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愿——勤修我皆接引愿

大安法师:第十九愿——勤修我皆接引愿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佛说无量寿经

  第十九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

  这一愿比较重视发菩提心,“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上成佛道,下化众生为菩提心的主要因素。菩提心又有无我的空慧,又有同体大慈悲心,又有般若智、善巧方便。菩提心的内涵也是很深广的,也是很有层次的。

  在《华严经》来说,一个众生能在这个生死苦海当中发出这一念的菩提心,叫初发菩提心,诸佛穷劫赞叹都赞叹不及。但这里仍然不是口头上发的,真心发菩提心。既然发了菩提心,以成佛作为他的目标,以度众生作为他的目标,他就要广修菩萨的六度万行。

  然后在这个菩萨道里面,尤其他能够有智慧抉择念佛往生净土一门,是至为胜妙的。所以他就把修诸功德的心去回向,是在至诚心里面发愿欲生西方净土。这就是圆修回向的特点,也含摄宗门教下的一些祖师大德,都在这个范围。

  虽然发了菩提心,修了诸多的功德,但是他未必就能够破无明,所以还是需要在关键时刻阿弥陀佛要给予及时的救度,就是临命终时。临命终时是什么情况?

  是第六意识失去了知觉,第八识的今生乃至多生多劫的业力种子翻涌的时候,是最难做主的时候。这时候,如果他的见思惑没有断,那一定是进入中阴身阶段,在中阴身阶段又迷迷糊糊,业力牵引。大部分修行人在这个时候是做不了主的,叫“十人九蹉路”。

  阿弥陀佛在他的自证的三昧当中,已经见证到这些菩萨的情况,所以就发愿在临命终时,带着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西方圣众前来接引。

  这种接引是非常的周到。阿弥陀佛和这些菩萨、圣众围绕在这个念佛人的周边,阿弥陀佛现在他的面前让他看到,阿弥陀佛从眉间或者从手掌放出光明,注照在他头顶上,因为往生是神识往生,所以是摄受他的神识到莲台上。一到莲台上,莲华闭合,弹指间,一念间,就到了西方极乐世界

  所以,这一愿还特别是注重接引的主题——临终接引。

  我们净土宗临终关怀,就从这一愿里面引申出来的。临终关怀,大家念佛,他自己也跟着念,那就是感得阿弥陀佛现前接引。这是一切念佛人修行的生命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件大事,是临命终时最困难的时刻,阿弥陀佛给予了最大的、最安然的、最周全的救度。所以阿弥陀佛又称为接引佛,接引佛就是他的一种悲心的表达。

  我们东林大佛建的就是接引佛的形像:眼睛是睁大了的,他在注视着众生;右手伸得很长,在生死深渊,垂下金色手臂来接引。接引到什么地方?左手拿着莲台,莲台就是安立众生法身慧命的神妙的宫殿。

  在2013年,我们在装藏法会,那个正面的台子上写了几个字——“回来吧,孩子”,很多人看了都掉眼泪。阿弥陀佛接引像十劫以来都在呼唤着我们这些人:流浪在三界的浪子,回家!回来吧,孩子!但我们舍父逃逸,跑得越来越远。

  深知佛在头头地接引,我们这一世就得要把手臂伸出来,接着阿弥陀佛的那个接引的手臂。所以,接引的形相十劫以来——从阿弥陀佛成佛以来,都在我们面前,就好像这轮月亮就在空中一样,但我们看不到,听不到。

  就好像这个月亮,地上没有水,这个月亮显出不了月影。所以我们现在要开池待月,我们信愿称名,就自己开了一个水池,水池开出来,月亮就在那里。

  这一愿的意思是:如果我成佛的时候,十方一切众生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菩提心,修行诸多的功德,把这些功德以至诚心发愿,回向往生西方净土,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就会与西方圣众前来现前,围绕在这个念佛人的面前,接引他往生。如果这一愿不能成就的话,就不取正觉。

  这一愿,我们要注意。勤修,是有一个非常精勤的修行。这里尤其有一个特点是发菩提心,这一点我们要重视了。《观经》后面谈三辈往生,都谈发菩提心问题,十九愿也谈发菩提心问题。发菩提心,就是发成佛的心、度众生的心。菩提心是未来成佛的种子。在大乘通途佛法,菩提心愿以四弘誓愿作为一个总纲。

  但发菩提心应该怎么发?省庵大师在《劝发菩提心文》里面谈到八种心相,菩提心心相,正、邪、真、伪、大、小、圆、偏。我们先拣别,不要发邪、伪、小、偏,而要发正。

  怎么发得正?就是不是求名闻利养,不是求五欲六尘感官的快乐。你发的心,是为了了生脱死,成就菩提。这样,你的发心就正。怎么叫真呢?

  你心心念念都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是在你的念头当中占主导,而且闻成佛长远,不生退怯之心;观众生难度,不生厌倦之心。如登高山,一定要登到山顶;如上高塔,一定要到塔尖。这样,你发的心才叫真。

  而且,心要发得大,运心广大,系缘整个法界。众生界尽,我这个愿方尽;菩提道果成就,我的愿方成就。要把心量打开。

  心还要发得圆,圆就是要有般若的空慧。自性是众生,是故愿度脱;自性是佛道,故愿成就。所以,一切佛、一切众生都离不开现前一念之心。这样,就以虚空之心,发虚空之愿,证虚空之果,亦无虚空之相可得。

  类似于《金刚经》说的,一个菩萨发心,度尽所有的众生,但无一众生可度。虽无一众生可度,而终日自然地度生。要有无四相的空慧,又有修一切善法的愿心、愿行,这样才能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通途佛法是很注重发菩提心的。菩提心不发,修一切善法都是魔业。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