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平常心?怎么修行自己的心?

明海法师:什么是平常心?怎么修行自己的心?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这首大家熟知的偈子出自宋代无门慧开禅师的《无门关》,颂的是“平常心是道”。

  什么样的心态是与道相应的心态,是真正吉祥幸福的心态呢?就是平常心的心态。

  “平常心”这个话,原本是赵州禅师的师公马祖道一禅师提出来的,后来赵州禅师在南泉普愿禅师那里请教“如何是道”,南泉普愿禅师也讲“平常心是”。什么是平常心呢?

  赵州禅师跟着就问:“还可趣向也无?”意思就是说,我们还能够想一个办法到达它吗?南泉禅师说:“拟向即乖。”如果想用你的心去攀缘,去找,或者说去分别这个平常心,那你就已经不是平常心了。

  南泉禅师接着说:“道不属知,不属不知。”它是在知和不知之外。“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我们平时用的知是分别妄想。但是,如果像木头和石头一样,浑然不知,又是无记。道不落在这两边,所以与道相应的平常心,也不落在知和不知这两边。

  慧开禅师这四句话,就相当于他用自己的语言去诠释平常心。怎么样来修行我们这个心,这是禅的一个永恒的题目,也是我们所有修行人,所有学佛的诸位,或者说是所有众生生命的核心命题。

  要修行平常心,有三种境界是我们必须要经历的:第一种境界就是在平淡处,或者叫枯淡处,来炼这个心;第二种境界,就是要在喧闹处来炼这个心;第三种境界,就是要在困厄处来炼这个心。

  如果我们能够历经枯淡、喧闹、困厄这三种境界,而内心却是如如不动的,大概这个心就算平常心了。所以,平常心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那样简单,在禅的修行层面,平常心有很精准的定向。

  第一个枯淡处。这是现代修行人很难通过的一个考验。处在信息化的时代,每天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都要面对太多的信息,根尘相接,令我们在六根门头,产生很炽盛的分别,白天黑夜念念不间断在进行。

  如果在以前,我们的眼根也许只是看到山河大地和身边的景象,但现在我们的眼睛有了很大的延伸, 可以通过摄像、照片、望远镜、网络,看到时间空间跨度更广阔的景象。

  我们的六根有一个习性,就是它好像总是在饥饿状态,总想看点什么,听点什么,吃点什么,摸点什么,想点什么。六根的这种状态,就像饥饿时见到食物一样。我们的六根需要接触外面的信息来让它得到满足,我们的分别心也需要法尘的信息,这些信息就像食物一样让它满足。

  但是它好像永远不能满足,你要不断地给它喂,给它提供新的信息来刺激它。这就是我们在念念之间,根尘交接的时候,向外去驰求六尘信息,在上面起各种分别。

  我们观察这个社会有一种现象,好像很少有一首歌曲一直流行,我们唱一段时间就觉得没味了,要换;好像也很少有明星一直都红,他红过了,会有后面的人把他取代。总是不断地在换,人们视觉疲劳、审美疲劳的频率越来越快。这就是我们现在的众生在根尘交接这一点上的饥饿感。

  现在,如果我们把手机丢了,就好像丢掉了身体的一个器官一样,坐卧不宁,因为手机是我们跟外部世界进行根尘连接的一个中转。

  枯淡是什么,枯淡是让向外追求根尘信息的习性歇下来。每天你到大殿里面念一样的经,但是你并不乏味,不觉得枯燥,还能够津津有味、法喜充满,这就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就信息本身来说,虽然经文的内涵很深邃,但是从文字、声音上讲,那个经其实是比较单一的,但你能适应,每天坚持念,同时津津有味、法喜充满,这就是枯淡处炼心。

  在枯淡处,你的心能够自己相对地独立,能够与经文的内涵相应,并从自己的信仰中生发出一种喜悦,那你就不会说今天念一种,明天换一种。可能有很多道友,都有这种经验,在某个时间段,下决心每天要念《地藏经》,过了一段时间又想再换一下,念《金刚经》,再过一段时间再换一下。

  其实也是你的心,好像有一种疲劳了。在一个同样的重复的经文上,你的内心能够深入,能有法喜,这就是在枯淡处我们的心经受了考验。这是以念经来做个例子。

  在丛林生活方面,我们每天吃的其实也很枯淡,菜根嘛。但是心定菜根香,如果心有定力,我们的注意力是收摄的,菜根也咬得有滋有味。如果你在吃的时候有心事,想别的事,即使山珍海味,也味同嚼蜡,所以心是如此地重要。

  因此我们出家师父要耐得住这个枯淡,耐得住这个寂寞。在这个枯淡、寂寞, 在这个信息很简单的环境里面,我们的心能安定,其实就是信仰的力量。这个力量不是来自于名利的悬赏,不是来自于舆论的赞誉,而是来自于信仰,这是第一个。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