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对「生命教育」的看法

提问二:

  就刚才所说,请问大师,「生命教育」的意义是什么?佛教对「生命教育」能否提供一些积极面的启发与省思?

 星云大师答:

  谈到「生命教育」,前教育部长曾志朗先生说,有一次他问一群小学二年级学生对死亡的看法,当中有位学生回答他:「死亡就像睡了一觉,第二天就会活过来。」原来他们看电视里的人物,被打死了还会活过来,因此天真的把真实的人生当成像电视剧情一样。为此曾部长深感忧心的说,学生们对死亡的看法如此浅薄,我们又怎能期望他们去尊重自己或他人的生命呢?

  的确,一个人对生命无知,自然无法尊重别人的生命,更不懂得活出自己生命的尊严。就如现在有些父母,放任儿童恣意地玩弄蜻蜓、蜘蛛、小鱼、小虾,直至死亡为止;从小就养成不知爱护生命的习惯,将来残杀人命又何足为奇呢?

  生命是世界上最值得珍贵的东西,杀生是世界上最残忍的事情。人间虽有贫富贵贱,但生命都是同等宝贵,任何生命都应该获得吾人的爱护。

  所谓生命,依众生过去善恶业因所感得的果报正体,有天上飞的,有水中游的,有陆上爬的,有山中走的;也有两栖,或是多栖,乃至无足、两足、多足等类别。在各种生命当中,有的生命是独立的,有的生命是共生的,有的生命是寄生的。甚至有的生命是有形的,有的生命是无形的;有的生命会动,有的生命是不动的。

  可以说,在大自然里到处都有生命。一滴水有他的生命,一片菜叶也有生命,都要爱惜。山川日月,苍松翠柏,几千年、几万年,时间就是生命。乃至佛教讲「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时辰钟表,我用心、用智慧去制造它,时钟里就有我的生命。一栋房屋,因为我的设计、监工才能成就,房屋中就有我的生命存在。地球生态被破坏,海洋、空气被污染,环保人士用爱心来保护,环保也有生命,爱心就有生命。

  天地所拥有的生命,生生不已。因此,现在的生命学家也不能只是研究人类的生命,例如:地质学家研究地壳变化,天文学家研究宇宙星辰,气象学家研究大气变化,生物学家研究动植物,微生物学家研究细胞分裂,考古学家研究古今渊源,历史学家研究人文发展等,每个领域都有他的生命价值与意义。

  生命的价值就是「爱」,生命的意义就是「惜」。有爱,就有生命;有爱,就有生机;有爱,就有存在;有爱,就有延续。生命不是出生以后才有,也不是死亡就算结束;生命是无始无终,生命是无内无外。生命是活力,是活用,是活动;生命要用活动、活力、活用来跟大家建立相互的关系。例如,雨水灌溉树木丛林,树木丛林也能保护水分;人吃了万物后排泄肥料,肥料又再成为万物的养分。生命是相互的,是因缘的;想独存,想个己,那就没有生命了!

  生命是一门艰深难懂的学问,但是尽管生命深奥难懂,分析起来不外乎「生」与「死」两个课题。佛教非常正视生死问题,佛教其实就是一门生死学,例如观世音菩萨「救苦救难」,就是解决生的问题;阿弥陀佛「接引往生」,就是解决死的问题。

  佛教不仅解答生死问题,佛教更是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佛教倡导惜缘、惜福、惜生、惜命,佛陀对一切众生的慈悲爱护,载之经典,处处可见。例如佛陀曾「割肉喂鹰」、「舍身饲虎」、「施食救鱼」,乃至为野干说法,他把生命融入真理,以真理供养大众。

  佛陀重视大我的生命,他说「我是众中的一个」,他「以众为我」,他知道有形的躯体总会朽坏,因此把有形、有限的生命融入大化之中,用无形的法身慧命来照顾众生。所以佛教的生命能普遍全体,不仅普及一切人,一切动物,所谓「情与无情,同圆种智」,甚至「阐提也能成佛」,这在后来「生公说法,顽石点头」已获得了证明。

