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哲理故事 >

低头无妨做大事

低头无妨做大事

  “淡薄之士,必为浓艳者所疑;检饬之人,多为放肆者所忌。君子处此固不可少变其操履,亦不可太露其锋芒。”现实中,总是有些爱“摆架子”的人,他们自以为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也不关心其他人的想法。殊不知,“架子”越大,官气越足,自然也就越招人反感。一味的拿腔作势只会让自己的下属敢怒不敢言,表面上恭恭敬敬,心理上与你的距离却越来越远。“为官不要自觉高人三等,而应自觉低人三等。”领导要把自己的姿态放低,这样才能赢得员工的心。

  一次战斗前夕,一位将领在河边散步,迎面走来一位神情沮丧的士兵。士兵抬头看到将军,立刻变得惊慌失措,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将军笑容可掬地走到他面前问道:“你的感觉如何?”

  士兵直言相告:“将军,见到你我有些紧张。”

  “噢,那咱们两个一样,我也是如此。”将军笑着答道。

  士兵听到将军如此幽默可亲的话语,立即放松了精神,很自然地同将军聊了起来。

  诗中有云:“少年休笑白头翁,花开能有几日红。”没有人能够保证自己永远一帆风顺地凌驾于他人之上,也不可能永远是站在高峰的成功人士。

  对于一个身处高位的人来说,切不可因此趾高气扬、不可一世。那些受到下属爱戴和尊敬的领导往往是最具亲和力的人,他们不端“官架子”,常常忽略自己的身份,和员工真心地交朋友,甚至打成一片。如果你想与下属融洽相处,并赢得他们的尊重和爱戴,往往需要以一种低姿态出现在他们面前,表现得谦虚、平和、低调、大度一些,使他们感到自己被尊重。要知道用你的人格魅力来影响他人,远比运用权势控制他人更有效和持久。

  老子是一位有着大智慧圣人,并因此受到世人的敬仰和爱戴。当时,有一位自认为是博学广闻的人经常听到大家在称赞老子,但是却从未听到有人称赞过自己,于是很不服气,心想:“难道老子真的就比我聪明,比我有智慧吗?我不相信,像我这样博学多才的人怎么会比不上他,我一定要去会会他,让大家都知道我才是真正有才德的人。”

  于是,这个人来到老子的住处,刚一看到老子就趾高气扬地说:“我听说大家都称赞你是有大智慧的人,我不远万里来到这里拜访你。不过,今天我走到你的住处,看你家跟老鼠洞一样狭小,而且杂乱无章,可见你的生活也不过如此,怎么能担当得起世人的赞颂,真是枉费我跑了这么远,你原来是这么糟糕的人。”

  老子听了来人所说的话后,毫无反应,任由他大骂一通之后转身走了。这个人虽然痛快地把老子指责了一番,但是心里却总是觉得不对劲,他想:“老子任我辱骂,而且他毫无招架的能力,我应该觉得高兴才是,然而不但没有胜利的喜悦,反而有阵阵的失落感。”想着这些,此人怎么也睡不着觉,一夜未眠,第二天一早又急急忙忙地去了老子家。老子见到他后依然是面无表情,不生气,也没有排斥他的意思。

  来访者坐到老子身边问道:“我昨天说了你很多坏话,但是你却没有生气,而我虽然逞一时口舌之快,但是却没有高你一等的感觉,这是什么原因呢?”

  老子此时才说道:“在真正有体悟的人心中,众生都是平等的,无论是谁与其他人都没有什么差别,我并不觉得你高我一等或是低我一级,因此无论你说我什么,我也不觉得生气。”

  此人听后心中有所感触,他把自己的椅子向后挪了挪说:“那么如何才能有所体悟呢?”老子接着说:“昨天你来的时候,两眼露出凶光,一副高高在上、盛气凌人的架势,可知你心中心浮气躁。其实,越是自以为很了不起、傲视他人、只喜欢与人辩论的人,其心念必然不得自在。反之,放宽心胸,恢复纯真的本性,就会发现一切都是平等的,一切浑然忘我,体悟无我的境界,则能和大自然融合成一体,由此就会生出无欲无求的善念。”

  放低姿态既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境界。尽快胜出的方法不是自抬身架,恰恰相反,放低身架才是成功的捷径。它并不影响你的威望和气节,反而更容易让你攀上成功的阶梯。倘若你总是表现出一副狂妄、傲慢的姿态,平时最爱在下属面前耍威风,说话带着“官腔”,行事端着“官架”,不仅不会让你们之间的交谈更顺利,反而会使你们之间的关系变得更糟糕。

  一个人在社会上求生存,即便你有自己的优势,也不可能永远姿态高扬。自古以来,凡成功者都懂得放低姿态,周文王弃王车陪姜太公钓鱼,刘备三顾茅庐拜得诸葛亮为军师……学会在适当的时候降低姿态,绝不是懦弱的表现,而是一种智慧。你要记住,你谦虚时对方就显得高大;你朴实和气,他就愿意与你相处,认为你亲切、可靠,更能与你合得来,愿意帮助你。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