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经大全 > 维摩诘经 >

维摩诘经

《维摩诘经》简称《维摩经》,全名是《维摩诘所说经》,亦名《不可思议解脱经》。维摩罗诘是梵语Vimalakirti之音译,维摩罗意即“净名”、“无垢”,诘即为“称”,故《维摩诘经》又名《净名经》或《说无垢称经》。摩罗诘又译为维摩罗诘、毗摩罗诘,略称维摩或维摩诘。意译为净名...[详情]

《维摩诘经》讲解 观众生品第七(2)

  文殊师利又问:“生死有畏,菩萨当何所依?”

  维摩诘言:“菩萨于生死畏中,当依如来功德之力。”

  文殊又问:菩萨依靠什么解除生死畏惧呢?对死亡的畏惧,称“死怖”,是众生特别是人类的各种畏惧(佛经中归纳为“五怖”)中最可怕的,佛法的出发点,首先就是畏惧生死。佛在出家的时候讲,他之所以出家,就是因为畏惧生死,想要求得战胜死亡、超越生死之道。西方人类学家也称死亡恐惧为盘踞在人内心深处的毒蛇,是发生各种精神心理疾病的根源,战胜死亡,甚至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出发点。那么,在生死畏惧中,菩萨应该依靠什么呢?维摩诘的回答是依靠佛的功德之力。《佛母宝德藏般若经》中甚至说,菩萨的一切成就、功德,皆是佛加持而得。

  文殊师利又问:“菩萨欲依如来功德之力,当于何住?”

  答曰:“菩萨欲依如来功德之力者,当住度脱一切众生。”

  又问:如何依如来功德之力解除生死畏惧呢?回答:要常住在度脱一切众生的菩提心中,因为这种菩提心是成就佛果功德的净因,要了知、确信诸佛常住在要度脱一切众生的菩提心中。求生西方净土者,要确信阿弥陀佛常念我等众生,想要接引我等众生往生极乐净土。

  又问:“欲度众生,当何所除?”

  答曰:“欲度众生,除其烦恼。”

  又问:如何解除所度众生的生死畏惧?回答:想要度众生,解除其生死畏惧,要除掉众生的各种烦恼。求生西方净土,不仅要深信切愿念佛,而且要净除自心烦恼。

  又问:“欲除烦恼,当何所行?”

  答曰:“当行正念。”

  如何修行才能除掉众生的烦恼呢?回答:行于正念,“正念”为八正道之第七,就是住在善心、菩提心、般若中而念念不忘失。

  又问:“云何行于正念?”

  答曰:“当行不生不灭。”

  如何行于正念?答:心常住于与一切法本来不生不灭的法性相应的智慧涅槃妙心中。

  又问:“何法不生?何法不灭?”

  答曰:“不善不生,善法不灭。”

  问不生不灭的是什么法,回答:不生一切不善法,而不灭一切善法。

  又问:“善、不善孰为本?”

  答曰:“身为本。”

  善法及不善法以何为本?答言:以身为本,这个“身”指的是五蕴,即通常所谓“自身”,不仅仅指肉体。古汉语及汉译佛典中的“身”,通常指本身、自己,不仅仅指现代汉语理解的身体。

  又问:“身孰为本?”

  答曰:“欲贪为本。”

  此身以何为本?答言:以欲贪为本。经论中将贪烦恼分为三种:欲贪、色贪、无色贪,欲贪,是对欲界一切所有的贪爱、占有欲。

  又问:“欲贪孰为本?”

  答曰:“虚妄分别为本。”

  欲贪以何为本?答言:以不如实知见的虚妄分别为本。虚妄分别,又译“妄想”、“分别”,指误认经由人类感知方式所得的感知觉,及在这些感知觉基础上建立的认知为绝对真实。

  又问:“虚妄分别孰为本?”

  答曰:“颠倒想为本。”

  文殊一环紧扣一环地追问生死畏惧所产生的根本原因。欲贪的根本虚妄分别,以颠倒想即颠倒的认识、见解为本。颠倒,在佛经中一般归纳为“四倒”:执着非常为常、苦为乐、无我为有我、不净为净。总之,是执着虚妄为真实。

  又问:“颠倒想孰为本?”

  答曰:“无住为本。”

  颠倒想又以何为本呢?回答是:以无住为本。住,意谓像人住在自己的居室一样,长期执有一个能住的自我及所住的住所,有固化认识的意思。无住,谓不住着一切,见诸有为法皆刹那生灭,没有一个能于刹那间停住不变的实体。刹那生灭就不住在任何刹那里面,所以本来无住。

  又问:“无住孰为本?”

  答曰:“无住则无本。文殊师利!从无住本,立一切法。”

  无住又以何为本呢?回答是无住则无本。要追究无住的根本是什么,那是没有的,无住,就说明没有一个停住不动、本来如此的实体、根本。《坛经》讲“无住为本”,就是来自这个经,解释是诸法念念不住,心与诸法本来无住的真实相应,不住着于一切,作为一种修持的诀要,叫做无住。大手印法也有“无住心要”。法性的本源就是一切法念念无住,要追究它的本体,那是没有的,就从无住这个根本上建立一切佛法,或者以无住心为本修持一切佛法。这一句非常重要,很多祖师都引用过。这是大乘的十二因缘观,小乘的十二因缘以无明为生死苦恼的根本原因,大乘则追究到无住为根本因,也是破除无明的诀窍。

原标题:《维摩诘所说经》讲解—​观众生品第七(2)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陈兵教授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