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哲理故事 >

量大才好做事,树大方能遮阴

量大才好做事,树大方能遮阴

  弘一大师说:“量大好做事,树大好遮阴。”所谓的“量”,指的就是人的胸怀。人们之所以会遇事心态不稳,容易生气急躁,无非是觉得人生太苦,而自己又不愿意承受这样的苦楚。其实,苦与不苦,是由心定,自心量大,无所谓苦;自心狭小,一句话都承受不了。

  所以说,一个人能否摆脱心中的苦厄,成就一番事业,博得别人的美誉,往往在于他能否放宽度量,有没有学会宽以待人。

  一位年轻力壮的将士仗着自己武功高强,总是横行乡里,肆意妄为。他在与人较量时惯用的招式就是:用各种方式先激怒对方,逼着对方先出手,然后,趁机观察对方的漏洞,一旦抓住对方的弱点,就迅速攻之,一举击败对方。

  在当地,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将士,年轻将士早就听闻老将士的大名,想与其一较高下。于是,便以切磋武艺为名,向老将士下了挑战书。

  收到战书后,老将士的弟子一再规劝师傅,担心他因年老不敌年轻将士,劝他不要接受挑战。可是,老将士却接下了对方的战帖,并决定亲自出战。

  比试开始了,乡里的民众纷纷前来观战。年轻将士还是像往常一样,用各种难听的言语对老将士进行侮辱,甚至还往他脸上吐口水,想以此激怒他。但任他百般折磨,老将士还是不为所动。

  这样折腾了几个小时,在一旁观战的群众开始忍不住批评起了年轻将士的品质低劣,觉得他太不尊敬老将士了。年轻将士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也已经折腾得精疲力竭,没有力气和勇气向老将士进攻了。最后只得灰溜溜地逃跑了。

  回来后,老将士的弟子们都气不过,问师傅为何要忍受那么长时间的侮辱,不好好地教训一下那个狂妄自大的家伙。

  老将士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大家:“你们可曾看到他和大家的反应吗?”

  弟子们回答说:“他当然是气汹汹的,大家好像对他很厌恶。”

  老将士微微一笑,说:“这就对了,我虽然没有反抗,而得到的却是大家的同情和体谅,而他虽然一直都在攻击,却终为人所不齿。而且,他在辱骂我的时候,自己的情绪被锁定在气愤中,我却没有感到丝毫动气,所以,他是在气自己,而不是在气我。从对招的角度来说,他是有,我是无,我的无招却并不一定输给他的有招。”

  没有不碰锅沿的饭勺,人与人相处难免会发生争执和利益上的冲突。因为担心吃亏而步步紧逼,据理力争,死要面子,只能使矛盾陷入没有止境的轮回,将自己引入苦海

  人的胸襟有多大,成就就有多大。争一时不如争千秋,能忍一时之气,适时地退让一步,反倒处处是出路。

  量小之人习惯了只考虑个人和眼前的利益,使得自己终日忧愁烦恼,精神负担加重,心志迷茫,自然也就难得善果。而量大之人宽容为怀,遇事时心平气和,从容淡定,眼界高远,顾全大局,自然也就容易成事。

  范蠡在助越王勾践灭吴之后,认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勾践为人可以共患难,难以同富贵”,于是就放弃了应得的名利,隐退于齐,改名换姓,耕于海畔。

  结果父子共力,居然“致产十万”。后被齐人尊为卿相之后,又觉得久负尊名不是好事,便呈缴相印,尽归其财,在陶地隐居,安享天年。

  而文种则因为贪恋功名富贵,觉得归隐实在不划算,未听范蠡的劝告,结果死在勾践的手里。

  一味地争名夺利实际上吃亏受害的是自己,而淡泊名利、不多计较则是福禄双全、走向更大成功的良计。

  事有利弊胜败,月有阴晴圆缺,在处理争端与矛盾时,不妨多看开一点,多忍让三分。

  宽容不是弱者的屈服,也不是强者的恩赐,而是睿智、豁达、博爱,是对生命的洞见。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