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团的管理,有四种模式

智随法师:僧团的管理,有四种模式

  僧团的管理问题。涉及两个方面:一个是自我管理,一个是团队管理。团队管理为主,个人管理为辅。个人学修好的话,不管也可以。

  从管理的层面来讲,佛门世间都有不同的运作模式,效果完全不一样,境界高低也都有差异。僧人和僧团因为有对应关系——僧团离不开僧人,僧人组成了僧团,所以一个团队管理的好坏,跟僧人的素质有密切关系。僧人素质高的地方,管理自然就比较好;素质低的,团队管理就差一些。

  从佛门或历史现象来看,管理有四种模式,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治”,第二是“有为而治”,第三是“勉强而治”,第四是“无为无治”。这四种模式在世间有,在佛门也有。

  讲无为而治,老子是一个代表。比如“治大国如烹小鲜”、“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既是一个治国理念,也是一种管理方式。

  中国古代为什么始终是农业社会?一直到清末,这跟西方国家的发展有点不一样。西方技能发展快,而中国古人比较注重道德,始终以人为本。这是东方与西方的差异。道德是人性的根本,有了这个根本,其他就不重要了。

  老子的管理理念是“无为而治”,没有人为的世间管理方式。孔子就不一样了,孔子提倡有为而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很明显是有作为的一种方式。儒家思想有几句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有目标,有手段,有方法,通过这种方式治理社会、国家。孔子的理想一直悬在空中,很难实现,因为这个太难了!要每一个人都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多难啊,不容易实现。最终孔子选择了教学,团队里有三千弟子,算是一个小范围的有为而治。

  无为而治和有为而治都算是比较好的团队治理模式。除此之外的就是勉强而治了,最差的就是无为无治。

  佛教的发展也存在这四种治理模式。无为而治在佛陀时代非常明显,佛陀剃度五比丘之后,前十二年是没有戒律的。为什么没有制定戒律呢?因为大家都很规矩,不需要靠戒律来管。大家都清静无为,佛几句话就可以解决问题,只有一个根本精神,叫略制——简略制诫。制诫不是戒条,只是精神要求。

  “善护于口言,自净其志意,身莫作诸恶,此三业道净,能得如是行,是大仙人道。”这几句话就可以让自己如理如法修行了,不需要人为的管理。

  当时出家人素质都非常高,佛的大弟子来历都不是平常人,有的是随佛而来的,有的从他方世界而来,有的以圣人方式示现。所以他们出家三天两天就能证到果位。有些人边剃头边证果位,一出家就成了圣人。这才是真正的僧团,不需要靠人来管,完全可以自己管自己,这是佛教最早的状态。大家都安住于道中,清净无为,无染无著,这个状态才是佛门和合无诤的团队,所谓三宝的真义也在于此。

  十二年以后有些人就开始违犯规矩了。这时佛就开始制定戒律,犯一条制一条,犯两条制两条,犯多了就形成二百五十条,乃至女众的三百多条。戒律是因事而起——因某一个因缘导致的,针对这一件事制定一条戒,如果这件事情没有了,这条戒律的意义就没有了。所以,我们要了解戒律的缘起、目的、意义,不只是盲目的去模仿学习,执于表面现象。

  十二年以后,佛开始制定戒律就是有为而治了,以戒律来治理僧团。那个时候人的素质相对也比较高,戒律一出来大家都能遵守,所以整个僧团也很清净,靠有为也可以得到治理。正法时代五百年,到像法时代,基本上还有“有为治理”的僧团。现在“有为治理”的寺院几乎没有了。

  孔子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是孔子一生几乎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佛门在正法时代、像法时代有这样好的僧团,都是有为而治,而且超过世间的标准,这是佛法超越世间之处。

  百丈禅师《丛林要则二十条》里面有一句话,“道场以无事为兴盛”,这句话跟无为而治有关,懂“道”的人,在有为而治的过程中,会跟无为而治相结合,以“道”来管理人,以制度来助成之,而不是以制度来管理人。比如以信仰、以对佛法的追求这样的理念要求大众修道,团队就会好一点。这就是道与术相结合,以有为而至于无为。

  到了末法时代,有为而治的僧团,就难以见到了,只能勉强治理。末法时代的僧团参差不齐,龙蛇混杂,或许有的是佛菩萨示现,绝大多数是普通凡夫众生,这样的团队素质差距非常大。有些僧团相对好一点,有些比较差。好的勉强维持,差的维持都很难。

  我们现在处于末法时代一千多年后的时期,离末法时代结束还有八千多年。八千多年的历程,佛教发展会越来越差,这是一个客观现实。

  但是怎么面对这个事实?

  身为出家人必须要面对它,躲也躲不过。我们生在这样的时代怎么办?这个时候就要有一个思路,末法时代勉勉强强可以自了。

  这四种模式跟人的素质有关,无为而治的人素质非常高,完全可以自律,自然就不需要规矩来管理,所谓“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第二个就是有为而治的,这种素质相对也可以,一方面可以自律,另一方面接受团队的管理,两者兼顾,也可以把团队治理好。像孔子,通过教育,通过修身,来治理个人及团队。修身就是自律,自律好了,然后可以齐家,按制度、规矩、要求来管理家庭,然后再到国家、到天下。从小到大,就是以自他两种约束能力来兼顾。

  勉强而治就是素质差一点儿的,缺乏自制能力,完全靠别人来管,还能勉强维持正常。很多不愿意接受别人管理的人,应该多反省自己。自己的素质太低了,别人不得不管。如果你素质高,谁愿意多说,谁愿意来管谁呢?谁都不想多事,佛门中人都想修行,都需要花时间精力去看书,去学习,去念佛,谁还有心思来管别人?之所以被管,说明你引起了僧团的注意。很多行为乖张,跟僧团不和,执事不得不管,问题应该出在自己身上,不是出在管理者身上。

  如果靠规矩都管不了的人,或者根本就没有规矩,那就没办法了。这个僧团也就难免散漫、自由、无约束。世间散乱无序的团队乃至游民百姓等,也是这种情况。

  人的素质高低,决定了一个团队的状况如何。所以身在一个团队,每一个人都要自我要求,由他律而自律,既有益于自己,也有利于团队,彼此增上。

  《僧的意义与守则》(六)

  2019年9月讲于木鱼山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法宝之音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