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布施供养中,如何做到心清净与无分别?

法量大和尚:在布施供养中,如何做到心清净与无分别?

问题:

  《作福不嫌多,但用于解脱》文章中说,布施给畜生、犯戒人、持戒人、离欲外道和布施陀洹以上的圣者,功德是不一样的。但有师父教导过我,进寺院供养师父不能只供养大和尚,应该没分别心地供养寺庙里的所有僧人。我想知道,在布施供养中,怎样做到心的清净、无染和无分别?

法量大和尚:

  “无分别心”是人人本性具足的,但必须依于佛法如理思维抉择——善分别,方能证得。所以我们先要学会善分别,才能实证无分别。“无分别”,不是石头草木,不是什么都不知道。

  《维摩诘经》说“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谛而不动。”心安住在第一谛上就是无分别。但是这个无分别是在善分别、善抉择的基础上去证入的。我们若没有善分别、善抉择,则不能够证入无分别。“无分别”是与无为法相应的无分别智,不是昏昧无知。

  比如说布施,我们布施前要有正分别。像文章这里说的就是一种分别:布施给畜生,可以得到以百计的福报,布施犯戒人为千,布施持戒人为万,布施离欲外道为亿,布施向须陀洹则难以计算,更何况是须陀洹以上的圣者了。

  你读到这里能提这个问题很好,你读到这里就要思考:为什么是这样?这里面的究竟深意是什么?

  比如说我们布施畜生,为什么布施畜生?因为我们有悲悯心,这个悲悯心会给我们带来福报,再加上这个布施的行为,所以会得以百计的福报。

  比如说布施犯戒的人,虽然他犯戒了,但我们还能有慈悲,能悲悯而行布施,这个功德是很大的。这个人虽然犯了戒,但他不犯戒之前也修过很多善法,他犯了戒,如果他一旦忏悔、用功,他可能很快就会获得解脱利益。我们是对戒的尊重,虽然他犯了戒,但他还会忏悔、再受戒、再持戒,那他累积的功德就很大。破戒的人我们都会尊重,那布施持戒人的功德就更大了,这是对戒的尊重。因为我们对戒的尊重,这会帮助我们累积广大的福德。

  为什么布施离欲外道的功德这么大?我们尊重戒,持戒的目的就是为了调和我们的六根,使六根离欲、不染六尘。这里的离欲跟圣人是不一样的。这里离欲是指这些外道得到禅定,已经降服了欲界的烦恼,才可能得到四禅八定。这些有四禅八定的外道,都是离欲外道,因为他降伏了五盖,将五盖压住,就会得四禅八定。这个离欲的人跟五盖炽盛的人是不一样的,他的功夫、力量是很强大的。

  布施向须陀洹。“向”就是向初果,还没有证入须陀洹果,但已经马上就可以证入了,向须陀洹就是将要断除三界见惑,将要证得正见,他前一念心还是在世间,后一念心他可能就证得无漏法,得到了无漏正见,就是前一刹那是向心,后一刹那就是果心了。这个时候,他的心的力量非常强大,我们供养这样的人,功德当然是非常有利益的。

  就像佛陀经常在故事上讲到,如果我们供养一个刚从慈观里出来的人,你的功德大得不得了。因为当时他正在缘很多很多众生,给很多众生发出慈爱,他这样的心是非常柔软而广大的。我们布施这样的人,我们的福德因为他的心而广大。福德都是依心而建立起的,他的心越强大,我们的福德就越广大,这是依心来看。

  如果我们供佛,那福德是不可限量的。因为佛陀的心是最圆满、最清净、最究竟的,所以供养佛的福德是不可限量的,非算数譬喻所能及。

  我们知道这些差别就是心的差别。福德来自于心,依心来作福德。我们供养的对象,他们心量的差别、心染境的差别,就决定我们福德的差别。

  畜生的心是很钝的,它不懂得抉择善和恶,所以这种福德是很微小的,因为它的心不广大,心的力量不够强。

  所以我们要善分别。我们在这里要学什么?就是要开发我们的心。我们以清净的心布施一切人,福德都是很广大的。如我们不能有清净的心,但我们布施清净心的人,福德也是很广大的。

  如果我们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的心去布施,那我们布施的一切人都是佛,没有畜生、没有犯戒人、没有持戒人、没有外道、没有圣者,一切平等,这样的心是非常广大的。如果我们没有这样的心,那供养有这样心的人也可以。

  如果我们能依“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这样的心去供养,福报是最强大。无论我们供养任何一个对象,都犹如供养佛。既然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那这个心就是跟佛心相应,就是佛心。依佛心行一切布施都是佛果,都是佛德,功德就无量无边。

  有人问在世间做慈善跟在佛门福田有没有差别?一切都是心的差别,世间的慈善,比如像红十字会这些慈善机构,如果布施的人以出世的心、趋向解脱的心去布施,他的功德是非常殊胜的。如果我们是以有漏的心、求有漏之果的心去布施,那是无法跟趋向于解脱的心、趋向解脱目标的供养相比的,是天壤之别。

  差别就在心的差别。一切的供养、布施作福,都看我们的心,不同的心就有不同的果报,就有不同的差别。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六榕书院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