平等思想,与佛教的精神是相通的。佛教的平等慈悲,不仅局限于万物之灵的人类,而是普及于一切生灵,因此提倡戒杀、放生,反对除人类以外的一切动物都是被创造来给人类享受口腹的论调。正如孟子所说:“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佛教指出,由于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将来都有机会成佛。纵使人与其它动物之间,在形体上、智能上有所差别,但在求生存的权利上,在佛性上都是平等的。所以,佛教进一步强调惜生、护生。这就是“同体大悲”的人间体现。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