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自性般若?
如何认识自性般若?
佛教有所谓「三藏十二部经」,三藏是指经、律、论,统称为大藏经。九千馀卷的大藏经中,以《般若经》为数最多。如来一代时教,所谓「谈经三百馀会,说法四十九年」,在四十九年的说法当中,有一首偈语说:「华严最初三七日,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谈,法华涅槃共八载。」《般若经》在佛陀的说法当中,就佔了二十二年的时间,可见般若的重要。
在《六祖坛经》中,最重要的部份也正是〈般若品〉。因为所谓经,能称为经的,以般若为贵。般若,内容深远,难以翻译得恰到好处,所以存其梵语而用音译。「般若」如果依照它的含义,虽然可以译为智慧,但是并不完全正确,因为中文的智慧,有善有恶,比方说,「绝圣弃智」的智,「智慧」型的犯罪等,都含有非美善的意思,不能恰好与般若相当。所以为了保存般若的尊贵性,而保存它的原音。
般若,有三种:第一、文字般若,文字虽然不是般若,但是为了诠解般若,以方便引导众生,利益众生,使生起般若,于是施设方便言说,犹如舟筏,名为文字般若。第二、观照般若,依教奉行,行解相应,向当下身心世界加以观察,体验真理,犹如驾驶,名为观照般若。第三、实相般若,是般若的性体,离言说,绝文字,是众生本具,圆明寂照,不生不灭,犹如目的地,名为实相般若。依此实相般若,能出生诸佛及诸菩萨。因此,般若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自性般若就好像我们的老母。
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释迦牟尼佛的母亲是谁?」
「释迦牟尼佛的母亲当然是摩耶夫人。」
有人这样子回答。这是错误的,摩耶夫人是悉达多太子的母亲,释迦牟尼佛的母亲是般若,因为要成佛,必须证悟般若,有般若才能成佛。所以,经典里讲:「般若者,三世诸佛之母。」又说「青青翠竹皆是妙谛,鬱鬱黄花无非般若」。宇宙之间,森罗万象,山河大地,一切都是从我们自性的般若所显现出来的。般若是我们的本体,从本体里面才能显现出宇宙的森罗万象。
在佛法里有很多不同的名相,初学者往往被这许多名相迷惑,而感觉佛法义理不容易深入。比方说:真如、自性、般若、实相、涅槃、菩提、法身、本性……等等,这些名相虽然名称互异,其实意义只有一个,就是指我们的本来面目,也就是本来的自我。现在我们常常说:「我喜欢、我悲伤、我的想法、我的意见、我认为」,这个「我」是假我;真正的我有不同的名称,在佛教里就把它说成是般若、实相、涅槃、菩提、法身、本性等,名词虽然不同,其实意义都是一样的。
说起般若,一般人并不容易懂得,所谓「般若自性无能喻,凡夫二乘不能测,等觉菩萨不能知,唯佛世尊独能了」。般若是诸佛证悟的境界,般若本来不可说,但勉强为了使大家了解般若,且依般若的层次略作说明。
首先从浅的方面来说,凡夫的般若就是「正见」,如果我们对于世间的道理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例如正见因缘果报、正见善恶业力、正见无常苦空、正见佛道永恒,这就是凡夫的般若。
比凡夫高一点的声闻、缘觉、罗汉等圣贤,他们所体会到的般若就是「缘起」;也就是认识世间一切都是因缘所生起,缘聚则生,缘散则灭。世间一切不能单独存在,都是由很多条件因缘和合而生。
比声闻、缘觉再高一点的,是菩萨所体会的般若,那就是「空」。空不是一般世间所谓一切皆无的空,空在佛教里面是一个很深的哲理。空是我们本来的面目,所谓「真空生妙有」,因为空才能有,宇宙世间因为有虚空才能容纳万有。
菩萨以上,要到佛才能真正悟到「般若」。般若就是我们的法身、真如,般若就是众生的平等自性。在般若、法身里,没有生、佛的名词对待,没有自、他的形象差别。所以经中又说:「平等性中,绝生佛之假名;真如界里,无自他之形相。」
有一个信徒问惟宽禅师:「道在何处?」以我们现在的话就是说:「般若在那里?」
惟宽禅师回答:「只在目前。」
信徒说:「我何以不见?」意思是说,我怎么没有看到,我不知道般若是什么样子啊!
