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学入门 > 佛与人生 >

忍耐是一种人生的修行

  己性不可任,当用逆法制之,其道在一“忍”字。

  ——弘一法师《格言别录》

  什么是忍?中国人对于“忍”有特殊的理解,通常认为,所谓的“忍”是“忍辱”。我们常说忍辱负重,没有忍辱,就不能负重,没有忍耐,就做不成事。为什么要忍呢?因为忍可以避免我们受到许多无谓的困扰和伤害。在我们还没有强大的时候,就需要学会忍耐,这是一种生存的智慧,小不忍则乱大谋。在我们变得很强大时,也要学会忍,这是一种人生的气度与涵养。

  一位西方学者曾经说过:“忍耐和坚持是痛苦的,但它会逐渐给你带来好处。”一个人要获得某方面的成就,必须学会忍耐。从某种程度上说,忍耐是成就事业所必需的。在有些人眼中,忍耐常常被视为软弱可欺。实际上忍耐是一种修养,忍耐是经历了暴风雨的洗礼后,自然所生的一种涵养,忍耐能够磨炼人的意志,使人处世沉稳,面临厄运泰然自若,面对毁誉不卑不亢。

  弘一法师曾说:“己性不可任,当用逆法制之,其道在一‘忍’字。”有人欺负我们,我们的第一个反应往往是去还击,他打你一拳,你最好能还他两拳。所以,我们经常看见,有人为了一点小事就争得面红耳赤,打得头破血流。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常常存在着上司“欺负”员工的事情,很多人因为连一点儿气都不愿意受,结果到哪里都把自己搞得很孤立。其实,和你有一样经历的人大有人在,甚至可以说,所有人都和你是一样的。但为什么只有你认为自己在受气?这是因为你不能“忍”。有些事情,忍忍就过去了。

  宋代的吕蒙正初次进入朝廷的时候,有一个官员指着他说:“这个人也能当参政吗?”吕蒙正假装没听见,付之一笑。他的同伴为此愤愤不平,要质问那个官员叫什么名字。吕蒙正马上制止他们说:“一旦知道了他的名字,就一辈子也忘不了,不如不知道的好。”

  吕蒙正以自己的大度赢得了人们的爱戴。后来那个官员亲自到他家里去致歉,两人结为好友,相互扶持。

  忍耐并非软弱可欺,恰恰相反,忍耐是心灵强大者的一种自然反应。忍耐是一种君子风度,是一个人胸襟博大的表现。能忍耐的人,往往可以在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为,一个缺少忍耐力的人,很容易就被摧折,而有着强大忍耐力的人,则会在风雨中无惧而行,成为笑到最后的人。

  世人往往因为不能忍,一句话、一件小事就可以引起纷争,搞得谁都不愉快。

  如果能用一颗淡泊的心对待世上的功名利禄,怒气自然就小了,也就不会为了一点小小的得失而大发雷霆。

  有位青年脾气很暴躁,经常和别人打架,大家都不喜欢他。有一天,这位青年无意中游荡到了大德寺,碰巧听到一位禅师在说法。他听完后发誓痛改前非,于是对禅师说:“师父,我以后再也不跟人家打架了,免得人见人烦。就算是别人朝我脸上吐口水,我也只是忍耐地涂去,安心地承受!”

  禅师听了青年的话,笑着说:“哎,何必呢?就让口水自己干了吧,何必擦掉呢?”青年听后,有些惊讶,于是问禅师:“那怎么可能呢?为什么要这样忍受呢?”

  禅师说:“这没有什么不能忍受的,你就把它当蚊虫之类的停在脸上,不值得为它打架!”

  青年又问:“如果对方不是吐口水,而是用拳头打过来,那可怎么办呢?”

  禅师回答:“这不一样吗!不要太在意!只不过一拳而已。”

  青年听了,忽然举起拳头,向禅师的头上打去,并问:“和尚,现在怎么办?”

  禅师非常关切地说:“我的头硬得像石头,并没有什么感觉,但是你的手大概打痛了吧?”

  青年立在那里,实在无话可说。

  所以说,忍耐是一种高深的修行,需用一番工夫才行。弘一法师曾说过:“冲繁地,顽钝人,拂逆时,纷杂事,此中最好养火。若决裂愤激,不但无益,而事卒以偾,人卒以怨,我卒以无成,是谓至愚。耐得过时,便有无限受用处。”人在纷扰之中容易变得顽固、冲动。但这也正是修身养性的好时机。人做事冲动,性情激烈,不但于事无补,而且还会与人结怨,到头来一事无成。这是非常愚蠢的。如果忍耐过这一阵子,便可以受益无穷了。

  “忍”字是心头上一把刀,如果忍不住,这把刀就会落下来,伤人伤己。清代的尹和靖说:“莫大之祸,皆起于须臾之不能忍,不可不慎。”灾祸往往出于一时的不能忍耐。弘一法师深谙此理,所以“忍耐”贯穿了他的一生。当我们感到愤怒或者遇到逆境的时候,随意发脾气、报复、挣扎都是没有用的,这样只会带来更大的麻烦,让自己陷入更深的痛苦。而“忍耐”这时候就会发生极大的作用。忍耐能够让我们安静下来,耐心地等待一切不快都过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