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哲理故事 >

包容他人的不理解,方显真气度

包容他人的不理解,方显真气度

  有个小和尚,头脑聪明,也总是愿意与智慧的人交流。一旦遇到学识浅薄、理解力差的人便会十分焦躁、不耐烦。

  每次,当师兄弟向他请教两遍以上还不解时,他就会不耐烦地斥责对方:“你真笨!怎么还不明白啊?”

  为此,师父批评了他很多次。然而他每次都只是嘴上承认了错误,但是遇到同样的事情时还是压不住自己的怒火。

  一日,小和尚带着寺庙里的狗下山去打柴。这只狗十分机灵,每次都与小和尚为伴,日子久了,它们便如好朋友一般。

  刚过了晌午,小和尚已经打了一大捆柴,高兴地准备回寺庙去了。途中路过一条小溪,小和尚觉得有些累了,就想放下柴担到溪边喝点水,洗一把脸。

  洗完脸之后,小和尚想拿汗巾擦脸,却发现汗巾还挂在那边的柴担上。于是他就指着柴担,示意让狗去替他拿汗巾。狗随即跑到了柴担边,抽出了一支木柴叼到了小和尚身边。小和尚觉得很有趣,又示意狗去拿汗巾,并用手比划呈方形,嘴里念着:“拿汗巾来,我要汗巾。”

  于是,狗又跑到了柴担边,但还是叨来了一根木柴。小和尚笑得更开心了,这次他拿一块石头丢到了汗巾上,然后对狗说:“看,我是要那个汗巾,你去拿汗巾来。”狗再次跑过去,依旧叼了一根木柴过来。而且摇头晃尾,似乎在炫耀自己的聪明能干。小和尚见状,不禁哈哈大笑。

  回到寺庙之后,小和尚觉得有趣,便把这件事告诉了师父。

  师父听后问他:“你跟师弟们讲道理,他们听不明白,你就会发脾气。可是你让狗替你拿汗巾,狗听不明白,你为什么反而觉得有趣呢?”

  小和尚想都没想便答道:“因为狗是畜生,它听不懂人话是正常的。可师弟他们跟我一样,都是人,他们应该听得懂我说的道理啊。”

  “那你认为什么是应该的呢?每个人天生的悟性各有不同,悟性好的人,不是他的功劳;悟性差的人,也不是他的过错。就算是悟性相同,后天所处的环境不一样也会造成理解力的差异。出身高的人,自然受的教育也高,这并不是他的功劳;出身低的人,受到的教育少,也不是他的过错。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这么大的差异,你要按照什么标准去判断谁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更何况,天道无常,人世变幻。今天你可能比他强,但未必明天他就比你差。今日你瞧不起他,明日若是他看不起你的时候,你心里感受又是怎样的呢?”

  小和尚听到这里,低下头惭愧地说:“师父,我知道错了。”

  师父捋着胡须说道:“其实你的错并不在于你总是责备师兄弟,而是在于你没有用佛的眼光去看待事情。”

  小和尚听得又有些糊涂了,忙向师父讨教。

  师父说:“你不妨好好想一想,为什么同样是不能理解你的意思,你对狗可以一笑了之,对师兄弟们却要大发雷霆?其实,他们都是世间的生物,从生命上讲并无太大差异,而变化的是你自己。你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你觉得自己比一只狗的智慧高得多,因此你可以包容它的错误。而你觉得师兄弟同你的智慧是同一个档次,因此就包容不了他们的错误。如果是佛呢?佛看到你们犯错就不会发怒,因为佛的智慧可以包容一切。”《诗经·黍离》中说:“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人之相处贵在知交,但即便是知己也不见得能够时刻心意相通,无论什么事情都能心领神会,更何况是一些萍水相逢的泛泛之交了。

  人们在判断事情的时候,常常会有举棋不定、拿不准主意的时候,当双方的观念、想法不一样时,对于那些不理解我们的人,生他的气,与之大声争辩往往会适得其反,无形中就为自己树立了敌人。

  了解我们的人,自然会尊重我们的想法与选择;而对于那些因为不了解我们而妄下评论的人,也不必气恼,一笑了之方能显出真气度。

金刚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当佛祖转世成为忍辱仙人的时候,有一天在清幽的山林间打坐参禅,恰逢一位国王带领后宫中美丽的嫔妃们到野外来游玩。国王与嫔妃在林间玩得累了,就坐下来休憩。当时有几位嫔妃趁着国王休息的时候,就在林间漫步,无意间看到了坐禅的忍辱仙人。几位嫔妃出于好奇,走上前与仙人攀谈起来。忍辱仙人心中以佛法为重,他趁此时机与各位嫔妃讲起了佛法中断除贪、嗔、欲望的道理,几位嫔妃听得十分着迷。

  过了一段时间,休息好了的国王发现身边少了几位嫔妃,就率领侍卫一起去寻找。当他来到仙人讲法的地方时,看到自己漂亮的嫔妃都围绕在一个陌生的男子周围,心无旁骛地听他说着什么,一时之间心中无名火起,不由分说地抽出身上的宝剑就指着仙人怒斥道:“你竟敢如此大胆,以妖法魅惑我的嫔妃,该当死罪!”无辜的仙人面对国王的冤枉,并没有着急或生气,而是心平气和地向他解释自己只不过是在宣讲佛法而已。国王根本就不听仙人的解释,只是一味地认为他是魅惑女子的妖人,不分青红皂白地就拿着剑向仙人砍去。

  即便如此,忍辱仙人依然没有埋怨国王的无理取闹,他知道国王只是没有明白事情的真相,不了解自己因而误会了自己,所以才有如此冲动的举动。

  因此,即便当他生命危在旦夕的时候,还怀着一颗慈悲之心,主动发愿:“希望我将来得道后,可以度化大王脱离苦海!”忍辱仙人因为能忍无嗔,无论何时始终心怀慈悲,最终将一场恶缘化为了菩提的善缘。

  之所以会有人对我们产生种种的误解或是心生埋怨,正是因为这些人并不是真正了解我们的为人,往往是凭借他们自己的想象以及片面的印象而轻率地作出结论。这样的事情在任何人身上都会发生,不要因此而妄自菲薄,失去了前行的信心;也不要埋怨这些因为不了解而批评自己的人,把他们的话当做是参照物,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只有能够包容他人的过错和不理解,才能结善缘,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