惟宽禅师回答道:「汝有我故,所以不见。」因为你有「我」的执著,所以不能见道,不能知道般若。
信徒又问:「我有我故不见,和尚还见否?」
惟宽禅师说得很妙,他说:「有我有汝更是不见。」
信徒一听,「有」上不能见道,于是赶快再问:「无汝无我,能够见道吗?」
惟宽禅师回答说:「无汝无我,阿谁求见?」意思是说,你我没有了,用什么来见般若、见道呢?
我们从这一段对话里面可以知道,有我、有你,有对待,就不是般若;有众生、有佛,有差别者,也不是般若。唯有在大圆镜智中见到平等法身,见到真如自性,也就是能够把自己融会到真理、本体里面,才是般若风光。
古德又说:「若人识得般若性,春花秋月大地春。」假如我们能认识内在的自我,认识般若自性,就能懂得春天的花开、秋天的月明,真是无限美好的大地风光。
在《法华经》中的「穷子喻」、「衣珠喻」等,都在说明「自性般若」就是我们自己的本来面目,但因一般人皆有「我」--我痴、我见、我爱、我执,因此见不到「自性般若」。
要如何认识自性般若?所谓「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我们求佛、求道、求般若,并不是要到灵山会上,也不是要到那个极乐国土,每个人都有自性的佛土、自心的净土,如果我们不能把握自性,不能认识自己,光在外相上追求,那只有离道愈来愈远。学佛就是要靠自己,「人人自己天真佛,昼夜六时常放光,剔起眉毛观自得,何劳特地礼西方?」学佛要反求诸己,不要到外面去找,要找自己的般若自性,能够见到自己,就能成佛。
- 星云大师:无根禅师找房子,也和放下有关系?
- 星云大师:佛教的礼敬方法与其他宗教有什么不一样吗?
- 星云大师:《摩诃僧祇律》水中捞月故事主要表达什么?
- 星云大师:休将自己心田昧,莫把他人过失扬的解释
- 星云大师:善似青松恶似花,看看眼前不如它的意思
- 星云大师:无念法门,十种分别,何以无别?
- 星云大师:为什么说人有二种,法无二法?
- 星云大师:迷悟之间差几许?
- 星云大师:什么是曹溪大师的修行法门?
- 星云大师:「定」与「慧」的关系如何?
- 星云大师:什么是一行三昧?
- 星云大师:什么是「障道因缘」?
- 星云大师:如何「看心观静」?
- 星云大师:何谓顿渐利钝?
- 星云大师:何谓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 星云大师:如何对治「尘劳妄想」?
- 星云大师:如何处理「见闻觉知」?
- 星云大师:如何内外不住、来去自由?
- 星云大师:什么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 星云大师:如何体认缘起性空?
- 星云大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 正如法师:念《心经》比《大悲咒》更好吗?
- 印光大师:安士全书白话解
- 净慧大师:净慧法师《楞严经》浅译
- 星云大师:星云大师谈《心经》
- 文珠法师:妙法莲华经
- 大寂尼师: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读诵《地藏经》吗?
- 仁清法师:听说诵大悲咒对鬼不好,请法师开示
- 星云大师:解读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附普贤行愿品全文)
- 圣严法师:关于灵魂与鬼的终极真相
-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金刚经
- 惟觉法师:修行人应做到的三大精进
- 心律法师:吃亏是福
-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讲地藏本愿经
- 心律法师:什么人与佛有缘?
- 文珠法师:大方广佛华严经
- 星云大师:千江映月
- 虚云法师:多诵读《普门品》和《地藏经》
- 星云大师: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 达摩祖师:《破相论》原文
- 永明延寿:宗镜录
- 正如法师:诵心经比大悲咒功德大吗
- 净善法师:净善法师:看风水与算命能否改变命运?
