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茶 > 绿茶 >

碧螺春属于什么茶?洞庭碧螺春的产地与特点

  碧螺春属于螺形炒青绿茶,苏州历史名茶,与龙井齐名,也叫碧萝春,创制于明末清初,起源于宋代的水月茶。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太湖洞庭山,又称“洞庭碧螺春”。具有“铜丝条,螺旋形,浑身毛,有花香,含果味,能生津”的品质特点。以“形美、色艳、香高、味醇”而闻名中外。于1958年被商业部定名全国十大名茶之一。

碧螺春属于什么茶?洞庭碧螺春的产地与特点

  碧螺春外形条索纤细、卷曲呈螺、茸毛披覆,色泽银绿隐翠,冲泡后汤色呈嫩绿清澈,香气嫩香芬芳,滋味鲜醇、回味绵长,叶底芽大叶小、嫩绿柔匀。冲泡碧螺春可以先加入80°c左右的开水,后放茶,茶叶徐徐下沉,展叶放香。头酌色淡、幽香、鲜雅;二酌翠绿、芬芳、味醇;三酌碧清、香郁、回甘。后人誉碧螺春为“入山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百里醉。”

碧螺春属于什么茶?洞庭碧螺春的产地与特点

  碧螺春最初被当地人称为“吓煞人香”,意即有挡不住的奇香。关于碧螺春的由来有这样一个传说,太湖碧螺峰石壁上生长着几株野茶,当地的老百姓每年都把它采来饮用。有一年,采茶季节到了,老百姓依旧上山采茶,这一年的茶叶长得十分茂盛,老百姓采到连竹筐都装不下,只能放在怀里。鲜叶一到怀里,受到人体热气的作用,异香突然喷发,百姓们异口同声惊呼“吓煞人香!”从此以后,当地百姓采茶时都不用竹筐,直接放在怀里,并且把这种茶叶叫做“吓煞人香”。

  老百姓当中有个叫朱正元的,对“吓煞人香”的制法很精通。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皇帝南巡至太湖游览,巡抚宋荦进献“吓煞人香”茶。康熙皇帝品饮后觉得味道很好,但名称不雅,便以茶色碧绿、形曲如螺为由,加之产于碧螺峰,题名“碧螺春”,此后,其名代代相传,延续至今。另据相传,碧螺春是由明代宰相王鏊题名所为。也有人认为,碧螺春茶是因茶形卷曲如螺,色泽碧绿,采于早春而得名。

碧螺春属于什么茶?洞庭碧螺春的产地与特点

  碧螺春的制作分采、拣、摊凉、杀青、炒揉、搓团、焙干等七道工序。黄昏和晚上是当地炒制茶叶的时间,不炒隔夜茶。其特点是手不离茶,茶不离锅,揉中带炒,炒中有揉,炒揉结合,连续操作,起锅即成。一斤干茶需要60000多个芽叶,比一般名茶高出一倍以上。

  高级的碧螺春茶在春分前后开始采制,采一芽一叶初展,称为“雀舌”。碧螺春的制作目前还保持手工方法,杀青以后即炒揉,揉中带炒,炒中带揉,揉揉炒炒,最后焙干。细嫩芽叶与巧夺天工的高超技艺,使碧螺春茶形成了色、香、味、形俱美的独有风格。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