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治「尘劳妄想」?

如何对治「尘劳妄想」?

  佛法重在对治,妄以真治,染以净治。凡夫居处世间生活,给我们压力最重、最难处理的就是「尘劳妄想」。也就是心外有「五欲六尘」的诱惑、染污,心内有贪欲、瞋恨、愚痴等三毒的扰乱、迷惑。所以,为什么要修行?为什么要参禅?就是为了要作「心理建设」、「精神武装」,要增强心里的力量;心里有了力量,如同作战,有了「城牆」、「盔甲」,才能打仗御敌。

  如何对治「尘劳妄想」?《金刚经》一再昭示我们:「不于色声香味触法生心。」就是要我们不要把心安住在「六尘」上面,不要在「相」上执著。因为「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都是虚幻不实的;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都是染污的。因此,为什么有的人始终迷而不悟,这是因为在「境界」上有了「贪心」,有了「执著」,有了「挂念」。「心念」上如果有了「人我」、「贪著」,就会生起「邪见」,一切「尘劳妄想」自然由此产生。因此,《金刚经》又说「无住生心」,心能「无住」,才能抵挡「五欲六尘」,才能「随心自在」。

  有一位道树禅师,他和徒众建了一所寺院,正好与道士的庙观为邻。庙观里的道士放不下观旁的这所佛寺,因此每天运用神通法术,时而「呼风唤雨」,时而「撒豆成兵」,用以扰乱、恐吓寺院里的修道者。寺院里一些年轻初学的沙弥都被吓走了,可是道树禅师却一住就是十几年。到最后,道士的法术用尽了,一气之下,只好把庙观迁移他去。

  有人就问道树禅师:「禅师!道士们神通广大,法力无边,你是如何能胜过他们的呢?」

  禅师说:「我没有什么能胜他们的,勉强说,只有一个『无』字能胜他们。」

  「无,怎么能胜他们呢?」

  道树禅师说:「道士们有法术、有神通,『有』是有限、有量、有尽、有边;而我无法术,我只有一个『无心』,『无』是无限、无量、无边、无尽。无和有的关係,是不变应万变,我的『无变』当然胜过『有变』了。」

  所以,「色不迷人,人自迷」,对付「尘劳妄想」最好的办法,就是「无心」,就是「不动心」。「无」心,就是「禅」心;有「禅」有「定」,自然一了百了。因此,只要「无心」,只要有「禅」的修持,有时面对荣华富贵,正好可以用来行「布施」,行「菩萨道」;有时候遭逢艰难困苦,正好可以给我们好好的学道。因为世间多「苦」、多「难」,更能让我们看淡「世情」,看淡「尘劳虚假」。所以,「富贵如同三更梦,荣华还同九月霜」,世间的一切,你不贪求、不执取,则面对「称、讥、毁、誉、利、衰、苦、乐」等八种境界的「风」,也就能不动心,因为自己有「禅」,有「力量」。

  「力量」是如何产生的?经典里告诉我们,有四种「力量」我们必须要具有:

  ◆ 「胜解」的力量:胜解就是「了解」问题,对问题要「透彻」的,要「殊胜」的了解。能够真正「了解」问题,才能进而「实践」。所以,孙中山先生曾说:「知难行易。」真正了解以后,要实「行」就不困难了。因此,「胜解」就是力量。

  ◆ 「静观」的力量:静观就是禅定的功夫,有了禅定,我们的心就不会轻易被「境界」所转。我们的心「不随境转」,就能「转境」;心能转境,就有力量。

  ◆ 「欢喜」的力量:欢喜就是一种「乐观」的性格,读书,要「欢欢喜喜」地读书;工作,要「欢欢喜喜」地工作;服务,要「欢欢喜喜」地服务:布施,要「欢欢喜喜」地布施。因为「欢喜」才有力量,什么事情都是心不甘,情不愿的,就不会有「力量」了。

  ◆ 「休息」的力量:俗语说:「休息是为了走更远的路。」有时候担子挑久了,「休息」一下,就能恢复体力;打球,下场「休息」一下,就会有「力量」继续衝刺了。

  佛世时,有一位擅长弹琴的比丘。有一天,佛陀问他:「你弹琴,弦如果太紧,会怎样?」

  「弦太紧,容易断。」

  佛陀又问:「弦太鬆,又会如何?」

  「太鬆,就弹不响。」

  佛陀就说:「对了!修行也如弹琴,你要把弦调得不鬆、不紧,才能发出好的声音,弦才不会断。」

  所以,对治「尘劳妄想」,并不是要我们离开「尘劳妄想」,因为「逃避」不是办法,而是要在「尘劳妄想」里,面对现实,只要不被「尘劳妄想」动心,如佛经所说:「不怕妄想起,只怕觉照迟。」「尘劳妄想」不可怕,就怕我们没有「禅」、没有「定」、没有「力量」、没有「觉照」,那对修行而言,就有待加强了。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