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对「生命教育」的看法

  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必须为生命的存在与意义而奋斗。因为,人活着不应该只是追求尸位永存,生活也不能只是为了三餐温饱;生命的可贵,在于活得对自他有益,也就是要能活出生命的意义、生命的价值与生命的尊严。

  生命的意义、生命的价值在哪里?如何才能活得有意义、有价值、有尊严?乃至生命的本质为何?生命的真相是什么?这些都是提倡「生命教育」的重要课题。甚至当我们在实现自我生命意义的同时,如何与宇宙众生、自然环境等外在因缘展现同体共生,彼此尊重和谐的共存共荣,这都是生命教育所应涵盖的范畴。

  生命教育是近几年来才受到社会关切的重要议题,然而在佛教里,早在二千多年前佛陀宣说的「缘起法」,就已说明生命是彼此相互关系的存在。佛陀以「十二因缘」说明生命的由来与三世轮回的关系,帮助我们解答「生从何来,死往何去」的生命之谜;佛教的「三法印」、「四圣谛」、「八正道」、「缘起」、「中道」、「空性」等真理,都能帮助我们认识生命的本质、了解生命的意义、创造生命的价值,活出生命的希望。

  由于佛教的教义最能贴近「生命教育」的意涵,所以多年来每逢寒暑假,教育部与国际佛光会合办的「全国教师生命教育研习营」,总是选择在佛光山上课。二○○三年八月二十三日,二千多名参加「生命教育研习营」的老师们,就在这样的因缘下,与佛光山海内外主管共同在如来殿大会堂,参与了一场由星云大师主持的「佛教对『生命教育』看法」的座谈会。

  谈到生命,星云大师首先开宗明义说:「人活在世间,就是因为有一条命,没有命,也没有身体,就没有活动;因为有命,才有世界、才有人我、才有幸福、才有欢喜,生命的重要于焉可见。」

  生命不仅仅限于人类,广义来说,星云大师认为,他就是每一个众生的心。例如,宇宙世间,山河大地、一花一草、一沙一石,甚至一件衣服、一张桌子,都有它的生命。一件衣服,如果不懂爱惜的人只穿三个月就坏了;懂得爱惜它,可以穿上十年、二十年,它的生命自然比较长久。一张桌子,小心搬动,好好爱护,可能几十年不坏;假如才买回来的新沙发,让小孩子在上面蹦蹦跳跳,不要几天就坏了,它的生命也等于死亡了。不过,这还是浮面的,真正的生命是「心」,这是死不了的。因此大师认为,在大自然里,到处都有生命,生命就在时间之流、空间之流,乃至情爱之流中,就看你用什么样的眼光去认识它。

  大师并且强调,佛教提倡不杀生,不杀生是一种慈悲;不杀生而护生,进而倡导生权平等,这是最合乎现代举世所关心的生态保育,也是最积极的生命教育。

  在二个小时的问题座谈里,星云大师从佛教的观点,指导大家重新认识生命,进一步尊重生命、爱护生命,继而创造生命的价值、圆满生命的意义。以下是当天问题座谈的纪实。

提问一:

  现在教育部积极在推动「生命教育」,但是谈起生命,一般人常有「生从何来,死往何去」的迷惑。请问大师,生命到底从何而来?佛教的教义能否为我们解答生死之谜?

星云大师答:

  「生从何来,死往何去?」自有人类文化以来,生命的起源就一直困扰着无数的思想家、哲学家。虽然有不少人穷其一生努力在探究,急欲解开这个谜题,但千古以来唯有释迦牟尼佛和历代悟道的禅师们道出了原委,却又不易为人所了解。一般人对生命到底从何而来?如古人云:「齐生齐死,齐贤齐愚,齐贵齐贱;十年亦死,百年亦死,仁圣亦死,凶恶亦死;生则尧舜,死则腐骨;生则桀纣,死则腐骨;腐骨一矣,孰知其异?」

  由于古今人士对生命的所以然,大都所知不多,因此有人把人生的历程看成「来是偶然,去是必然,尽其当然,顺其自然」。也有人说:「人是在无可选择的情况下接受了生命,然后在无可奈何的条件下度过了生命,最后在无可抗拒的挣扎下交还了生命。」甚至连孔子都教诫他的门人子路说:「未知生,焉知死?」何况是一般人?

  其实,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应该懂得寻找生命的根源,提起「生从何处来,死往何处去」的疑情。生,不会像孙悟空一样,突然之间从石头里蹦出来。人既不是石缝里蹦出来的,也不会无缘无故从天上掉下来,那么人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依一般世俗的说法,人是父母所生!父母从哪里来?从祖父母来!祖父母从哪里来?从曾祖父母来!曾祖父母从哪里来?……,一代一代往上追溯,最后就不得而知了。

  人从哪里来?人类学家说,人是由猿猴进化而来的!猿猴从哪里来?从爬虫类演变而来!爬虫从哪里来?从细胞繁殖而来!细胞从哪里来?再往上推进,也是找不出一个最后的答案。

  人从哪里来?基督教说,人是上帝创造的!但是上帝又是从哪里来的呢?人从哪里来?印度外道说,人是从梵天的口中生出来的!同样的,梵天又是从哪里来的呢?人从哪里来?佛教说,生命是缘起而有的。缘起是什么?就是由很多的条件因缘合和而有,他不是单一存在,也不是突然而有。

