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佛经故事 >

三重楼喻的原文与翻译

[佛经故事] 作者:僧伽斯那/王孺童 [投稿] 放大字体 正常 缩小 关闭

  往昔之世,有富愚人,痴无所知。到余富家,见三重楼,高广严丽,轩敞疏朗〔1〕,心生渴仰,即作是念:“我有财钱,不减于彼,云何顷来而不造作如是之楼?”即唤木匠,而问言曰:“解作彼家端正舍不〔2〕?”木匠答言:“是我所作。”即便语言:“今可为我造楼如彼。”是时,木匠即便经地垒墼作楼〔3〕。愚人见其垒墼作舍,犹怀疑惑,不能了知,而问之言:“欲作何等?”木匠答言:“作三重屋。”愚人复言:“我不欲下二重之屋,先可为我作最上屋。”木匠答言:“无有是事。何有不作最下重屋,而得造彼第二之屋〔4〕;不造第二,云何得造第三重屋?”愚人固言:“我今不用下二重屋,必可为我作最上者。”时人闻已,便生怪笑,咸作此言:“何有不造下第一屋而得上者。”

  譬如世尊四辈弟子〔5〕,不能精勤修敬三宝〔6〕,懒惰懈怠,欲求道果〔7〕,而作是言:“我今不用余下三果〔8〕,唯求得彼阿罗汉果〔9〕。”亦为时人之所嗤笑。如彼愚者等无有异。

【校注】

  〔1〕“敞”,《资福藏》、《碛砂藏》本作“”,《洪武南藏》、《永乐南藏》、《永乐北藏》本作“厂”。

  〔2〕“正”,《资福藏》、《碛砂藏》、《普宁藏》、《洪武南藏》、《永乐南藏》、《永乐北藏》、《径山藏》、《清藏》本作“严”。

  不:通“否”。

  〔3〕墼:指未烧制的砖坯。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四七:“《苍颉篇》云:‘墼,垒也。’顾野王云:‘今刻土方如甓,而不烧为墼也。所以用筑为城垒。’”唐慧琳《建立曼荼罗及拣择地法》:“于清净处,取好净土,以加持香水,和泥作墼,一如砖。”

  〔4〕“二”,《资福藏》、《碛砂藏》、金陵本作“一”。

  〔5〕四辈弟子:梵catasrahparsadah,指佛教出家、在家之男女弟子。明一如《大明三藏法数》卷一一:“一、比丘:梵语比丘,华言乞士。乞是乞求之名,士是清雅之称。谓出家之人,上乞法以资慧命,下乞食以资色身,故名乞士。二、比丘尼:梵语尼,华言女。佛初不度女人出家,成道之后,因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恳求出家,佛乃度之,故名比丘尼。三、优婆塞:梵语优婆塞,华言清净士。谓虽在家,能持五戒,清净自守;又云近事男,谓能持戒,可亲近承事诸佛法,故名优婆塞。四、优婆夷:梵语优婆夷,华言清净女,谓虽在家,亦能坚持五戒,清净自守,故名优婆夷。”

  〔6〕三宝:梵tri-ratna,指佛宝、法宝、僧宝。明一如《大明三藏法数》卷五:“三宝者,谓佛、法、僧,可尊可贵,名之为宝。一、佛宝:佛,梵语具云佛陀,华言觉,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具足三身、十身,能现无边相好,是名大乘佛宝。二、法宝:法即轨则之义。谓如来所说中道实相,及人、法二空之理,乃至无量胜妙法门,能令众生轨则此法,而成正觉,是名大乘法宝。三、僧宝:梵语僧伽,华言和合众。谓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菩萨,不著有、无二边,而与中道之理和合,是名大乘僧宝。”

  〔7〕道果:梵mārga-phala,指修道所证之果位。弥勒造、唐玄奘译《瑜伽师地论》卷二六《本地分》中《声闻地》第十三《第二瑜伽处》:“云何由道果差别建立补特伽罗?谓行四向及住四果。行四向者:一、预流果向补特伽罗,二、一来果向补特伽罗,三、不还果向补特伽罗,四、阿罗汉果向补特伽罗。住四果者:一、预流果,二、一来果,三、不还果,四、阿罗汉果。若于向道转,彼名行向者,由向道故建立四种补特伽罗。若得沙门果,彼名住果者,由道果故建立四种补特伽罗。如是名为由道果差别建立补特伽罗。”