  佛陀曾为保卫迦毗罗卫国免于灭亡,多次端坐路中,藉以阻挡琉璃王的大军攻打祖国;他曾对雨舍大臣说法,及时阻止了摩揭陀国与越祇国的战争。这些无非都是为了爱惜生命、尊重生命,他希望唤起大家爱好和平,不希望战争造成人民死伤,生灵涂炭。

  佛陀对生命的爱惜,不是用武力刀枪来与敌人对立,而是用慈悲保护。例如提婆达多要攻击佛陀,阿难发动众人以刀枪棍棒保护,佛陀说:如果我还需要刀枪保护,还能算是正觉的佛陀吗?

  佛陀的生命不是一时、一世的,是无限、永恒的。佛陀的生命已融化到慈悲之中,当酒醉的大象见到佛陀,自然息下兽性,感动流泪;落单的鸽子飞到佛陀身边,好象找到了安全的庇护,一动也不动。甚至满怀杀心想要行刺佛陀的恶汉,一见到佛陀,不知不觉丢弃手中的刀子,自愿皈依,成为佛陀的弟子,这都是受到佛陀的慈悲所感化与摄受。

  《净心戒观法》说:「善门有多途,慈悲最是急。」谈到佛教的慈悲,记得很久以前曾在《地理杂志》看到一篇报导指出:「残杀才能维持生命。」因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这是大自然的定律,所以一切动物弱肉强食,以残杀来维持生命,这是不得不然的手段。但是相较于佛教以慈悲来护生,如智舜「割耳救雉」、僧群「护鸭绝饮」,可以说形成「佛与魔」的强烈对比。

  佛教对生命的尊重,不是自己爱惜就好,如地藏王菩萨到地狱度脱苦难的众生、观世音菩萨游诸国土,到处寻声救苦,乃至最细微的「佛观一?水,八万四千虫」,佛教的慈慈,可以说无物不覆,无处不遍。

  佛教讲地水火风「四大」,地的生命就是坚固;水的生命就是流动,不流动就是死水;空气也是要流通才能存在;光的生命就是散发热度与温暖。

  佛教讲轮回、讲因缘,都是生命。轮回,就是不死的生命;因缘,就是集体的生命。佛教更提倡要建设无限、普遍的生命,例如,我们平常念「阿弥陀佛」,意义就是无量光、无量寿,这是超越时间、超越空间的意思。什么东西能超越时空?那就是真理,所以真理就是无限而普遍的生命。乃至佛陀的三身,应身是有为的,有来有去;法身是无为的,是进入宇宙无限的时空。所以只有真理的生命是无限,其他都是有阶段性的循环生命。

  宗教旨在传播真理,宗教的生命自然能维持长久。例如佛教的寺院都是千年古刹,万年常住;佛教的经书不但经常要晒,而且设有特别的藏经楼,尽力保护,这是现代人才有的观念。

  佛教从事慈善事业,出家人愿为众生做马牛,都是为了成就生命;佛教徒对环保、生态的维护,建设桥梁、施茶施水来方便行人,都是在维护生命。佛弟子当中,「沙弥救蚁」是护生的表现;「南泉斩猫」也是为了表达真理。

  佛教的出家人手捧经书,恭敬谨慎,不敢亵渎,如此爱惜真理,就是爱惜生命。云水僧手执锡杖行脚,为了埋葬动物死尸,也是表现出对生命的爱护。甚至佛门里,弟子常以自己的寿命回向于有德高僧,所谓「回小向大,回自向他」,甚至「回事向理」,回向的思想就是生命的延续与扩大。

  由于宗教的生命都有传灯,都是代代传承,灯续常明。因此,佛陀的生命,只要佛教流传多久,就有多久的生命;佛法的生命,随着真理普遍流传,它就能无远弗届;僧伽的生命,只要从舍利弗、目犍连等尊者留下的道德风范,就可以看到他们的精神所在。乃至神会大师在滑台大会,大作狮子吼,为六祖大师定位,那种旁若无人的奕奕神采,至今都可以感觉得到他的生命在跃动;唐‧玄奘走过八百里流沙的身影,千年之后我们不是依然感觉得到他的存在吗?

