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经大全 > 维摩诘经 >

维摩诘经

《维摩诘经》简称《维摩经》,全名是《维摩诘所说经》,亦名《不可思议解脱经》。维摩罗诘是梵语Vimalakirti之音译,维摩罗意即“净名”、“无垢”,诘即为“称”,故《维摩诘经》又名《净名经》或《说无垢称经》。摩罗诘又译为维摩罗诘、毗摩罗诘,略称维摩或维摩诘。意译为净名...[详情]

《维摩诘经》讲解 佛国品第一(3)

  尔时,长者子宝积说此偈已,白佛言:“世尊,是五百长者子,皆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愿闻得佛国土清净,唯愿世尊说诸菩萨净土之行。”

  佛言:“善哉!宝积,乃能为诸菩萨问于如来净土之行。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

  于是,宝积及五百长者子,受教而听。

  宝积长者子带领的这五百长者子,都已经发了菩提心,他们希望佛给大家解说怎么样才能够得到清净的国土,为得到清净国土应该如何修菩萨行。小乘只是个体超出三界生死,没有改造世界、净化世界的宏愿。大乘高标净佛国土、庄严国土,就是改造世界、建设理想世界,要把充满污秽的现实世界改造成非常清净、庄严美好的佛国净土,这是菩萨要做的工作。佛赞叹宝积长者子能代表大家请教这么重要的问题,答应为他们解答。

  佛言:“宝积,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所以者何?菩萨随所化众生而取佛土,随所调伏众生而取佛土,随诸众生应以何国入佛智慧而取佛土,随诸众生应以何国起菩萨根而取佛土。

  佛说:什么是佛的国土呢?众生是菩萨的佛土,因为众生是正报,国土是依报,依报必然依赖于正报。从唯识学看,依报国土,是正报主体阿赖耶识的相分,不离正报,乃是正报所造业感得的果报。所以,国土、佛土,实际上就是众生或者众生心。菩萨怎么样才能建设庄严清净的佛土呢?应该随所度化、所调伏的众生之机缘,决定要建设怎么样的佛土,众生理想什么样的佛土,或者据其根基以什么样的佛土能够引导他们进入佛法智慧之门,能够生起菩萨之根亦即发起菩提心,要随顺这种机宜来设计、建设佛土。

  所以者何?菩萨取于净国,皆为饶益诸众生故。譬如有人,欲于空地造立宫室,随意无碍;若于虚空,终不能成。菩萨如是,为成就众生故,愿取佛国;愿取佛国者,非于空也。

  为什么呢?因为菩萨建设净土,是为了利益众生。就像人建造宫室,要建在空地上,不能建在虚空中。净土不是随意建立的,也不是仅仅持一个与空性相应的本心就可以建成,要在与众生的因缘中、依所度众生的因缘这个空地为地基去建立,是为了成就众生而去建立。

  宝积当知,直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不谄众生来生其国。

  佛更具体地开示菩萨如何建立净土。净土的实质,就是所化的众生,是所化众生的心,所以建设清净佛土的根本,就是净化众生的心。要净化众生的心,首先要净化自己的心。要保持一个“直心”,就是不谄曲,不拐弯,与儒家所谓“诚”相近。当菩萨自己经常保持一颗直心,拿直心去度众生的时候,所度的众生也会成就直心,都没有谄曲心,如果所度的众生其心谄曲,不老实、不正直,不“诚”,那么其所居国土就不会清净。菩萨成佛时,怀有直心、不谄曲的众生才能往生到他的净土。直心,也可以理解为没有妄念烦恼污染的清净心、本心,《六祖坛经》中说修一行三昧之要,即是于一切时一切处保持直心,指开悟见道所见本心。

  深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具足功德众生来生其国。

  什么是“深心”呢?根深难拔,叫做深心。这种心非常深沉,非常坚固,发自内心深处。菩萨自己有深心,他所度的众生也都怀深心,具足种种功德,如五戒十善、六度四摄等,他成佛时,这种众生才可以往生他的净土。