  根据佛教的「十二因缘」说,有情众生由于累劫的「无明」烦恼,造作各种「行」为,因此产生业「识」。随着阿赖耶识在母体子宫里渐渐孕育成色心和合的生命体,是为「名色」;名是生命体的精神部分,色则指物质部分。数月之后,生命体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成熟,称为「六入」;胎儿脱离母体后渐渐开始接「触」外境,并对外界的苦乐感「受」产生「爱」与不爱,进而有了执「取」所爱的行动,结果由于身、口、意行为的造作,又种下了后「有」的生命体,有了「生」终将难免「老死」,「死」又是另一期生命的开始。

  于是「因为『无明』的关系而有了『行』为,有了行为就产生业『识』,有了业识,所以有精神与物质的『名色』,有了名色故而有眼耳鼻舌身心等『六入』,透过六入与外境接『触』,有了触觉就有苦乐的感『受』,有了感受就会拣择贪『爱』,有了贪爱进一步就会执『取』,执取的结果有了后『有』的生命,因为后有的因缘而出『生』,生命又会随着缘灭而『老死』」。因此在十二因缘的循环之下,有情众生一期又一期的生命便因此流转不已。所以佛教的「十二因缘」,明示一个人的生命是三世流转的,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循环不已,这也是佛教和其他宗教对生命看法的最大不同。

  一般宗教对生命的思考模式都是直线式的,佛教讲生命则是环型的。譬如基督教讲:「人从哪里来?」「人从上帝来。」「上帝从哪里来?」「上帝本来就有,不需要从哪里来。」这种道理不能普遍而平等,无法令人信服。佛教的主张是:「人从哪里来?」「人从死来。」「死从何来?」「死从生来!」人有生老病死,世界有成住坏空,我们的心则有生住异灭,生死永远不停止,就像时钟一样,从一点走到十二点,再由十二点走到一点,循环不已,哪里是开始?到哪里才能结束?事实上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就等于常有人问:「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如果先有鸡,没有蛋,怎么会有鸡呢?先有蛋,没有鸡,怎么会有蛋呢?

  佛教认为「法不孤起,仗境方生」,佛教对生命的看法是「无始无终」,佛教把人定位在六道轮回、五趣流转的枢纽地位。五趣六道就是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人在六道里轮回,就是靠着「业」这条线来维系生命。业的生命线犹如念珠的线一样,一颗念珠等于一期的生命,一期一期的生命靠着「业」来串连,就像一条线把念珠串成,不会散失。所以佛教说生命的流转,是无始无终的「生死轮回」。

  过去有一首歌〈一江春水向东流〉,不管流到哪里,又会再流回来。生命之流不但在五趣六道里流转不停,而且佛经说「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我们的生命不是突然而有,也无法单独存在。例如,我们要仰赖农人耕种,才有饭吃;要有工人纺织,才有衣穿。甚至父母养我、老师教我、社会大众共同成就之外,还要自然界的阳光、空气、水分等宇宙万有「众缘和合」,我才能存在;如果宇宙万有缺少了一个因缘,我就无法生存了。

  也就是说,吾人的生命不是建筑在自己的身体上,而是必须仰赖士农工商、社会大众的众缘成就;失去大众的因缘,吾人的生命就难以维系。尤其在众多因缘当中,因为父母相爱,有缘结合,再加上我的业「因」和他们为「缘」,因此生养了我。所以,我们要研究生命从哪里来?简单说,生命是从因缘所生,人是从业感而来,由于我们的行为造下各种业,最后就会随业而受报,所以生命就在「因缘果报」里随着业力流转不停,这就是生命的去来。

  人,生从何来?死了又往何处去?宇宙人生是怎样形成的?其实天台宗的「百界千如」最能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都具足「十法界」,每一个法界又都具有「十如是」,所以「百界」、「千如」都在我们的自心里。我们的心,就时间来说是「竖穷三际」,就空间来说是「横遍十方」,所以能「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宇宙万有的根源,都在我们的心中。

  佛教有一部《大乘起信论》,就是要我们相信自己的真心。真心就如一块黄金,把黄金做成戒子、耳环、饰物、碗筷等,甚至把它丢进阴沟里,或弃置垃圾堆中,它的形态虽然千变万化,但是黄金的本质却永远不变。正如一个人的生命,虽然在中阴身时不得不受生,已生不得不变老,已老不得不生病,已病不得不死亡,但是在生老病死的不停流转中,我们的「真心」却是圆成周遍,恒常不变的。

  所以,世界可以毁灭,而我们的真心不会毁灭;生命的形相虽有千差万别,生命的理性则是一切平等。只是凡夫在分段生死中,一期一期的生命因有「隔阴之迷」,也就是说换了身体就不知道过去的一切,致使千古以来生命之源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是生命本来就没有所谓的起源、终始,生命只是随着因缘而有所变化,随着我们的业力而相续不断,因此只要我们对佛教的缘起性空、三法印、业识、因果等义理能通达明白,则生从何来?死往何去?即不问自明了。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