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顿渐利钝?

何谓「顿渐利钝」?

  经云:「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佛陀所说法,本无顿渐,但因众生根机有利钝,因此佛陀不得不敷设八万四千法门,用以观机逗教,普度众生。

  说到「顿渐利钝」,所谓「顿」,就是没有「时间」、没有「过程」,是一种「突然」的、「迅速」的、「直接」的,好像石火电光,是在刹那之间立刻转「迷」为「悟」的顿超法门。

  所谓「渐」,就是逐渐、逐渐的,是有「次序」性、有「连续」性,如同时钟从一分、五分、十分,渐次往前行,这就叫做「渐修」。

  所谓「顿根」,就是「根机」很利,能够「闻一知十,触类旁通」;「渐根」则是「根性」比较缓慢、迟钝,它是慢慢地、按部就班地修行,直到觉悟

  「顿渐利钝」要如何判别?当初佛陀的侍者阿难尊者,虽然很聪明,但是「聪明」并不是「顿根」,因为阿难尊者「多闻第一」,但却不开悟,他的「根机」并不算很「利」;反而是在《楞严经》里迷惑阿难尊者的摩登伽女,她本来是首陀罗的一个卑贱女子,但是一经皈依佛门,马上在很短的时间内开悟了,这就是「利根」。神会禅师曾经说过:「先顿而后渐,先渐而后顿,不悟顿渐人,心里常迷闷。」意思是说,众生根机有顿有渐,有的人先「顿悟」,然后「渐修」;有的人先「渐修」,而后「顿悟」。但是,不管「顿渐利钝」,只要发心正直,精进修行,终能见道,怕只怕不能明白「顿」、「渐」,心里迷闷。

  禅宗针对众生的「顿渐」根性,有「南顿北渐」之分。「南宗」的惠能大师提倡「顿超法门」,主张「立地成佛」;和六祖大师同门同时的神秀大师,他的「北宗」则主张「渐修」。「南顿北渐」,「顿渐之争」,千百年来一直未曾停止过。

  其实,六祖惠能大师说过:「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法」就是「禅」,「禅」的本身没有「顿」或「渐」,因为众生修学、觉悟的过程有长短,因此才有「利钝」之分。正如「三鸟飞空,『空』无远近,『迹』有远近」。又如「三兽渡河,『水』无深浅,『迹』有深浅」。「真理」就像「虚空」,没有远近;亦如「河水」,不论深浅。

  我们在「真理」里修行,无论是「利根」或「钝根」,即使开悟后仍然要证,仍然要修。关于修行开悟的顿渐,有四种说法:

  ◆ 渐修顿悟:渐渐修学,一旦功行圆成,顿时开悟。如同樵夫伐木,片片渐砍,一斧顿倒;又如旅人远行,步步渐行,一步即到,这就叫做「渐修顿悟」。

  ◆ 顿悟渐修:如人学射箭,「顿悟」的人一学,就射中了;但是,虽然射中了,功力还不够,还要慢慢地练,以便纯熟。又如婴儿出生,当下手、脚、眼睛、鼻子等四肢五官皆具足,但是,气力要渐渐地养成。所以,「顿悟」虽然「悟」了,还要「渐修」才成。

  ◆ 顿悟顿修:有的人一闻,开悟了,这是上上至利根性,立刻一念不生,前后际断,所有烦恼一时消除,即「悟」即「证」,犹如剪一丝,万条顿断;丢布于染缸,一时变色。这是属于「顿悟」的根性。

  ◆ 渐修渐悟:逐渐地修行,也逐渐地觉悟,如登九层之塔,逐渐登高,所见渐远,所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时候我们煮饭、烧菜,烧了很多的木柴,到了最后一根木柴,终于把饭菜煮熟了;并不是最后的一根木柴把饭菜煮熟的,而是前面的好多木柴渐渐燃烧,逐渐累积而成,这就叫做「渐修渐悟」。

  《楞伽经》云:「譬如菴摩罗果,渐次成熟。」菴摩罗果不是一时、一下就开花结果,而是渐次成熟的;又如大地生诸树林,也是渐次增长;再如一个人学唱歌、学跳舞、学写字、学绘画,都是渐次而解,渐次而成。所以,学佛不必操之过急,所谓「罗马不是一天造就的」。有的人一学佛,就急著要「闭关」,要「住山」修行;但是在佛法里有谓:「不开悟不住山,不破参不闭关。」也就是说,「觉悟」了以后,再到山里修证;「破参」了以后,再闭关印证。

  所以,我们学佛的人,在「理」上顿悟以后,还要在「事」上精修。世上没有一个人能够立刻长大、成熟。因此,不管「顿」也好,「渐」也好,都是需要时间累积,一旦功行圆成,自然水到渠成。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