  菩提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大乘众生来生其国。

  菩萨自己要菩提心非常坚固,他成佛的时候,就会有发了菩提心的大乘众生往生其净土。

  布施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一切能舍众生来生其国。持戒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行十善道满愿众生来生其国。忍辱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三十二相庄严众生来生其国。精进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勤修一切功德众生来生其国。禅定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摄心不乱众生来生其国。智慧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正定众生来生其国。

  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般若六度是菩萨的净土,菩萨自己修行六度,带领众生修行六度,自己菩萨行功德圆满而成佛时,所度菩萨行功德圆满的众生便会往生其净土。为什么修了忍辱以后有“三十二相庄严众生来生其国”呢?因为相貌庄严不庄严,是别人看着你庄严不庄严,这要在跟别人的关系当中,表现出一种欢喜相,不瞋恨发怒,总是和颜悦色,让众生看了欢喜,才能感得庄严的相貌,古人偈云:“今生人见欢喜者,前世见人欢喜故。”佛的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等庄严相貌,是在一百劫中专门修忍辱等行而得的果报。人在发怒的时候,容颜是最凶恶最可怕的,要修得一个非常庄严、人见欢喜的相貌,必须供养给一切众生以非常好看、欢喜的面容,同时带领无量众生修忍辱行,以感得三十二相等庄严的相貌。布施、持戒、精进、禅定、智慧五度,也皆须如此修行。

  四无量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成就慈悲喜舍众生来生其国。四摄法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解脱所摄众生来生其国。方便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于一切法方便无碍众生来生其国。

  四无量心,又称四梵住,是诸乘佛法共同修持的一种禅观,通过观想,将慈、悲、喜、舍四种善心从自己的父母亲人,依次扩展到中人、仇人,扩展到无量无边,以对治毒害、嫉妒、吝啬、紧张等不善心,铸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菩萨不但自己修四无量心,而且带领无量众生修四无量心,将来成佛时,修四无量心的众生才会往生其净土。

  四摄,是四种主动度化众生的技巧: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利行,指做有利于众生的事,同事,是与众生打成一片。四摄法不仅是大乘菩萨所必修,即声闻乘《阿含经》中,佛就教导弟子要修四摄法摄受众生,比喻为车因釭(车轴)而运。菩萨不但自己以四摄法摄取无量众生,而且要带领众生修行四摄,他成佛时,修四摄法而得解脱的众生便会往生其净土。

  方便,指达到目的地所需要的种种条件、技巧,菩萨不仅自己要修十度中的方便度,以种种方便利益、度化众生,而且要带领众生修行方便度,他成佛时,方便度成就的众生便会往生其净土。《大日经》言:“方便为究竟。”

  三十七道品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念处、正勤、神足、根、力、觉、道众生来生其国。

  三十七道品,又译作三十七助道法、三十七菩提分法等,为声闻乘所修道的全部,共有三十七项内容:

  念处:四念处,又作四念住、四意止等,为初修时止息妄念的四种方法,如实观照身、受、心、法,其要为“观身如身,观受如受,观心如心,观法如法”,即以直觉如实观照身、受、心、法的本然:无常、苦、非我。法念处主要反复观四谛。四念处在《阿含经》中称为“一乘道”,即从此一条路便可直达涅槃,说僧尼若精勤修持七年乃至七日夜,必得阿罗汉果或阿那含果。今南传佛教将简化了的四念处称为“内观禅”,有不同的修法。

  勤:四正勤,亦译四正断等,意为正确如法地精勤修行四种法:未生恶不令生,已生恶恒令灭,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长。

  神足:四神足,亦译四如意足,意为四种修得神通的基础:第一欲神足,获得神通的意欲。第二勤神足,精勤修习禅定。第三心神足或念神足,一心专注不散乱。第四观神足,亦称慧神足,以智慧修观。