  〔8〕三果:指须陀洹果、斯陀含果(梵sakrd-aāgāmin)、阿那含果(梵anāgāmin)。见“(七八)与儿期早行喻”校注〔5〕。

  〔9〕“求”,《资福藏》、《碛砂藏》、《普宁藏》、《洪武南藏》、《永乐南藏》、《永乐北藏》、《径山藏》、《清藏》本作“欲”。

  “果”,《资福藏》、《碛砂藏》、《普宁藏》、《洪武南藏》、《永乐南藏》、《永乐北藏》、《径山藏》、《清藏》本作“道”。

  阿罗汉果:梵arhat,指小乘终极果位。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杂阿含经》卷一八《弟子所说诵第四品》:“阎浮车问舍利弗:‘所谓阿罗汉者,云何名阿罗汉者?’舍利弗言:‘贪欲永尽无余,瞋恚、愚痴永尽无余,是名阿罗汉者。’”龙树造、后秦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卷二《共摩诃比丘僧释论》:“云何名阿罗汉?阿罗名贼,汉名破。一切烦恼贼破,是名阿罗汉。复次,阿罗汉一切漏尽,故应得一切世间天人供养。复次,‘阿’名不,‘罗汉’名生,后世中更不生,是名阿罗汉。”参“(七八)与儿期早行喻”校注〔5〕。

【译文】

  在过去的某个时候,有一个富人十分愚痴,对任何事情都一无所知。他到另外一个有钱人家去,看见一栋三层的楼房,高大宽广且装潢华丽,楼中房间宽敞疏朗,心中十分羡慕,当下想道:“我拥有的钱财,并不比他少,我为什么不也造一座同样的楼呢?”于是愚人即刻叫来木匠,并询问道:“是你给他家建造的那栋楼吗?”木匠回答道:“是我造的。”愚人于是就说道:“你现在可以为我也造一栋像他家那样的楼。”

  当时,木匠就从地面开始垒砖造楼。这个愚人看见木匠们垒砖造楼,心中产生疑惑,怎么也想不明白,便问木匠道:“你想做什么呢?”木匠回答道:“造一栋三层的楼。”愚人又说道:“我不想要下面的两层屋子,你先可以为我造最上面那层屋子。”木匠回答道:“根本不可能有这种事。哪有不建造最下面一层屋子,而能得以建造第二层屋子;不建造第二层,又如何得以去建造第三层屋子呢?”愚人固执地说道:“我现在不需要下面的两层屋子,你必须为我就建造最上面的一层屋子。”当时的人们闻听此事,便觉得可笑,说道:“哪有不建造下面第一层屋子,而能得以建造上面的屋子呢?”

  这就好比佛的四辈弟子,不能精进勤奋地修持礼敬三宝,懒惰懈怠,但又想求得道果,便说道:“我现在不想经历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等三个果位,只想求得最高的阿罗汉果。”这种四辈弟子也会被当时的人所嘲笑,如同譬喻中的愚人一样。

【附录】

  唐道世《法苑珠林》卷五三《愚戆篇》第五十九《杂痴部》第三《造楼》:“《百喻经》云:往昔愚人,痴无所知。到余富家,见三重楼,高广严丽,即作是念:‘我有钱财,不减于彼,云何不造?’即唤木匠,而问言曰:‘解作彼舍不?’木匠答言:‘是我所作。’即便语言:‘今为我造。’木匠即便经地垒堑作楼。愚人见垒,语木匠言:‘我不欲下二重,先为作最上屋。’木匠答言:‘无有是事。何有不作最下,造彼第二;不造第二,云何得造第三屋?’愚人固言:‘我不用下二,必为我作上。’时人闻已,便生怪笑。譬如世尊四辈弟子,不勤修敬三宝,懒惰懈怠,欲求道果。不欲下三果,唯欲得第四阿罗汉果,亦为时人之所嗤笑。如彼愚者等无有异。”

  明弘赞《沙弥律仪要略增注》卷上:“《百喻经》云:昔有愚人,见他富家三重楼阁,高广严丽,即唤木匠,令造最上第三层屋。匠言:‘何有不作最下,能造第二;不造第二,能造第三。’愚人固言:‘我不用下二,必为我作上屋。’时人闻知,便生怪笑。譬如四辈弟子,不勤修敬三尊,懒惰懈怠,欲求道果。不欲下三果,唯欲得第四无生果,亦为时人之所嗤笑。如彼愚人等无有异。”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