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学入门 > 佛与人生 >

所有面向苦难的修行,都是为了更好地活着

\

  人生最后一段大事,岂可须臾忘耶。今为讲述,如下所列。当病重时,应将一切家事,及自身体悉皆放下

  ——弘一法师《人生之最后》

  弘一法师在临终前写下“华枝春满,天心月圆”的话,法师留下的字句不多,却是真正的参悟,只可意会,而无法言传。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必是法师对人生境界的一种开示。只要想想,那花枝上满满的春意,蓝色天空中一轮圆圆的明月悬于其中,就足够了!

  生老病死是每个人都不能超越的自然规律,然而世人却总是不能参透。因此,佛家将其列入了人生“七苦”之中。看不破生死成了很多人一生痛苦的根源。不仅是人,任何一种生命体都是既有其生,就必有其死的,即使像乌龟一样长寿,也有死亡的一天。大多数人都厌恶死亡,希望自己能够长生。但是自然规律是不可逆转的,谁也不能享受特殊的待遇,人都会死亡,不同的是,死亡的时间。有的人活得久些,有的人活得短暂些。但大多都不会超过百年。看不破生死的人,便会畏惧死亡,担心自己过早地死去,但人终究要面对这一天,只是,面对的时候,我们才发现,自己竟然没有好好地活过。或者,因为活得太好,不免留恋。只是,不管你是留恋还是悔恨,总是要死的。在你留恋或者悔恨的时候,你活着的时间又少了一刻,倒不如利用那一刻,赶紧做点儿事情。

  没有人知道人死后是什么样子的,活着的人只知道,死是无法阻挡的,那一刻终究是要来的。

  法师在临终时,曾留书于后人说:

  自己所有衣服诸物,宜于病重之时,即施他人。

  若病重时,神识犹清,应请善知识为之说法,尽力安慰。举病者今生所修善业,一一详言而赞叹之,令病者心生欢喜……

  (临终时)临终之际,切勿询问遗嘱,亦勿闲谈杂话。恐彼牵动爱情,贪恋世间,有碍往生耳。若欲留遗嘱者,应于康健时书写,付人保藏。

  命终前后,家人万不可哭。哭有何益,能尽力帮助念佛乃于亡者有实益耳。

  殓衣宜用旧物,不用新者。其新衣应布施他人,能令亡者获福。

  不宜用好棺木,亦不宜做大坟。此等奢侈事,皆不利于亡人。

  法师在交代后事时,特别要弟子注意两点:

  一、如在助念时,看到眼里流泪,这并不是留恋世间,挂念亲人:而是说,那是一种悲欣交集的情境所感。

  二、当他的呼吸停顿,热度散尽时,送去火葬,身上只穿一条破旧的短裤。遗骸装龛时,要带四只小碗,准备垫在龛脚上,装水,别让蚂蚁昆虫爬上来。

  法师特意嘱托弟子,除了一条破短裤,死后不要带走一点儿于活人有用的东西。因为对一个人来说,死后,他的躯体已经不需要穿衣服了,衣服还是留给那些需要的人吧!想想世人,死时不仅要厚葬,带走世上的许多金银财宝,还要占上一块风水宝地,生时贪不够,死后还要抓住一些东西不放。死时都放不下的人,活着的时候,他能放下什么呢?人背着那么多的贪念,真的能够幸福么?更有一些生者,以为死者生前没有享受过,所以,死时便给他一个奢华的葬礼。可惜,这时候,无论有多少美食、华衣,死者也是享用不到了,再华美,也不过是给活着的人看罢了。“我圆寂以后,照我的话做。我这个臭皮囊,处理的权力,全由你哩,莲师!请你照着世间最简单、最平凡、最不动人的场面安排。我没有享受那份‘死后哀荣’的心。一切凭吊,都让他们免了!”

  临终前的两天,弘一法师写下“悲欣交集”四个字,交给弟子妙莲法师

  “悲欣交集”,便是又悲又喜;又悲又喜,就是不悲不喜。这四个字,亦是不可言传的偈语。能体会者,亦是有大境界的人吧!

  弘一法师圆寂后,夏丏尊先生收到法师寄给他的一封信:“丏尊居士:朽人已于九月初四迁化,现在附上偈言一首,附录于后:‘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而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法师的后半生,过着衲衣竹杖、芒鞋破钵的僧侣生活,他的偈句却有着说不出来的华美。这种华美自然不是物质上的,亦不是精神上的,那是一种境界,一个人,把灵魂寄放在躯体之内,却不着一物的华美。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