  根:五根:一、信根,对佛法深信不疑;二、精进根,勇猛精进地修行;三、念根,牢记正法不忘失;四、定根,修习禅定;五、慧根,修习四谛。五种根犹如草木的种子已经发芽生根,能出生佛法的诸善功德。

  力:五力:信、精进、念、定、慧五种力,五根增长,产生五种自然推动修行的动力、力量。

  觉:七觉支,意译七菩提分、七觉意等,为达到正觉的七种法要:

  一择法觉支,以智慧抉择所修法的正误及适宜与否。

  二精进觉支,精勤修习所认正法。

  三喜觉支,获得法益而生欢喜。

  四轻安觉支,亦译猗觉支等,证得禅定而身心轻快。

  五念觉支,明记所修法而不忘失。

  六定觉支,摄心入定。

  七舍觉支,舍弃诸念,完全放松。

  在修学过程中,根据修行进度及出现的问题,应灵活运用七觉支去调节,令定慧平等。如心沉没时以精进、择法、喜三觉支调节,心浮动时用轻安、舍、定三觉支调节。

  道:八正道,四谛中道谛的主要内容,意谓通向涅槃解脱的正确道路:

  第一正见,获得对佛法四谛等的正确见解。

  第二正思惟,亦作正志,对所理解的佛法进行深度思考。

  第三正语,依戒律正其口业,不作妄语、恶言、绮语。

  第四正业,依戒律修正所行,力修诸善,不作杀盗淫妄等恶业。若出家僧尼,其正业除不作恶业外,还包括从事出家正业,即“一禅二诵三劝化”,禅修入第二禅,称“圣默然”,读诵经典及研究讲解经论,称“圣讲说”,第三是劝化信众。

  第五正命,依戒律正当谋生理财。若出家僧尼,正命指依戒律乞食为生,不“邪命自活”,不以看相、算命、圆梦、观星、咒术及诈现有德、现神通等谋生敛财。

  第六正精进,精勤修习止观等善法。

  第七正念,牢记正法而不忘失,摒除邪念、妄念、散乱。

  第八正定,依法修习禅定,应指深入定慧一体的三三昧等出世间正定。

  八正道为一阶梯结构,须循序修行,先得正见,然后持戒修定

  三十七道品基本上为阶梯结构,成一次第渐进之道:先修四念处,然后依次修四正勤、四神足,获得禅定神通,生五根,五根增长生五力,以七觉支调节,修证八正道。

  三十七道品不仅为小乘法,而且是大乘法、菩萨行的重要内容。大乘修三十七道品时,以大乘见地为导,菩提心为本。菩萨不但自己要修三十七道品,而且要带领众生修三十七道品,将来成佛时,他所带领修三十七道品成就的众生便会往生其净土,成为他的眷属。

  回向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得一切具足功德国土。

  回向,有回因向果及回自向他二义。回因向果,是将所修功德回归于取证佛果。回自向他,是将所修功德给予一切众生。普皆回向,为普贤十大愿之一。大乘所有修行,皆须回向于一切众生共成佛道。菩萨如此回向,则能建成具足一切功德的净土。

  说除八难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国土无有三恶、八难。

  “八难”,指不得遇佛、不闻正法之八种障难。据《阿含经》,八难为:在地狱难、在饿鬼难、在畜生难、在长寿天难、在边地之郁单越难、盲聋喑哑难、世智辩聪难、生在佛前佛后难。长寿天,指生于色界第四禅中之无想天,寿五百大劫,而无意识,障于见佛闻法。边地,指无佛法流传的边鄙之地。郁单越,译为胜处,为四大部洲中的北洲,生此处者定寿千岁,但贪着享乐而不受教化,不得见佛闻法。菩萨为众生说除八难之法,他成佛时,其净土中便没有八难,当然就没有“三恶”即八难中的前三:生三恶道,又称三途:火途即地狱道,血途即畜生道,刀途即饿鬼道。

