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佛经故事 >

渴见水喻的原文与翻译

[佛经故事] 作者:僧伽斯那/王孺童 [投稿] 放大字体 正常 缩小 关闭

渴见水喻

  过去有人,痴无智慧。极渴须水,见热时焰,谓为是水,即便逐走,至辛头河〔1〕。既至河所,对视不饮。傍人语言:“汝患渴逐水,今至水所,何故不饮?”愚人答言:“君可饮尽〔2〕,我当饮之。此水极多,俱不可尽,是故不饮。”尔时众人闻其此语,皆大嗤笑。

  譬如外道,僻取其理〔3〕,以己不能具持佛戒〔4〕,遂便不受,致使将来无得道分,流转生死〔5〕。若彼愚人,见水不饮,为时所笑〔6〕,亦复如是。

【校注】

  〔1〕“辛”,《资福藏》、《碛砂藏》、《普宁藏》、《洪武南藏》、《永乐南藏》、《永乐北藏》、《径山藏》、《清藏》、金陵本作“新”。

  辛头河:梵Sindhu,又作“信度河”,即今之印度河。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七○:“信度河,旧言辛头河,此云验河。从池南面银牛口中,流出还入南海也。”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三《钵露罗国》:“南渡信度河,河广三四里南流,澄清皎镜,汩淴漂流,毒龙、恶兽窟穴其中。若持贵宝、奇花、果种及佛舍利渡者,船多飘没。”

  〔2〕“君”,《资福藏》、《碛砂藏》、《普宁藏》、《洪武南藏》、《永乐南藏》、《永乐北藏》、《径山藏》、《清藏》本作“若”。

  〔3〕“其”,《资福藏》、《碛砂藏》、《普宁藏》、《洪武南藏》、《永乐南藏》、《永乐北藏》、《径山藏》、《清藏》本作“于”。

  〔4〕戒:梵śīla,指佛陀为防护身心所制定之行为规范。龙树造、后秦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卷一三《释初品》中《尸罗波罗蜜义》:“尸罗,秦言性善。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是名尸罗。或受戒行善,或不受戒行善,皆名尸罗。尸罗者,略说身、口律仪有八种:不恼害、不劫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饮酒,及净命是名戒相。若不护放舍,是名破戒。破此戒者,堕三恶道中。若下持戒,生人中;中持戒,生六欲天中;上持戒,又行四禅、四空定,生色、无色界清净天中。上持戒有三种:下清净持戒,得阿罗汉;中清净持戒,得辟支佛;上清净持戒,得佛道。不著、不猗、不破、不缺,圣所赞爱,如是名为上清净持戒。若慈愍众生故,为度众生故,亦知戒实相故,心不猗著,如此持戒,将来令人至佛道,如是名为得无上佛道戒。若人求大善利,当坚持戒,如惜重宝,如护身命。”

  〔5〕流转:梵pravrtti,指漂流辗转。流转生死:指众生于生死之中流转不息。唐窥基《成唯识论述记》卷四末:“流是相续义,转是起义。”唐圆晖《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三:“言流转者,以识为体,于生死中流转故也。”弥勒造、唐玄奘译《瑜伽师地论》卷五二《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云何流转?谓诸行因果相续不断性,是谓流转。”卷八六《摄事分》中《契经事行择摄》:“又于生死由五种相,一切愚夫流转不息:一、由爱因故,二、由爱果故,三、由爱自性故,四、由因展转故,五、即因展转依止前际无穷尽故。”

  〔6〕“所”,《资福藏》、《碛砂藏》、《普宁藏》、《洪武南藏》、《永乐南藏》、《永乐北藏》、《径山藏》、《清藏》本作“人”。

【译文】

  从前有一个人,十分愚笨没有智慧。一次他十分口渴急需找水,看见热气蒸腾的现象,以为是水,立刻就追逐热焰,一直追到了辛头河。既然已经到了河边,可他看着河水而不去喝它。旁边的人就问他道:“你因为口渴才追逐求水,现在已经到了有水的地方,为什么你又不喝水了呢?”这个愚人回答道:“如果你能把这条河的河水喝光,我就去喝它。正因为这里的水太多了,不可能被喝尽,所以我才不去喝它。”当时在场的人听到他这番话,都大大地嘲笑他。

  这就好比非佛的外道,对于佛的教理断章取义,由于自己不能全部受持佛陀制定的戒律,于是就一条戒都不受持,导致自己将来没有一点得道的机会,流转于生死轮回之中。如同那个愚人,看到水都不喝,被当时人所嘲笑一样。

【附录】

  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二《一切佛语心品》:“譬如群鹿,为渴所逼,见春时炎而作水想,迷乱驰趣,不知非水。”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