- 大安法师:无量寿经
- 未知:星云大师讲解
- 正如法师:梁皇宝忏 慈悲道场
- 明空法师:明空法师:《心经》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师:不科学的求子秘方,但是很灵验
- 星云大师: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师:朝看花开满树红,暮看花落树还空;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
- 净界法师:打坐的时候该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师:《大悲咒》的九种世间利益
- 正如法师: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缦衣吗?
- 印光大师: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缘,有个简单方法
- 星云大师:人死后生命是怎样的?
- 星云大师: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 大安法师:大安法师讲解
- 明安法师:把握当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师:天为罗帐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间不敢长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净慧法师:净慧法师:《妙法莲华经》浅释
- 星云大师:佛教的礼敬方法与其他宗教有什么不一样吗?
- 星云大师:《摩诃僧祇律》水中捞月故事主要表达什么?
- 宽运法师:修行其实就是修心
- 如瑞法师:烦恼从哪儿来?
- 如瑞法师:把苦难当成老师,苦难皆是助道缘
- 慈庄法师:人有三事胜过诸天
- 慈庄法师:为什么要把功德回向给别人?回向的意义
- 慈庄法师:阿难问佛陀的四个问题
- 白云禅师:无明的突破是否牵涉所知障?
- 白云禅师:福德与功德有何差别?
- 白云禅师:“法相假立”的法义是什么?
- 证严法师:善是什么?
- 一诚法师:为什么嗔心“第一难治”,如何治嗔恨心?
- 本源法师:善的标准是什么?
- 弘一法师/庆裕:心地坦然才能恰到好处
- 如瑞法师:发愿后要做到不忘初心,不偏离目标
- 虚云老和尚:虚云老和尚:见佛、闻法、遇善知识之难
- 济群法师:世上没有坏人坏事会怎样?怎么才能包容所有人?
- 静波法师:突破就会升华而解脱 否则即被束缚和困扰
- 仁清法师:什么是诽谤正法?
- 静波法师:皈依三宝减轻业障
- 正净法师:礼佛发愿忏悔文
- 仁清法师:怎样念佛号才得力?
- 本源法师:学佛次第很重要 必须注重闻思修!
- 广超法师:怎样理解“涅槃寂静”?
- 慧广法师:怎样才能让自己的事业蒸蒸日上?善缘不断?
- 觉真法师:不是牺牲也非放弃,给与是一种生命力
- 杜一心:为什么达摩禅法在北朝受到明显排挤?
- 白云禅师: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宗性法师: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广钦和尚: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师/庆裕:做真实的自己
- 慈庄法师:行脚云游是什么意思?
- 觉真法师:放下不快乐就是快乐
- 觉真法师: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觉真法师: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 觉真法师:你快乐吗?有没有试过不快乐?
- 慧广法师:错了怎么办?
- 崇慈法师: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广法师:生活感言,人生总有喜怒哀乐的
- [星云大师]无根禅师找房子,也和放下有关系?
- [乌龙茶]武夷岩茶有什么品质特点?
- [禅宗文化]赞宁《居天柱山》的禅意
- [哲理故事]虔诚的心就是敬业精神
- [人物故事]神通第一的目犍连的故事
- [佛与人生]如何享受人生
- [佛学常识]六时观音是观世音菩萨吗?
- [星云大师]佛教的礼敬方法与其他宗教有什么不一样吗?
- [红茶]福建红茶正山小种与工夫红茶的品质特征与品鉴
- [禅宗文化]弘一大师《绝笔偈》的禅意
- [哲理故事]坚持把最容易的事情做好
- [佛经故事]多一分心力注意别人,就少一分心力反省自己
- [佛与人生]永远都有希望
- [佛学常识]平常心是道是什么意思?
- [星云大师]《摩诃僧祇律》水中捞月故事主要表达什么?
- [绿茶]四川蒙山什么茶最有名?绿茶蒙顶甘露、黄茶蒙顶黄芽
- [禅宗文化]李翱《赠药山高僧惟俨》的禅意