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经大全 > 佛经文章 >

《宝积经》讲的是什么内容?《宝积经》概说

\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宝积经》有大小之分:《大宝积经》,共一百二十卷,是一部丛书体裁的经集,收在《大正藏》第十一册。玄奘在示寂前一年(663)曾试译过几行,因为体力不支不得不停顿下来。菩提流志从神龙二年(706)开始编译,历时七载,在先天二年(713)完毕,完成了玄奘未尽的伟业。他利用《宝积经》的丛书体裁,尽量勘同从前译过的另本编入大部,只有遇到旧本文义不全或旧无译本的,才出新译。因此全经四十九会,几乎一半用了旧本,只有二十七会新译,其中多数还是参酌旧本重出的,纯粹的初译本只有十一会。

  小本《宝积经》是《大宝积经》中的一品,原名叫『迦叶品』,后来为了与第二十三『摩诃迦叶会』区别开来,所以改名为『普明菩萨会』。

  大本《宝积经》就是以『普明菩萨会』为核心,将主题思想相近的几部经典汇集在一起形成的。小本《宝积经》,中国前后译过四次,开始是支娄迦谶译的,叫做《佛遗日摩尼宝经》(佛遗日,意为方广;摩尼为如意珠);后来晋译的版本叫《摩诃衍宝严经》,译者的名字没有记载;姚秦时代译为《大宝积经》,也有直接叫《迦叶品》,同样没有留下译者的名字;最后译的名叫《迦叶问正法经》。四个译本名称不同,都是小本《宝积》的异译。

  小本《宝积经》是继《般若经》之后出现的大乘经类之一,内容比《般若经》更为丰富。不过基本理论仍然不离《般若经》的思想。全部分为十六门,都是属于大乘教法。其中谈到了大乘出家,即戒律的问题;谈到了定慧学,通过对大乘和小乘的比较,指出其优劣。更值得注意的是提出了大乘的一个重要思想——『根本正观』,指出大乘应该用般若去观察一切。

  菩萨乘就是提倡般若,所以《宝积经》的『根本正观』来自《般若经》。具有智慧,就能掌握判别正与不正的方法,从而使他们的理论超出了单纯的空观,提出了『中道』的概念。『空观』原对『实有』而言,『实有』固然不对,可是将『空』作为实有也不对,只有离去『空观』、『实有』的两边,方能行于『中道』。

  『中道』的概念,原本在部派佛学时期也会偶尔谈到,可是将它固定在『正观』方面运用,则是从小品《宝积经》开始的一个重要思想。小品《宝积经》还特别指出:『宁起我见如须弥山,不执空见如芥子许』。『有见』很坏,但『有见』走向极端,即使大如须弥山,也还有办法破除;如果执著有『空见』,那就不可救药了。可见,《宝积经》的思想比『空观』进了一步,它破『空』破『有』,提倡『中道正观』。

摘自:觉醒《宝积经》讲记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