  佛教的高僧大德撰写放生文,就是在提倡生命教育;儒家主张「怜蛾不点灯,爱鼠常留饭」,也在表达对生命的爱护。佛光山在二○○四年的春节花艺展中,特设素食动物园区,不但教育世人爱护生命,并为「自然与生命」提供最佳的生活教材。另外,佛光山文教基金会印行丰子恺的《护生画集》,也是提倡生命教育的最好教材。

  二○○一年佛光山发起佛教界从大陆「恭迎佛指舍利莅台」,许多人在见到佛指舍利的刹那,不由自主的跪下顶礼,有的人涕泪悲泣,有的人法喜充满,有的人感觉好象与二千五百多年前的佛陀又相聚首。这种感觉就是说明,佛指舍利是活的,他是有生命的。不只佛指舍利有生命,一张纸画一个圣贤,一块木头刻一尊佛像,都能赋予他觉性圆满的生命。

  过去佛教许多高僧大德为了维护圣教,不惜舍身殉教。例如,中国文化大革命时,大陆不少的寺庙、文物,就是由于许多僧众发挥殉教精神,毅然奉献生命而得到保护与留存。另外,一九六三年,越南总统吴廷琰为维护天主教而破坏佛教,不允许佛诞节悬挂教旗,造成广德法师等七位僧人引火殉教。说明人的生命在平时固然值得宝贵,但在必要时能牺牲生命以完成职责,更为可贵。

  所谓:「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求生以害仁者,虽生犹死;杀身以成仁者,虽死犹生。此即儒家所谓「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乃至古谚说:「人死留名,树死留皮」;儒家也谓「立德、立言、立功」,无非都是为了留下不朽的生命。

  生命是可以锻炼、创造的,在冰天雪地里生存的人和动物,自然磨练出坚毅忍耐的生命力。一株墙头草,一朵路边的野花,他们在狂风中展现雄姿,也可以看出生命的力量。

  生命之所以有力量,在于能为生命留下历史,为社会留下慈悲,为自己留下信仰,为人间留下贡献。因此,生命教育最重要的,就是指导学生如何尊重生命,如何活出生命的尊严,如何创造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尊严是人生最大的本钱,做人最怕尊严扫地,现代人不但要活得有尊严,甚至提倡「安宁死」,即使死也要死得尊严。

  尊严不是傲慢,不是自高自大,尊严不是匹夫之勇,不是自以为是;尊严是在强权之前,不屈服、不妥协,坚持自己的立场与原则,保持自己的人格与操守。

  人除了要活得有尊严以外,更要活得有意义、有价值。蒋中正先生曾说:「生命的意义在创造宇宙继起的生命;生活的目的在增进人类全体的福祉。」毛泽东也说:「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在他认为,人生价值在于对社会对人民的贡献,而不是向社会索取。因此,他非常强调人活着的目的和意义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佛教则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增进人生的真善美,在于懂得永恒的生命。人的色身虽然有老死,真实的生命是不死的,就如薪火一样,赓续不已。因此,人生的意义不在于寿命的久长,乃在于对人间能有所贡献、有所利益。例如,太阳把光明普照人间,所以人人都欢喜太阳;流水滋润万物,所以万物也喜欢流水。一个人能够活出意义、活得有用,生命就有价值。

  总之,「蜉蝣朝生夕死,人生百年难再」,但是身体即使朽坏、死亡了,也不是生命的结束!所谓念天地之悠悠,感生命之无限。生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活出什么?拥有什么?尤其如何开拓弘观的生命视野,深化优质的生命内涵,建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这才是提倡生命教育者应有的省思!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