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忏悔?没有机会当面忏悔怎么办?

法量大和尚:什么是忏悔?没有机会当面忏悔怎么办?

问题:

  顶礼师父!我在与某位法师接触的过程中,对自己看到的一些现象产生了不好的想法,因而对这位法师退失了信心,没再联系。后来这位法师往生了,我知道自己真的错了,内心自责难过不已。

  大和尚曾教育我们,最好的忏悔就是对着当事人忏悔,得到对方的原谅。可是我已经没有机会向法师忏悔了。请问师父,我现在该怎么办呢?

法量大和尚:

  忏其前愆,悔其后过

  你现在不是忏悔而是追悔,追悔是跟烦恼相应的。你应该要如理作意——以后遇到类似事情的时候,应该如何去做。

  忏悔是清净。忏悔很重要的两点:

  第一,忏除以前的罪行,我知道以前的行为错了、要改变:“忏者,忏其前愆。从前所有恶业,愚迷、骄诳、嫉妒等罪,悉皆尽忏,永不复起,是名为忏。”

  第二,断除不如理作意、不如理行为的相续心所:“悔者,悔其后过。从今以后,所有恶业,愚迷、骄诳、嫉妒等罪,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是名为悔。”

  忏悔,是对自己从前所犯的过错,悔悟觉悟后,改过自新,发愿永不再犯;忏悔,是忏悔内心的一些不如理作意;忏悔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修行

  缘于正法,改过净心

  我们凡夫就像《地藏经》说的“起心动念无非是罪”,那我们是不是总懊恼自己过往身语意的过失呢?我们不是这样修行的,而是应该好好学习忏悔的内涵,不要一直这样不如理作意。

  经典中说,佛陀最赞叹两种人:从来未犯错的人;犯了错能改的人。

  我们现在要做的,是缘于正法不断修行,有了错误就不断改正。毕竟我们都不是圣者,不可能所有身语意都是如理如法的。我们忏悔内心放不下的各种牵挂、各种负面的东西,把做得不好的地方改过来、调整好,就是最好的忏悔。

  我们为什么要修《八十八佛忏悔文》?因为只要还未究竟成佛,我们的内心就还会有无明、执著、烦恼,身语意还会造作轮回之因,我们的起心动念都会形成业,若未加对治,纵经千万劫,只要遇到适合的缘,就一定会感果报。所以,我们就常常需要忏悔。

  这位法师是修行人,修行人是不会在意别人怎么对自己的,这是他自己修行的境界。但你身语意所造作的业,不会因对方的境界而改变,因此你需要依法做好自己应该做的。“所作不失,未作不得;善因得乐果,恶因得苦果;自作自受”,每个人都必须承担自己的业果。

  但是,业不是固定不变的,业感果的过程,需要缘的推动。因缘不同,感得的果也会不同。因此,业可以通过正确的方法去对治、改变。

  我们要常怀善的发心,调整自己的作意。假如我们为烦恼所困扰,与烦恼相应、做了一些不如理的言行,当我们发现的时候,就需要忏悔。

  忏悔罪障是佛法中重要的内容,是每个学佛者必修之课。因为如果不忏罪,无始以来所集之量如虚空的罪垢不能得以消除,罪不消,则阻碍修道。所以,祖师大德说拜忏、忏悔是很好的修行法门。忏悔文里有忏悔的仪轨,忏悔的内容包括所造的一切罪业、烦恼和当下的生命状态。

  若据通忏,理事二别

  我们先要认识忏悔,才能知道如何忏悔,而不是流于形式。忏悔,是为了改变错误的认知、错误的行为,改变这些不如理作意所产生的相续心所。

  《事钞》云:“若据通忏,理事二别。”通忏指所有忏悔的方法,如大悲忏、梁皇忏、水忏、无生忏……忏法很多,但归纳起来有理忏和事忏两种。

  无生忏是“理忏”,是最根本的忏悔,“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此则名为真忏悔。”理忏要观察空性,我不可得,法不可得,所以罪也不可得。

  在修理忏时,要注意一个很重要的观念:观一切法不可得,不是没有法;罪不可得,不等于没有罪。如果我们的般若智慧不够,又没善知识引导,就很难正确修习“理忏”这种忏法。甚至还会对罪业毫无恐惧和惭愧之心。

  对一般人而言,修“事忏”更为稳妥。事忏有三种:责心忏,作法忏和取相忏。

  责心忏,自责己心,令生厌离。责心忏主要是忏悔比较轻微的过失,即戒律上所说的“下品罪”——只是“起心动念”还没有付诸行动,就被我们的“观照力”发现了、呵责自己的心。这个恶念经过你的呵责,而在你心中消失掉。

  作法忏,主要针对“中品罪”,是指不但起心动念而且付诸行动。这种罪业就必须要发露。可以向清净的僧人发露忏悔。如受了菩萨戒,可以向佛菩萨忏悔。若没适当的人可以发露,可以向佛菩萨白告。经过一定的忏悔仪式,所犯的戒罪便可消除,犯戒者内心重获清净。

  取相忏,在佛菩萨像前,发露过去所造的恶业,礼拜佛菩萨,以求见到瑞相。见到瑞相后,身心就会清净舒适,不再有烦恼和罪恶感,过去所造的恶业消除。取相忏的方式,或大悲忏或八十八佛等都可以。重点是在忏悔之前必须具足的资粮——对业果的思维,对罪业的畏惧、羞耻。

  忏悔发愿,自我提升

  只要没有成佛,我们就是不完美、有缺陷的存在,忏悔自然是永恒的追求。可是现实的忏悔对象是有限的存在,具有瞬间性、脆弱性、易变性的特点,就如你现在想当面忏悔的修行人已经往生,如果把现实的人作为忏悔对象,就不符合永恒忏悔的追求。因此,我们只能向“佛”忏悔

  我们是有限的、不完美的,我们向佛忏悔,至诚发露自己所造的不善业及贪嗔痴烦恼,承认错误,决心改过。诸佛智慧福德圆满,具足大慈大悲,是无限的、完美的。我们祈求诸佛引导、救度、加被,通过礼佛拜忏、诵经持咒等方式,对治清净,不断提升,实现自己的圆满解脱。这才是忏悔真正的意义。

  随学菩萨,修尊重行

  《妙法莲华经》中,常不轻菩萨始终不轻视他人,修尊重行。每逢见到出家或在家修行之人,不管其行为如何,菩萨都会恭敬礼拜:“我不敢轻视汝等,汝等皆当做佛。”常不轻菩萨说,我非常尊敬你们,不敢有所轻视,因为你们都行菩萨道,将来都要成佛。

  我们应该学习菩萨,视所有人都是佛,唯独自己是凡夫;学习菩萨,对所有人都恭敬尊重,随喜所有人的功德。这样可以对治自己的慢心。慢心生起时,就会喜欢观察别人的缺点,评论别人的过失。

  慢心是一种错觉,既不如实了知自己,也没如实了知别人。本来我们的认识就不全面,再加上烦恼和情绪,看待问题就更加偏颇了。

  所以,我们先要从认识自己的烦恼开始,少一点去想“别人为什么会这样”,多一点去想“我应该怎么做”——时刻把善的放在心上,多观察他人的优点而生信心,多思考他人的付出而生敬心,多尊重、随喜他人。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六榕书院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