  自守戒行、不讥彼阙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国土无有犯禁之名。

  菩萨自己持戒精严,也“不讥彼阙”,不挑剔别人在持戒方面的毛病,不嘲笑讽刺别人犯戒。他成佛时,其净土中便没有犯戒之事。“犯禁”,即犯戒。

  十善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命不中夭、大富、梵行、所言诚谛、常以软语、眷属不离、善和诤讼、言必饶益、不嫉、不恚、正见众生来生其国。

  据多种大乘经,菩萨所持戒,最根本的就是十善戒:不但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挑拨离间)、不绮语、不贪、不瞋、不邪见,而且行正面的护生、清廉、贞洁、实语、爱语、和合语、有益语、布施、忍辱、正见,菩萨自己修十善行,成佛时,修十善圆满的众生便会往生其国土。“命不中夭”是不杀生而护生的果报,“大富”是不盗而廉洁的果报,“梵行”是不邪淫而贞洁的果报,“所言诚谛”是不妄语而实语的果报,“常以软语”是不恶口而爱语的果报,“眷属不离、善和诤讼”是不两舌而作和合语的果报,“言必饶益”是不绮语而作有益语的果报,“不嫉、不恚”是不贪不嗔而布施忍辱的果报。十善戒中的不贪,主要指因嫉羡他人的所得而贪图不应贪图的东西,不嫉则不贪。“正见”是不邪见的果报。

  以上佛很具体的讲了菩萨将来要成就净土应该修哪些行,怎么修,应该修的道,包括了所有的正道:直心、深心、大乘心、六度、四摄、三十七道品、回向心、十善等等,课目很多,所以叫做菩萨万行。

  如是,宝积,菩萨随其直心则能发行,随其发行则得深心。

  保持直心则能够发起菩萨行,随行菩萨道而得深心,“深心”是在修菩萨行的过程中不断加深的。

  随其深心则意调伏,随意调伏则如说行,随如说行则能回向,随其回向则有方便,随其方便则成就众生。

  菩提心、菩萨行非常坚固了,常住誓愿济度众生的深心,心意才能够调伏,烦恼才能够降伏,才能够说到做到,将一切功德回向众生和佛果,其功德就会成倍增长,随功德增长则会具有度化、利益众生的各种方便,具足方便才能成就众生。《大日经》讲“方便为究竟”,佛菩萨以成就方便为最高的功德,方便,就是度化众生的各种条件和技巧,包括净土。

  随成就众生则佛土净,随佛土净则说法净,随说法净则智慧净,随智慧净则其心净,随其心净则一切功德净。

  成就了很多的众生,使这些众生都证得菩萨果位,起码能够修十善或者修六度,才能够建成佛的净土。佛土清净,则佛说法清净无瑕,清净的说法令佛土中的众生获得清净的智慧,以如实知见的清净智慧净化自心,则其心清净,随佛土中所有众生心灵的清净,则菩萨乃至佛的一切功德皆悉清净。

  是故,宝积,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所以,菩萨要建设庄严净土的关键,在于净化自心,净化所度众生的心,“当净其心”的“其”,指自己和众生。自他的心净化了,国土也就净化了。这是大乘也可以说是整个佛法对于世间建设最根本的原则。太虚大师倡导建设人间净土,人间净土在《弥勒下生经》里面说过,佛预言将来这个人间会成为净土,应该一定会实现,怎么去实现呢?这个地方说得很清楚,关键在于净化心灵。前两年,国务院参事室的陈进玉主任到川大来指导课题,他忽然问:“自净其心”这句话说得非常好,这是谁说的呢?我们所的某教授说,是陈兵老师的《佛教心理学》里面说的。我说,这哪里是我说的,这是《阿含经》里面佛说的。他也觉得在当今社会,自净其心非常重要,净化国民的心非常重要。

原标题:《维摩诘所说经》讲解—佛国品第一(3)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陈兵教授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